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兴趣培养的思考
2022-11-18郑立友谢亮亮郭红艳徐继成王顺民郭玉宝蔡为荣
郑立友,谢亮亮,谢 丹,郭红艳,徐继成,王顺民,郭玉宝,蔡为荣
(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14000)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农副产品、水产品、粮油作物及地方特色产物的精深加工为核心,涉及人文社科、化学、医学、管理学、计算机、农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旨在促进学生获得食品生产管理、产品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等能力,强化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食品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出现的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可从事食品科学研究、食品行业监管、食品工程设计及食品生产企业管理等相关工作[1]。食品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最大的支柱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尤需专业素质高的食品专业人才。然而,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存在专业兴趣度不高这一现象[2-3]。为了更好地践行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亟需剖析现象,扭转现状,为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持续性输入专业型人才,并根据教学实践及文献调研给出一定的应对措施。
1 关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兴趣缺乏的原因分析
1.1 本科生自身学习动力不足
本科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理想,学生找不到对专业的归属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的学生入学选择的专业是父母强迫自己选择,或者是被调剂,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点大多不高,只是机械地学习。其次,相较于高中学习目标的单一性,进入大学后目标不清晰,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最后,因大多数高校均是大一大二多为公共课,缺乏专业类课程的学习,使本科生对专业的认识极易受媒体、学长学姐等的影响,缺乏自身学习原动力,因对专业认识的局限性,缺乏在本专业学习兴趣,甚至申请转专业[4]。
1.2 专业教师本科教学投入不足
专业教师在培养本科生专业兴趣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因科研项目、文章等考核要求,导致专业教师在本科生教育方面投入不足,如专业教师并未与本科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给学生讲解专业的定位、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及时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实践实习课程等。与此同时,教学期间并未对本科生严格要求,使其对专业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未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性(责任感和使命感)。通常大一至大二,专业课并未开设,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也很肤浅,如何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思考。
1.3 职业规划未落实到位
大多数高校已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仍存在部分问题,如课程讲解不透彻,并未给学生讲解就业的形式、政策等;也并未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现状,因材施教,导致形式上仅完成就业政策宣讲,远未完成就业指导的尴尬局面[5]。
1.4 社会环境的负反馈
众所周知,食品行业本科就业薪资普遍较低,与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无法相提并论。行业差异导致部分大一下学期部分学生对本专业兴趣度不高,进行转专业操作。通常讲“干一行,爱一行”和“爱一行,干一行”,面对如今纷杂的世界利益观,学生有需求、有权利进行转专业,但应尽量避免盲目跟风式地转专业。
2 如何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兴趣
专业兴趣是可以多渠道培养的[6],根据教学工作、观察请教及查阅文献,可从以下几方面应对。
2.1 学院层面的机制建立
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组织专业教师去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调研学习,做到借鉴中也不忘自身特色。刁亚琦等人[7]通过对430名食品学科毕业生调研发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课程实习实训类课程作为对毕业生就业最有帮助,提高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前沿性和强大的师资力量,令专业课教育内容符合社会需求,并发现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结构不够连贯、完善和科学,应根据社会发展对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进行适时调整,使教学与市场需求接轨。根据学生就业需求,督促专业设置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增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为知悉食品生产、加工等过程中存在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增加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进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规划,邀请一流学科的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教学名师进行教学指导交流,着重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等。
学院应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如本科生导师制等,让专业教师参与本科生的培养。本科生导师制有全程式、半程式、精英式、阶梯式、专项式等多种形式,且全程式导师制已在大部分高校得到实施[8]。本科生导师可在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等多方面给予本科生指导性建议,帮助学生做好大学4年的规划,明确个人发展努力方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然而,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部分导师缺乏经验;部分导师投入不积极,并未发挥人生导师的作用;部分导师错误引导学生,使学生产生对本专业的负反馈;学校学院激励机制不完善,打击了本科生导师的积极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应建立本科生导师交流平台并定期进行本科生导师培训,提升导师专业及职业素养;建立健全本科生导师激励机制[9]。
2.2 教师层面
教师是提升学生专业兴趣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何做到对学生的影响,需要多维度操作,具体建议如下。
2.2.1 辅导员队伍建设需专业契合,食品背景优先
目前,绝大多数高效招聘辅导员均要求至少为硕士研究生毕业,因此招聘食品相关专业的辅导员,提升专业契合度,有利于辅导员快速找到导致学生思想问题对应的实际问题所在。招聘食品相关专业的辅导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势:①因学习经历类似,掌握共同专业语言,更有助于开展思想教育工作[10];②可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规划等进行较好的分析,有助于提升本科生的专业认可;③可使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形成教育合力,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④辅导员可根据自身经历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资源,协助学生创建食品相关社团、组织相关讲座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活动,邀请契合度高的专业教师参加,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为后续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⑤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等方面,可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更具专业特色性的建议[11]。
2.2.2 专业教师参与本科生培养,强化专业认识
专业教师应注重职业修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首先,专业教师应加强专业素养提升,定期更新专业知识,阅读最新的学术文献,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固定授课内容,将研究项目的部分成果作为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其次,专业教授应加强教学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如何使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习得知识的主阵地上下功夫;再次,专业教师应加强信息素养的培养,应努力借助现有广泛的网络教学资源,尝试把课堂教学、虚拟教学及混合式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12];最后,专业教师应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还原以学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始终将培养学生作为第一要务,全身心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应和本科生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本科生碰到学业规划、人生规划等问题时乐于问、不惧问,能及时为本科生提供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
2.3 以食品创新竞赛为兴趣导向,促进专业兴趣的培养
学科竞赛是培养新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有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把抓[13]。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食品相关学科竞赛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参赛积极性,推进学科实验或实践教学的改革,为大学生参与创新竞赛提供原料、技术、设计等多方位深层次支持,坚持以育人为导向,提升大学生专业兴趣,着重发挥学科竞赛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机制为导向,整合资源,建立学生学科竞赛交流平台及指导教师交流平台,并在学科竞赛准备实施阶段适当安排经费支持;坚持以目标为导向,注重学科竞赛的深度研究,加大培育力度。在创新型作品创作过程中,专业教师和大学生更进一步的交流协作,也可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潜力,同时也促进了指导教师的能力提升,可谓双赢局面。
例如,学生在某休闲食品创新大赛准备竞赛过程中,让其从原料、主要配方成分设计、关键技术、生产工艺、产品包装、产品营销等完整的产品链条中学习原料的多样性、生产工艺的复杂性、产品的丰富性等,让大学生充分在新产品设计中了解食品学科相关的科学知识。在此过程中,专业教师给予专业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相关竞赛活动。某种程度上学科竞赛是学生主动性学习专业知识的最佳途径。
3 结语
综上所述,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学习兴趣缺乏这一现状,剖析成因,并通过学校(学院)、教师、学科竞赛等多维度提出可行性建议,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兴趣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必须注重实践教学及专业教师的高度参与、高度负责,使学生能融入其中,培养其作为食品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为我国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