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鲜食甜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
2022-11-18符加松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农业服务中心海南白沙572818
●符加松(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农业服务中心 海南 白沙 572818)
随着消费者对鲜食甜玉米需求的增加,近年来海南部分地区的该类玉米种植大规模开展,但尚存在管理水平低、技术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平均产量低、品质较差,经济效益尚未被完全发掘。针对该现状,亟需加强技术探索,总结出适应性较好的种植方案,以保证鲜食甜玉米种植高效开展,达到提质量、增产量、创效益的效果。
1 选地
种植基地应尽可能远离矿区、住宅区及主干道,周边5 km无污染源,避免过多的人为活动而影响到玉米的生长。选择土层深厚且土壤肥沃、具有保水保肥、排灌方便的地块栽种玉米,以便为玉米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2 播种前准备
2.1 选种
在场上对果穗晾晒时,及时将不成熟、有病虫或霉烂的果穗进行剔除。
播种前筛选出虫粒、破粒、霉粒及清除杂物,使种子颗粒饱满,大小均匀,有利苗齐、苗全。
2.2 种子处理
为了减轻丝黑穗病、提早出苗、提高发芽率,选晴天晒种3 d。浸种,可用冷水浸种14~22 h,或50℃温水浸泡7~10 h。浸种可有效促进种子的发芽率。为防止丝黑穗病,可用100 kg种子与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00~600 g混合进行药剂拌种。
3 整地
整地包括施肥和粉垄。每公顷施肥量:腐熟有机肥18 000~22 500 kg+钙镁磷肥300~450 kg+微量元素肥15~30 kg,充分拌和,使肥料均匀混合。施加后安排粉垄作业,起垄面宽0.9~1.0 m,深度35~40 cm,长约25 m。条件允许时,大范围应用粉垄耕作的方法,丰富土壤养分和水分,可达到增产、提质的栽培效果[1]。
4 合理密植
行距、株距主要根据种植现场的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而定,以行距65~70 cm、株距25~33 cm较为合适。若种植的是株型繁茂品种,每公顷保苗42 000~48 000株,株型紧凑的品种则增加至52 500~60 000株。
5 打孔播种
鲜食甜玉米的反季节栽培播种时间宜安排在10月中旬至翌年1月上旬,遇降雨量较大的天气时,适当推迟播期,即基本原则是减少生长期的高湿天气,且非必要时不使用农药。考虑到海南气温较高的特点,可采取覆膜后打孔播种的方法,按照“品”字形的方式打孔,孔径约为5 cm,播种深度控制在2~4 cm。在该种植密度下植株的通风条件良好,光照均匀[2]。
6 合理施肥
以有机肥为主要的施肥类型,辅以适量的苗肥,重施喇叭口肥等。追肥环节,无机氮总量以40~50 kg/hm2为宜,非必要时不施加氯化肥,以免影响到甜玉米的口感。
6.1 轻施苗肥
时间安排在植株3~4叶期,每公顷施硫酸钾、尿素各15 kg,以便促苗、壮苗。
6.2 巧施拔节肥
时间安排在植株7~8叶期,每公顷施硫酸钾、尿素量分别为25~30 kg、20~25 kg,具体用量根据玉米的长势而定。
6.3 重施大喇叭口肥
时间安排在植株12~13叶期,每公顷施氨基酸水溶肥80~90 kg。
6.4 补施壮粒肥
时间安排在吐丝期,每公顷施硫酸钾、尿素分别为20~25 kg、15~20 kg,可起到壮粒的效果。在该施肥方式的基础上,于3 d后适当喷施磷酸二氢钾500~800倍液肥和0.1%~0.2%硫酸锌液肥,具体根据植株的长势对施加量做灵活的调整,以保证穗粒饱满[3]。
7 加强水分管理
根据植株的生长阶段采取针对性的水分管理措施:出苗期土壤的含水量需达到65%~70%,即保持湿润的状态;出苗后,采取干湿交替的方法;待玉米植株进入开花授粉、灌浆期时,土壤含水量约为80%。
8 除蘖
待植株显现出2个及以上的果穗时,及时去除下部果穗。需注意的是,除蘖时不能损伤茎和叶片。
9 病虫害防治
9.1 玉米大斑病
9.1.1 发病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的是叶片,若病症程度较重,将导致叶鞘和苞叶受到危害。通常,最初可见植株下部叶片显现出大斑病,后续具有向上蔓延的变化趋势。发病初期可见青灰色的水渍状小点,后持续向周边蔓延,危及到叶脉的两侧,斑点较之前期有所扩大,可见中间偏黄褐色、周边偏深褐色。若现场湿度较大,分散的斑点将成为大片,局部可见霉状物,植株有枯萎迹象。
9.1.2 发病机理18~22℃的温度条件下易发病,且以现场高湿时最为显著,病原为大斑凸脐孺孢。若玉米种植现场有连续的阴雨天气,则有更明显的滋生现象。
9.1.3 防治措施从源头上加强防治,挑选抗病性较好的玉米品种,并做好病害种子筛除、种子消毒等前期准备工作。实行轮作倒茬,玉米种植时深耕翻作,减少土壤的病菌量,缓解侵染源的入侵。条件适宜时,适当提前播种,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病害的发生;日常管理中,适当施肥,在肥力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可提高植株的抗病毒能力。发病初期,先将下部病叶摘除,防止病情发展。适当采取药剂防治措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7 d喷1次,连喷2次。
9.2 丝黑穗病
9.2.1 发病症状丝黑穗病的发生周期较长,通常在玉米苗期便侵入玉米鞘,抽雄后显现出症状。果穗受危害后,相比于正常果穗偏短,尾部尖、基部大,顶部无花丝抽出。待植株生长至开花阶段,往往由于患病而无花穗,且即便有部分花穗,也可见其顶端存在黑色孢子堆。
9.2.2 发病机理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或粪肥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过冬,开春后寄生到玉米幼苗。若遇到连续低温天气,玉米幼苗的发芽时间较之于温度较高时略有迟缓,此时将加大病菌入侵概率,发病率提高、发病严重程度加深。病菌在土壤中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因此对玉米种植的危害具有持续性。
9.2.3 防治措施挑选抗病性好的品种。实行轮耕翻作,目的在于尽可能清除土壤中的病菌,降低发病率。若发现植株患病,则及时将病株拔除,以烧毁或深埋的方法处理。适当采取药剂防治措施,玉米幼苗期用5%的井冈霉素10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10 d后再喷1次。
9.3 玉米青枯病
9.3.1 发病症状玉米青枯病是一种暴发性病害,通常发生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期,对植株的影响较为严重,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减产。患病后,末期可见植株有枯萎的迹象,果穗下垂,叶片宛如被开水烫过的形态。茎的根部在患病初期的形态如被水浸泡过,后续则发生转变,以淡褐色、空心为主要特征。
9.3.2 发病机理镰刀菌、腐霉菌的侵染导致玉米植株患病,高发于土壤含水量较高的时期。
9.3.3 防治措施优选抗病毒能力强的品种。田间管理做好排水工作。药剂防治,可使用多菌灵500倍液或甲霜灵400倍液灌根。
9.4 玉米螟虫
9.4.1 发病症状玉米螟虫钻穿玉米的心叶,受侵害的部位可见有一排排小孔。随着玉米植株的生长,待其雄穗抽出后,幼虫随即产生侵害,导致雄花的基部折断;并且,在雌穗抽出后,花丝和嫩苞叶成为主要的危害部位,幼虫还有可能钻入茎部。在一系列的侵害下,植株的生长状态明显变差,籽粒的饱满度不足,严重时有无籽粒的异常状况。
9.4.2 防治措施药剂防治,时间以心叶期、抽穗期为宜,适时喷洒农药。每667 m2用50%巴丹100 g兑水100 kg进行喷雾防治。
9.5 蚜虫
9.5.1 发病症状蚜虫吸取叶片和嫩茎的汁液,会威胁植株的正常生长,可见叶片卷缩,禾苗枯萎。
9.5.2 防治措施可用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25~300 g/hm2兑水1125 kg/hm2,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天敌防治,如利用蚜茧蜂捕杀蚜虫。
9.6 地下害虫
9.6.1 发病症状地下害虫的类型多样,包含地老虎、蝼蛄、蛴螬等,会咬食植株的根茎、幼苗,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苗、断垄现象。从地下害虫的侵害习性来看,以夜间活动居多,且以秋季多雨季节最为严重。害虫逐步从土壤中爬出,咬断玉米幼苗和根茎,严重时将导致幼苗枯黄而死。9.6.2 防治措施合理选择播种方法,通常用药剂拌种的方法进行播种,由于适量药剂的掺入,能够降低虫害的发生率。加强田间管理,定期铲除田边、地头的杂草,消除虫卵的寄生场所。若出现虫害,及时向麦麸中掺入适量的辛硫磷,或是向碎油饼中掺入辛硫磷,可达到治理效果。
10 总结
科学的栽培方法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对于促进鲜甜玉米的生长有积极的意义。针对现阶段存在的玉米产量难以有效提升的问题,相关技术人员需加强技术探索,辨识制约玉米产量的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提高种植效率,实现增产创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