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022-11-19高扬燕

读与写 2022年5期
关键词:理解能力文章阅读教学

高扬燕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澳前小学 福建 平潭 350400)

阅读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教学的表现方式。特别是,教师应将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并根据本文的主要内容设定明确的阅读目标。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适当的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不断探索的习惯。

1.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社会对中国公民的要求是具备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由于小学是启蒙教育阶段,因此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培养应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未来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2.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读教学效率比较低下。在实际的阅读理解教学中,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应用方法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学生对阅读理解不感兴趣,学习热情不高,这就造成了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低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2.2 老旧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指出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但是有不少教师任然沿用传统教育理念。应将学生视为主体,并将他们的需求确定为核心的学习理念。旧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不能有效发散学生思维,只能跟随老师的思想走。学生不能在这个教育中得到提升。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于阅读核心的选择不当也会影响学生学习,学生无法在学习中获得有用的知识。一篇文章的思想很丰富,但是老师需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分析和解读文章中心思想,因此,合理取舍文章内容是必须的,尽可能地向学生传达有用的知识。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理解教学重点,又不乏深入讨论,阅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学生无法理解重点,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2.3 阅读的目的不够明确。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阅读,小学生的自控力较低,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在没有适当指导的情况下仅仅是将阅读的重要性和目的告知学生,那么学生就只会机械阅读。这个年龄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理解的水平。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目的,同时,教师要设定正确的目标,这样才能准确地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学习。

2.4 阅读教学的内容单一化。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这方面的学习得到加强时,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提高。这就需要丰富的阅读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但是,在实际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选择的内容单一化,过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

2.5 重教师,轻学生。一篇阅读文章可能涉及作者的许多感情和想法,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掌握的知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想象进行阅读。因此,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后的理解可能会与文章本身的思想产生偏差。目前语文阅读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只接受“保守”的想法和意见,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阻碍了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也违背了语文阅读中学生自己的想法与作者的想法对话的初衷。

2.6 重情感,轻知识。文章由作者使用某些方法和技巧通过丰富的内容来呈现出作者自身的情感,文字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没有文字,就无法表达作者的感情,使用文字和某些表达方式可以让作者在作品中更好地表达情感。理解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开展情感教育非常重要,这在语文阅读教育中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现在语文阅读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文章的用词没有完全理解,表达的方法没有完全理解透彻,就妄谈文章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这样的语文教育不能从文章中所包含的词、句等知识中获益,也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感受,就成了无根之树,无水之泉。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3.1 利用科学技术,提高阅读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用于教育中。中国小学教师也可以用更多的信息技术来开展阅读教学,使学生的阅读内容更加丰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老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来开展阅读教学。多媒体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在教师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主题进行创作。教师可以在文章中添加精美的照片和音乐,嵌入短视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阅读环境,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同时,照片、视频和音乐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主动性,提高阅读能力,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3.2 重视新课理念,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传统教育以教师、课堂和教科书为中心。当然,这种教学方法无助于学生的个性以及身心发展。好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在《语文新课标标准》中指出:“必须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应特别注意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其意义在于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关注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意味着让学生自己把握阅读的机会和权利,首先为学生提供阅读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创造,帮助学生实现自主阅读。另外,将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能够自己理解和评价作品。在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老师应该是让没有问题的学生提出问题,让有问题的学生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开发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有效地实现新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

3.3 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语文阅读是一门艺术,尤其是鼓励小学生自主阅读更是一门艺术。那么如何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呢?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设定独立的阅读目标,这是迈向自主阅读的第一步。在这其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习,根据阅读目标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不一定非要统一,可以基于自己的实际兴趣和需求设定,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当然,学生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应该接近老师给教学设定的教育目标。其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充分理解怎样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他们的想法和观点,这是阅读的重要一步。过去,课堂阅读缺乏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是老师的问题取代了学生的问题,老师的想法取代了学生的想法,让学生独立探索问题,阅读并提出问题,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给予学生主动性,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最后,学生必须学会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自己解决,不能由老师代替,这个过程本身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虽然这可能需要时间和精力,可能最后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或得出错误的结论,但这个思考的过程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要,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3.4 借助课外图书,展开群文阅读。仅仅依靠教科书内容不足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爱好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与传统的问答阅读相比,群文阅读更注重文章的原创内容。学生通过这种方式阅读,材料更加完整,可以按主题查找材料,对所有材料进行整理和复习。群文阅读可以包含许多文章,包括阅读中文教材和非教育文献,帮助学生进行更全面的阅读。在这种类型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想不是静止的,教师可以开发课本的内容。如果在小学教中文,阅读可能会很困难,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应加深对文章的认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想法。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四季之美”,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四个季节的场景。教师可以利用朱自清的《春天》和老舍的《津南冬天》等文章,帮助学生分组阅读,感受四个季节的不同,帮助学生了解四个季节之间的区别,每个季节都有各种材料供学生深入了解。通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学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文章,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5 尊重学生意见以提高学生理解力。阅读理解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为目标,并不是学生阅读的所有文章都是一样的。因此,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很重要,只有那些自己明白意思的学生才能从文章中汲取智慧和人生教训。为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充分尊重、认可和支持学生的意见。当然,学生的理论误解和偏见也需要及时纠正。

3.6 精读以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对于精读文本,学生必须完全理解文本的每个词汇和每个句子。一方面,为了增加知识的积累,学生必须能够记忆。当然,深度阅读一篇课文并不需要学生反复阅读,而是要仔细理解文档中每个短语和句子的含义。另一方面,阅读中文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只有积累了一定的知识,阅读文章才会很容易,没有知识盲区。在深入阅读课文时,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阅读带问题的文章,而不是正常的盲读。不管能不能读懂,学生都会仔细阅读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勾画关键词和他们的想法。因此,随着精细阅读的深入,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越来越丰富。

3.7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研究表明,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因为学生不理解文章的意思,只停留在理解词汇和句子的水平。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从课本入手,利用有效的辅助器具,创造一个活生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激发情绪,反复理解课外意义和情绪。以“火烧圆明园”教学为例,向学生展示圆明园的历史,主要是让学生深思,了解中国国家的光辉历史,知道圆明园烧毁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伤痛,牢记人民的耻辱。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首先使用多媒体系统播放相关的图像和视频,让学生观看动画材料,进入学习情境。当老师谈到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和火烧圆明园的过程时,老师可以播放悲伤的背景音乐,同时用图片和文字进行解释。通过鲜明的图片形成对比,使学生身临其境。这种学习方式不只是循序渐进的指导,而是对文章内容的更广泛的重复,让学生加深对课文意义和情感的理解。

3.8 立足课本教材,进行深入阅读。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将阅读的最终目标定义为提高学生在阅读理解测试中的表现。这种教育理念虽然可以保证学生考试成绩的暂时提高,但对学生阅读理解的长远发展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教学生阅读中文课本。在新的初级汉语教材中,所有教材分为两部分:现代技术和教学方法,使教师能够有效地理解教育的目的。在阅读课上,可以用课本教学生阅读,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端午粽》一课时,老师建议学生先学习生词,这样学生就可以毫不拖延地阅读整篇文章。然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例如,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老师可能会问学生:“制作粽子的食材是什么?包粽子、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什么?”学生阅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从课文中标出问题的答案。引导性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课文学习后也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学生,老师可能会反复要求学生阅读已经完成的课程。学生阅读课文的次数越多,就越能清楚地理解课文的意思。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小学教师应该认识到通过各种渠道和资源、运用一切有效手段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科学地使用,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今天的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教育,了解仍然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将教育需求与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结合起来,以有效教学为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理解能力文章阅读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浅谈如何运用阅读技巧与策略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阅读理解差,美国损失大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