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堂融合教育的策略与应用
2022-11-19郭舜瑶
郭舜瑶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新桥小学 广东 广州 511400)
作文教学面临的难题: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这个教学难题至今仍然困惑着许多语文教师,我也一度遭遇这个难题困惑。一次偶然机会,让我发现作文教学同劳动融合起来,教者可以得心应手,学生学以致用,学习和生活有效地融合起来,这是一种多么和谐的画面,让我萌生了研究作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应用研究这个课题的念头。
作为师者,要明白作文的意义:作文是为了更好地方便生活,而不是一种负担,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的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很多的生活本能来自劳动,劳动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都是亲身经历的,容易抒发真情实感,师者就要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平台,利用新技术做背景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创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新技术则为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运用语文知识、展现语文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作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难点的作文教学将会因新技术的运用而变得开放而有活力。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多数小学生对写作带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论文重点研讨如何有效地运用当下新科技来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当下新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轻易地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获取素材;师生多方可以利用各种社交软件进行沟通交流。学生还可以利用新技术讲文字处理和绘画等形式结合起来,丰富作品的呈现方式。教师利用新技术开发和研究语文习作同劳动融合的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渠道的实践训练平台,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创作欲都将得到很好的提高。
1.让学生写真事、抒真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劳动,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一点,小学习作教学应该生活化,教师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用心体验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及时做好记录,为习作而积累。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写真事、抒真情。
1.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积累写作素材。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常态化地组织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规划生活、描绘生活、热爱生活:
(1)享受校园劳动生活。
(2)感受家庭劳动生活。
(3)关注社会劳动生活。
(4)引进自然劳动生活。
1.2 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学新模式。为了改进作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效果,引领学生将作文与生活劳动相结合,真实地书写具有真情实感的反映劳动生活作文,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加强了作文指导课的研究,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步:激发兴趣,体验劳动生活。我精心设计课前导入语言、劳动故事、劳动活动、劳动游戏等,随时拨动学生的心弦,多姿多彩的劳动生活体验,有效地激发习作兴趣和写作热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写作有了灵感,何愁学生不爱写作文呢!
第二步:创设情景,再现劳动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恰到好处地打开学生美好回忆,再现劳动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有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孩子们视觉盛宴。我从网络上下载色香味美的图片、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以及在家长配合下录制的录制的视频等,塑造温馨的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第三步:家校互动,思考劳动生活。在相互交流活动中,让学生加深对劳动生活的认识,积极拓宽思路。例如在参加活动后,让学生学会总结经验,同学之间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融会贯通,集思广益,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
第四步:巧妙开头,构思立意。恰到好处教给学生开头写法,如:设置悬念法、渲染气氛法、开门见山法、名言警句引用法、诗歌引用法、故事導入法等等。学生阅读到好的文章,也可在班里的“图书漂流活动”,让每一本图书让更多人可以看到,在阅读中提炼写作基本功。作为师者应当做好学生写作的引路人,并且视情况适时下水示范,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习作的障碍。
第五步:我手写我心,记录劳动生活。把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经历记录下来,积累写作素材,何愁习作无话可写,又何愁学生不爱写作文。
1.3 练笔促写作,优化作文教学。为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我们提供了形式多样的练笔,如:创建班级日记本,以小组为单位依次轮流分享写作经验、相互点评;为习作绘画写话,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多少就多少,多点鼓励,可以配一幅漂亮的画;随笔录,引导学生把参与劳动的经历、了解到的劳动技能、收获的劳动感受、搜集到的同学们的劳动趣闻等等一一记录表述出来。
生活处处皆文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让作文源于生活劳动、回归生活劳动,学生才会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真事、抒真情,喻劳动于快乐的作文之中。
2.搭建写作平台
2.1 提高学校语文科组整体教研水平。探索新技术下的小学生课堂作文能力提高劳动生活化发展的关系,为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提供一种有效的训练方式。
2.2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课题研究,有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益的意识,提升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驾驭水平,重构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课题中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写作的薄弱点、兴趣点、思维习惯,每节课配套好新技术方面的素材,找准使用点,扎实帮助学生提高语文习作素养,并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逐步缩小学生之间差异,促进学生思想素养和语文习作素养和劳动素养的综合提高。
2.4 建立完善的资源信息平台。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课题研究期间逐步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素材库,为本校教师积累大量的情境习作教学用素材,包括课件素材库、课件交流库、教学随笔、教学案例、图片库、音频、视频库、研学问题等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
3.巧妙利用新技术融合写作的意义
3.1 现实意义。在新技术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已经由教授者成为信息的组织者、导航者,其主要任务食依课程设计网络环境;学生由被动完成作文,变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因此,新技术与劳动教育深度的融合,师生以及网络其他结点间,多方可以协作学习,共同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要求。
3.2 理论意义。运用现代新技术构建高效课堂,旨在充分发挥新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优势,以新技术为工具,以网络为资源,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倡导和探索新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抢占这一“制高点”,让新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3 实践意义。番禺区教育局启动“研学后教”课堂改革以来,课改的号角吹响了,将“研学后教”的理念融入了新技术的语文课堂,将使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密切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根据课堂动态生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钻研学习内容,以达成预设教学目标,或调整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开展此课题的研究,对深化番禺区“研学后教升级版”教学改革,建构“有完整的课堂结构形式、有合理的教学活动程序、有明确的学科价值导向”的高效课堂,追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途径培育学生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的素养课堂,打造“互联网+课堂,实现新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技术课堂。让“研学课堂”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让“研学过程”真正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主渠道,让“研学后教”真正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主推力,让“研学资源”开发真正成为教学工作的主任务,让学生在这样灵动的课堂上提高语文素养,有着重大实践研究意义。
4.习作课程融合劳动教育应用教学中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心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已融入到社会每一个角落。在小学语文习作课程融合劳动教学中,我们积极利用教学资源带来的视觉盛宴,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的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相比较,运用新技术的课堂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深受学生的喜爱。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课堂可以为小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比传统的生硬枯燥的课堂可爱多了。同时也突破小学生经验上的不足,将一些晦涩抽象的内容借助形象生动的图片、惟妙惟肖的声音、活灵活现的动画等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习写作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写作的热情,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运用了多媒体的支撑下,课堂不在是传统的说教,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习可以在新技术营造下的宽松氛围中有意思的学习活动中进行,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有效地提升师生的幸福感。新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看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过往传统作文教学一般由老师讲授一节课,学生用一节课完成写作,往往批改不及时,缺乏课后的延伸,大大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和实际应用的联系,学生缺乏劳动实践应用,必定降低学习的兴趣。新技术与小学语文习作课程同劳动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小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通过一些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技术下劳动技能和语文习作课程整合可以突破传统的说教课堂教学内容的范围,不仅包括教师教学用书,而且还包含了以新技术为基础的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如音频、视频、动画等,在教学方式上也可以转换思维,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4.2 在新技术下小学语文习作课程融合劳动教育应用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提前进入教室为学生准备的写作资源库或PPT,从中提取更多适合的写作素材,教会学生筛选有用的文字资料,丰富的图片,精彩的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这样,就很容易解决学生写作素材短缺等问题,学生不再无话可写,江郎才尽的困境了。学生在丰富的资源支持下,加工处理各类素材完成习作的过程,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写作水到渠成,同时提高了写作的效率。这样的写作,经过内化的语言文字就可以充实到学生的习作中,学生自然享受到了乐趣,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创作美感,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功感。
5.新技术与语文习作教学融合的策略
5.1 新技术领航。新技术是可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的多种信息载体的统称,包括文本、声音、图形、动画、图像等。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以及影视动画等,并且根据实际需要把它们有效地联结起来,使之有效地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写作导航,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5.2 劳动生活作文。日常生活劳动活动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是个性化的,也是合作交往的;是认知感情的,也是实践可操作的,同时还是他们体验和感受最深的。实践证明,孩子们在劳动活动中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交际能力、作文能力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5.3 新技术与小学语文习作课程融合劳动教育教学的融合。小学习作课程融合劳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语文课程之中,根据语文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课堂作文生活化教学改革,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本课题研究中,既研究如何在小学作文融合劳动教育教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写作欲望与兴趣,实现高效课堂,又研究如何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例如利用微信分享自己的朗读作文的音频,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也可以搜索相关的写作素材;又或者用作业盒子巩固所学习到的知识,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
5.4 营造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本课题研究就是研究在研学后教模式的课堂实践中,新技术与语文习作教学融合的策略,再结合综合实践中劳动教育与写作相融合,使学生的写作回归到日常生活,摸得着,看得见,感受到,写起来如有神助,得心应手,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6.巧妙利用新技术融合写作结硕果
6.1 理念产生了突破性的改变。现代化信息技术成了学生新的认知工具,可以直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从中获取大量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可以直接帮助孩子们摆脱作文难的困境,不但不怕作文,还爱上了写作文;可以直接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促进自己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敢想、会想、爱想,借助信息技术功能还能证实自己的所想。
6.2 作文教学结构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用过去的作文教学结构实施于课堂,产生的效果是:少慢差费、一课时指导、一课时写作、一课时讲评,少说要三个课时。而现在起用新技术,状态产生了质的变化。把“指导、习作、赏析、评改”四位一体,熔为一炉,一堂课解决了原来要三个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速度提高了两倍。这样的进展,不利用新技术是无法实现的,多快好省的新技术下的作文已经成了学生写作文的主渠道。
6.3 学生作文质量有了突破性的提高。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学生的作文,苦于“无米下炊”,有不少日子靠“抄袭”或“胡编滥造”来搪塞学习任务,进入课题试验后,新技术给孩子的写作带来了生机,内容问题解决了,个人体年加深了,有了内容和对内容的体验,写作的速度加快了。通过互评互改的训练,文字能力加强了,作为水平明显提高了,那种遇到习作就“咬笔头”的现象基本没有了,孩子们感觉到了“用我手写我见,写我闻,写我思”的甜头,直抒胸臆地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流露出真情实感。读孩子们的习作,已经不再是老师的沉重负担了。
6.4 建立一支理念新、素质高的科研型队伍。随着课题实验的开展及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广泛运用,不仅能转变教师观念,而且将有效地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及科研能力,还会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6.4.1 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手段服务于教学。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校将采取自学、外出培训和循环往复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师们真正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与目标,将新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优质地服务于教学,因此在进行习作课堂与劳动技能相融合研究的实践探索中,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大胆地将多媒体与劳动实践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与手段,如借助它查找、浏览、下载资料、设计教学、网上备课、制作教学软件等,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并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同时在课题研究的带动下,全校其他教师也从中感到信息技术潜在的优势和魅力,从日常备课、上课、理论学习上都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教育教学中,为课题研究覆盖更多的学科创造氛围和条件。
6.4.2 壮大科研队伍。课题实施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技能培训还是参加各种活动,采取全员参与的方式,实现由点到面的辐射,将形成团结协作、大胆探索的氛围,壮大科研队伍,开创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整合的新局面,从而带动我校各方面工作呈螺旋式递进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