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视角下陕北民歌《南泥湾》译文美学对比研究

2022-11-19刘秀明贾凡

现代英语 2022年14期
关键词:南泥湾用词陕北

刘秀明 贾凡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是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理论基础提出的翻译理论,具有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特征。它把翻译的主体、客体以及外界环境看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1],以生态等值的视角研究翻译的本质、差异、理论和方法,将翻译置于适应的生态系统中,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转换进行分析。生态翻译学关键之处就是以译者为中心的选择适应性和适应选择性,即根据不同的翻译活动,在翻译时,翻译的环境和维度的运用要相互选择并且相互适应,通过三维的转换从而进行语言的分析和运用,以达到译入语和译出语在翻译环境下的统一。

二、翻译美学概述与要求

翻译不单是语言的桥梁,也是语言美的嫁接。翻译中,不仅要考虑忠于原文内容,还要考虑翻译出原文之美,要与翻译美学结合,字斟句酌,以达到目的语读者阅读译文后,产生和源语读者一样的感受和体会,感受到艺术之美。从美学视角来看,翻译要注重音韵美,尤其是民歌的翻译,要使民歌跟着音乐唱出来朗朗上口;注重词汇美,选词时联想到词语所包含的深意,词语能够带给读者更多体会;注重结构美,部分民歌运用了修辞从而使得歌词对仗工整,翻译时要保留其修辞特点;注重情感美,民歌歌词凸显创作者的感情,翻译时也要着重渲染翻译的意境、情感。在民歌的翻译中,也要考虑到歌词与音乐节奏是否对应,是否可唱[2]。

三、陕北民歌概述及翻译现状

陕北民歌是具有陕北地域特征和民俗特点的代表作品,风格鲜明,歌词接近民生,用歌曲记录身边喜闻乐见的常事,反映人民生活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彰显了陕北独特的地势外貌、风俗习惯及文化。歌词朗朗上口,淋漓尽致,常用方言、俗语、语气词和叠词等[3]。陕北民歌所具有的独特艺术特征让翻译具有挑战性。笔者认为,在如今的民歌翻译中,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但要注重“信、达、雅”,更要注意民歌歌词的特点和文化,通过翻译传播出民歌中所表达的精神。

四、《南泥湾》简述

《南泥湾》是一首地道的陕北民歌。这首歌以地名命名,歌曲描述的地点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农垦的发祥地。在南泥湾开荒种地,实现大生产、自给自足,加强了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人民走出了困境,开辟了新道路。《南泥湾》旋律优美,细腻抒情,歌颂了延安军民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自力更生的崇高精神。《南泥湾》一直传唱至今,被赋予时代的意义,教会年轻一代要肩负起老一辈的希望和责任。

五、《南泥湾》译文生态翻译三个维度分析

(一)语言维

生态翻译的语言维是指为了使目标读者理解源语言环境,译者在翻译时针对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进行形式的适应选择,对译文进行调整。中、英两种语言存在诸多不同,尤其是英文注重形合而中文注重意合,所以在用词、句子结构、句子长短和语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要求译者发挥主体性,当翻译时,译者要考虑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例1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

译文1:With a basket of flowers fragrant,I'll sing a song resonant.

译文2:How nice the flowers here smell!How well my singing voice can tell!

分析:结构上,译文1运用介词with连接两句话,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常用长句的特点;而译文2把译文分成两个短句翻译,短句更贴合中文的表达,但在英文的表达中并不常见,在结构上译文1更胜一筹,把中文的两个短句合并为一句话翻译,较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用词上,译文1用fragrant形容花香,该词有“香的、芳香的”意思,这里形容“flowers”,让人直接感受花的香味沁人心脾;而译文2用nice描述花香,该词有“宜人的、美好的、令人愉快的”意思,这里修饰“smell”,让人仿佛闻到了阵阵宜人花香的气味,令人愉悦,而且“nice”还自然地修饰了环境,一片美好,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看见了满山的鲜花,一片芬芳,体现了翻译美学中的词意美和意境美。同时,两种译文均押韵,译文1押[t]尾韵,译文2押[l]尾韵,符合歌曲特点。且译文2两句歌词音节数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富有节奏感,不仅体现了音韵美,还体现了语言形式的对等美。原文这一句出现两次“唱一唱”,中文歌曲常用叠词、重复来加重语气,以此来强调演唱者激动抑或开心的心情;译文2两句译文都采用感叹句的形式表达花香和作者唱歌的喜悦,体现情感美。两种译文都符合译配歌词的原则,小于等于歌曲音符数和原歌词音节数,可唱。

例2

往年的南泥湾,处处呀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

译 文1:Nanniwan in the olden years was a desolate land,with bare mountains.Nowadays Nanniwan is no longer what it used to be,a bare variance.

译文2:But Nanniwan in the past was poor.You saw bare mountains everywhere.And today Nanniwan is different.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分析:结构上,译者把译文1译为两个前后对比的句子,其中包含了从句,同时运用了介词with作伴随状语,也运用了同位语;译文2采用直译的方法,直接译为四个小短句;结构上,译文1相比译文2更贴近英语多用长句、分句、从句的表达习惯。用词上,译文1两次用bare,第一次是作形容词“光秃秃的”意思,形容“mountain”,荒山野岭——给人以南泥湾遍布荒山、荒无人烟、凄冷偏远之感,第二次是作副词“非常、很”的意思,修饰“variance”,描述南泥湾和以前大有不同、变化之大,让人对南泥湾的环境充满期待,示意南泥湾已然一片美景;译文1用相同的词表达不同意思,给人以不同的理解和体会,展现了翻译美学的词意美。另外,译文1两句押[s]尾韵,而译文2歌词不押韵。译文1的歌词少于等于音符数,是可唱的,而译文2的歌词明显多于音符数和音节数,不能伴随音乐唱出来,无法体现音韵美。综上所述,这里译文1比译文2更好。

例3

如(呀)今的南泥湾,与(呀)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译 文1:Nanniwan in Shanbei has beauty compared to Jiangnan.Nanniwan in the modem times has taken on a brand-new look.

译文2:Its old look is forever gone.And a new look is put on.It doesn't look like in North China;It looks like a South-China scene.

分析:结构上,译文1把前两句合译,后两句合译,而译文2直译,译成4个短句。短句更偏向于中文表达方式,所以相比较来说,译文1这里处理的更佳。译文2后两句都同样地用了look like,略显烦琐,为了避免这种烦琐,英文更倾向用不同的词汇、短语表达相同的含义。“再不是旧模样”,译文1和译文2分别用肯定形式——have taken on a brand-new look;A new look is put on——“有了新模样”来表达相同意思,中文更偏向否定形式而英文更偏向用肯定形式,如此翻译应用归化的方法,更加地道。用词上,译文1 brand-new look相比译文2 new look更能表现出南泥湾变化之大,brand-new有崭新的、全新的意思,给人以南泥湾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增添了意境美,也表现出人们对南泥湾的改变的欣喜与惊讶,表现情感美。译文1和译文2都小于等于音节数和音符数,翻译成英文后均可唱,但两个译文都没有应用押韵原则。相比较而言,译文1略胜一筹。

(二)文化维

由于中西文化内涵差异甚多,语言的传递中未免会有理解偏差。生态翻译视角下的文化维指的是转换中西方文化角度,在翻译时要深入了解双方语言文化,调整翻译方式以适应目的语言文化,避免源语言文化影响译文。

例4

又学习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

译文1:Brigade 359 takes.the lead in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译文2:A brilliant working model is Brigade 359.That is a unit of both fighter and farmer.

分析:这里三五九旅源于《南泥湾》的创作背景,译者要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通过翻译来传递文化信息。对此,翻译时要考虑用增译、释译等方法来解释具体词的含义即文化内涵。译文1采用直译的方法,并没有解释三五九旅,不能让读者完全理解原文。而译文2增译一句话用来向目的语读者解释三五九旅的含义,更能让读者理解文化含义。用词方面,译文1直译“生产”和“学习”,而译文2把其统括为brilliant work,之后在增译的解释中又用fighter和farmer,表现具体是做什么样的工作,同时这两个词也表现了三五九旅战士既为百姓打仗又为百姓吃食劳心费力,表现了他们吃苦耐劳、心系百姓的特点,彰显百姓对他们的爱戴和感谢,军民一心,通过词语的选择表现出意境美,更表现了情感美。但是在译配的原则下,译文2超出了音节数和音符数,不可唱,不能体现音韵美,而译文1的词数在音节数和音符数中,伴随音乐是可唱的。

(三)交际维

生态翻译的交际维,顾名思义,要以交际为目的,关注双语交际意图。在满足语言维和文化维的同时,更要注重目的语读者能否有和源语言读者理解出相同的含义,怀有同样的感情,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例5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译文1:Crops are grown in the fields and roaming on hills are cows and lambs.

译文2:Crops grow well in the fields.Cattle roam about over the scopes.

分析:结构上,译文1用连词and连接并列的两个句子,译文2则拆开分为两句,在结构上译文1更贴近英文表达。中国人理解乡村田野间的生活方式,所以原文的意思是到处生长着庄稼,遍地都是家畜,一片丰收之景。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用词上,两种译文都增添了grow和roam来传递原文的意思,roam一词有“遨游、闲逛”的意思,也表现出牛羊家畜的悠闲,自由地在山野间漫步的景象,间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彰显词汇美和意境美。译文1把“牛羊”直译成cows and lambs,译文2则合译成cattle,采用对仗的手法,十分工整,体现语句;译文2消除“是”的翻译——是英文写作要求的[4];改动之后译文2不但压了尾韵[s],还压了头韵[k],更能体现节奏美;译文1只押尾韵[s]。两种译文都符合歌曲配译的原则,皆可唱,体现音乐美。综上所述,译文2要好一些。

例6

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呀)满山。

译文1:Picturesque like Jiangnan,on hills fresh flowers bloom.

译文2:It looks like a South-China scene.And you see flowers everywhere.

分析:这里“陕北的好江南”指的是南泥湾风景好似江南,并不是指它处于陕北江南的位置。要向目的语读者准确传递原文本意,译文1与译文2都表达了这一含义。结构上,“鲜花开满山”译文1采用主谓句式,译文2则用增主语的方法。用词上,译文2把“开满山”意译everywhere;译文1选用bloom,hill两词。bloom一词给人鲜花争奇斗艳开放,花开放得多而盛的感觉;hill指的是小山,视角是从近处看,让人仿佛置身于南泥湾的好风景之中,都表现出翻译美学的词汇美和意境美。两句译文都符合歌词以译配原则,伴随音乐可唱,能够表现音乐感。综上所述,译文1更胜一筹。

六、结语

文章基于生态翻译学,主要通过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进行两篇译文的美学分析对比,在这一过程中总结概括了翻译的用词、句式、结构、文化、情感、韵脚等重要性,旨在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让中华民歌唱响国际。

猜你喜欢

南泥湾用词陕北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我的初心,就是为群众解除病痛——路生梅在陕北的50年
南泥湾开荒志
党建地图·陕北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20年
相似的内容,灵动的表达
追问文本,捕捉文字背后的声音
I Want to Be a 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