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与耕地保护研究
2022-11-18蔡玉玲
蔡玉玲
(天水市自然资源勘测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 天水 741000)
2020年我国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部署2021重要工作,耕地问题列为其中,表明中央对维护好国家粮食安全坚定的信心。2020年作为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国际粮食市场处于波动状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证粮食安全,是直接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耕地保护工作仍存在部分困境,不仅影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而且难以实现现代农业良好发展目标。耕地作为我国最宝贵资源,其直接关乎全国人民吃饭问题,需始终牢筑基本国情,积极掌握政府管理与激励机制关系,全面落实新常态下耕地保护工作,促进农业良好发展。
1 耕地保护工作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价值
农业始终作为我国发展的根基,需积极坚守该发展根基,耕地是粮食种植核心主阵地,粮食生产仍然为农业发展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包含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作为保证粮食安全强有力的举措。耕地保护工作对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凸显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耕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灵魂
耕地保护直接关乎我国3个“安全”,即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作为国计民生大事。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耕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灵魂,更是农村发展改革的基础保证,直接关乎“三农”工作顺利实施。需强调的是,我国粮食逐步增产,越是该阶段越应保持头脑清醒,紧绷耕地保护弦,不容出现任何误差[1]。
1.2 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
结合我国中央经济会议、农村工作宏观规划部署,逐步贯彻供给侧结构改革工作,农业作为关键环节,向追求绿色化生态,更强调“质”需求变更,所以积极做好耕地“量”保护工作,需进一步强化耕地质量和生态保护。通过加大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耕地质量,从本质层面可实现质量、数量及生态“一齐紧”。
1.3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需求
始终坚守耕地红线,可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良好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资源约束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是达成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核心举措,严格保护耕地,可从本质层面避免建设占用土地过度需求,进一步促进形成节约集约用地“倒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转变为集约化。强化耕地保护是依托土地参与国家经济宏观调控,达成各类生产基本要素最优配置,提高耕地利用率,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驱动力。
2 我国耕地资源现状及其保护问题分析
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资源匮乏,加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占用大量耕地,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我国历经多年在农业发展中获取傲人的成绩,我国中科院预测中心强调,2019年农业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略减,2020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持平略减,为进一步稳定粮食价格、促进经济良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自身质量,进一步深层次挖掘产能,是保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下耕地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 耕地总量方面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耕地后备资源逐步减少,因过快、过大扩张,城市用地增加与人口增长比例均超过正常范围,对开发区、工业区无序化设定,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不断占据、减少城市周边耕地资源;随着农业自身内部结构持续性调整,农产品经济效益走低,农民种植粮食积极性难以激发,大量农村青年群体逐步步入城市,促使耕地转变为果园或闲置搁荒,部分农民将土地进行流转意识较为强烈,整个耕地保护意识淡薄。
2.2 耕地质量方面
我国注重耕地总数量的均衡性,对耕地自身质量提高有所忽视,即便耕地补偿机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耕地数量,但新开垦的多属于中低等农田,相较于被占用农田质量缺乏匹配度,长期以往整个耕地中高质量的耕地占比会逐步减少。同时,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速度过快,进一步对耕地产生严重污染,成为重金属“污染地”。随着人们种植粮食作物积极性降低,对耕地养护意识不足,农业长周期重视化肥、农药的应用,忽视有机肥的投入使用,促使土壤自身性状和营养化比重失衡,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人们使用的化肥、农药均超出正常范围,促使耕地生态问题日渐凸显,生态环境治理极为紧迫。此外,作物单一性种植,土壤养分耗损严重。土壤中适合种植生长需求有限,长周期种植单一性作物,促使养分单一耗损,农民供给养分单一,难以有效补充土壤结构中大量成分,促使土壤环境恶化。
2.3 耕地保护监管方面
耕地监管作为保护强有力的措施,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当下耕地保护形势仍然严峻,耕地保护监管制度不完善,并未对其进行动态化管控,促使耕地保护处于边缘化。部分区域内政府一味追求短期效益,依法划定农田范围,选取经济价值较低的耕地,忽视改造投入较大的中低产田。科学管理手段滞后,并未充分应用各类先进技术,构建完善的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系统,耕地保护执法仍存在滞后性。由此表明,我国耕地保护监督存在不足,进一步影响耕地保护成效[2]。
3 加大耕地保护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策略及建议
从本质层面贯彻党中央耕地保护宏观部署,始终坚持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从源头遏制“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做好耕地保护监督,坚守耕地红线,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促进现代农业良好发展。
3.1 加强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各级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需有效凸显以耕地保护为着力点,做实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结合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控制非农建设侵占各类耕地,保证耕地实际总数量处于稳定阶段不再减少,宏观协调处理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实现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综合性修复和治理;严控各类建设无序化占用耕地,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中占用大量耕地,各建设管理机构需积极对项目占用耕地必要性进行综合性论证,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尤其针对永久性基本农田,禁止占用耕地绿化造林、挖湖造景等,我国交通、水利等基础工程建设内绿化用地、景观等用地需严格依照相关规程实施;严格耕地农业用途管控,农业生产始终为耕地核心内容,需统筹布设生产布局,明晰耕地使用顺序,进一步强化耕地监管,针对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其它用地,需进行双重管制,禁止将耕地转变为林地、园地等,保证耕地自身生产力。
3.2 推行特殊保护和分类管控,严控耕地实现“粮化”
耕地出现“非粮化”是现下亟需解决问题,粮食安全生产始终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为达成该目标,应积极推行特殊保护各分类管理,促使耕地管控更具针对性。实行耕地特殊保护,应以区域内市、县为核心主导者,积极组织开展区域内粮食生产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开展管护,规范引导土地农业生产活动,对其进行实时跟踪监管,避免出现耕地破坏行为,禁止占用永久性农田发展水产、果园等;推行耕地分类管理,粮食生产功能区需进一步保证其功能发挥,正确引导每年至少应生产一季粮食,永久性农田主要生产粮食作物,严格依照相关规范标准落实,一般耕地多用于多元化农产品生产,保证粮食及农产品生产目标达成基础上,可适当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大土地整治复耕,针对当下耕地总量有所减少,尤其针对高质量耕地占比减少,需进一步以政府为首,积极引领开展耕地整治工作,针对具有一定条件的需进行循环耕种,对土地利用存在限制条件的耕地需制定整改方案,分期分批次进行整改,基础条件不佳的耕地,需进一步加大配肥改良治理,进一步提高我国耕地质量。
3.3 坚持增量提质和建管并举,改进耕地占补均衡管理
保证耕地总量均衡的同时,提高耕地实际生产质量,是当下亟需解决问题,可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实施耕地综合整治提升,各区域内应积极推行试点工作,对耕地、永久性农田做好整体整治,试点需严格依照相关规程进行实施,待整治区域任务目标达成之后,完善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保证耕地数量、质量,且保证整体数量趋于稳定;扩展补充耕地来源途径,各区域内自然资源管理,需结合打造高水平农田建设,开展补充耕地工作,将其相关信息反馈至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审核之后纳入建设任务内容内;加强补充耕地后期种植管护,耕地应积极加强后续种植管护,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明晰划分管理职责、标准及措施[3]。
3.4 严格动态监管和执法监督,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
耕地保护目标达成,需进一步加强监管和监督力度,完善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凸显在以下几方面。杜绝违法占用耕地,各区域内需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建立完善的执法监督机制,手续缺乏完善的建设项目禁止施工,已经进入施工中应及时停工,加大处理违法占用耕地行为,以我国相关部署,逐步落实农村乱建乱占用耕地问题,始终以“零容忍”态度遏制各类不良行为;构建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耕地保护作为一项复杂性、综合性工作,需联合多个部门开展保护,建设上下共同责任机制,市、县级政府作为杜绝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强有力的主体,其他部门依照自身职责做好配合;强化耕地保护激励约束机制,各区域内应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占比,支持耕地保护建设工作,完善耕地保护和种粮动态化监督机制,强化粮食种植导向和激励约束机制,对不吻合耕地用途管制要求农业生产活动,应及时取消相应的扶持资金[4]。
3.5 充分应用有机肥源,推进有机肥产业化
有机肥料作为保护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自身肥力关键性方法,我国有机肥源较为丰富,作物秸秆每年产量高达7亿t,农村生活垃圾和粪便为2.5亿t。因耕作习惯和秸秆还田机械化推广力度不足,促使农户秋收后将秸秆进行大面积焚烧,大量有机资源浪费,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各类作物应积极推广高茬收割,严禁焚烧秸秆。可积极构建耕地测土配方培肥机制,实现耕地用养结合,积极给予相应的补贴,如给予100元·667m-2作为配肥基金,主要用于土壤改良,此类补贴主要提供给使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等农户,鼓励支持更多农户使用有机肥,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结构升级优化目标。
3.6 充分发挥科技技术,建立耕地保护动态化信息化制度
信息时代背景下,为动态化掌握耕地保护实际状况,以此为基础,为后续整改方向及措施制定提供参考,需进一步加大科学技术力度,对耕地进行精准性监测,同时选用土地利用措施和治理技术,优化改良耕地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从未来战略方针层面分析,粮食安全科技创新需有新的内涵,应从单一性强调提高产量逐步转变为提高品质,提高耕地资源持续性利用。加大粮食安全科技创新,发挥科技自身优势,作为我国“十四五”重要任务目标之一。积极构建耕地保护监测系统,动态化对各类耕地信息收集,并将其纳入政府信息公开项目范围,及时向全社会进行披露,接受全方位的监督,进一步扩大耕地保护主体范围;需积极利用土地利用和监测技术,如遥感、“3S”技术,适度开发三维立体化空间,向地下和地上上空发展,促使耕地保护目标达成,促进现代农业良好发展[5]。
4 结束语
耕地保护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更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驱动力,关乎国计民生,需始终以生态文明为核心思想,紧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突破口,各区域内坚持以“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通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最终着力点开展耕地保护,采取强有力的保护策略,获取良好的保护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