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业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保障措施
2022-11-19周强
周 强
(广州市绿化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440)
引言
过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以粗放型为主,过度关注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率,却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近年来,我国酸雨问题、雾霾问题和温室气体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得越发恶化,对国家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及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越来越严重的自然环境问题,如何实现污染的有效防治,已经成为全社会乃至全球人民的共同难题。通过林业工程实现人工造林,可有效维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空间。但是综合实践,在林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质量参差不齐,投入了大量人力资源及物力资源,却未获得理想回报,总体收效甚微,导致我国林业工程的发展和进步步履维艰。
1.林业工程中的价值
首先,可以进一步缓解噪音问题,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在我国的各类环境污染中,噪声污染为对人类身体健康带来影响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尤其是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速度的日渐加快,城市喧嚣,各种汽车鸣笛带来的噪音,工程项目装修带来的噪音,以及工厂生产带来的机械轰鸣噪音,包括人们日常娱乐生活中广场舞等带来的噪音,已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若是人们长久处于这种噪音环境中,则会引发严重失眠问题和心理问题,神经越来越衰弱,长此以往导致听力受损,带来无法逆转的伤害,进而引发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疾病。通过林业工程展开植树造林,一方面,可以通过林业资源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优化局部生态环境。另外一方面,对于随处可见的噪音,也可以发挥出一定的隔音作用。因此林业工程的建设,也被称之为“城市中的吸尘器”。
其次,可以保障水土,抵御风沙。由于过去经济发展的粗放,对林业资源的乱砍滥伐。以我国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为代表,土地沙漠化越发严重,水土流失不容忽视,引发沙尘暴和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导致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陷入到了恶性循环。通过林业工程的建设,展开人工造林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通过种植大量树木,可缓解土地问题,改善土地环境,尤其是对于优化沙化土地,缓解水土流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最后,通过林业工程的建设,可推动当地经济实现发展,以确保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林业工程建设需要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企业在其中投入充足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带动当地林业经济实现发展,为其他行业注入发展活力的过程中,也可以为社会人群提供大量的劳动岗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尤其是林业资源本身就属于无形资产,在其发展到一定时间之后,也将会转化为其他行业的经济利益,带动当地经济水平提升。
2.广东省林业工程项目现状分析
广东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东南亚季风气候,从广东省北区到南区,气候区有所不同,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不管是光照、水源还是温度湿度,都可为林业工程提供一个非常完善的外部发展环境。同时植物四季常青,对于造林工作有着非常天然的优势。近些年,在广东省持续推进林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已经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发展成果。2022年3月,广东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明,未来全广东省将会持续进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绿美广东大行动的建设,预计在2022年,全年共计完成国土修复生态面积达190万亩,并通过对宜林荒滩造林工作的有序推进,加强低效林修复改造,以实现真正的绿色广东建设。并通过大量的生态资源建设工程,实现生态富民。依照数据研究表明,2021年广东省全年生态修复造林面积达到了19251万亩,水源林建设面积达到了100万亩以上,沿海防护林建设面积达到了240万亩以上,大径材培育面积达到了42万亩以上,造林计划已经实现了百分之百的精准贯彻落实,同时获得了非常可观的绿化空间数据。未来,省林业局明确指出,还需持续推进生态系统功能的完善,优化林业产品的供给水平,并优化生态系统的碳汇增量,将其作为林业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以促使广东省的绿化工作可以真正地实现提质增效。虽然广东省造林工程已经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发展成果,但是仍存在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林业造林规划不合理
目前在林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时常出现规划不合理问题,是后续引发质量问题的核心所在。对其原因展开深入分析,基本上都是由于相关管理工作人员未对管理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导致将林业工作被看作强制性工作,未保证规划的前瞻性和预测性。在规划时,过度关注工程项目建设之后的面积,却忽视了工程建设本身的质量和效果。如,未综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地质地貌进行全面实地调研和分析,只是盲目地完成各项工作,未贯彻落实因地制宜这一原则,也未考量其他客观因素对工程项目质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2 管理机制不健全
林业项目是否可获得预期建设效果,达成建设目标,除了需要制定出完善的建设规划之外,还需要通过严格的管理工作来为其提供保障。但是,根据实践研究表明,在很多领域工程建设中,管理机制都不够完善,未制定出责任质量管理机制,导致管理过程执行力度不够,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差,致使林业造林工程的质量无法达到理想目标。例如,由于缺乏责任制,在林业工程建设施肥环节、病害防治环节等缺乏责任人,出现问题之后管理人员互相推卸责任,对林业工程的质量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3 林木种苗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林业工程项目暴发的质量问题,都是由于初期苗木培育不够完善,对后续苗木成型的存活率带来了直接影响。由于个别地区在林业工程的建设上,造林树种资源较为匮乏,同时各种壮苗技术还未发展到真正的成熟阶段,因此很多种苗无法满足造林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与此同时,在对种苗展开配置时,配置面积不够宽阔,仍在依靠当地的田地或山川,构建出临时性的培育场地。再加上技术水平不足,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在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下,林业工程的建设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甚至导致林木建设质量下降,病虫害大面积爆发,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
3.加强营林造林质量管理保障的措施
3.1 实行科学的整体规划
在林业工程的建设工作上,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保障统筹规划,基于长远发展角度,着眼于未来,实现规划工作的统筹兼顾,确保资金的投入和产出成正比,工程项目的预期生态效益可达成理想化目标。需要通过更为周密、更为细致的林业规划来为其提供保障。需综合考量在后续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质量问题,加强对问题的分析,确保工程项目施工方案制定得科学合理。在对规划进行制定及核查时,需要确保方案设置具备较强可执行性,并达到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目标,要求施工团队施工过程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加强技术培训工作,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在造林工程的前期计划阶段,需要保障统筹兼顾,面面俱到,是确保施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对实地情况进行详细观察,选择最为合理的林业种植地段。另外在树种选择时,需要考量可获得的经济效益,考虑性价比,确保树种选择的合理,并为相关施工人员讲解施工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标准及要求,明确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标准,为降低质量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奠定基础。
3.2 加强对栽培过程的质量管理力度
管理工作是否可以精准落实到位,是决定林业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构建出更为严格的管理机制,实现对林业技术以及施工人员和苗木质量的综合性全面管理。首先是对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我国相关林业建设及相关主管部门应构建出针对性的责任管理制度,在展开林业工程项目的正式施工建设之前,明确所有技术人员和管理工作人员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让他们了解到需要承担的岗位内容,并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续的造林工作中去,优化植树造林的建设水平。与此同时,相关主管部门还需要建立针对性的奖惩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依照绩效考核结果,与薪资待遇挂钩,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岗位热情,让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续的质量保障活动中去。通过奖惩机制和绩效机制的建立,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带来约束,更加关注后续造林工程的质量保障。其次是加强苗木综合管理,林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需严格依照工程项目的设计标准及要求,确保树种选择的科学合理,把控好苗木选择这一重要关口。另外,在种植时,需要选择合理时间,避免在极端恶劣天气展开苗木种植,对后续的苗种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还需依照当前工程造林工作的实际开展现状,制定出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策略。通过对林木病虫害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时抽检,实现对病虫害的源头防治,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以便于在第一时间进行治理,为苗木的健康生长提供一个更为完善的外部生长环境。若是发现苗木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病虫害问题,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治理,并建立隔离带,避免病虫害出现大面积蔓延,对本地造林工程带来严重影响,优化苗木的成活率,对于苗木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最后就是项目造林管理。林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落实四大管理机制,也就是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建设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通过监理公司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进行监督和管控,加强细节的把关力度,贯彻落实“一个配套”“两个当天”和“三个不准”。一个配套,主要是指若是有条件,可以建立针对性的供水工程;“两个当天”主要指的是苗木栽植工作需要当天调运、当天进行种植;“三个不准”主要指的是整地标准若是未达要求,不可供苗,苗木未达到标准及要求,不可进行栽植,栽植之后若是没有浇水浇透不可验收,以确保林业工程的建设质量。还需全面落实档案管理制度,林业工程涉及范围较广,建设面积较大,工程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因此需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贯彻落实,针对与工程项目相关的文件资料,以及招投标和图标卡等,需构建林业档案管理机制作为保障,全面封存入档,在后期出现质量问题时随时,进行调取和检查。
3.3 使用合理的栽培方式
栽培方式对于林业工程的建设质量将会带来直接影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保障栽培方式的科学合理。一是相关工作人员需和林业技术人员进行深入沟通交流,选择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苗木,同时具备较强质量的苗木。二是展开栽培时,需遵循我国最近颁布的《造林技术规程》,依照其内容及要求,确保苗木选择科学合理,达成《种子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要求。第三,工作人员需基于专业技术引导,对种植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和优化,同时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对林业工程的建设过程进行动态化引导,专业指挥。四是造林工作人员需综合当前地区的实际发展现状,对施工方法进行动态化的实时调整。若发现施工工艺不符合林业工程的建设要求,则需要马上进行调整,以确保林业工程顺利建设。并对苗木间隔进行有效管控,实现苗木的高效健康成长,并确保苗木不被外界因素的影响遭到破坏,提升工程的总体造林质量。
3.4 加强施工后养护管理
林业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除了体现在施工过程中,更加体现在施工后的养护管理。养护管理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苗木成活率。个别施工单位在过往的管理工作中,未对养护管理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导致苗木成活率下降。因此施工单位需要进一步强化养护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在栽植工作完成之后,定期进行浇水,同时针对苗木分支展开固定处理,有效规避苗木的过度倾斜,影响其成活率。依照林业工程的栽植现状,在保留其原有形状的基础条件下,将分散生长的枝干进行清除。若是当前工程的种植需要在本土品种的基础条件下,运用珍贵品种,则无须展开修剪。最后就是在修剪时,不可只修剪苗木躯干,根部也需要加以关注和重视。主要是由于根部时常出现病虫害,发现病虫害之后,应该在第一时间清除。若是当前种植树木为常绿树,可以依照苗木的生长现状,不用修剪或是小幅度修剪即可。
4.结论
综上所述,林业工程的建设水平及质量是否达标,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绿色生态建设的综合质量。综上所述,虽然我国林业工程的建设已经获得了非常突出的建设成果,但方兴未艾,总体林业造林工程质量参差不齐,在曲折中前进,未来仍需持续加以探索和研究。需要在了解现阶段林业工程建设问题的基础条件下,制定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实现林木工程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围绕林业规划、栽培过程质量管理、栽培模式和施工后养护管理着手,强化监督管控水平,为苗木的健康生长以及整个林业行业的可持续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