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阅读教学中关于整体感知的思考与实践

2022-11-18李小华

职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整体感知阅读体验语文素养

李小华

摘 要:整体感知作为一种主动的文本阅读方式,强调读者从文本的整体出发,了解故事内容、感悟人物思想、厘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学习表达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储备阅读的关键能力。整体感知阅读在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增强阅读感悟、提升思维品质、培养人文情怀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通过诵读、演示、情境体验等方法对小说进行整体感知,能增进感性的阅读体验和发散理性的阅读思维,它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 整体感知 阅读体验 语文素养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教什么?中职学生语文课堂学什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需求、人文素养需求、职业发展需求是否匹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根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课程标准》的表述来看,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而小说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小说阅读教学之“痛”

(一)讲究规则,解读过程平淡

在课堂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普通初中、普通高中都一样,学生的学习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没有进行思考的空间。而小说阅读教学尤其讲究“三要素”的周全,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要面面俱到,无论小说文本的篇幅如何、内容是否精彩,都离不开这个教学过程。

(二)“肢解”教学,阅读感悟缺失

小说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过程,是读者对文本进行感悟的过程,因此,小说阅读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带领学生了解文章的含义,在对文章进行“肢解”的同时要求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对学生的基本素养要求很高,是很难做到的。大篇幅的文学类文本在被“肢解”后只留下了教师需要的相关词句,作品的整体韵味丧失,导致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兴趣反而下降。

(三)专业疏离,教学无所侧重

从专业发展需求来讲,各专业的语文教学在文本选择、教学计划上都应各有侧重。例如,设计类专业可强调说明文的教学和写作,加大各类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空乘专业可以考虑文学类与议论类文本并重,同时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比重。但现实教学往往是根据学期课时数和统一的考试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并实施,自由变动的空间不大。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阅读教学更是千篇一律,小说阅读教学没有让学生广义的文化素养得到积累与提升,与学生专业的结合更少。

基于此,笔者探索创新小说阅读教学形式,通过课堂教学给予学生启发,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整体感知之“谜”

整体感知可以指阅读一篇文章后对文章的心理感受,也可指对文本从头到尾的整体阅读浏览。前者侧重阅读的感悟,后者则与粗读、略读课文比较相似。整体感知是一种由心理感受而来,通过挖掘感受源,串联文本各要素的阅读体验,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学生一方面从文本的整体出发去了解故事内容,进而体悟人物思想,通过抓住关键信息,结合生活体验,对文章产生共鸣,并进行提炼、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从第三者的角度厘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结构、学习表达方式,从而培养语感,培养阅读的关键能力。整体感知作为一种传统的阅读方式、一个理解文本的重要环节,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小说的整体感知,帮助学生找到阅读感受的来源,让学生能明白简单文字背后唤起情感共鸣的原因,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全面思维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三、阅读体验之“重”

(一)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读者的人生阅历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作品的解读就会不同,哪怕是同一读者,在相近的时间内阅读同一部作品,由于心境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强调整体感知,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所有经历、能力和积累,甚至借助外在的力量,对文学作品进行完整的阅读感悟。将生活与文学作品结合,让小说内容与读者情感融通,通过作者独特的语言方式和结构安排,让学生领会小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阅读时,学生是小说里的人物;思考时,学生是小说外的第二作者。课堂教学则是在学生对作品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

(二)全局性的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可為文本解读提供服务

无论采用怎样的阅读方式都是为了更深入地解读文本。整体感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情节发展脉络,快速产生个性化的认知,形成自己的观点。对语言风格的感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体会文本之外的文字美。对小说中人物的感知有助于学生就其性格特征从语言文字上进行深入的挖掘,加强对阅读意义的理解。

2.整体感知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语文教师在进行长篇幅的文学类文本教学时往往会选取某个关键的要素作为教学的“纲”,以此为线索串联整个教学过程。例如,《雷雨》教学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药》里明暗双线结构的挖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主人公四次流泪的情节关联等都有赖于学生对课文深入的感知。感知到位便可实行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学生感知到文章的关键点,还能够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或是阅读原著的兴趣。

3.整体感知可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思维

“断章取义”固然能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但是学生的阅读体验感会下降。这样做不但使整本书的阅读、专题阅读无法进行,也让群文阅读教学等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阅读教学方式难以实施,不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通过整体感知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思维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感知的方向,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知结果。整体的思维方式形成后,学生可以将其迁移运用至其他学科的学习上。

四、有效感知之“策”

(一)诵读法

诵读是情感传递的一种方式,它不但能巩固记忆,还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实现抽象文字的具体化,将纸面上的故事变成生活中的现实。可以说,诵读是进行整体感知最直接的方法。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非常适合通过诵读的方式进行整体感知。但是,小说文本篇幅长短差异极大,部分小说只能通过速读、默读等快速浏览的方式感知。此类感知更加侧重于小说的内容,强化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需要教师布置相关任务,通过较长时间的练习让学生对整体感知有一般规律性的认识。

(二)演示法

整体感知不能仅限于文本的阅读感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拓宽感知面。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声音、影像等手段给予学生直接的感受,调动他们的感官,丰富感知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相关内容的资源库。例如,不少名家的小说有改编的影视作品,教师可以将影视欣赏作为整体感知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观察文本与改编作品之间的差别,可以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小说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影视作品的时间推进也是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学生在关注影视作品矛盾冲突的同时也更容易对作品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

(三)情境体验法

课本剧是情境体验的有效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准备,使学生参与剧本的创作。为了更加贴近作者的创作本意,学生必然要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各类评说进行情感、内容的理解。在文本改编过程中,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更加契合作者创作本意,更加符合时代背景的表述方式,能让整体感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感知的对象不仅有文本的内容,更有结构、语言风格、创作背景等多种因素的融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整体感知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行。例如,在教授《成长》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卖报纸;在教授《那一年,面包飘香》一课时,教师不妨在西点教室授课,让学生观察烹饪专业的学生制作面包。学生身临其境,方可对小说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

五、感知教学之“效”

语文学习是感性的,但是学好语文需要理性的思维方式。

在鲁迅的《祝福》一文教学中,采用整体感知的方法,可帮助学生迅速抓住文章的关键人物——祥林嫂一生的发展轨迹,明确祥林嫂死亡的原因是其一生嫁了两个男人,被周围的人认为“不干净”,她无法“洗清”自己而恐惧、失望。学生认为祥林嫂的死有自己的原因和周围人的推波助澜,而这其中起更大作用的是周围的人。“流言致死”导致了祥林嫂的悲剧,流言的缘起则是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分析该文的教学,学生对人物悲剧的根源有了认识,浮于表面的专业术语、写作手法、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等都只需要教师简单提点,学生就能理解本文主要内容。学生能在文本中找到自己的感知源,這一过程就是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整体感知不但让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学生对封建制度的弊端也有了新的感悟。

六、小结

整体感知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能让语文的人文性特征植根于学生内心。整体的思维方式可带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悟,在学科融合、全面发展的趋势下,对促进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建松,张丽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

[2]黄真金,陆凯宁.整体感知教学常见误区及策略[J].语文建设,2018(5).

[3]魏雄行.基于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探究[J].教育革新,2020(3).

(作者单位:海宁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整体感知阅读体验语文素养
传统出版突围:构建出版核心竞争力
个性化定制环境下的自动排版研究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探索
运用“四步阅读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