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人物群像之“隐士”乱世中的清醒者

2022-11-19王正印长沙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十几岁 2022年21期
关键词:祢衡罗贯中三国演义

文/王正印(长沙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在罗贯中笔下,呈现出一幅权力倾轧的乱世图景,欲望与观念交织,人性的复杂演变为现实的混乱。

然而,乱世中更有清醒者,他们对历史潮流清晰明了,顺势而为,用智慧描绘了三国蓝图。

司马徽:澄明如镜的幕后“导演”

司马徽识人如鉴,知时如镜。虽然他自始至终并未投身具体纷争之中,但在他的引荐下,庞统、诸葛亮、徐庶等影响三国走势的人物悉数登场。这位幕后“导演”,用智识影响着三国的“剧情”发展。

司马徽无疑是一位智者。他能从“琴韵清幽,音中忽起高抗之调”推断“必有英雄窃听”。他松形鹤骨,出尘绝俗,俨然一位飘飘欲仙的“真隐居贤士”。然而,他并未熄灭关心国事的火种。刘备经其点醒“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由四处奔波、投靠多方,到聚拢人才、建立蜀国。他的一句“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评价,预言了三国的走向。而这种“预言”,也表现在从荆襄诸郡小儿谣言“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预测荆襄的未来,与之后发展完全吻合,可谓智如天人。

有处事的圆融、置身乱世的清醒,也有内外不伤、恰如其分的作为,司马徽明时局,也明三国人物,更明自身当为天下有所作为。

诸葛亮:站在高处的奋进者

诸葛亮的“智绝”,在《三国演义》中可见一斑。他始终在智慧上“碾压”众人,让人感觉他仿佛“跳出”了故事,站在高处俯瞰整个三国。对待时局,他异常清醒。若司马徽还保持着与俗世的距离,诸葛亮则躬身入局,是清醒者之中的奋进者。

诸葛亮的“隐”是为了“不隐”,在“隐”中图谋治乱之策,之后的“不隐”便是实践。他在刘备到来之前,一直在等待时机,等待一位值得辅助的君王。他用避退的方式考察刘备。“三顾茅庐”与其说是刘备求贤若渴,不如说是诸葛亮在“面试”刘备,为己择良木而栖。我们甚至可以联想到:诸葛亮站在某个高处,远远观察着表情渴盼而始终不露愠色的刘备。对于刘备的到来,他早已做好了准备,稍稍寒暄,便进入正题,“定三分隆中决策”,为刘备分析局势,定下政治谋略。其后的蜀国发展,尽在他的决策之中。

诸葛亮知道刘备的正统才是历史主流。他的选择,以及他之后辅佐阿斗的坚守,都是他作为历史智者的表现。

祢衡:嬉笑怒骂的清醒者

在《三国演义》中,祢衡是个“异类”。他虽身在官场,但心意缥缈。他有些“狂妄”,对着曹操说自己“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然而,正是他的不合作,见出他的真性情与真卓识。他的另类表现,恰是他的清醒之举。

不得不说祢衡遇人不淑,不管是曹操,还是刘表,抑或是黄祖,这些人看重他的才华,但忽视他的追求。从朋友孔融给曹操的上表中,我们便知其“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嫉恶若仇”。他初见曹操,知其不足以托身。曹操想羞辱他,派他做“鼓吏”,他欣然接纳,之后以脱衣之举反羞辱曹操。他后来见到刘表,“虽颂德,实讥讽”。对于黄祖自取其辱的提问,祢衡更为直截了当,大骂其“似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

祢衡的种种表现,足见其对世事的失望。自觉不适于时,用嬉笑怒骂的方式反抗着一切,这也是罗贯中想要表达的另一种清醒意识。

明白了人世,清醒了时代,注定是煎熬与痛苦的。用清醒者的智慧想要为历史做些什么,于是,就有了他们惊心动魄的故事。

【本文系湖南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学习任务群的建构与实施”(课题批准号:XJK20AJC00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祢衡罗贯中三国演义
祢衡之死
三国演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行为艺术家
三国演义
剑胆琴心向《三国》
三国演义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
罗贯中写《三国》趣事多
祢衡的悲剧
骄傲的祢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