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理景及文化史迹遗产保育研究*

2022-11-18王昊梁怀月李丹

广东园林 2022年5期
关键词:东坡书院园林

王昊 梁怀月 李丹

传统书院园林即指园林性质的传统书院建筑空间群落,包括书院整体布局和周边环境[1]。传统书院常以具有儒道理学传播,兼具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和礼仪性质的建筑为主体,以朴素的园林庭院环境为辅进行整体布局,是中国园林造园风格的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南岛儋州东坡书院保存完好,坐落于宁静的山水之间,肇始于北宋,明清时期达到鼎盛[2~3]。书院具有藏书、教书、读书、讲学等功能,同时也是习艺、游栖之所。作为流放之地的海南正是由于贬谪之人的驻足才衍生了海南书院文化,东坡书院便是苏东坡贬谪儋州时留下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至今多项研究关注于海南岛书院建筑实体,对书院园林的造园手法研究涉及较少;此研究以剖析儋州东坡书院为开端,进而细究海南岛传统书院园林的造园意匠。

儋州东坡书院是海南岛最早的书院之一,由于苏东坡(原名苏轼)在儋州期间,广泛地进行教授讲学、传播文化等活动,后便以“东坡”命名书院。自此,东坡和东坡书院也成为了海南岛文教事业的象征。东坡书院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古称儋耳)城区东郊,占地面积32 377 m2[4];书院前坐拥百亩荷塘,后有儋耳山为天然屏障,其秀美的自然环境为东坡书院的建置提供了地理上的优势。东坡书院先后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才得以形成现在保存完好、规模宏大的文化景区。书院建筑的古代建置见表1,载酒堂改建为书院的时间,史籍和地方志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元天历二年(1329年)徐智的《载酒堂记》所记“坡院”即为“载酒堂”,可推测元代儋州东坡书院的建制已经存在,并初具规模。而之后的修缮也基于元泰定时期的载酒堂加以扩建和修缮。

表1 古代东坡书院历史建制考略

①苏轼.《寄程儒书》

②苏轼.《和陶始春怀田舍二首并引》引言

③徐智.《载酒堂记》

④范惇.《东坡祠记》

⑤明国《儋县志》卷九《载酒堂碑》

后至明清时期,书院由最初的单一建筑“载酒堂”发展扩建,渐成为多建筑、多院落组合形式。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在古代书院建制基础上正式建立东坡书院;并于明万历年间扩建书院,于载酒堂左建钦帅堂和载酒亭。清朝道光三年(1823年)至光绪十九年(1893年)曾先后两次扩建书院,增设正殿、讲堂、头门、两廊、耳房等,规模更大。明末清初,书院扩建为东坡公园; 20世纪80年代之后,书院不断被修复,并于196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1)。

图1 东坡书院平面图

1 儋州东坡书院的空间特征

东坡书院在有限的空间环境内利用山水、建筑、植物等要素构成了一个坐落于山水之间的园林综合体,其不同主题的园林空间呈现和叙事性表达是造园的重点。独特的园林空间呈现在多样化的景观元素和文化表达上,步移景异的入境式体验反映在景观序列的演进上,两者共同构成和谐统一、内涵丰富的书院园林空间。

1.1 空间布局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8]的设计理念来源于对自然山水的感悟和体验,其营造多由文人直接参与,是中国“士人化”的典型代表[9]。因书院大多由文人开设,其空间营造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儒家思想和个人审美情趣。明确的轴线、灵活的布局以及景观和建筑的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儒家对“礼”和“乐”的追求,处处体现微妙的均衡之美。

1.1.1 整体布局

整体布局上展现了东坡书院的平衡之美,呈前书院后园林的格局。书院部分以规则式的造园手法体现其庄重、涵养的空间氛围,最南部的山门和中部东坡祠构成南北主轴线,两侧分别是以陈列馆和钦帅堂构成的南北次轴线,构成东园和西园(图2)。3条轴线均以建筑为重点,绿化和水景也呈对称布局。园林部分则是运用自然式造园手法,是集游、观、赏、耕、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空间群体环境。前院与后园相辅相成,相互分隔却彼此联系。位于西北处书院和花园连接处的两层建筑“望京阁”恰好统揽全园,是整个书院的制高点,其位置和视觉感受将书院和花园紧密联系,以成均衡之美。

图2 东坡书院的轴线关系

1.1.2 功能划分

书院空间可以划分为入口、文会、拜祭、展示、讲学以及游居6部分(图3),其中位于南北中轴线上的文会空间和拜祭空间是东坡书院的核心,轴线上的载酒亭是早期苏东坡诗文会友、议事的场所。而东坡祠(俗称大殿)是东坡书院建置的开端,与载酒堂和东西两侧庑廊围合而成的院落拜祭空间,和其他功能空间相互呼应,共同营造书院的整体环境。

图3 东坡书院的功能布局

入口空间为南部的山门牌坊,外廊式的建筑空间迎合海南潮湿多雨的气候,为行人和游赏者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场地。展示空间则是按次轴线排布,西园由东坡铜像和陈列馆构成展示序列,东园则以钦帅堂为主要的展示空间;两侧次轴线的景观布置不同于主轴线的完全对称,是采用均衡而不完全对称的手法,更具灵活性。东北角的东坡私塾是讲学部分的核心,旁边的春牛石雕也传递了苏东坡劝耕讲学的志趣。整个前院空间布局紧凑,园林建筑注重空间的节奏变化,风格上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和精雕细琢,是一种质朴美。后园道路曲折蜿蜒,树木苍翠;怀贤亭、假山水池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下更添朦胧之美。园中的半亩方田使后园更具生活性,其悠然自得的慢节奏园区与前院的庄严、规整形成鲜明的对比。

1.2 空间叙事表达

东坡书院院落空间呈现散点分布和多院落组合的形式,彼此分隔却又相通,每一部分有其独特的使用功能和文化内涵。园林景观空间以行、游、祭、学、赏的动态体验空间形成多主题云集、移步换景的线型景观结构。在空间叙事表达上是由浅入深的,如主轴逐级展现书院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景观空间序列是整个景观环境的叙事过程,其中,不同的空间充当着起点、发展、高潮等故事段落[10],不同程度地叙述其特有的空间形态(图4)。

图4 东坡书院的景观序列

1.2.1 开端(门庭礼序)

东坡书院空间叙事的起点是位于南部入口处的山门,以此为开端进行整个书院空间的叙事表达;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具短暂停留的实用性功能。山门启景前奏是由石壁雕刻的牌坊结合左右两厢房形成的外廊式建筑空间,牌坊上题匾“东坡书院”四字,透过牌坊恰好看到载酒亭框入其中,形成视觉上的焦点,吸引游赏者以此为目标前进探索。山门以内左右两侧厢房立柱上楹联昭示园林空间的主题,引发游赏者内心对书院环境的琢磨和向往。

1.2.2 起承转合(风颂静亭)

在书院景观序列的演进中,“载酒亭”以其突出且独特的景观空间首先抓取游人的视线。其位于一个大型矩形水池中心,南北小桥分别连接至山门和载酒堂,构成完全对称的中轴线,加强了山门与主体建筑群的联系性的同时,渲染了庄严、严谨的环境氛围。相较于山门的建筑空间,水面、桥和亭的组合透漏出轻松、愉快的气氛,具有室外课堂、开放交流的文化意味。

1.2.3 主景(儒雅文风)

由载酒堂、东坡祠和两侧庑廊构成的院落空间是整个书院的高潮部分。载酒亭北对载酒堂,逐级而上的台阶彰显其酒堂核心地位,顶上题匾“先生悦之”与两侧的楹联表达东坡执经问难,有客吟诗的人生追求,内部的彩色雕塑更是直接地展现了当年讲学的盛况。穿过载酒堂进入中心庭院空间便可看到诗文碑刻沿墙而立。主体建筑东坡祠,其前身是位于城南的桄榔庵,现用于拜祭和景仰东坡之用;内部的东坡铜像以及众多诗文手稿,共同营造书院园林的文化气息。庭院内对称栽植的两棵芒果Mangifera indica树已有200年的历史,与书院文化共同传承百年,生生不息。内聚的庭院空间、浓郁的文化气息以及见证历史的草木为游览者提供了多重角度去了解和品读东坡书院,使其能够将不同历史阶段和层次的文化信息叠加,获得书院园林四时烂漫、百年沧桑之境的丰富体验[11]。

1.2.4 终章(诗意栖居)

园林区是整个书院景观序列的结尾,既独立存在又与书院相互呼应。相较于前一空间,其空间氛围和景观节奏更加趋于宁静和舒缓。园林多植草木,内设田圃,假山水池和亭台楼阁掩映在自然苍翠的环境中,缓和了书院建筑庄严的气氛。自由式的园林布局和田园般的园林环境仿佛是东坡讲学之后醉心自然、体验生活的场所,让整个书院环境经严肃、庄严最后又归于自然。

2 东坡书院的景观意境营造

东坡书院建成之初便效仿中原宋明以来庄重典雅、布局严谨的特色,同时巧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以借景丰富景观层次;同时利用多重水环境和海南本土植物营造地域特色,加之众多人文景观汇集园中,使书院空间呈现景面文心的效果,颇具海南书院园林或园林式书院的独特韵味。

2.1 巧于因借

在《园冶图说》一书中,计成着重提及园林景观“巧于因借”,可在园内利用建筑、环境的优势使游人的视线在横向或纵向上得以扩展和联想。东坡书院运用多个“园中之园”的手法将视觉层次叠加到最大化。中园、东园和西园各有自己独特的园林景观,又彼此之间相互借景。山门借载酒亭之景,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增加景深,将视线聚焦于山门之内,远处就可看到载酒亭,使人有入园诱惑力,开篇即点明书院主题。西园和中部之间的白墙绿瓦将两个园区分隔成不同主题的院落空间,视线上却又彼此联系,引导景观游览的动线。西园中部的东坡雕像恰与东西向的道路、洞门构成横向的轴线,借用西园铜像之景引人入白墙月洞门,营造了画卷般的美感(图5)。

图5 中部借“西园”之景

园中无论大小建筑,多采用花窗透景的方式,将园外植物的苍翠之色引入园内,令人在亭廊中透过格栅欣赏,以营造虚实相间的观赏效果。空间景观因时序而变化,可四季应时而借[12],不同季节的景观在花窗的掩映下更添朦胧之美。

2.2 水木清华

《礼记》曰:“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得藏于僻静之处;修,得修于空灵之境;息,得心于宁静之所;游,得游于山水之间[8]。由文人所营造的书院多尊重自然,多利用池水、植物营造幽深静谧的环境,以烘托书院潜心学习整体氛围。书院的外围环境坐拥千亩荷田,一碧万顷,未进书院已觉天然之感。院内载酒亭周围的水池种满了荷花Nelumbo nucifera,似与院外荷田内外交融,将自然引入园中。

为了突出礼制性,书院区景观多采用规则式种植,水池四周对称环植的龙船花,在形式上强化了水池方正的形状,使中轴线上的景观更具秩序的美感。水池的栏杆、载酒亭的屋瓦均采用清新典雅的墨绿色,与翠绿的植物、碧绿的莲池相互映衬,更加体现书院古香古色的美学特征。书院也利用了龙柏Juniperus chinensis‘Kaizuca’、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等常绿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寓意,隐喻学堂发展的坚韧与兴盛。此外,院落以及北部的园林区多采用自然式组团种植,由于海南的区域气候特性,在其营造上多采用基及树(福建茶)Carmona microphylla、叶子花(三角梅)Bougainvilleaspp.、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lutescens、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槟榔Areca catechu、苏铁Cycas revoluta、榕树Ficus microcarpa等乡土植物,塑造具有南国风情的书院景观。

2.3 人文荟萃

书院反映当时的儒家文化哲学思想、文教思想和文化传播方式[13]。东坡书院荟萃的人文景观是展现书院园林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精神内核。亭台楼阁均有各类主题的楹联匾额,殿宇内部陈列东坡先生的手稿以及历代后继文人为纪念苏东坡而撰写的诗词墨宝。此外,大殿庭院中还留有大量碑刻(图6),其中《东坡先生祠记》的碑文是元代“四大家”之一的范梈所写,是东坡书院的镇院之宝;还有郭沫若、田汉、邓拓等文化名人的诗刻及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8]。

图6 沿墙而立的诗文碑刻

东园和西园的人文景观主要体现在文化雕塑上,西园的东坡笠屐铜像如众星拱月般屹立在轴线中央,周围配植多层花灌木,让人时刻铭记苏东坡和他的丰功伟绩,极具纪念意义。东园的春牛石雕则表达了苏东坡劝耕讲学的志趣,希望通过自己绵薄之力以造福儋州百姓的高尚情怀。

3 东坡书院的园林艺术形式

形态的广义是形状,是物体在空间中的轮廓[13]。园林艺术形式是园林建筑、泉池、山石、草木等园林要素在视觉审美上的直观体现,最直接地反映了造园意蕴和造园思想。

3.1 园林建筑艺术形式

建筑本身在作为一种景观被观赏时,是一种三维的艺术形式;其构图、色彩、体量、装饰等多方面的要素都是建筑艺术形态的重要体现。东坡书院的建筑极具海南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美和海南地域风格的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

东坡书院中轴线上的核心建筑群,由南至北依次为载酒亭、载酒堂和东坡祠。载酒亭居于方形水池正中,馥郁典雅;亭中横匾题“鱼鸟亲人”传递了苏东坡在此书院心胸豁达、亲近自然的旷世情怀。载酒堂功能原为东坡居住和讲学的地方,现以祭祀敬仰为主;建筑整体地基略高于载酒亭,风格朴实和含蓄。主体建筑东坡祠为祭拜和景仰苏公之用。钦帅堂和苏公祠分别是两条次轴线上的核心建筑,功能也大致相似,皆以纪念苏公为主。望京阁紧邻东坡私塾,二者都居于书院东北角。东坡私塾作讲学之用,望京阁用于登高观赏院内景色,也隐喻作者心系国家遥念京城之事。怀贤亭是北面园林区唯一的园林建筑,风格古朴沧桑与其名“怀贤”二字相呼应,周围树木葱郁(表2)。

表2 东坡书院建筑艺术形式分析

3.2 园林理水艺术形式

园林中,水体以其多元化的形态、动态的变化常被称为园林的血液,水在园林造景中具有柔美、灵动、轻松、愉快的艺术形态。东坡书院内部一共有3处水景,分别是位于书院区的载酒池、钦帅泉井和园林区的假山水池(表3)。3种理水形式各位于书院的前中后三区,分别营造了平静雅致的池水空间、人文互动的 泉井空间以及清泉流动的水石空间,使东坡书院的园林空间更具美感和 变化。

4 现存问题及园林文化再生

东坡书院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既要保护现有的建筑和园林遗产,更要为其存续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1 现存问题与改进建议

望京阁是整个书院的制高点,本是俯瞰园内风景的绝佳观赏地,但由于海南水土良好、潮湿多雨,加之园内多棕榈科和高大乔木,大部分建筑、景观均被遮挡,无透景线,致使二层的望京阁视线闭塞。可以通过调整望京阁周围的植物种类,将观赏区域内遮挡视线的植物替换成矮乔或矮灌,使望京阁和园内其他景观节点产生视觉互动,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

园林区的景观道路在分级和装饰上显得过于单一,均是以宽1 m的水泥路面贯穿全园,在游园的过程中无法形成丰富的景观动线,且地面铺装也未能展现中国传统园林精巧、雅致的造园标准。对此,可以采用青石板、鹅卵石以及带有中国传统祥瑞图案的铺装装饰路面,再将园路分为两级,拓宽一级路至1.5 m环绕全园,增加宽1 m的二级路连接各处节点,并在园路转交汇处设置景观石、导向牌等景观设施,使园林达到步移景异、动态观景的效果。

园内植物不乏榕树,其气生根的特点使地面铺装、建筑台基等呈现不同程度的隆起,影响自身生长的同时对园区景观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其他如园中许多经久未修的木制廊架,其立柱和屋顶损坏严重,可以将其修复并与园中石桌石凳搭配形成古香古色的休息空间,物尽其用。此外,垃圾箱以及墙面在形状和色彩上过于突兀,与古朴典雅的书院园林环境相悖。对此,垃圾箱可以采用木制或石材,墙面涂层也可选用褐色、灰色等与书院建筑相融合的颜色,亦可配置花卉藤蔓完善书院的整体形象。

4.2 园林文化的再生

东坡书院除已展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还有部分的园林文化可以挖掘进而成为东坡书院新的空间节点。“劝耕园”是早年东坡先生于讲学后耕田劳作的场所,并于此悟出“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的人生哲理。现虽立有石碑简介却没有对其进行景观优化,只是简单辟出一块地种植作物。建议田地周围可以安置苏公耕田的雕塑,并辟出小径使游人近距离观赏,另外可以在田地周边设置休憩场地,茅草结亭,再现当年苏公辛苦劳作的场景,如此便可更加生动地展现劝耕园的文化内涵。

园中东部角落的百年古木枝头挂满了写有“金榜题名”的红色飘带,自古便寓意东坡书院及第高中的历史能为人们带来好运。由于此处是园林区角落尽头,可以将此处作为整个书院园林景观序列的结尾,形成后园人流汇集的广场空间,打造书院品牌文化。另外,钦帅泉亦可加筑井亭扩充景观体量和提升游览效应。

5 结语

儋州东坡书院是海南现存古代书院中,保存最完好、影响力最大的一座,其古朴的建筑和美丽的海岛风光充分展现了海南书院园林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保育价值。书院规整与自然相交融的空间布局、节奏紧凑的景观序列、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以及丰富多彩的园林艺术形态富有独特的时空价值。对于东坡书院理景艺术的研究,深入解构其环境和内涵,对书院的存续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东坡书院遗产保护和发展上,在对已有的建筑及环境进行保育的同时,还应对具有文化价值的新老空间进行深入挖掘,遵循静态保护与动态更新的原则,使书院的艺术和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约添小筑,足增大观也。

注: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猜你喜欢

东坡书院园林
朵云书院黄岩店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白鹿洞书院记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