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园林植物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

2022-11-18坤,曹扬,赵杨,王

现代园艺 2022年17期
关键词:园林植物风景园林植物

贺 坤,曹 扬,赵 杨,王 铖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上海奉贤 201418)

园林植物应用是风景园林(园林)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居环境科学三大学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中唯一以“具有生命力的植物”为教学内容的课程类别[1],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修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实施,新农科建设要求相关涉农专业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生态,肩负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使命。园林植物应用类课程一般包括“植物学”“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等系列课程及相关实践,均为风景园林及园林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必修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植物基本知识、认知常用园林植物、协调园林植物与周边环境关系并合理构建园林植物景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园林植物应用课程还涉及“生产实训”“认知实习”“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等课程内容。

1 园林植物应用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及创新思路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园林植物应用教学均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重物”“轻人”“少魂”的问题。教学虽然注重基本知识传授或应用能力培养,但忽视文化价值观的融入,学生素质结构不全面,建造不出有中国文化、有灵魂的园林景观。课程之间相互孤立、缺乏整合,动手实践等关键能力培养缺少协同。学生仅仅掌握碎片化的植物知识或者应用技能,缺乏真实情境下解决复杂园林问题的能力[3]。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没有扎根本土文化,脱离实践应用情境,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和工匠精神的培养。

我校是上海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试点建设单位,学校致力于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一线工程师[2]。依据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需求,我校风景园林专业致力于培养现代园林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突出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潜质和实践能力”等核心能力培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园林植物应用”和“园林工程技术能力”双核心,构建了风景园林专业的模块化教学体系,突出职业岗位标准要求,着力培养以工程实践和植物应用能力见长的风景园林人才[4]。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将园林植物应用能力培养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园林植物应用课程在风景园林知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始终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持续深化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风景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构建和改革,以“立德树人成效”为终极目的,以园林植物为载体,以规划设计和工程营建为手段,利用园林植物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从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园林景观。教学改革以园林植物应用类融合建设和创新实践为重点,持续深化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打造了目标导向一体化的园林植物应用类课程链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基于真实情境的横向三育融通、纵向三境贯通教学模式,建设了虚实互补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传统文化讲述和劳动教育始终贯穿学生植物应用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园林植物应用课程改革举措

2.1 聚焦风景园林关键能力培养统领课程目标建设,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复杂园林景观问题的能力

立足我校办学定位,以应用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目标为逻辑起点,逐层分解形成了园林植物课程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下的复杂园林问题为核心,聚焦园林植物应用关键能力(认知、培育、设计、工程营建、管理等)培养,进而以关键能力的培养为统领,确定各门课程和各章节在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3个方面的具体教学目标体系。

在各门课程授课中,始终坚持以园林植物文化的讲述为载体,以规划设计和工程营建为主要手段,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强化园林植物知识的学习和中国文化的表达,利用植物知识传承中国园林文化,利用园林植物设计和营造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园林景观。例如,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中讲述的“萱草园里话孝亲”,以我校特色研究成果“萱草”为主要讲述对象,教师在讲述萱草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的基础上,更深入地阐述萱草的传统文化主题,特别萱草的慈母文化表达,指导学生将植物传统文化植入景观设计中,完成以孝亲为主题特色的园林植物设计。

2.2 构建目标导向一体化设计的园林植物应用课程教学体系,打造园林植物应用课程链

以真实情境下复杂问题的动手能力培养为园林植物应用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以“讲述中国文化”作为主线,构建园林植物课程链。风景园林专业的植物类课程较多,各个课程之间既有独立的授课内容,又有具有较强的联系性和先后关系。将园林植物应用类课程作为核心,以代表性的课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为抓手,既对前端的“植物学”“树木学”和“花卉学”等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提出要求,也影响到后期开课的“园林绿地栽培养护学”“风景园林管理”等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方法。

遵循“循序渐进——交叉渗透——整合提高”的规律,打破园林植物应用类课程之间相互孤立的局面[5]。整合多门课程教学资源,打造“劳动教育”贯穿全培养过程的园林植物课程链体系,打造4 年不断线的园林植物应用教学体系,深化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园林植物应用类课程为核心,将园林植物课程交叉渗透,融合贯通。劳动教育始终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从植物“生境”学起,逐步上升到“情景”体验,最终学会“意境”表达,实现知识认知的“蝶变”。课程整合、贯通,不仅要做到课程内容的渐进式贯通,还要做到课程内容的回顾与交叉、课程内容的动态整合与有效衔接,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例如“植物学”教学中,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同学们,特别是我国在现代生物学中的成就介绍给新入学的大一新生;“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讲述的园林植物美学内容,就需要在“花卉学”“树木学”等课程中针对每类植物进行单独介绍和学习;而课程中所讲到的园林植物的功能,学生也在“植物学”的学习中就已经有所了解。

2.3 创新真实情境下的园林植物应用课程教学模式,“劳动教育”全过程与育人相结合

2.3.1 横向“三育”教育融会的教学模式。劳动教育是园林植物应用课程教学的重要抓手,通过4 年不断线的劳动教育,贯穿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强化生产类、实践类课程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植物生产和工程营建。每年的开学季,(风景)园林专业的全体新生都在校内植物园举行开学典礼,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参加集体劳动,要求广大师生强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学第一课”是对美丽中国未来建设者的一种实践教育和理想教育,每一位新生都能在劳育中紧密结合专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厚德精技、砥砺知行的目标。

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欣赏植物美与创造植物美的能力。在园林植物应用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内的案例讲解和课外的认识实习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欣赏植物美与创造植物美的能力。春花灿烂,夏树如荫,秋叶静美,园林植物的美学除了存在于植物或群落本身以外,其生活美学、生态美学在园林艺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色彩构成等多门课程中均有体现。

德育创新则坚持发掘园林植物中的德育因素,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教育于专业课程教学,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理念融入园林植物应用教学。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植物意境和君子比德思想,是我国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艺术的重要内容,将植物与诗词、艺术的故事、植物与历史兴衰的关系、植物与人的故事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和传承;同时,也以课程思政建设为载体,将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结合营建节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3.2 纵向“三境”教学贯通的教学模式。“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园林植物应用类课程的教学从植物生境教学,再到情景教学,最后到意境的学习和培养,是园林植物知识从浅到深,认知由初级到高级的蝶变过程。生境教学主要包括: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园林植物的分类、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植物学的最新前沿知识等。情景教学重点在于通过体验式教学获取植物与环境关系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造能力。涉及课程包括生产实训、花园营建等课程。意境教学是园林植物精神情怀在园林应用中的表达、人文精神的环境表达以及以古为新的植物应用,呈现的是园林植物应用的时代性和文化传承,是课程教学的核心。

2.4 建设虚实互补的园林植物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打造线上线下“金课”

打造以校内植物园为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上海植物园、辰山植物园等教学基地)为辅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并积极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积极建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坚持“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的原则,学生积极参与校内植物园的建设、管理养护全过程[6]。借助花园营建节,打造线下课程“金课”品牌,以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试点本科项目为依托,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进行园林植物应用类课程群线下课程的深度改革。深度挖掘教学资源,开发了一系列园林植物应用类实践课程,举办每年度的主题花园营建节。深度联合多课程教学成果,通过集中展示、共同参与等多种形式,举办融合植物种植配置、工程营建等多个主题的“生态设计营建节”。通过工程营建,进一步弘扬植物中的文化表达,创立“生态设计”品牌。深度调动多年级、多专业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小组自主设计,自主施工完成一系列校内外展园的设计建设工作,融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与一体,形式新颖,内容充实,广泛好评。

虚拟仿真新技术助力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围绕“园林植物应用”核心课程群建设,开发“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在传统园林植物应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VR)与园林植物结合,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通过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构建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完美结合。

3 基于中国文化讲述园林植物应用课程改革成效

3.1 利用园林植物讲述中国文化,构建了全新的园林植物应用课程链

深化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以“讲述中国文化,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主线,构建了全新的园林植物课程链。以园林植物应用类课程为核心,将园林植物课程交叉渗透,融合贯通,并将劳动教育始终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从植物生境学起,逐步上升到情景体验,最终学会意境表达,实现知识认知的蝶变。我校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在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不少毕业生已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扎实的植物学知识和植物应用能力,特别是吃苦耐劳精神、对专业的热爱、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工作的忠诚程度,是我校毕业生受到普遍认可的原因。

3.2 开展“三境+三育”教学,创新了园林植物应用课程教学模式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园林植物应用课程教学,以植物意境表达和应用作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劳动教育结合德育教育,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体系。开展“三境+三育”教学,贯穿育人始终,提升文化育人层次。劳动教育中始终融合渗透情景育人的方法和思路,在植物的观赏价值和景观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领同学们认识到植物象征的精神,并通过双手的设计、种植和养护管理(花园营建节),引领同学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韵味的园林植物景观,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好充足准备。

3.3 建设“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实践平台,创新园林植物应用课程教学方法

依托校内观赏植物园综合实践基地,打造全物候、全方位的浸润式专业实践教学中心。建成园林工程实训平台、植物种质资源库和数字模型实验室等虚实互补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以“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虚拟仿真课程建设为引领,开展“线上线下”金课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营建具有“中国故事”和文化传承的园林植物景观。在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同时,参与教学改革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吃苦耐劳、精益求精、责任心、团队合作和担当意识,并且大大增强了自身的文化自信和作为风景园林学生的自豪感。

猜你喜欢

园林植物风景园林植物
张家口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现状及措施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西北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
植物罢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