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大学生自我保护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2022-11-19杨明伟曹姿仪

关键词:保护意识社会工作者大学生

杨明伟,曹姿仪

(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42)

2016年,杭州女大学生许某颖独自到广州游玩失联遇害;2019年,昆明理工大学学生李某草受舍友邀请被两名男子猥亵后落水遇难;2020年南京女大学生李某月被男友等人杀害;2021年1月四川大二学生学车失联后遇害。女大学生遇害事件频发、性质恶劣,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令人疑问的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为什么会轻易上当受骗、没有安全意识地乘坐“黑车”和“网上交友”,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1]。其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是女大学生受到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非常重要。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重要分支,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因其理论和方法的专业性而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一、女大学生自我保护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社会环境错综复杂,女大学生尚未真正进入社会,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美好的憧憬,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很容易轻信他人,缺乏警惕,法律维权意识淡薄,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一)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生活在阳光里的人永远不知道黑暗处有什么,当今社会环境越来越多元化,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各种价值观念鱼龙混杂。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虽然年龄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标准,但是由于从小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自身的心智还很不成熟,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诱骗。今天,各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的智能化产品同时也给我们的安全带来潜在的威胁。女大学生过于轻信陌生人、乘坐不安全不合法的交通工具,最终给自己造成伤害。此外,女大学生自身的三观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充斥在社会环境中,导致部分女大学生贪慕虚荣和享乐,陷入非法校园贷的陷阱中,给自己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并且,女大学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在维权意识方面仍然存在漏洞[2]。女大学生在受到伤害时,不知道法律维权的途径与方式,又碍于面子怕丢人只能一味隐忍,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让不法分子变本加厉,逍遥法外,最终使自己受到更严重的伤害。女大学生只有知法用法,才能通过正当的方式更加全面地保护自己。

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由于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家长和学校都较为忽略对女大学生危险防范和应对能力的培养,并且女性相比于男性,反应速度较慢且在力量上不占优势,这也是女大学生自我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危险防范和应对能力较低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如今,高校的女大学生多为“95后”与“00后”,从小生活环境优越,家长们对其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家庭过度保护使她们自理能力较差。并且由于生理结构上的差异,男性的力量对女性有着绝对优势,女性在遇到危险时自然处于劣势。女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在家庭和学校中所接触的人和事都比较单纯,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高度紧张慌乱的状态更容易手足无措,给不法分子提供犯罪的机会。

女大学生的自我保护不仅仅局限于危险发生前与危险发生时,在不幸遭遇危险事件之后,其心理会出现严重的创伤,因此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非常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女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普遍较差,难以从心理困境中走出。

(三)危险事件发生后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当自身面对激烈的突发事件而无法避免时,其思维、情绪、行为会出现失控的状态,甚至会产生轻生的想法[3]。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从小生活在家长和学校的保护之下,通常不会经历严重的危险事件,自身经验不足且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很多女生在课堂上偶尔受到老师的批评,就会闷闷不乐,很长时间无法走出来。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在与舍友闹矛盾或者与男朋友吵架分手之后采取极端解决方式的例子。危机事件对个体的负面影响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女大学生在遭遇危险事件之后,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并且其自我调节能力普遍较差,严重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女大学生自我保护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方面

近年来,越来越多受了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成为受害者。从小学到大学,女大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生活环境单一,尚未完全踏入社会,缺少社会经验。家长、老师和同学和睦相处,对自己关怀备至,使女大学生长时间生活在一个安逸稳定的环境中。许多人都会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认为“现在社会环境这么好,这种事情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甚至有些“盲目自信”,认为“即使发生了这种事情,我也一定会安全的”“没有必要学习自我保护的知识”。正是由于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女大学生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无法培养自我保护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由于女大学生三观发展尚不成熟,很容易“交友不慎”,过于相信自己所谓的“朋友”,熟人作案的情况并不亚于陌生人作案发生的频率。

(二)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不可忽视。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现在家庭中孩子的数量较少,大多数在校女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的精力都集中在其一个人身上。她们被视为家中的“掌上明珠”,父母不想把社会上的阴暗面告诉孩子,将其很好地保护起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多数事情都由父母来办,导致女大学生失去了学习自我保护知识的机会[2]。并且,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父母羞于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性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在遇到危险时不能妥善处理。

(三)学校方面

大学生相较于中学生来说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供自己自由支配,女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有了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同时,在我国教育特色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的影响下,学校更倾向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如果学校方面缺少对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视与培养,则不能帮助学生预防和减少受到危险的伤害。近年来,高校学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的学生工作仍然集中在学生的专业学习、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仅仅局限于安全讲座、消防演练,流于形式,并没有充分培养学生们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并且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是通过个别的心理咨询以及开设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许多学校都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理论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获得更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四)社会方面

近几年,中国社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变化,生活领域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使隐私泄露等问题成为威胁人们安全的潜在因素。女大学生上网时间较多,更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网贷陷阱”“黑车软件”“不良交友”“网购骗局”等问题更容易与女大学生联系起来。同时社会上还存在着一种负面舆论,每当女大学生遇到危险之后,总有一部分人跳出来说“一定是她自己的生活作风有问题”“穿着这么暴露,她不出事才怪”等等。在社会环境如此复杂的情况下,相关的政策法律如果不及时更新,就会不适用于如今的社会问题,产生法律漏洞,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严重威胁社会安定和谐[2]。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女大学生自我保护的意义分析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领域。广义的学校社会工作是指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向其提供服务的过程。狭义的学校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向在学校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以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以及社会行政作为其主要的工作方法,它不仅仅针对学生的困难解决问题,还注重对学生个人潜力的挖掘与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校社会工作注重将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联系起来,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4]。

(一)有助于女大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

社会工作在助人自助的理念指导下,不仅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更注重挖掘案主潜力并扩大其在以后困难时期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5]。女大学生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受到家长和老师的保护,这种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大学生自身潜力的发挥,使她们忽视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建设。优势视角理论认为,每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都是有能力的,人的改变和成长是无法设置上限的;在增权理论视角下,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导致个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权能,但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引入学校社会工作,通过个案、小组等方式,可以挖掘女大学生自身优势和潜能,提高自身预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有助于建立系统、专业的学生工作队伍

在我国高校中,学生工作都是由辅导员来进行,辅导员的工作繁琐复杂,主要关注学生在校内的生活情况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学生问题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学生主动地寻求帮助[6]。学生从小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容易将老师看作是自己的管理者,出于对老师的敬重,很难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倾诉给老师,即使到了大学阶段这种情况也没有明显的缓解。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介入高校学生工作,一方面,专人专干,各司其职,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由于学校社会工作者自身角色的特殊性,与校内教师不同,较容易与学生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并且在专业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开展学生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工作者与校内辅导员相结合,辅导员帮助学校社会工作者链接校内资源,社会工作者帮助辅导员整理、评估、跟进学生行为的改变,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建立高校中系统、专业的学生工作队伍。

(三)有助于更新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当前,我国高校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局限于火灾、地震、电信诈骗等,安全教育的内容大多关于校内的生活安全[2],形式多为讲座,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都是被迫参加,并没有形成深刻的印象,难以掌握安全技能形成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工作方式,例如成长小组、志愿服务等,创新安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女大学生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创建安全的校园及社会环境。

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女大学生自我保护的途径

(一)通过个案与小组工作,提高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学校社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小组工作为切入点,辅之以个案工作。要提高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激发女大学生自我改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在优势视角和赋权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成长工作坊,在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强女大学生自我改变的信心以及自立能力。在小组活动中,鼓励女大学生就“自我保护”设计小组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女大学生的抗逆力,增强其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办“教师成长小组”,帮助教师与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开展“亲子互动小组”,学生离家进入大学,与家长相处的时间变少,父母更难以捕捉到学生心理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线上以及写信的方式,鼓励双方互相吐露心声。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对特殊学生进行个案辅导。与心理咨询治疗不同,学校社会工作的个案辅导重点关注学生与他人的社会关系、案主的地位以及他们与环境的积极互动。

(二)开展校园社区工作,倡导安全互助的校园环境

高校在本质上就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社区[8]。学校社会工作利用社区工作的方法,通过地区发展模式,鼓励在校学生以“女大学生安全”为主题,交流讨论可实施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在自己或者身边同学遇到危险时,通过恰当安全的方式自救或伸出援手;通过社会策划模式,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以讲座、座谈会等方式,向学生们宣传介绍,提高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掌握积极的自我调节方式和技巧,形成安全互助的良好校园环境。

(三)充分链接资源,形成全方位社会安全保障网

女大学生的自我保护问题除自身因素之外还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目前,社会环境复杂多样,高校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安全及心理健康问题受到重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要求社会工作者运用“人在情境中”这个系统理论的概念,应将服务对象放在他们日常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其链接资源的能力,改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促进教育方式更新,使之更符合现代教育方式。挖掘和培养女大学生的正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倡导政策的完善和改变,丰富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资本,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全社会关爱女大学生的良好氛围,形成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社会安全保障网[7]。

在社会快速转型阶段,社会环境错综复杂,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现象频发。高校学生工作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女大学生自我保护,在充分挖掘和激发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潜能的同时,弥补高校学生工作的不足,促进高校建立一个系统、专业的学生工作队伍,并在整个社会培育关注女大学生安全的良好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社会环境。

猜你喜欢

保护意识社会工作者大学生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方丽洪 “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
马戏团
“留住乡愁”前提下的锦和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论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保护意识下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