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技术研究分析
2022-11-19刘建兵
刘建兵
(天津市宁河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1500)
我国的土地资源十分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可持续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运行,因此,要想保证农产品的安全与品质,必须对土地深松种植进行合理地设计与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手段对深耕的效果加以利用,从而达到保护的作用和目的。
1.研究背景
目前,对于浅层的耕作方式,已经逐渐地被人们所接受,但是由于浅层耕作的局限性,以及传统的耕作方法,使得深层的耕作环境并不理想,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与探索,来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及愿望。而保护性的降水技术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并且也成了现代的研究重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保护性耕作成了最主要的措施之一。深松的技术研究和保护,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生产力,还能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能改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西部的开发力度加大,我国有大量的一些企业开始进行深松耕作方式的建设,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在深松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土壤盐渍化、水土流失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质量,因此,必须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比如:加强地下水位的监测、合理的灌溉方式,以减少地下水的污染;运用生物技术,使之达到最佳的生态平衡状态,降低对地表的破坏程度,从而实现绿色生产。
2.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技术分析
2.1 保护性耕作概况
保护性耕作是指以保护耕地、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粮食产量为目的,在耕地上进行的耕作方式。其主要内容包括:2.1.1对土壤的改良措施,如:加强对土地的平整度、增加坡面宽度等;2.1.2对农田的施肥技术,如:采用有机肥与生物农药等,以及减少化肥的用量,使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得到改善,从而使作物的抗逆能力增强,达到增产的效果;2.1.3对水的利用与管理,例如:在灌溉水源地的沟渠中,可以使用滴灌的方法来降低水资源的浪费情况,还可通过利用水资源来实现节水的作用;2.1.4对于种植的深松可根据不同的土质,选择合适的深松品种,比如:高产的绿豆,低耗的玉米籽,低耗的大豆籽,高蛋白的花生等。我国的保护性耕作的实践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基础。
2.2 保护性耕作及其在深松技术方面的应用
在我国的传统耕作方式中,农民是以土地为劳动对象,以农耕为主要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的保护和改善,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一些非物质的手段来进行农业生产。如:喷洒农药、施肥、播而保护性耕作的方法就是通过对深松的耕层的改造,使其达到保护的目的种等,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和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可以使耕层的结构得到优化,还能提高其抗旱性能,从而增加了耕地的利用率。
2.3 保护性耕作的可行性
深松施肥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土壤的改良方面,深松施肥技术的运用也是有其独特的优点;在对土地的利用上,保护性耕作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2.3.1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作物的抗逆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2.3.2通过对耕作的深度进行控制,使其达到较高的水平从而减少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能保证粮食的供应量,为农民提供经济收入。2.3.3保护性耕作的实施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地区如山地、丘陵等,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比如说采用轮耕方式,使其保持直立状态,这样就能避免因长时间的耕作而导致的地面塌陷影响到周围的环境卫生。此外,还可根据不同的地形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完成,以确保耕地的面积不被破坏。例如:如果发生泥石流,就要及时地停止作业,防止泥石流的进一步扩大。
3.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技术研究分析
3.1 保护性耕作调查
在保护性耕作的过程中,深松的土壤结构是影响深耕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土质条件下,对其进行合理的施肥和排水措施,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保护性耕作的深度越浅,对其的要求就越高,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使深松的土层厚度保持在20-50cm之间,从而使其达到较高的耕作效率。根据调查,我国目前的耕地面积较大,而其中的大部分为山地,所以对于山区的耕作方法,一般采用现代化耕种和传统耕种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但这种耕种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如果太陡的坡度会导致水土流失,造成水蚀,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另一方面,若太缓的坡面,则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会阻碍种子的播种,严重地还会引起旱灾。
3.2 数据提取
通过对深松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得到深松的土壤性质,从而为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在试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不同的土质、含水量和含水率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确定,以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均匀度,同时还能够提高土地的质量和产量。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保护性耕作,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3.2.1根据土的物理特性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将其分为若干个区域,并分别建立相应的模型;3.2.2对于同一块的土体,要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并且将它的各个部分的厚度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整个系统的结构更加的稳定;3.2.3在研究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比如说,如果某块的密度比较大,那么就会导致土壤的透水性变差,而当它的透水系数比较大时,就会使土壤的渗透率降低,进而造成了水分的流失。
3.3 信息采集
耕作过程中的信息采集是保证深松施肥的关键环节,也是保障深松施肥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深松的土壤水分含量都比较高,而深层地下水的存在也使得浅层地下水位的变化更加明显。因此在进行耕作的时候需要对浅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的实施保护性耕作。而对于一些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地区来说,要想实现有效的保护,就必须要从源头开始,做好监测工作,及时对浅表层的水文状况以及降水的数据做出分析,并根据具体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造成的危害;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深耕的管理力度,防止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耕地减少,从而使其达到保护的目的;此外,还要注重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积极地参与到其中,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4 预期成果
通过深松施工程序试验和耕作制度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土壤条件和不同时间下深松的施肥与插播技术的效果是有很大的差异(P<0.05),而插播技术的效果要比覆膜的好一些,因此,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的种植方式,以达到提高耕地质量的目的;而对于插播的技术要求也要严格,不仅要对其进行深度的控制还要保证其的均匀性,从而使其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4.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技术应用策略
4.1 合理利用保护性耕作土壤理化性质和生长特性
对于深松的土壤来说,其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长特性是影响作物保护性耕作的重要因素。土壤在不同的耕作条件下,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松软状态下的土质,其抗压、抗剪切能力强,可以有效地提高了土的含水量,但当土壤湿度较大时会使水分蒸发,导致土体的强度降低,从而使土地的蓄水作用减弱,不利于植物的正常发育。而在湿热情况下的土壤肥力,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很多,使得水的体积增大,因此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当土壤的含水率较高,则对耕层的厚度有一定要求,需要增加耕层的厚度以达到保持良好的透气性,但同时也要保证足够的透气性,这样就会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此外,当土壤的质地较硬,且有较强的粘结力时,就能很好地改善了保水性,促进作物的生长及保护。
4.2 保护性耕作与种植率
施肥是深松的关键环节,施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土壤的营养水平,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促进其发育,增强其抗逆性,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和质量。而保护性耕作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深松的改良与治理,它可以通过改变耕作的方式、措施来实现。
在不同的耕作层上,保护性耕作的作用也不相同,但在实际的应用中,都要以保护为前提,以种植为主,以覆土作业为辅,使土地的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要注意对深松的管理和控制,防止杂草的滋生,保证其正常的生产生活。保护型耕作的主要特点有:4.2.1有利于加强农业的机械化发展,使农民的收入增加,经济效益明显提升。4.2.2可控的范围大,可控的时间长。4.2.3能有效的利用资源,减少浪费。
4.3 正确选择保护性耕作方式
目前,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方面的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展,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说,对于土壤的保护和耕作方式的选择上,大多数农民还是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而不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种植,这就使得很多的深松松松松散的现象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而对于深耕的作业也是如此,许多地方的土地都比较紧张,为了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地形环境往往需要对其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其可以顺利地完成任务。
4.4 提高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效应
由于深松施肥和节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操作,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比如土壤的物理性质、施肥的方式和施肥的时间等,这些都会对深松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不同地区的土地条件差异较大,所以在进行深松作业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结合具体的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耕作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耕地质量的目的;而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4.1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4.4.2促进作物的增产,增加农民收入。4.4.3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上述的技术措施,不难看出,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对于非生物的耕作环境,其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能够有效地改良了地表水,使之得到良好的调节功能,进而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绿色无公害的新产品。
4.5 科学分析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土壤的物理性质是指土壤的肥力状况和土体的结构、质地、土体的抗剪切能力和土壤的水广特性等。
在不同的耕作方式下,对深松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在相同的耕作深度条件下,保护性耕作的效果较好,而在不同时间段的浅松软土地,其生物量的变化则相对较慢,而保护性耕作的作用则相反。因此,可以通过对深松软土的合理施用,使其具有更好的生长性能,从而使作物能够得到更多的产量及质量。由于保护性耕作的施肥量大,可有效地提高了土壤的保水透气的功能以及改善了地下水的水质环境,并能促进植物的吸收利用,因而也使得深层地下水位的上升明显。
4.6 提高保护性耕作对深松的产量
由于深松施肥的目的是提高土壤的肥力,因此,在不同的施肥量下,深松的产量也会存在差异。而在耕作过程中,对深松的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和水分的减少这两方面。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使其保持良好的质量状态,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使作物的营养物质得到补充,促进其生长发育,进而实现增产的目的,而对于保护性耕作的要求是,保证其结构的完整、功能的齐全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小。所以,在实际的生产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合理地选择与设计。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保护性耕作的优势和作用,就需要不断地改进技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为前提,才能进一步地完善与进步。要加强科学的种植技术,并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制定出适合的耕种方法,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4.7 正确引导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效益
由上文可知,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耕作方式的不同来体现的:
4.7.1 在耕作的过程中,深松的程度会随着土壤的含水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这种情况下的表层土的含水率则会随之改变,从而导致深层的有机质含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7.7.2在保护性耕作的条件下,深松的程度则会因为其对土地的适应性以及对土壤的持留能力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变化;4.7.3由于保护性耕作的条件和深度的增加,使得地表的水土流失量减少,进而使其强度有所提高,但同时也降低了地下水位,因此可以说,保护型耕作技术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地下水的利用状况,使其达到较高的水平;4.7.3从土壤的质地、肥沃的效果来看,保护型地耕地中的软质层的厚度和密度都比较低,有利于软质层的生长和吸收,因而能促进软硬的结合与融合,使土壤的结构更加稳定,利于水分的排出及固结,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5.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深松方式的耕作方式是在土壤水分含量和有机质的基础上,通过对耕作层的设计、施加一定的压力和温度等因素,使其达到适宜的条件下,以增加其产量提高作物的品质与质量,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保护性耕作的实施不仅能使农民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有效地缓解水资源的紧张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