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国际项目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2-11-19杜轶斐贾玮琼
杜轶斐 贾玮琼
(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一、引言
国际项目为学生搭建全面、完整的“知识空间”,有利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创新思维模式,萌发更多奇思妙想。自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思政教育,教育部门立即制定相关思政课程教学大纲,极大地提升了德育教学目标的地位,各院校纷纷将此提上日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谓众望所归。思政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人格素质修养,对建立文化自信更是“如虎添翼”。因此,在国际项目教学第一阶段的英语语言学习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二、国际项目学生教学背景
国际项目第一阶段以强化英语为主,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及国外合作院校豁免的非核心课程/专业课程为辅。第二阶段符合国外合作院校入学要求的学生进入国外合作院校注册学籍后完成相应专业的学习,成绩合格者可获得合作院校授予的学士学位。关于学生教学相关事宜,课程思政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是国际项目教学的第一阶段,学生在留学之前以学习英语语言为主,部分专业课与公共课加以辅佐。学生需要通过雅思考试才可以到国外进行第二阶段的学习,因此,学生必须参与国内英语课堂学习英语知识,达到能用英语进行“无障碍沟通”的水平。而思政教育又是一切教学的起始点,其在国际项目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1]。在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之前,教师具备牢不可破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能为“英语船”挂起飘扬之帆,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顺利起航。
三、国际项目学生教学现状
(一)语言技能和考试技巧
国际项目学生的英语教学包括英语基础、雅思听力、雅思口语、雅思阅读、雅思写作和学术写作。语言技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优秀的语言技能既可为学生人际沟通增光添彩,实现无障碍交流,也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增添助力。语言技能不仅表现为流畅的口语表达,还体现在与他人交流中,能对词语进行“加工”,并准确理解词语,通过思维功能完成“读取—获得信息—提取—重组”的思考过程。但是语言提取需要在熟悉的前提下才能顺利进行,如今面对完全不同的英语语言学习,学生无法跨越“读取”环节的这只拦路虎[2]。同时汉语语法规则“主谓宾”被英语时态、语态取代,在短时间重新搭建语言思维“桥梁”,架构语法体系对学生来说实属不易。
为了通过雅思听、说、读、写的测试,教师教学往往以得分为主要目的,注重考试技巧。与汉语不同的是,其考试技巧与语文阅读背道而驰,根据文章概括大意的方法在英语阅读中并不适用,英语更多注重细节理解和单词推测。因此,语言技能和考试技巧方面的讲解还需教师探索科学有效的新方法。
(二)跨文化交际和心理健康
除了语言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国外的生活,国际项目还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国语言学家刘珣认为:“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觉、表象、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意志活动、认知活动和情绪活动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该规律促进教学。”语言教学离不开所产生的语言环境、语言行为,究根到底,要与“语言文化”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3]。根据传播知识的“群众理论”,学生作为大众群体对其所处的国家具有认同感和安全感,但只有在熟悉的社会环境中才能产生归属感。学生长久以来身处汉语环境,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浸染,已经建立起独特的文化圈,自然会在学习之中产生心理压力。思政教育对国际项目英语教学而言是全新的概念名词,运用英语语言方式讲解思想教育与时政补充,对教师来说更是巨大挑战。
四、国际项目英语教学与思政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缺乏兴趣
其一,国际项目学生的英语学习压力较大,多元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加之汉语和英语内容的差异,英语学习需要背诵大量单词,重新构建新的口语表达习惯。因此,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投入英语背诵、梳理知识点、口语训练等专业知识学习方面,无暇顾及课程思政相关学习内容。其二,思政教育基本上是概念理论与宏观文化精神,而人们在面对“说教主义”和“思想道德灌输”时通常带有排斥、反感、逃避因子,因此,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兴趣不足,学习动机没有趋向力。学生在面对枯燥乏味的教材理论知识点时,无法在脑海中构建较为立体的知识应用场景。因此,部分学生对待思政教学采取漠视的态度,无法深入感受思政教学对于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内容的宏观文化、概念内容占比较大,对思政教学的最终考核也存在应试、功利性思维,无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政学习态度[4]。其三,教师教学设计缺乏灵活性,英语课堂中思政教育的融入略显生硬与不自然,或是生拉硬扯理论含义,或是在课堂结尾进行简单总结,导致整个思政教育披上“无用”的外衣,迷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的动机,使学生无法正确且无功利性地看待“思政”学习的重要性,更无法意识到道德修养在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宝贵价值。
(二)教学过程重技巧轻德育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在注重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直接决定这项工作的趋势走向。无须否认,部分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的思想意识,难以摒弃“重技巧轻德育”的教育理念,忽视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情感投入不足,仍然奉“旧育人理念”为圭臬,推崇“努力死学”方法,即死记硬背、沉迷刷题,主张“填鸭式”模式教学,使学生陷入表面化、单一化、片面化的学习窘境。然而部分英语教师只关注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程度,放松了“教书育人”这一职业道德素质。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教师并未察觉到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之间存在的“能量”,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倚重英语知识讲解,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有所缺失[5]。此外,部分英语教师长期以来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思维逻辑范式明显靠拢西方的利己主义,思想道德思维匮乏,加上教学时间长,难以抽出时间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精神,感受“德育”精神的无穷魅力与博大精深。同时忽略“言传身教”,尚未意识到自身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总体而言,教师在“育人”方面的意识有待增强。
(三)文化交际中缺乏文化自信
其一,国际项目教学第一阶段的英语教学,由于语言接受的差异,不同于汉语的表达方式,话语是文化表述的载体,随着西方语言逐渐流行,英语交流会使学生深陷“语言不自信”的沼泽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得不为了熟悉英语应用环境而学习了解西方文化。久而久之,学生文化心态的天平定会倾斜,继而影响正确的文化态度和判断[6]。基于此,学生长期以来建立的文化信仰和意识品格遭遇外来文化的入侵,心中对文化的理解认可产生一定偏差,根深蒂固的信仰逐渐在不同文化的灌输下动摇,导致文化自信不断丢失,盲目跟随外来文化,错估中国文化的价值内涵。其二,学生对本土文化缺乏科学认识也容易造成文化交际中的不自信,即使一个人的民族信仰、核心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根基再深,随着全球科学技术高水平发展,各国经济实力、政治制度的随时变动,新文化范式、文化理念、文化信仰的大量涌现,文化动态形式像价值曲线一样上下波动,学生的行为方式、文化思想就会轻易发生改变,逐渐形成文化自卑。
五、国际项目英语教学与思政结合实施路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英语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形象生动且蕴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小故事作为导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聚拢学生注意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好奇心和求知欲相互碰撞,进而迸发活力。比如,在讲解单词时引入中国典故,建立文化联系,以单词作为基点,汉语为辅助,顺利推动思想道德启发索引,教师在设置英语教学课程环节时重点关注学生“兴趣点”。此外,情景教学是当下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教授内容,设定日常生活场景,选择学生角色扮演,进行情景演绎。另外,还可在过程中加入“突发情况”,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临场应变能力,培养思维逻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多媒体应用教学、云课堂等掀起数字教育之风,教学手段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视频、动画、图片、语音等都可应用于课堂中[7]。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中英文对比的视频,通过语言差异对比文化差异,向学生展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思政教育推波助澜,顺势补充思想道德素质修养等教学,不断加强学生潜在的文化意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情感表达,锻造优秀人格品质。
(二)加强教师德育意识
想要英语教学课程达到思政教育效果,需要增强英语教师的德育意识,促进英语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融合。在此过程中,学校应起到带头作用,加强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学习,每隔一周开展德育教学模式培训,逐渐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水平,引导教师摘除内心西方国家主流的“利己”“分化”意识形态,自觉学习中国传统优良的道德素质教育,担负起“育人”的重要使命。同时,教师要主动加强思政教育的教学研究,探索新方法、新模式,坚持“立德育人”理念,并将此作为思政教育的中心环节,明确思政教学目标,做好课程设计规划,将“德育”贯穿整个英语教学中,并以科学理念作为工作的具体指导,自发地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职业道德修养,提升学生情感表达能力,激发其爱国热情,使课堂充满青春活力,形成生机勃勃的景象。此外,在课堂之外教师也要时刻增强自身思想觉悟,以身作则,展示道德高尚的优秀模范形象。“意识形态是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因此,英语教师还需加强对中国民族优秀道德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使中国主流思想在多元文化的学习背景下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屹立不倒,使学生在面对多元意识形态的碰撞下,依旧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信念,锻造高尚人格品质。
(三)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要想建立高度文化自信,必须对文化具有清晰的认识,并建立文化自觉,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习科学文化。教师要在现实基础上,制定可行的思想文化教育教学策略,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结合正能量精神的主旋律,在提倡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宣扬本土文化和中国优秀品质,为学生灌输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意义,耐心解答学生问题和疑惑,从而帮助学生明确文化意识,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时代和社会实践发展的新思维、新视角,持之以恒地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思想,争做时代先锋。例如,在讲授语法课程时,引发学生深思:“为什么汉语与英语语法天差地别?”由此便可追溯到汉字起源,讲解“仓颉造字”等故事,并将其背后所蕴含的博大文化精神作为思政课程案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使其善于通过对比发现文化差异,从而在理解文化发展阶段特性、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建设过程中,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8]。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化学生对文化价值的认知,勇于担负文化传播的责任,把握文化进展规律,巩固文化意识形态基础,让学生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善于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坚守本土文化阵地,身体力行地做好文化宣扬工作,建立高度文化自信。
六、结语
总而言之,课程思政在国际项目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改革融合并非一蹴而就,会面对源源不断的“浪潮”,简单直接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传统的教学设计无法和思想教育嫁接。在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导致学生缺乏文化自信。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携手共进、互帮互助。学生需要明确目标,坚定学习信仰,在教师引导下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则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丰富思想教育知识,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学校也要因时而变,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师培训方案。只有这样,课程思政才能与英语教学顺利融合,促进学生发展,让国际项目学生出国后成为中国名片,为中国的优秀传统美德和思想道德品质做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