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圣心源》“精神魂魄”观及其在精神障碍类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2022-11-19冯妮然于志峰

河北中医 2022年7期
关键词:魂魄五脏阴阳

冯妮然 于志峰

(1.天津中医药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1617)

清代名医黄元御为尊经派一代宗师。其所著医书八种中,《四圣心源》是集其思想之大成,主要记载了“一气周流”的圆运动学说体系,以及在此学说指导下的各类疾病医学理论著述。黄元御的论述风格深入浅出,理论自成体系,解前人之莫解,立其独见之明。本文立足于《四圣心源》的圆运动学说,阐明黄元御的“精神魂魄”观,并联系现代精神障碍类疾病,以期为临床医生认知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借鉴。

1 “精神魂魄”学说—生理观

1.1 精神魂魄随五脏阴阳化生 黄元御认为,精神魂魄在五脏的阴阳运动中化生。《四圣心源·天人解·精神化生》曰:“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在“一气周流”理论体系中,黄元御认为魂与魄产生于神与精之前,是神志正常的生理基础之一。而神与精发育成熟则靠圆运动中阴阳之气的逐渐充盈。《四圣心源·天人解·脏腑生成》载“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四圣心源·天人解·精神化生》载“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脏腑的阴阳变化出自中土,中气流转,阴阳环抱,则生五脏,五脏是神、魂、魄、 意、志五种神气的藏舍之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五种神气的外在表达[1]。五脏未成化魂魄,五脏已成全精神。

1.2 精神魂魄受五脏气机影响 黄元御认为,脏腑气机升降出入各守其道,则脏腑安顺,精神魂魄安定。《四圣心源·劳伤解·中气》言“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故“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精神魂魄依赖于人体气机稳定循环,五脏生理功能的发挥在于中气之枢轴的运动,以升降为机,以出入为用。自然界以中气为枢,中气浮沉而生阴阳,阴阳升降而成四季,变化乃成五行和六气。人秉天地阴阳而生成五脏六腑,脾胃居中,中气升降周流形成“圆运动”,中气化气血,化五脏,化精神,化形体官窍,化五味,化五情。五脏升降相因,主志各不同,五志之变可影响气机变化,从而影响精神魂魄的功能。故《四圣心源·天人解·五情缘起》云“物情乐升而恶降。升为得位,降为失位”。

1.3 精神魂魄承五脏气血充养 黄元御秉承“形神一体观”的理论。魂得肝血滋养则健,魄得肺气濡养则捷[2]。《四圣心源·天人解·精华滋生》载:“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肝血温升,则化阳神;肺气清降,则产阴精。五脏皆有精,悉受之于肾;五脏皆有神,悉受之于心;五脏皆有血,悉受之于肝;五脏皆有气,悉受之于肺。”气血乃一气周流的必要物质,是联系脏腑阴阳的媒介。气血来自中土,一气周流而生发,气源于胃,藏气于肺,血本于脾,藏于肝,气血安和,五脏温养,魂魄各安,都是中气旋转的结果。

2 “精神魂魄”学说—病理观

精神魂魄的正常与否依赖于中气正常与否。《四圣心源·劳伤解·中气》中有言“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成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除此之外,神志疾病多由脏腑之气虚实变化而致,“凡人一脏之气偏盛,则一脏之志偏见,而一脏之声偏发”(《四圣心源·六气解·六气偏见》)。脏气实,多见我脏之志,脏气虚,多见克我之脏所相应的情绪。

2.1 魂魄不藏生惊悸 精神魂魄各居其位,则惊悸不生。《四圣心源·劳伤解·精神》载“中气衰败,升降失职,金水废其收藏,木火郁其生长,此精神所以分离而病作也”。首先,中土衰败导致肺胃不降,升降相因,肝脾不升,精神不交,神气浮越,精神魂魄失去平衡。《四圣心源·劳伤解·神惊》提出“神发于心而交于肾,则神清而不摇。神不交精,是生惊悸,其原由于胆胃之不降”。再者, 中正之官寄相火,相火不藏而上冲,胆气受扰,心神不宁,故善惊;肝木之气不能升发,肝气动摇,肝魂不安,则善悸。

2.2 魂魄不安发奔豚 黄元御继承《难经》“肾之积曰奔豚”的观点,认为惊悸日久病重会发为奔豚病,因为奔豚欲发之征必有惊悸。《四圣心源·杂病解中·奔豚根原》载“悸者,风木之郁冲。惊者,相火之浮宕”。本君火上升,相火下藏,各居其位。而土虚脾胃升降失常,影响君火相火上升与下降的通道,导致在下肾水寒动。总的来说,奔豚发病的机制归结为土湿阳衰,脾肾阳虚,不能降蛰相火,导致阳气浮越,水邪积聚,木气被郁,影响水生木、木生火的生理循环,出现脐下、脐中、心下悸动,是病由浅入深、位置由下到上、程度由轻到重的表现。

2.3 神魂痰扰出癫狂 关于癫狂,黄元御认为应责之于不同的脏腑。《四圣心源·杂病解上·颠狂根原》言“颠病者,……肺肾之气旺。狂病者……肝心之气旺也”“颠狂之家,必有停痰。痰者,为颠狂之标,湿者,颠狂之本”。寻找病因,病起于脾胃,中气受伤,脾湿木郁,湿气不化则生痰饮,痰饮使气机升降失常,易蒙蔽清窍,出现神智异常。《四圣心源·杂病解上·颠狂根原》又言“喜怒悲恐,缘情而发,动而失节,乃病颠狂”,情志异常是发病的诱因,也可导致气乱,痰随气升,则发为癫狂。癫狂可转化,癫为阴病,狂为阳病。黄元御明确指出,癫狂之家除痰饮是治其标,健脾燥湿为治其本。总之,劳伤中气,脾湿木郁,湿气过旺则生痰饮,痰饮又蒙蔽神智,使气机升降失常,喜怒悲恐,缘情而发,动而失节,乃致癫狂。

2.4 魂神失养见目盲 肝藏魂,“肝藏血而含魂,魂即血中温气之渐灵者”(《四圣心源·劳伤解·阴脱》),“魂”代表的一种气血濡养之后,脏神的发露,与视物的灵活和选择性有关[3]。肝血上达于目则能视物,与视物的能力有关。两者结合才能发挥“视”的作用[4]。“窍开而光露,是以无微而不烛,一有微阴不降则雾露暖空,神气障蔽,阳陷而光损矣”(《四圣心源·七窍解·目病根原》), “阴脱者,阳根澌败,精血失藏,魂神不能发露,是以目盲”(《四圣心源·劳伤解·阴脱》)。魂化而为神,当阴血不足或者阳气虚损,阴阳失调,不能上荣头面,不能濡养“魂”时,则见目盲。

2.5 阳脱魂神动荡见“鬼” 人阴阳失调则魂魄动荡。《难经》曰:“脱阳者,见鬼。”《四圣心源·劳伤解·阳脱》言:“仙为纯阳,鬼为纯阴,人居阴阳之半,仙鬼之交,阳脱则人将为鬼,同气相感,是以见之。凡人之白昼见鬼者,是其阳气亡脱,亦将续登鬼录矣。”此“鬼”非鬼,而是人神魂暴露,神魂游荡产生的感觉。生理上,人之阴阳与天地之阴阳相应,病理上也同样如此。阳脱则阴生,是一种恍惚心乱、恐惧的感觉,类似于见鬼之感。阴脱则阳生,是一种飘飘欲仙,脚下无根,类似于成仙的一种幻觉。

3 “精神魂魄”学说及其应用—治疗观

五脏藏精、神、魂、魄、意、志,其中以精、神、魂、魄受扰或失养导致神志异常为主[5],中医一般按情志病治疗,西医可归结为精神障碍疾病。黄元御认为,神志疾病的治疗必须重视中气的升降,以斡旋一身气机,“培养中气,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长,则精秘而神安矣”(《四圣心源·劳伤解·精神》)。因此,纵观黄元御治疗神志病的方药、治法,都与燥湿、健脾、理气、化痰有关,体现了其治疗杂病一贯的治疗思路。现基于“一气周流”的“精神魂魄”观,分析黄元御遣方用药,探讨精神障碍疾病中精神分裂症、谵妄及感觉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3.1 精神分裂症—癫狂 精神分裂症与癫狂的临床症状相似[6]。《四圣心源·杂病解上·颠狂根原》中记载,狂者“躁动而多喜怒,肝心之气旺”“木旺则其志怒,火旺则其志喜也”,癫者“安静而多悲恐,肺肾之气旺也”。黄元御认为癫狂两病为阴阳相争,常转化互见。现代医学中的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也常交替出现,抑郁、躁狂也可相互转化[7],都可以考虑是阴阳胜复所致,均可借鉴黄元御治疗癫狂的思路。

治癫病,黄元御采用苓甘姜附龙骨汤,方中附子、干姜温脾土肾水,使脾健运而升清,半夏降胃气,三者共用,恢复中焦气机;胃气降助肺气降,加麦冬润肺清肺,则肺气恢复正常;茯苓、甘草健脾燥湿安神;龙骨、牡蛎藏精敛神。张峰等[8]运用苓甘姜附龙骨汤治疗癫狂证疗效满意。病案中,患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表现为心中恐惧担心,疑心重,不敢与人同桌就餐,夜间枕下备刀,妄想被加害,彻夜不眠等。此与《四圣心源·杂病解上·颠狂根原》中描述癫病的症状“寝食皆废,悲恐俱作”类似。除此之外,病案中患者幻想的内容与精神分裂症的妄想特点类似,内容离奇古怪,妄想内容泛化。患者精神萎靡不振,目光游移不定,反应略迟钝,这与《四圣心源·杂病解上·颠狂根原》中提到癫病患者“身静而神迷,便坚而溺涩”的症状类似。患者自觉对身体和精神支配的能力减弱,出现精神困顿,惶惶如被捕状,莫名伤悲,为肺魄调控本能的活动失常。四诊合参,辨证为土湿木郁证,用苓甘姜附龙骨汤效如桴鼓。

治狂病,黄元御用丹皮柴胡犀角汤,方中柴胡配芍药,疏肝柔肝养肝;牡丹皮、犀角、地黄凉血安神;茯苓、甘草健运中焦。诸药合用,凉肝清热,泻火安神,则神安魂定,狂病不作。

黄元御提到,有痰先除痰,后燥湿治本。“有痰者,加蜀漆”“若宿痰胶固,以瓜蒂散上下涌泄,令脏腑上下清空,然后燥土泻湿,以拔其本”(《四圣心源·杂病解上·颠狂根原》),两方均有茯苓、甘草以治本。

3.2 谵妄—见鬼 “见鬼”这一概念多被定义为迷信,其实质是意识障碍的俗称之一[9]。谵妄为一种意识异常状态,其认知功能普遍受损,多见于老年人群[10]。黄元御提出,“阳脱则白日见鬼”,这提示人阳气绝危可以有类似于“鬼”的幻觉。临床见于阳气暴脱的危重疾病患者或久病正气大亏的老年人,是阳气不守魂,阴气不藏肺魄的表现。中医可急救阴阳,以“见鬼”之小见“阳脱”之大,预防谵妄伴随的急危重症。治用兔髓汤方温元阳以消除阴蔽。此方以参附汤为基础益气回阳救脱;加龙骨、牡蛎潜阳;用元参清热养阴;五味子配半夏,一敛一降 ,则浮阳下潜;肺胃敛降,其根在中,中气一旺,戊土得以右旋,故用甘草协同人参以御四旁;元参交通心肾,浮阳得元参滋阴而敛。

3.3 感觉障碍——惊悸、奔豚、五官病 感觉障碍的部分症状可对应中医命名为奔豚、惊悸等疾病。此外,人的视、嗅、味、听功能与感觉障碍有关,故主要参考《四圣心源·七窍解》五官病部分。黄元御认为,惊悸的病机是胆胃不降致心肾不交。治疗惊悸用金鼎汤,方中茯苓祛湿;半夏降胃;芍药收涩敛气;桂枝壮心阳;龙骨、牡蛎潜纳心肾之阳。该方秉承《伤寒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意,重视阳气收纳。“上热者,倍芍药”,白芍敛阳清热。“下寒者,加附子以温肾水”,防止发展成奔豚病。若已成奔豚之证,黄元御提倡内外并治。“奔豚既发,风火郁冲,相火愈逆,七窍皆热,首当清其上热”(《四圣心源·杂病解中·奔豚根原》),内服首用《金匮要略》中的奔豚汤以疏肝,清降其肝经风火上冲之气。肝气得顺,继予温燥脾胃之法,去其中焦湿寒,为实土制水。外敷则软坚散结,温化肾家之寒积,并自制龙珠膏使寒块渐化,寒积去而肝气伏,而奔豚得除,后重用附子为主药之方暖肾以治本。耿琦等[11]认为,奔豚本质上属于郁证的范畴,其发病机制与神经功能障碍有关,且豚气病的临床表现常与郁证的特征相符合。

五官的功能与五脏气血和精神魂魄密切相关。“木主五色,以血藏于肝,血华则为色也。血,阴也,而阳魂生焉,故血之内华者则为色,而魂之外光者则为视……气,阳也,而阴魄生焉,故气之外发者则为声,而魄之内涵者则为闻”(《四圣心源·七窍解·耳目根原》)。五官病大多起于脾胃,责之清阳与浊阴。“目病者,清阳之上衰也”(《四圣心源·七窍解·目病根原》),清升浊降,全赖于土。黄元御继承《内经》“目受血而能视”,创乌肝汤治疗视物障碍,即茯苓四逆汤加白芍、桂枝、何首乌,甘草、茯苓培土泄湿;人参加茯苓扶正祛邪;附子、干姜暖脾温肾;人参、茯苓达木扶阳,故用何首乌、白芍养肝血;桂枝发散,可助肝气调达,也可制约何首乌、白芍,使补血而不滞。乌肝汤滋补肝血,既可以治疗眼病如散光、近视之类,也可用于肝魂失养导致的癔症性视力障碍[12],或以机体五脏功能低下为基础,情绪激动后突然出现黑矇或视力低下、复视、上睑下垂、眼外肌麻痹等致视力丧失或明显下降,视野改变多为向心性缩窄为表现的眼病。

黄元御根据中土学说提出,五官为病,根本的治疗方法为恢复脾胃的运化和升降。“耳者,金水之始基。木火外明,故神清而善发,金水内虚,故气空而善内。……浊气一升,孔窍堵塞,则声入而不通矣。人之衰者,脾陷胃逆,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虚灵障蔽,重听不闻”(《四圣心源·七窍解·耳病根原》)。故聋用暖水补土法效良[13]。“口鼻司臭味,……心主臭而口主味”(《四圣心源·七窍解·鼻口根原》),三焦不升,胆木不降,则不知臭味,“口病者,足阳明之不降也,……太阴己土之陷而阳明戊土之逆也”(《四圣心源·七窍解·口病根原》),“声出自于气而气使于神。……声气病则能言而不能响,神明病则能响而不能言”(《四圣心源·七窍解·声音》)。耳、鼻、口病之类黄元御没有附录具体的治疗方药,临床医生当据其病机灵活用方。

4 验案举隅

张某,女,71岁。2021-05-15初诊。主诉:神志异常 3 d。现病史:患者跌倒后髋部骨折并手术治疗,于重症监护室监护6 h后出现精神恍惚,情绪不稳定,连续夜间出现恍惚神迷,喃喃自语,惊悸喊叫,自诉见鬼,或与缄默交替。发病持续数小时,白日减轻或正常,行颅脑CT,无明显异常。刻诊:患者身形消瘦,目光少神,面色黯淡,颧骨似见有红妆,纳差,食入易吐,胃部喜按,不寐,大小便尚正常,口周黏腻可见白色垢,舌质淡黯,少苔,脉细弱,寸脉浮数而无力,尺脉弱似无根。患者家属要求中药治疗。西医诊断:骨折术后谵妄。中医诊断:神志异常。证型:阳脱证。治法:降胃摄阳。予兔髓汤加减。药物组成:附子30 g,肉桂9 g,元参18 g,半夏24 g,生龙骨24 g,生牡蛎 24 g,人参24 g,甘草9 g,五味子16 g,玄参6 g。3剂,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2021-05-19二诊,家属代诉,患者可逐渐入食,但见嗳气、夜寐欠佳,夜间神志异常表现由惊悸多转为安静不语。舌淡白,苔微黄腻,脉沉弦。处方:附子24 g,肉桂6 g,元参6 g,半夏24 g,黄连3 g,生龙骨24 g,生牡蛎 24 g,人参24 g,甘草9 g,五味子16 g,白术24 g,麦芽9 g,鸡内金12 g。7剂,煎服方法同前。2021-05-27三诊,患者神志清醒,夜寐较前改善,仍然易醒,其他诸症改善。予桂附地黄丸合香砂养胃丸,按说明服用。1个月后随访,家属诉,患者意识清楚,生活自理,语如常人。

按:患者神志异常,不寐,纳差,食入即吐,为胃气不降,神气浮越;神志异常如见鬼状,为同气相感,即人体阴盛阳虚与夜间阴气重相符合。此为阳气欲脱危重证候,舌脉皆可参证。故用兔髓汤治之,以导胃气下行,收纳浮阳。方中生龙骨、生牡蛎敛精纳阳,定惊悸;五味子收涩下气,与玄参合用清浮热,生肾水;半夏降胃气,助纳食,平惊悸,助睡眠;附子急救回阳;肉桂引火归元;人参、甘草补气升阳;元参交通心肾;半夏运转气机。投3剂以急救。二诊时,患者脾胃已经开始运转,但枢机尚未完全恢复,脉象改变及发病状态转为安静,均提示元阳已回,浮阳已摄,故去玄参,但阳气仍旧微弱,故继用初诊方;又加白术健脾祛湿,以消虚痰,也可固表止脱;再加黄连,取其燥湿下气,以助半夏,使阳明胃土得降;患者食少,加麦芽、鸡内金健胃助消化。三诊时,患者诸症改善,但易醒,仍需巩固,转为温补阳气兼调理脾胃,故以桂附地黄丸合香砂养胃丸。

小结临床观察到,精神障碍类疾病患者,多不思饮食、不主动进食或暴饮暴食,其脾胃功能大多有异常。一些精神障碍类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感觉障碍、谵妄等其他原发或继发性精神病性障碍等,临床治疗较为有限,多以支持治疗或服用镇静类药物为主,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多有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锥体外系等不良反应。而中医学认为,情志病的发生以机体功能异常为基础,这和精神障碍疾病的概念不谋而合,临床上黄元御从脾胃的角度治疗情志病,疗效确切。现代研究也发现,脑-肠轴中,肠道微生物与精神疾病具有关联性[14],这也从机制上为精神类疾病从脾胃论治的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这也证明了黄元御治疗思路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魂魄五脏阴阳
黄帝内经
下篇 今朝书店内:千秋魂魄常如在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夜 居
插秧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漫画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