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农机化发展短板分析及解决对策
2022-11-19安徽省滁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梁长安
安徽省滁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梁长安
滁州属安徽江淮丘陵地区,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城市之一。全市户籍人口454 万人,全市土地总面积1.35 万平方公里,现辖天长、明光2 市,来安、全椒、定远、凤阳4 县和琅琊、南谯2 区,管理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园两个园区。至2021 年底,全市农机(具)拥有量达42 万台套,居全省首位,农机总动力732 万千瓦、居全省第三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4%,分别高于全省、全国3 个、12 个百分点。全市八个县市区除琅琊区(因机构功能不全不具备创建条件)外,均已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和全国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滁州冲刺全省第一方阵提供了有力支撑。2021 年上半年,农业农村部部署在全国开展分区域、分产业、分作物、分环节(简称“四分”)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任务研究,为此,我们成立工作专班,组织滁州市所辖八个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全面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一线,走进农家场院、田间地头,摸清家底,对农机化发展短板与不足进行了认真分析,对如何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
1 分产业(种植业)
1.1 短板与不足
一是发展不平衡。在全面发展方面,从种植业作物看,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而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机械化水平低。从大农业产业看,种植业机械化水平高、发展快,而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的机械化水平还较低、发展慢。二是发展不充分。在全程发展方面,从农作物生产环节看,耕种收机械化水平高,而植保、烘干、秸秆处理、储藏等环节机械化水平低。三是“无机用”“无好机用”问题明显。从农机装备适应性看,农机产能过剩与缺门断档并存,多功能、高科技产品不多。在种植业方面,粮食生产机械多,经济作物机具少;在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方面,缺门断档明显。四是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不够。机构改革以后,农机、农艺联席工作机制尚未建立,联合攻关、优势互补不够,集成配套的机械化生产体系和系统解决方案还不多。五是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不够。在装备方面,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作业服务方面,“互联网+农机作业”推广应用还不广泛。在农机化管理方面,农机鉴定、农机监理、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助核定等管理服务工作的信息化步伐缓慢。六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实力不强,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不高。融资难、用地难、维修难等问题依然突出。七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宜机化改造进程不快,滁州为江淮丘陵地区,田块小、高差大,农机“下田难”“作业难”问题突出。八是农机化队伍人才匮乏。人员老化,青黄不接,出现后继乏人现象。
1.2 解决方向与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农机化工作作为整个“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政府考核体系,加强领导,统筹调度。从省、市、县不同层级,科学制定规划,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实现高位推进,为农机化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在解决“用地难”问题上,农机存放、粮食烘干、粮食储存等急需用地,市、县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计划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优先安排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地,并按规定减免相关税费。在解决“维修难”问题方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切实解决“维修难”问题。在完善保险扶持机制方面,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创新农业保险险种,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商业保险、合作互助保险共同发展,形成保险支农合力,切实为农民撑起抗灾避险的“保护伞”。三是加强资金支持。充分利用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对适宜本地的新型机具,实行省、市、县叠加补贴,对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关键环节实行作业补贴,从而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促进农机装备结构改善,促进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四是加快农机装备研发。积极打造以“全柴动力”为龙头的全国农机装备动力基地;支持全椒禾田机械有限公司专精特新装备研发,由种植业向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延伸;支持来安苏皖农机合作社自主研发各类智能农机装备,培养使用农机生产及使用一线“土专家”,加快解决“无机用”“无好机用”难题。五是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要建立联席机制和联络员制度,加强农机农艺部门联系,定期会商与随时联系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互通有无,紧密协作,形成常态。要加强联合攻关。在追求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每年开展一到两个联合攻关项目,长期坚持,久久为功。要强化全面推进,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拓展,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六是推进机械化信息化深度融合。通过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快速推进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广泛应用。七是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从政策、资金、技术等等方面支持、扶持,壮大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实力,支持其改善生产经营条件,规范财务核算,应用先进技术,推进社企对接,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生产能力,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八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实施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等建设内容,加快实施丘陵地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切实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提高农机适应性。拓展大中型农机运用空间,加快补齐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九是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2022 年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 年)》,滁州市委、市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两强一增”行动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必抓的重要工程,农机化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然而,实施“机械强农”战略,“谁来强”“怎么强”,如果没有一支健全的农机化队伍,势必变为空谈。因此,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机战略,打造三支队伍,一是建立健全农机管理机构,明确职责,理清机关和事业单位职能,加快解决“有事无人管、无人干”突出问题,造就一支准确把握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科技素养好、开拓能力强的管理干部队伍;二是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通、热爱农机事业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人才队伍;三是打造一支新型实用人才队伍,既精通农机驾驶、维修技术又懂农业、农艺栽培技术,同时又会农机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机手、职业农机经营者、合作社带头人。
2 分区域
2.1 短板与不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属典型的丘陵地区,田块小、高差大,“鸡窝田、巴掌地”遍布,农机“下田难”“作业难”问题突出。
2.2 解决方向与措施
一是科学规划。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51%,“十四五”期间,按照每年50 万亩建设进度推进,2025 年,全市高标准农田达到75%,2035 年,全市高标准农田达到90%以上,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二是加快项目建设。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实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切实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提高农机适应性。扩展大中型农机运用空间,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
3 分品种
3.1 小麦
3.1.1 短板与不足
一是烂耕烂种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江淮丘陵地区秋季小麦播种期间,雨水较多,土壤黏重,无法耕种。近年来,推广了小麦高畦降渍播种机具,但机具性能尚未过关,烂耕烂种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二是小麦种植效益比较低。小麦销售保护价“天花板”低,生产成本“木地板”高,加之江淮丘陵地区小麦产量不高,很容易亏本,因此,农民种麦积极性受挫,造成秋季抛荒现象严重。
3.1.2 解决方向与措施
一是加大机具研发与推广力度。农机生产企业要加强产品研发,解决“无机可用”问题;农机推广部门要加大引进、试验、示范力度,加快推广步伐,破解小麦阴雨天烂耕烂种难题。二是加大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种麦补贴标准,提高农机作业补贴标准,提高种麦收益,充分调动农民种麦积极性,解决抛荒地问题,保护粮食安全。
3.2 水稻
3.2.1 短板与不足
一是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目前全市水稻生产机收水平很高,已达99%,而种植机械化水平在40%,进展缓慢。二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江淮丘陵地区田块小、高差大,不符合机插秧田块平整度要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跟不上,不能满足机插秧田块水源充足、及时灌溉条件。三是农民文化素质跟不上。机插秧在育秧和栽插环节技术要求较高,目前农村农民老龄化严重,普遍文化程度低,对机插秧技术接受慢。
3.2.2 解决方向与措施
一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实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机插秧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条件。二是加大培训与推广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互联网、微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组织农机、农艺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场院现场指导,不断提高广大农民机插秧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普及推广水稻机插秧、水直播、旱直播、钵毯苗栽插技术,不断提高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三是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鼓励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广泛开展订单式、托管式、承包式服务,扩大机插秧面积,提高种植机械化水平和质量,提高水稻生产经济效益。
4 分环节
4.1 秸秆处理
4.1.1 短板与不足
一是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由于时间短,秸秆腐烂慢,对下茬作物水稻机插秧造成飘秧等不良影响;另外,秸秆全量还田是否会加重土壤病虫害、农药残留等不良后果仍在探索研究中。二是秸秆打捆机具产品性能还不成熟,故障率高。三是秸秆打捆机具价格高、利用率低、使用成本高、作业成本高。三是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缓慢,影响秸秆打捆机械化离田的普及。
4.1.2 解决方向与措施
一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本地实际的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路线。二是加强机具研发。加大对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支持力度,实行减免税政策,增加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规模,用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功能,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解决“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问题。三是提高补贴标准。重点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对重点作物、关键环节的重点机具,实行叠加补贴,降低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增加作业补贴标准,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秸秆处理机械化水平。四是加快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进程。拓展秸秆资源肥料化、燃料化、原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等“五化”利用途径,支持“五化”企业发展,从而带动秸秆处理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4.2 谷物烘干
4.2.1 短板与不足
一是烘干机具价格高,使用成本高,科技含量高,利用率低,农民一家一户不会用也用不起。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实力不强,服务能力跟不上;同时仓储场地用地审批难、仓储技术要求高等制约了谷物烘干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4.2.2 解决方向与措施
重点培育壮大农机社会服务组织,在机具购置方面,实行叠加补贴,降低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在仓储场地用地方面,当地部门按照农业设施用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在技术培训方面,强化烘干设备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技能,降低故障率,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强化仓储技术培训,掌握技术要领,提高粮食品质,防止霉变,减少粮食损失。
4.3 高效植保
4.3.1 短板与不足
一是植保无人机产品不成熟,性能不稳定,载重药液量少,喷雾效果不理想,电池可持续作业时间短。二是植保无人机操作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影响了其推广普及。三是江淮丘陵地区田块小、高差大,限制了植保无人机效率的发挥。四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实力不强,服务能力跟不上,影响了高效植保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4.3.2 解决方向与措施
一是加强机具研发。加大对高效植保机械制造企业支持力度,实行减免税政策,增加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规模,用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功能,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解决“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问题。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广大农民操作技能,提高作业质量,减少作业损失。三是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实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切实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四是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在资金、用地、技术等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其造血功能,提高服务能力,推动植保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