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角度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构建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2》为例
2022-11-19汤易
汤 易
(贵阳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一、引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各种场合活动与讲话中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展现了全体人民共有的民族精神志气,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发自内心地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能力和前途的坚信,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1]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激荡中,价值观尚未真正完全确立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如果不具备正确理性的文化鉴赏和选择能力,就极有可能会在人生价值取向、政治信念问题上出现偏差,极大地影响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让大学生在继承中华灿烂优秀历史传统与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其文化自信,既适应当今时代发展趋势,也是新形势下对高校教师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亦承载着思政育人目标,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应在正确理解目标、分析教学材料的基础上挖掘思政元素,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搭建合理的脚手架,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语言教学之中。[2]
二、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为达成这一育人目标,本身具有人文学科属性的大学英语课程应立足自身课程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充分发挥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的大学生的育人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亦指出:大学英语在教材建设上要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守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在高校现有大学英语教材一定程度上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状况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中应尤其注重系统有效地组织构建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对如何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长期做深入细致的挖掘和探索,丰富课程中华文化及本土文化内涵,有意识地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始终把价值观引领摆在重要的位置[5],真正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中明确自身的使命担当。
三、文化自信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的实施路径
(一)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教材开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决定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性质和历史发展方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是文化自信最根本的体现,是文化自信的凝练与升华。[6]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内容体系构建可以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理论内核需求出发,在其框架引领下对现有教材资源进行二次创新开发。
1.提炼教材单元思政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要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教学内容的重构和相关的教材建设至关重要,对现有教材的二次开发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基本保障。一个单元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思政主题,一册书要突出相对的思政层次与范围。[7]据此笔者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将第2册读写教程的总体目标设定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及人文情怀”。
其中各个单元思政目标提炼如下:
Unit 1 Language in mission熟悉英汉语言差异,致力传播中国文化
Unit 2 College—the ladder to success专业与通识并重,培养人文情怀
Unit 3 Discovery of a new life stage找准人生方向,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发展
Unit 4 Dance with love明悉爱的责任担当,通过经典诗句感悟爱的真谛
Unit 5 The money game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Unit 6 Less is more学会取舍,领略大道至简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
Unit 7 Women:Making a difference认识中国女性榜样,从她们的奋斗精神中汲取力量
Unit 8 Human rights vs.Animal rights领悟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贡献中国力量
其中可以精选一些单元主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思政元素挖掘探索,将思政目标融入单元教学各个环节。精心挑选的单元主题和内容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还有助于教师有意识地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精准地开展课程思政。[8]如第一单元可以从语言、思维、文化的辩证关系入手,引导学生从语法层面来对比英汉语言的差异,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法规则,另一方面也可让其深切领略到中文之美。文章中父亲对儿子的教学方法可联系到我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传统教育理念。单元产出任务重还可设置为让学生参与调查并报告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带来的中文学习热潮,以及它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中的积极作用。
2.构建中国文化思政内容
在英语课程教材思政模块内容框架构建研究中,教学素材的体系建设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学素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载体和依据,教学素材思政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9]克服教材中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平衡教学素材中中西文化内容比重,将英语课堂与中国文化、社会时政、新闻热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着重渗透和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方面要素。
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虽有所了解,但还远远不够。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同时有针对性地训练其描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核心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外语表达能力,从认知与表达两方面消除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10]从中国思想文化术语中的学习中,我们既可以领悟如何应用中国传统智慧来解决时代问题,也可以坚定文化自信,帮助国外受众了解当代中国。因此有必要向学生系统介绍这些术语,让其真正了解“厚德载物”“宁静致远”“格物致知”“文以载道”的修身为学准则,“和而不同”“见贤思齐”“慎思明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行事智慧,也必将对其价值观的塑造起到积极作用。
2022年初的北京冬奥就是绝佳的“开学第一课”,也是再宝贵不过的课程思政素材。在传达“中国式浪漫”的开闭幕式中,二十四节气这一别出心裁的倒计时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完美结合,展现出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雪花“微火”这一低碳创新的点火仪式传达了“以一当十”的文化自信和“一叶知秋”的中国美学;“折柳寄情”演绎了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这一诗意表达引发一众外媒争相报道。外国运动员纷纷点赞北京冬奥让世界看见真正的中国,团结作战及挑战自我都是奥运精神的最佳注解。北京冬奥的成功举办再次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并蓄及中国人的智慧与真诚。
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应掌握这些节日及习俗的基本表达,例如也可结合虎年文化背景给学生适时拓展“have a tiger by the tail”“put a tiger in your tank”等英文表达,让其窥见中英文体现出的不同思维和文化差异。将这些双语素材以专题形式融入课堂教学中,不失为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的一个落脚点。
(二)课程思政精细化的隐形渗透
落实课程思政不仅仅需要系统设置思政教学目标,构建教材以外的中国文化课程思政内容,更需要教师注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意识内化于心,适时、恰当、精准地将课程思政进行精细化浸润式的隐形渗透。如在第三单元课文中提到core American values,我们便能自然联系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文章提到的存钱,推迟欲望等观点也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努力工作,勤俭节约不谋而合,可以联系“俭以养德”引导学生追求精神富足而非物质满足。
可见课堂中不乏课程思政的契机,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才能充分把握。教师也应在专业知识中融入价值塑造的同时,时刻用自身的言行践行向学生传达的核心价值。
(三)思政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框架构建
混合式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团队精神、和谐意识、包容理解、共享共进等,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具有内在的吻合性。[11]鉴于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在内核上的契合性,应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积极构建思政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框架,保证育人目标的全面实施。
1.课前思政内容引入
课前应以单元思政目标为导向,精选思想性、思辨性较强的内容发布到线上学习平台,设计任务清单,让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学习讨论交流,在观点陈述及思想碰撞中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思政教育成效。如第六单元Less is more的课前讨论题可设置为: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如何取舍?如何辩证地看待多与少、得与失?我们能否从先贤思想中学习关于取舍的智慧?尝试列举一些近现代优秀青年如何做出人生选择。
2.课中思政主题升华
课中精心设计各类教学活动,将思政内容贯穿主题导入、篇章分析、语言运用各个环节,在课堂面授环节将思政主题步步升华。主题导入可从单元标题Less is more着手,虽然这一表述来自西方极简主义的建筑设计理念,但“少即是多”的哲学理念早在我国传统哲学及艺术中就有所体现。如老子“少则得,多则惑”“清静无为”“大道至简”的哲学思想,绘画、音乐、文学等传统艺术中的“留白”亦是重要表现手法。辩证的思考方式贯穿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特质之一。
篇章分析过程中可结合课文开篇“破釜沉舟”的典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项羽在巨鹿之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以此再次引出多与少,得与失,福祸相依的辩证思考。“破釜沉舟”是赢得胜利的抉择,需要勇气和智慧。在面临抉择时,我们应该如何取舍?课文结尾作者提出的问题“Will we have more by always increasing options or will we have more with fewer carefully chosen options?”也应组织学生做深入探讨: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能让我们获得幸福吗?怎样才能真正获得幸福感?面对抉择应该选择奋斗和梦想,只有奋斗才能获得幸福。随即可以引出我国革命先烈们虽然过着清贫朴素的生活,但正是这种清贫自律的革命精神让他们战胜无数困难实现了伟大的自我价值。青年一代也应把有限的青春奉献于更有意义的事业上。
3.课后巩固内化输出
在课后应继续布置含有思政目标的作业和任务,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内化思政教育成效。除了在线上平台补充与课后练习及主题相关的思政素材,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如何选择的相关讲话的相关英译表达,还可布置“讲述我国当代优秀青年如何做出人生选择”这一产出任务,教师可先列举如黄文秀、李子柒等学生比较熟悉的代表人物,再让学生进行小组的讨论和陈述展示,在锻炼了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将思政目标内化于心。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框架体系的整体构建更能进一步强化课堂内外中国文化思想的持续导入和理解输出,切实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增强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并非简单地在现有课程内容中加入思政内容,也并不意味着专业课程内容的压缩和思政内容的增加,而应明确课程承载思政,思政融于课程的辩证关系。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高校在英语课堂中将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手段长期地、多维度地加以探索和实践。[12]在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构建中应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为突破口,丰富课堂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鉴赏力和文化自觉,积极回应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