小班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支持策略探究
2022-11-19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校附属第一幼儿园阙淋艳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校附属第一幼儿园 阙淋艳
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深受幼儿的喜欢,幼儿常常通过想象和模仿,将生活经验迁移至游戏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注意力分散,随意性较强,其角色扮演水平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在幼儿的学习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责,在开展角色游戏过程中会扮演不同角色,有时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有时是幼儿游戏的合作者,有时又是幼儿游戏的引导者,角色转换根据具体的游戏开展情况而定。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制定教育策略,给予幼儿适当的游戏指导与支持,帮助幼儿成长。
一、当前小班角色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一)角色游戏活动中的交流、合作比较少
通过实际调研能够发现,在当前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活动中,存在交流、合作比较少的问题,大多是以“平行游戏”为主。幼儿会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材料来做游戏,幼儿间相互不干涉、不交流,偶尔的对话也是因为交换玩具、争抢玩具而引发的,根本不利于锻炼幼儿初级对话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无法展示出角色游戏中的育人价值、功能。
(二)角色意识不够清晰
在当前的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活动中,存在角色意识不够清晰的问题,依然是以“无意想象”为主导。小班幼儿的想象较为丰富,但是无意想象会让角色游戏出现角色不固定的情况,幼儿对于角色分工缺乏全面的了解,无法真正融入角色游戏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变换角色、放弃角色”的问题。如,在“娃娃家”角色游戏活动中,有3名幼儿分别扮演妈妈、爸爸、哥哥等人物角色,但是在角色游戏活动开始之后,他们都围着厨房转来转去,根本没有结合自己的人物角色去调整、选择游戏内容。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指导、支持,让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提高角色游戏活动质量。
(三)角色游戏内容缺乏计划
小班幼儿自身的直觉行动思维能力比较强,他们不会去预先思考、计划游戏内容,而是随意化参与角色游戏活动,在“边做边玩”中来学习技能、知识。但是由于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很容易出现角色游戏行为前后不关联的问题。如,有的幼儿看见其他幼儿在炒菜,自己也会选择炒菜的角色,却忽视了旁边的“娃娃”睡醒了没人照顾。由此可见,当前角色游戏内容缺乏计划,教师需要积极、科学调整角色游戏方案和内容,让幼儿有条理、有目的地参与角色游戏活动。
二、小班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支持策略
(一)制定游戏主题,做好游戏准备
1.游戏主题来源于生活,师幼共同讨论制定
角色游戏主题应来自幼儿的生活经验。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因此小班初期最先接触的角色游戏主题便是“娃娃家”。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幼儿进行谈话交流,根据班级幼儿的生活经验,开展其他合适的游戏主题。例如,在国庆节后的一次语言谈话中,小果说他去游乐场玩得很开心,燕燕和小新也说很喜欢去游乐场玩游戏,有好玩的碰碰车、摇木马,还有钓金鱼的游戏。很多小朋友都被“游乐场”这个话题吸引了,大家都开心地聊着自己去游乐场的经历。笔者问:“游乐场除了这些好玩的游戏和玩具,还有什么?”红红回答:“还有大哥哥大姐姐。”“大哥哥大姐姐是在游乐场做什么的呀?”笔者继续问。小朋友们一脸茫然。“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去游乐场问问大哥哥大姐姐就知道啦。”笔者鼓励孩子们自己寻找答案。在与幼儿的对话中,笔者了解到他们非常喜欢游乐场,且都有游玩的经验。于是,笔者告诉孩子们,我们将在班级开展“游乐场”角色游戏,并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可以在“游乐场”里开展什么游戏。孩子们开心地欢呼起来,对这个活动充满了期待。
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制定游戏主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这种师幼讨论的方法也一直持续着,每一个游戏主题的诞生都让孩子们充满期待。
2.根据小班年龄特点,提供适宜材料支持
小班幼儿年龄小,受直觉行动思维影响,对问题的思考较多地依赖于动作和具体形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容易受到环境中具体事物的影响。因此,为幼儿准备的游戏材料应是形象逼真的,且同种类材料的数量要多一些,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例如,幼儿喜欢在“娃娃家”炒菜,炒菜的厨具可准备多份,因此可以在班级设置1—3个“娃娃家”,可固定,可移动。班级固定的“娃娃家”,可以设置“美味小厨房”主题;在移动的“娃娃家”,可设置“户外野餐”主题。两个“娃娃家”都提供厨具、餐具和仿真食材,仿真食材的种类不需要太多,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食物即可。这样既避免了形式单一,也满足了幼儿平行游戏的需求。
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到小班后期,可以适当增加半成品材料,例如皱纹纸、超轻泥土、小木棒等,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半成品材料运用到游戏中。
3.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助力幼儿学习发展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幼儿成长的每一步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小班幼儿因年龄小,在园的学习发展更需要家长的密切关注。笔者认为,要做好家长工作,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助力幼儿游戏活动,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通过不同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游戏活动。教师可通过在班级群分享幼儿的游戏照片、游戏视频等方式,让家长直观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和游戏状态。此外,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还可以向家长进行线上直播观摩开放,让家长实时了解关注幼儿的游戏动态,感受到孩子在游戏中的快乐以及从中得到的学习与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增进家园沟通,又充分调动了家长助力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游戏材料。角色游戏的主题与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开展每一个游戏主题前,可以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游戏材料,把家里长期不用的物品带来幼儿园,如“娃娃家”游戏中宝宝的衣物、妈妈的围裙、爸爸爷爷的眼镜等,“理发店”游戏中的各种发饰,“游乐场”游戏中家里带来的小玩具等。这些材料都是幼儿熟悉的,对于开展游戏更有帮助。
(3)增加亲子互动,丰富游戏经验。为了丰富幼儿游戏的前经验,在开展“娃娃家”游戏前,可以鼓励孩子回到家里观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的日常活动,可通过任务卡片的形式进行绘画表征,记录家庭成员的日常活动内容,最后幼儿带着自己的记录表,在班级和教师、同伴进行分享。此外,还可以引导家长和孩子聊一聊家庭成员的不同分工,让幼儿了解不同家庭成员的活动方式和特点。例如:爸爸和妈妈在家里分别都做什么事?有什么动作?为什么呢?爷爷和奶奶在家里分别做什么事?为什么呢?这样也间接让孩子了解不同年龄的人在行为方面的表现不同。
在开展“游乐场”游戏前,鼓励家长带着孩子到家附近的游乐场游玩,了解游乐场的游戏项目,通过观察、采访等形式了解游乐场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特点。在征得工作人员的同意后,还可以通过录音、视频录制等方式将工作人员的介绍记录下来,幼儿回到幼儿园后,可以和同伴、教师进行分享。
(4)结合家长职业特点,开展家长助教活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重要的一点在于了解家长从事的职业。根据班级开展的角色游戏主题,可以引导幼儿说说爸爸和妈妈的职业,通过问卷调查或视频录制等形式,引导小班幼儿向爸爸和妈妈了解他们从事的职业名称和职业特点。针对家长的职业特点,鼓励家长来园进行助教活动。例如,在开展“理发店”游戏中,可以请从事发型师或者理发店经理等职业的家长来园参与游戏活动,向幼儿介绍理发店里不同工作人员的职责,以及理发店的消费流程;在开展“医院”游戏中,可以请从事医生或护士工作的家长来园进行助教,介绍医院的看病流程,以及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
4.创设适宜的角色游戏教育环境
在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中,要想取得理想化的教育成效,教师要为幼儿创设适宜的角色游戏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全员参与、自主参与。教师要为幼儿营造温馨的角色游戏氛围,提供足够广阔的角色游戏空间,通过“会说话的环境”,让幼儿能够自由表达、操作、实践,给予幼儿更多的支持、肯定。假如幼儿园室内空间比较小,教师可以灵活组合活动围栏、地垫等工具,增设单独的角色游戏活动区域,为开展角色游戏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创设的角色游戏教育环境要符合、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如,创设“娃娃家”角色游戏环境,为幼儿营造一种家的氛围。教师还可以利用标识、墙饰把一些角色游戏规则内化在教室环境之中,展示出环境的隐性教育价值。另外,要想为幼儿创设理想的角色游戏教育环境,教师要适时调整角色游戏材料,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投放多种类型的游戏材料,满足幼儿的差异化需求,提高角色游戏活动的有效性。
(二)注重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
1.观察、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
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特点:一是多为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二是角色意识不强;三是爱模仿,喜欢重复动作。结合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教师可以更客观地观察、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更好地提供支持。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或者手机,用于及时记录幼儿的游戏语言,如果可以,用手机录制视频会更直观。在游戏现场,教师需要准确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判断幼儿的游戏需求,这也考验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游乐场”,小豪扮演套圈圈店铺的收银员,观察中,笔者发现他并不在收银台的岗位上,而是蹲在地上摆弄着玩具。观察了一会儿,笔者才发现他是在整理被小朋友弄乱的玩具。但是因为店铺只设置了一个工作岗位,当小豪离开收银台的时候,没有人能为后面的小顾客服务,有几个小顾客在收银台前排队,还有几个小顾客直接从收银台里拿走了游戏套圈,然后把游戏币放在桌面上,准备走到套圈区玩游戏。于是,笔者跟小豪说:“小顾客们都在等你收银呢。”小豪回答:“老师,你看地板上的玩具被弄乱了,我要整理一下。”小豪一边说一边整理被弄乱的玩具。笔者继续问:“那你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现在的问题呢?”小豪陷入了思考,对笔者说:“我知道了,还需要一个人来帮忙。老师,你可以帮我整理玩具吗?”收到小豪的邀请,笔者很欣慰,对他说:“好的,我可以帮助你整理地板上的玩具。”于是笔者参与整理、摆放玩具。这时,小佳跑过来说:“老师,我也来帮你整理。”说完,小佳蹲下身开始整理。笔者问:“小佳,你愿意留在这家店铺帮助整理玩具吗?可能一会儿还会被小朋友的圈圈弄乱。”小佳笑着点点头。
通过观察和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笔者了解到收银员小豪的游戏行为是因为游戏的发展而随之调整,做了整理游戏材料的工作;而小顾客在没有经过收银员允许的情况下拿走了套圈的行为,也正是由于小豪不在工作岗位上,小顾客等不及要去玩游戏。于是笔者发现在这个游戏中需要再增设一个工作岗位,以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
2.适时介入,有效指导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通过观察和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教师应适当进行指导。教师何时可以介入幼儿的游戏呢?当教师观察到以下几种情况,就应采取适宜的指导策略:(1)当幼儿遇到困难或问题,游戏难以继续向前发展时;(2)当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3)当幼儿的游戏情节单一,需要提高幼儿的角色扮演水平时;(4)当幼儿之间发生不安全的倾向时。如在“理发店”里,两位理发师和一位洗发师张望着等待顾客的到来,可是许久还没有一位顾客来店,几位工作人员眼看着小顾客们去旁边的“游乐场”玩耍,脸上露出了难过的表情。这时,笔者准备介入孩子们的游戏。笔者对工作人员说:“我来啦!我来啦!今天我想洗头发。”小朋友们看到笔者到来,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小欣说:“老师,我来帮你洗头吧。”笔者跟着小欣走到了洗发椅上,一旁的理发师东东和小琦递来了一条毛巾,笔者问他们:“这条毛巾怎么用呀?”小欣拿过毛巾,往笔者头上围了一圈,笑眯眯地看着笔者:“老师,你要躺下去才能洗头。”随后,笔者躺在洗发椅上,享受着小朋友贴心的服务。洗完头发后,笔者和几位工作人员聊天:“今天你们理发店里的顾客好像特别少呀。”小琦接过话:“对呀,他们都不来理发店,他们想去游乐场玩。”“那你们就打算一直坐在理发店里等顾客来吗?”笔者继续问。几个小朋友摇了摇头,不说话。“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顾客到店里来?想一想。”笔者开始启发孩子们思考。东东眼睛一亮,“我知道了,我们可以去叫小朋友过来。”“你想怎么叫?要说些什么话,才能吸引大家来理发?”笔者继续追问。小琦接过话:“嗯,我们可以大声地邀请他们来,也可以理头发不用钱,他们就来了。”“这是你的办法,你可以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笔者鼓励小琦继续思考。东东又说:“可以告诉小朋友们,理头发可以送礼物,他们就会来了。”“嗯嗯,你的办法听起来不错,可以试试哦。”
以上情况即幼儿遇到困难,游戏难以继续向前发展时,笔者扮演顾客介入游戏当中,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启发、鼓励他们想办法解决“理发店”面临的问题,通过招揽顾客的方式吸引小顾客来理发。既让几位“理发店”的工作人员有事可做,满足了他们游戏的愿望,又启发他们解决游戏困境。
3.帮助幼儿明确角色,尝试扮演角色
在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幼儿不敢尝试角色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明确角色,并且使幼儿鼓起勇气尝试扮演角色,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从中积累更多的角色经验。首先,教师要在每一个区域设定角色牌,让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巩固对于角色的了解和认知。其次,在角色游戏小结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描述自己扮演的角色,以及角色中的行为内容。如,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你在当妈妈的时候,会做什么事情?你在当医生的时候,是如何给病人看病的?”并且给予幼儿相互讨论的时间,鼓励幼儿分享角色经验、生活经验,展示出角色游戏活动质量。同时,在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育幼儿积极的情感。如,在“娃娃家”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我发现妈妈既要做饭,又要打扫卫生、洗衣服、辅导作业……你们觉得妈妈这个角色辛苦吗?”教师通过指导、提问,让幼儿感知到妈妈在生活中的不容易,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更爱妈妈,多为妈妈分担生活的重担,培育幼儿积极的情感。
(三)把握好回顾与评价环节,提升游戏经验
1.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分享
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角色游戏的评价环节建议用视频或照片的形式,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集体分享、个别分享,这样更加直观形象。评价环节的重点一是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可以请照片中的个别幼儿表达感受,也可以随机请举手的小朋友来分享,教师以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幼儿表达:“你今天扮演了什么角色?做了什么?”还可以进行追问:“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要注意将个别幼儿的经验向大部分幼儿进行辐射,引起幼儿共鸣。二是共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从而提升游戏经验,提高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下次的游戏做好铺垫。
2.以正面教育为主,注重幼儿情感的表达
教师要随机灵活地抓住幼儿在游戏中的闪光点,对这些闪光点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及时肯定和表扬幼儿的游戏行为。评价中,多鼓励幼儿自主表达感受,让幼儿成为评价环节的主体。还可以让幼儿对自己和同伴的游戏行为进行评价,鼓励幼儿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注重幼儿情感的表达。同时,要想展示出角色游戏的育人功能、价值,教师要做好对幼儿参与角色游戏活动表现的记录工作,从点点滴滴中挖掘幼儿的潜力、特长,多鼓励、肯定幼儿,增强幼儿参与角色游戏活动的自信心、成就感,为之后参与角色游戏活动做足准备工作,积累更多的游戏经验、学习经验,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