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2022-11-19王文庆孟江虹

现代英语 2022年11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专业课程跨文化

王文庆 孟江虹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一、引言

当今世界,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不断丰富着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观点认识。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靠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思政队伍数量不足,机制缺乏创新,很难形成教育合力。思政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将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引领学生理性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注意发掘隐含的思政元素,通过联系对比,发挥好思政教育对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而不是盲目认同、机械照搬西方理论,丢掉了自己的本质特色和应有自信。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英语专业学生一定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真正发挥出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教书育人”教学本质的理性回归。积极探索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及信息化手段,使知识讲授和思想引领相结合,不断挖掘英语教材本身所包含的思政内容,有意识地把思政元素融入相关的知识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听说读写能力,加深学生对中西方不同文化各自特点与差别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更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二、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现状

目前,全国各高校虽然逐步在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但总体上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思政课与专业课多为各自独立发展,融合性不强,尤其对英语专业来说,思政教育更是薄弱环节。[1]在“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应发挥特色,找准定位,使人才培养更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突出人文教育理念,注重内涵式发展,培育不仅具有坚实语言基础,同时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拥有家国情怀的高素养创新型人才。如今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频繁,遍及各个领域,英语专业作为其主要载体,愈加凸显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赋予英语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将思政教育与英语专业紧密结合,发挥自身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价值力量,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出合格的英语人才,从而稳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来,我国相关学者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还没有系统性和普遍性地对跨文化交际视域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途径进行深入研究。

三、英语专业中存在的中国文化缺位现象

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侧重于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对英美等西方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未能很好地兼顾中国文化的融合,不同程度导致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在母语与英语进行双向交流时出现词不达意等沟通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顾此失彼,中国文化明显缺位造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和谐共生,离不开各种文化的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日益重视文化安全。当然,文化安全并不是此消彼长、对立竞争的关系,更不是敌视打压、取而代之,而是建立互信互通,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读与分歧,明确这一理念原则,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英语慢慢成为突破地区和民族障碍的一种国际性语言,由此而来的是,西方思想文化向其他国家地区迅速蔓延。[2]一直以来,高校英语专业主要讲授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学生也更倾向于喜欢了解西方文化,甚至不加辨别、片面地一味追求西方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当然会造成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重视不够,理解不深,而实际上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不全面,还只是一知半解的程度,同时缺乏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忽视本土文化的维护与传播,于是,“中国文化缺位”现象就开始浮现了。

四、英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语言不仅仅只是一种沟通的工具,还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所以,跨文化交际是中西方思想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必然趋势。[5]当然,在客观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差异,比如西方一般崇尚开放思维,讲究个性独立,而我们则比较含蓄严谨,注重家国同构。所以,熟悉和了解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并不代表就是弱化甚至放弃我国的民族特征和文化身份。英语专业因其学科的特殊性,所学课程内容大多数是有关西方国家的人文与事件,除此之外,受互联网、新媒体信息传播及西方特别是好莱坞电影等影视作品的影响,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英语专业学生极易受到外来不良思想与文化的侵袭和冲击,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在英语专业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大力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文化自信,显得十分必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学习西方文化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全球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一体化”并不是全盘“外国化”。对待西方文化,我们应采取正确客观的态度,既要有区别地吸收其有用之处,也要毫不迟疑地剔除其腐朽部分。实际上,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也在寻找着文化融合的方法,在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我们绝不能走“闭关锁国”的老路线,更不能良莠不分盲目追求西方国家的一切价值观。将英语专业属性与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有效融合、协同发展,从各个环节构建完善课程思政实施体系,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目标所在。[3]

(二)可行性

如今,很多发达国家把外语的地位和价值与国家安全发展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工具,外语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4]中国是外语教育大国,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以适应世界多元化进程的需要,对中华民族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英语专业学生担负着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思政课的设置不能是一时兴起、偶尔为之,而要因势利导、常抓常新,充分体现思政教育的独特作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科学等多个方面,具有课程内容多、经历时间长和受众面广泛等特点,是重要的语言必修课,也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五、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基于此,文章针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实践探究。

(一)拓展教学内容,重视文化知识

长期以来,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一直只是关注单纯的语言知识的灌输,束缚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忽视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为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要讲解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外,还要合理利用教材中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把握其中的蕴涵,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般来说,外国人在交流时一般是直接进入话题,而中国人则喜欢采用辗转的方式进入话题,这其实就是价值观决定了人们进行交际的方式,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可能受到处事的哲学、推理的模式等文化差异的影响。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中国人讲究和谐友善和谦虚,尽可能地避免正面的冲突。而西方国家的人则注重以自我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不习惯顾及他人或关心他人。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实践,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注重课堂设计,融入思政元素

在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上,要提前谋划,充分考虑各个内容环节,从专业认同、社会责任、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运用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提升课程思政融入的效果。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一直处于强势输出地位,使得青年学生更易受到一些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一味追求“洋货”,却忘记了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比如现在有些学生对一些洋节日趋之若鹜,而对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不感兴趣,虽然这其中有商家出于自身利益在背后宣传推动的原因,但是也不能否认学生自己的喜好占主要因素。其实,不管是中国节日还是西方节日,都有其各自的文化底蕴,如果不加辨别地完全拿来只能引起“水土不服”。为此,在目标要求上,英语专业强调学生要学习掌握社会文化知识,增强英语交际的综合技能。在考核内容上,例如,在近几年的英语等级考试翻译题目中,内容就体现了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等,其中多次考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节日、文学、哲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内容中思想政治元素的缺乏。

(三)关注时政话题,加强思政教育

时事政治教育是提高英语思政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渠道。要引导英语专业学生经常关注国际风云局势及重大新闻事件,学会理性观察和分析判断热点问题,培养开阔的视野,提高辨别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关注时政不能抱着消遣娱乐心理,只浏览标题或“快餐”新闻,停留在表面现象,不去深刻分析反思。就英语专业学生自身而言,应养成定期关注国内外时事的习惯,自觉强化关注时政的意识,综合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多留意分析国际时局变化,养成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现在许多英语专业考试增加了新闻听力的内容,需要学生多去关注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等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而报纸和网络是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和新闻动态最直接也是最便捷的手段,教师在思政课教育过程中,可以结合当下实际发生的重大新闻或者社会热点,鼓励学生去搜索官方媒体和外国媒体的有关报道,和学生针对这些报道一同讨论,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新闻报道的区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看法。

(四)传播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英语专业是跨文化交际的窗口和前沿,英语专业学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中华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辅助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加以弘扬传播,是思政教育的职责所在。在课程思政的教育实践中,通过中西方思想的横向对比,从人文习俗、民族宗教、社会制度、历史传承、地理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同文化背景反映出的民族特质与精神内涵,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激发爱国意识,坚定文化自信。

(五)坚持价值引领,讲好中国故事

英语专业学生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力军,这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如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步伐正在加快推进,需要一大批具备丰富的外语知识和熟悉跨文化交际的英语高端人才,这对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英语专业学生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英语专业学生又普遍在人文知识素养方面有一些短板,使得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明显不足,也使得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因此,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一定要凸显外语学科的人文属性,挖掘价值引领作用,除了要了解我国本身国情,还要扩展我们的国际视野,客观、全面、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与制度,从而更能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6]

六、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要站在全程育人和全方面育人的高度上加大重视力度。文章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方面进行了多个维度的探讨,旨在促进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积极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然,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面临理解认识不够到位、内容方法较为单一、专业课教师思政水平受限、运行保障机制缺乏等制约问题,思政教育在实际教学中被边缘化的现象仍然存在。为此,如何有效加强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依然是我们今后值得深入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专业课程跨文化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