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老年大学与康养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2022-11-18

农业与技术 2022年8期
关键词:康养养老老年人

黄 豆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1 问题提出与概念辨析

1.1 问题提出

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满足后,老年人的教育和健康需求凸显出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5个层次,可以说步入新时代,老年人的社交与尊重需求已经开始向教育福利与身心健康方面转变;而实际生活中,农村老年人普遍会对于自身不高的文化程度心存遗憾,因此迫切期望继续受教育,并且务工、务农给身体造成的损伤客观上也带来了康养需求,特别对于外出返乡的农民来说,其求知与求康的愿望更为强烈。

农村老年大学与康养的融合发展则是对这种需求的回应,也是“积极老龄化”中健康和参与2大基本理念的体现,不仅有利于提升农村老年人老年生活的品质,对推进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建设学习型社会也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城市都设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老年大学,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但是,目前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却少有老年大学,对于已经设立的农村老年大学则普遍存在缺乏教职人员、教学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老年大学作为农村老年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蓄势待发,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因此必须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

1.2 概念辨析

本文采用的是魏勇钢关于“康养”的定义,其认为“康养”是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概念,主要包涵健康、养生和养老3要素,构成“三角关系”[1]。三者相互交叉,内涵较为丰富。与之相关的一个概念——“医养结合”,近年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指从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出发,通过将养老和医疗资源有机整合、服务功能有效衔接,在基本生活照料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的一系列健康照护服务的养老供给方式[2]。在此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了“文养结合[3]”、“养教结合[4]”、“文化养老[5]”、“文化康养[6]”等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指将精神文化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结合,更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本研究就属于这个范畴。不过,学界对于老年大学与康养融合的研究还比较少,相关研究有刘斌对森林康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探索出了农场教学——“森林康养+农业耕作”、森林操场——“森林康养+森林运动”、森林书院——“森林康养+教育互动”3种融合发展模式[7],而魏勇钢则分别提出了在教学内容、办学模式、教学手段3个方面实现“文化+康养”融合的发展路径[1],为本文提供了有益启发。

那么,如何推动康养产业和老年教育事业走向内涵式发展,真正实现农村老年人的老有所学、老有所养与老有所乐。在如今农村老年大学与康养“各管各的”的现实情况下,两者有无融合的可能,如果有,推动两者有机融合路径有哪些,本文将对此予以讨论。

2 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1 “养”、“教”互通

在实际操作中,康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知识和技能进行指导,而农村老年大学的功能之一恰好包括推动发展康养,两者互为支撑,具有融合的可能。康养不仅包括基本的生活料理,还有心理咨询、康复保健、文体活动等内容,如果能在老年大学为农村老年人开展有关康养知识的教学,并促进知识互动,使其对世界建立起“再认识”,就不仅可以提升老年人自身的认知水平,还能帮助其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康养方法。农村老年大学不同于一般以成绩为导向的学校,更加重视“学以致用”,重视知识产出效果,从实际出发提升康养质量,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其价值与功能是保障和促进老年群体的生命健康、社会参与以及服务[8],这与康养的内涵是极为契合的。总之,实现康养目标要以教育为手段,使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则必须以康养为依托,两者互相沟通使其具备了融合发展的可能性。

2.2 适宜的农村环境

我国农村具有适宜教育和康养的天然环境,两者表现出融合的可能和趋势。农村拥有源远厚重的乡贤文化、宗族文化、孝道文化等,载体多样,且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要素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区别,为老年教育提供了活的、可亲近的教学素材和丰富多样的教学道具,因此如果说老年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那么农村的老年大学就会是一所既没有围墙也没有课本的学校,农村老年人在这种文化氛围里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不论对于城市老人还是农村老人,其越来越多地将农村作为养老的理想选择地,这主要得益于农村利于康养的自然环境。与城市相比,新鲜的空气、茂密的树林以及多样的生物等使人身心舒畅,养生和养老效果明显,南京杨家村“养老家”模式的成功推行,就表明了农村依托自然环境的宜居优势正在显现出来,农村开始成为康养的好去处,为人们所向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从来都不是二元割裂的,而是互为依托,这为老年大学和康养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支持。

3 孙端成校办农村老年大学的实践

2012年10月,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成校创办了绍兴第一所农村老年大学,积极探索“文化养老”、“文化尊老”的模式[9]。孙端成校办农村老年大学的实践理念与本文不谋而合,从具体实践内容来看主要突出了3大建设。突出基地建设,通过加强软硬件设施投入,改善教学环境,为农村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突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从而保障教师的高水平素质;突出机制建设,以制度管理学校,并使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道路。另外,免费教育、文艺表演等文化养老做法,都不断丰富了老年教育内容和老年精神生活,取得了较好成效。

目前看,孙端成校办老年大学的建设理念仍值得借鉴,特别是其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基本满足了农村老年群体“老有所学”的需求,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然而,面对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需求,其重视程度还不够,也未能充分挖掘农村地区的康养优势,将适宜康养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纳入老年大学教育中,因此老年教育与康养体现出来的融合度不高,没有明确提出促进两者融合的做法。本文以该实践为参考,以魏勇钢提出的“康养”3要素为支撑,进一步探索出了将农村老年大学与康养融合的3条可能路径。

4 可能的融合发展路径

4.1 健康导向的内容融合

4.1.1 “课上”侧重身体健康教育

人步入老年,身体的各项器官率先开始衰老,进行身体健康教育十分必要,了解身体的变化、掌握适应该变化的措施,可以帮助降低老年生活的风险,因此除了开设文化娱乐常规课程,还应对农村老年人进行专门的健康教学。而囿于使用智能设备的技能不足,文化水平有限,农村老年人接触到的健康信息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甚至还存在诱骗性,这些都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在课上为老年群体提供身体健康教育,则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帮助农村老年群体认识不断衰老的身体,了解各项器官在常态以及非常态下的表现,充分提高其日常锻炼的意识和积极性,提高预防各项疾病风险的能力;开发健康课程,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农村老年群体了解基本的医学保健知识,教授一些缓解常见病痛的小妙招,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引入和培养一批复合型教师,即具备医学、教育、管理等多重专业素养的教师,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多样需求。教学过程中,要美育、体育“双管齐下”,教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农村老年人进行肢体活动练习,上好“手脑腿体育课”。这对于延缓阿尔兹海默症、改善肌肉组织等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4.1.2 “课下”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受传统观念以及经济水平的限制,目前自我养老和家庭养老仍是农村老年群体首要选择的养老模式,不过长远来看,该模式也会引起一些精神和心理问题。这是由于自我养老的支持者通常是自己或者配偶,且以以地自养的方式为主,因此日常交往范围小、获取健康信息的渠道少,从而导致一些难以排解的情绪出现,无人倾诉,消极、抑郁、孤独感就会随之产生,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随着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往往会因其具有物质自养的能力而被选择性忽视,老人搬去和子孙同住或其子女在农村的情况越来越少见,精神赡养义务不断弱化。建议更加重视课后、校园外对于农村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定期定点组织心理健康状况摸查活动,与农村老年人谈心,特别关注“三无”老人的心理变动,做到早发现、早解决;促进学员交往,培养积极心态。与社区进行长效合作,将社团办在社区,鼓励老年人参加兴趣小组、俱乐部,号召有能力并且有余力的老年人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发光发热;做好心理干预工作。调动和整合有关社会资源,在大学内建立几支专业的老年心理辅导志愿者队伍和社工队伍,常设心理咨询部门,帮助老年人解决轻度心理问题,并及时发现重度心理疾病患者,做好有效干预,合力促进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4.2 养生导向的环境融合

4.2.1 学校环境与社区环境

老年大学是农村老年人学习和交往的区域,社区则是其生产和生活的区域,虽然功能有所不同,但都与老年群体的养生质量密切相关。因此要打造“后花园式”的校园,重视开发校园内景观的怡情作用。农村老年群体倾向于回归自然,陶冶情操,因此校园建设应与城市老年大学有所不同,不能处处是冷冰冰的“水泥钢筋”,而应借鉴园林的建造特点,将山林、湖草、鱼鸟等融为一体,共同绘出一幅美丽的养生画卷,使农村老年人对校园环境产生一定的归属感;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产污水、生活垃圾等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不解决好生活环境问题,天然养生就无从谈起,各地应因地制宜,解决好本地区的主要环境矛盾,营造一个山清水绿的新农村面貌;学校环境嵌入在社区环境中,二者应该是较少或没有物理区隔的,因此要注重学校环境与社区环境的融合,既可以在校园内添加本村的特色元素,也可以在社区内融入校园风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4.2.2 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

“每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知识库”,老年人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如果这些经验能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传承给青年一代,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前老年人追求的也不再仅仅是长寿,更是活得有品质、活得健康,通过艺术创作可以同时达成以上2个目标。近年来,游学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康养方式,农村的老年大学作为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让老年人在养生的同时增长见识、享受生命,甚至可能产生灵感,创作出绘画、书法、摄影作品,使先贤价值得到挖掘,良好的家风得到传承;我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模式也为“游学养老”提供了良好环境,通过参观、学习和交流,老年人能够更多地接触外界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开阔心胸,减少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失落感,践行文化自信。

4.3 养老导向的代际融合

陈竹萌认为,代际共融理念突出空间重叠,培育互动载体,实现代际互益[10]。养老导向的代际融合,不论是对老年人、青少年还是学校和社区,也都具有重要的互益价值。于老年人而言,有益于实现“老有所乐”,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于青少年而言,则可以获得一定的技能和经验,丰富感情体验,促进成长,于学校和社区,则可以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利于培养尊老、爱老、孝老的社会氛围。其融合的方式主要是与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开展合作,具体措施是发起“知识传递”项目,农村老年群体在其中既可以传递人生经验与常识,如农业知识、民俗曲艺、历史文化等,也可以二次传递在老年大学课堂上学习到的趣味知识,帮助开阔青少年儿童的视野,加深老年人对知识的记忆;在老年大学内建立“小先生”制度,由青少年指导农村老年人学习智能设备,排练简单的流行舞蹈等,使老年人充分获得时代参与感;注重代际交流与合作,如组织老少共上一节课,同看一部电影,一起做游戏、庆祝传统节日,共同担任志愿者角色来服务社区、服务学校。

5 总结与讨论

如上文所述,在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与康养的融合发展有着可观的前景,对满足农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解决健康、养生,特别是养老的现实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实际操作也应从康养的3个维度出发,坚持以内容建设为主体,以环境营造为抓手,以代际共融为切入点,加深促进农村老年大学与康养的共建共融共享,并结合医疗,最终实现“医养教”三者的共荣,为农村老年人的老年生活提供全面支撑。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农村老年大学与康养的融合发展具有阶段性。当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普遍是缺少教育资源,尤其是具有相应资质的教师,而在农村老年人不断增加和城市老年人下乡养老的趋势下,“教”和“养”的需求愈加强烈,与农村老年大学数量不足构成矛盾,因此下一步要在农村增设更多的老年大学,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师资力量上保持与城市老年大学和当地中小学的互动。多措并举推动农村老年大学与康养实现更快、更深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康养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