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视角

2022-11-19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8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

魏 娴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城市与乡村是荣辱共生的关系,马克思在其早期文章中就写到:“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中国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共同富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内蕴

恩格斯比马克思更早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在《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恩格斯谈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1.1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城乡关系向融合阶段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城市与乡村二者之间处于分离、对立状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表现之一。要想破解城市与乡村之间分离、对立的状况,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作为其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大力发展生产力即每个人不再只是能够生产出供单个人消费的产品,而是每个人能够生产出供两个人、三个人甚至更多人消费的产品。这样工业所需劳动者的数量减少,能够给农业腾移出更多劳动力,农业得到发展,农村也跟着发展起来,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其次,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根据社会经济条件在现实社会中优化生产力布局。为了消除城乡对立,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尽可能平均地分布生产力,打破一贯以来的固定分布格局,协调城乡的生产要素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力从制约它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

1.2 人口在全国尽可能均衡分布是城乡关系向融合阶段发展的标志

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恩格斯描述了城市工人生活的现状,“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的贫民窟。……这是城市中最糟糕的地区的最糟糕的房屋……”工人们的住所大多是在一些没有用砖石铺砌的、没有排水道的地区,这些地区到处都是垃圾、排水沟,肮脏至极、臭气熏天。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设想让人口流动起来,也就是使人口尽可能地在全国范围内均衡分布,这样不仅避免“城市病”的发生,而且有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恩格斯在其著作中这样写到:“只有使人口尽可能地平均分布于全国,只有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紧密地联系……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在其中受煎熬的那种与世隔绝的和愚昧无知的状态中挣脱出来。”

1.3 加强工农业的有机结合是城乡关系向融合阶段发展的客观要求

城乡分离对立是工农业生产二者脱节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消灭城乡对立,推动城乡融合必须通过工农业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这就是说,要使乡村人口从愚昧、落后、封闭的状态中挣脱出来,就必须使工业与农业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推动工农业实现联合,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必须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前提下,使工农业生产发生紧密联系。二是要合理地利用生产力。工农业的有机结合创造出工农业生产的联合力量,逐渐改善城乡之间的对立,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走上城乡融合的道路。在城乡融合的基本构想中,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是不偏袒任何一方,侧重于两者的密切结合,是共同促进和共同发展的一个良性循环。

1.4 人自由全面发展是城乡关系向融合阶段发展的最终目标

城乡融合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同时能促进我们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考察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城乡之间对立的尖锐化对社会化大生产所产生的阻碍作用,论证了城乡之间的对立势必会消亡,预判了城乡之间的融合终将来临。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城乡二者之间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融合,在这一阶段,人们不再因为分工而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职业,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人的发展摆脱了对“人的依赖关系和”和“物的依赖关系”。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所要去工作的部门。届时,社会“三大差别”将完全消灭,人在自由王国里尽情翱翔。

2.中国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城市与乡村共荣共生,对于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以及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1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实现我国城乡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创新我国城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城镇化与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虽然我国城乡发展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城乡之间发展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除了供自家生活之外其余全部用以支持城市工业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重视城市的带动作用,这就使得一大批城市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加剧了我国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近些年来,我国也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战略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但城乡失衡问题的解决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只能通过制定一些政策解决城乡失衡引起的现实问题。我国在城乡居民收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医疗服务、教育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新时代这个大背景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我国城乡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2.2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的喜乐哀愁,都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化为具体。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是乡村发展的目标,城市建设存在盲目开发、规划不合理的问题,要打破这种困局,形成中国特色城乡建设方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人民当中寻求城乡发展的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城乡建设。过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在城市,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城市居民倾斜,农业、乡村、农民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作为城乡建设的依规,依靠人民实现乡村脱贫与城市转型

2.3 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乡村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功能单一的农业生产单位,它的功能也在不断地扩充和丰富。随着收入的增加,村民们不仅对日常吃、喝、用、穿等生活必需品的要求更高,并且对于生态、文化等产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在这一重大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生态、文化、社会等价值被充分挖掘,很多地区建成了一些体现当地民风民俗的特色小镇,使得乡村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此外,我国有机生态产品的主要供给者是乡村,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产品,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由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乡村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乡村价值,发挥乡村的优势,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功能互补。

3.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

近些年来,我国在城乡建设方面制定了一些政策,提出了一些有关城乡发展的思想并用于实践。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城市与乡村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我国并未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乡村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发展上的不平衡。为了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我国在城乡医疗保障、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养老方面实现了制度化。虽然我国在乡村推行了一系列的举措用以发展农村的公共服务,但较于城市来说,乡村公共资源稀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较差。因此,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确保城乡居民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权益是新时代走好城乡融合之路所必须解决的关键。

3.2 城乡产业分布不均衡,融合程度较低

我国城乡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非农产业与农业之间的关联性较为薄弱,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较低。生产经营者们为了吸收城市集聚效应所带来的红利,把产业集中在城市,而乡村产业仍是以分散经营为主导的传统模式。农业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相关企业的分布不均衡,导致农业与工商业之间产销脱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部分农产品烂毁在田间,无法实现其价值。再者,对这些农产品进行加工的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普遍落后,大多数都只是对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或者只是对这些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分拣或包装,这就造成了农产品的低利用率和低附加值,不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3.3 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不顺畅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不是发展的速度,而是发展的质量,但由于我国对城乡要素市场的整合还试点阶段,所以城乡要素之间仍然存在流通不顺畅的问题。我国长期实行的二元户籍制度以及二元福利制度,使得我国人口呈现由乡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趋势。人口的外流导致一些地区乡村的空心化和边缘化,农村农业用地及村民宅基地都处于闲置状态。受现行政策和农村实际情况影响,乡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弱。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人才、资本等要素总体上是由农村单向流动到城市,造成乡村“出血”严重而“回血”不足。

4.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4.1 重视乡村环境建设,改善乡村基础设施

乡村环境美不美是我国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城乡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对于一些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强化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监督,由当地村民委员会组织固定人员定期地对乡村生态情况开展检查,发现有对环境严重破坏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污染频发的区域实施进行重点监管,严格落实责任到人制度,实现对污染的零容忍化管理。其次,要加大乡村文明宣传力度,让当地农户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意识,号召农户积极参与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再次,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大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力度,加快在乡村文化教育、卫生、水利水电、道路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现实基础。

4.2 促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兴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关注城市的发展,也要格外重视乡村的振兴与发展。乡村发展的好不好、强不强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能否顺利建成。促进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模式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途径。推动农业适度的规模经营,将工业的大规模经营方式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由于我国的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村剩余人口进入城市,农村存在较多的闲置土地,加之农村的青年一代,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较弱,这就客观上为农业的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区在发展乡村产业时应注重产品的深加工及衍生品的生产制造上,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打造产业新村和产业庄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

4.3 激发农民主体意识,促进村民收入与乡村治理能力双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靠的就是农民这一群体。在乡村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势必要保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过去,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大多是从乡村单一地流向城市,这一方面是由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后果,城市的产业集群效应对要素的吸引力更强。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政策强调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这就使我国的乡村处于一种接受扶持与帮助的被动地位,农村生产要素缺乏参与乡村发展的平等机会,因此农民也缺乏建设乡村的主体意识。因此,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让农民参与到规划、建设、管理乡村中来,培养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结语

城市与乡村是融合发展的共生过程。我们既希望有城市的繁荣,也希望能够“留得住乡愁”。我国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就是要使城市与乡村二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加快梳理和破解城乡融合的难点,探索实现城乡融合的新思路,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发展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融合》
破次元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