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驱动因素模型的现代学徒制实践路径探究
2022-11-18王贝
王 贝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机器人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产教深度融合是目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途径。促进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能够基于产业、行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在职业教育中获得实质性的进步与提升,同时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产业及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在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当前人才培养需求,需要职业院校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探索一种更加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现代学徒制,通过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学校、企业深度合作,在加快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鉴于此,在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采取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目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 产教融合下现代学徒制概述
产教融合中的“产”即产业,“教”即教育,融合即促进产业与教育的合作[1]。产教融合要求学校根据所设专业,开办相关实体产业,专业与产业之间相互促进且互相支持,在实现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科技服务与科学研究[2]。产教融合的实施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目前许多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企业参与到产教融合中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这对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和教育同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学徒制正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路径[3]。与职业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现代学徒制强调技能的传授与传承,所以其在加快技能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去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产业与教育脱节,而现代学徒制则可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的无缝衔接,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促进教学过程与就业过程的有机结合。
在当前新形势下,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职业院校不仅要从专业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从产业发展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4]。只有这样,职业院校学生在毕业后才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行业、岗位所需。而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完善相关支持政策[6]。职业院校在新形势下必须认识到现代学徒制的应用价值和意义,进而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优化。当职业院校专业教育能够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时,才可以更好地满足技能人才持续职业能力发展需求,同时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提供保障[7]。
2 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现状分析
2011年以来我国便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整体来看还存在着各种问题,面临着各种挑战。
2.1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校企深度合作是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基础和前提,而就实际来看,虽然我国各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采取了校企合作措施,但是校企合作还存在不够深入、措施不够完善的问题。目前校企合作中,一般以高职院校为主导,而企业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则比较低,以至于校企合作存在浅表化问题,不仅影响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同时也阻碍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开展。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之所以较低,与企业合作效益不确定有关,例如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承担了培养学生的责任后,就面临着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后跳槽的问题,对企业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学生到企业实习需要师傅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而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师傅工作时间与精力的损耗将直接导致生产质量和效率下降。
2.2 缺乏“双导师”团队
实施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校企共建“双导师”团队。而就实际来看,不少职业院校在“双导师”队伍建设上不够理想,在企业师傅遴选方面存在标准模糊、要求不清晰等问题,在校内教师培养方面也存在技术培养不到位、市场技术需求培训不够全面等问题。缺乏“双导师”团队作为支撑,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实施必然会受到阻碍和影响。而高职院校之所以缺乏“双导师”团队,与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权益保障制度、可操作性规定有关。
2.3 教学质量缺乏保障
现代学徒制是帮助学生从学校顺利走向企业、适应岗位的最佳过渡形式,职业院校也在积极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方位开展。而就实际来看,当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不够理想,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在衔接方面存在操作问题,相关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完善,“双证书”无法有效衔接等。这些问题若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不仅现代学徒制无法顺利有效实施,同时学生的专业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此外,现代学徒制实施下教学质量之所以无法得到保障,与“双主体”育人机制不健全、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不完善也有一定的关系。
3 基于驱动因素模型的现代学徒制体系构建
产教融合的实施主体在于企业,研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在驱动因素,可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全面深入开展。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育人模式的研究分析发现,驱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在于企业对合格技术工人的直接需求,这是影响和制约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动力因素,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本文提出构建基于企业内驱因素的现代学徒制模型。
3.1 计划行为理论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观点,所有可能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接影响行为的表现,而行为意向受到三项相关因素的影响,分别为源自于个人本身的“态度”、源自于外在的“主观规范”以及综合性的“知觉性行为控制”,而个体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则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性行为规范”,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两两相关[8]。对于个体行为而言,某项行为的内在“态度”及外在“主观规范”越正向且“知觉行为控制”越强时,其行为意向就会愈强,见图1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图。
图1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图
3.2 企业内驱因素模型参数分析
产教融合的核心关键要素在于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对企业参与的要求不能局限于形式上的参与,而应从标准制定、学徒选拔、任务选择、师傅选配、顶岗管理、技能考核、成本效益等全体系的参与。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三要素的分析,结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动力不足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瓶颈,选取内部控制性动力、外部环境驱动性动力、结果驱动性动力等三个动力因素作为模型参数,分析研究这三种驱动因素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影响因子和驱动模式,形成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动力构成。
一是内部控制性动力。该参数主要分析企业自身的技能精密度、工种精细度和组织扁平度,这些有关企业自身的内部因素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企业对学徒的数量、质量以及和学校合作的期望值,进而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内在动力。
二是外部环境驱动性动力。该参数主要研究外部环境、地方政策、社会文化、行业竞争、企业发展、社会责任感等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影响,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于合格专业人才的需求、学徒对企业认同感的相互影响,这些都构成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外部驱动力。
三是结果驱动力。该参数为效益预测驱动力,主要研究企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进而获得符合企业自身需求的合格专业技能人才,获得包括比较优势、质量优势和认同优势在内的培养效益。
3.3 现代学徒制驱动因素模型构建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我们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选取了内部控制性动力、外部环境驱动性动力、结果驱动性动力等三个动力因素作为模型参数,通过对企业在驱动因素层面所表现出来的相似性和不同差异表现,得出现代学徒制驱动因素模型,如图2所示,这为我们推动企业参与深度产教融合、参与现代学徒制提供理论依据。
图2 现代学徒制驱动因素模型
4 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路径
4.1 从制度建设方面为现代学徒制提供保障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系统性,涉及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三方发展都有直接的关系,为了保证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有效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从制度建设方面为现代学徒制提供保障。
首先,政府层面应该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视为推动高职院校教育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应该从宏观层面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制度、政策支撑,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有关内容纳入到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当中,以提高现代学徒制的法治保障水平;还可以针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就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进行完善、优化、调整,使得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可操作性。人才培养产权问题是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一个较大的阻碍,对此,政府层面也需要加强界定培养产权秩序,以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长效合作。在具体实践中,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构建应适当采取“非市场治理措施”来界定校企产权秩序,这对优化校企合作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为了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健康有效发展,保障校、企、生三方的权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要明确相应的责任、制度,比如校企合作应该签订规范、完整的合作合同等,合同中需要明确双方的责任、权益,细化双方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的所需要遵循的规则、制度、要求,清晰双方的培养方向、教育内容、培养目标等,这对避免浅表性校企合作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以现代学徒制为导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背景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保证人人有技能、有岗位、有发展,这也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则需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在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技能、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基于此,职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需要以现代学徒制为导向进行创新。
首先,职业院校应该加强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专业教师仅仅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专业教师在保证自身专业水平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企业生产各个环节及行业发展现状有所了解,这样才可以将企业发展需求、岗位技能要求与学生的教学活动相结合,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为专业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学习、实训等机会,以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
其次,为了促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还需要深入与企业合作,在企业中挖掘具有丰富生产经验、高水平技术实践能力、创新创作能力的一线技术工人构建师傅团队。在师傅团队的带领下,学生可以从行业发展、岗位工作的角度获得最先进的技术指导,并将其与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
最后,职业院校在企业中遴选的师傅、导师,均需要采取严格的考核措施,旨在保证师傅整体水平,进而更好地提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
4.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发展过程中,要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产业、教育获得同步发展,需要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创新。
首先,职业院校应该结合产教深度融合需求和要求,在校企合作下协同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这是保证现代学徒制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可以由行业牵头,组织企业骨干专家与高职教师共同开发课程计划,促进传统学校本位式课程设计与企业生产技能要求相结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组织安排好工学交替。职业院校与企业应该在相互讨论、分析下共同制定弹性的工学交替模式,以满足学生课堂学习和实践实习所需。在实践中,可以采取旺工淡学式的学徒实践训练方式开展工学交替,以满足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需求,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最后,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过程中,职业院校还需要积极改进教学模式。比如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学徒在企业与学校两个场所交替进行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学习,但以企业为主,学校仅作为企业学习内容的系统性补充,学徒的学习年限根据职业需求与专业特色的不同而分为两年至三年半不等。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社会适应能力。
5 结语
现代学徒制作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加快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在推动产业、职业院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前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方法和策略,为了保证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顺利、有效实施,取得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要致力于解决现代学徒制实践中各种问题和困境,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撑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