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2022-11-18董静
董 静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民族振兴、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党和国家始终关注高等教育工作的推广和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拓宽。通过资助育人打造多元化育人体系,为学生减轻经济负担的同时,将帮困、扶智与扶志工作全面结合,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一、“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进一步丰富高校育人理论
“大思政”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升级的有效手段。“大思政”理念不仅要注重思政理论的改革发展,更要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要理实结合,落实“大思政”总体目标,突出资助育人的系统性,增强协作意识。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角度出发,为党育才,为国育才,让学生真正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有助于促进课程思政工作的落实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逐步转变。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落实,不仅要让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全面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让大学生稳定就业,服务社会。“大思政”视域下的资助育人,从实践育人、创新育人、自主成长的角度构建立体多面育人结构,能够促进课程思政工作从理论向实践转型升级,实现高校育人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的华丽转变。
(三)推动高校全面育人发展与创新
“大思政”工作的落实以大协同、大联动、大整合为着力点,落实资助育人工作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意识,在品德素养等方面有效进步。“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倡导学校、家庭、社会多点发力,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综合性目标,可以推动高校全面育人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创新。聚焦大学生所关心的具体问题,从全面育人的角度落实“大思政”教育,让学生自身实现有效进步,为大学生学习成长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的育人体系。
二、“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育人功能
(一)思想引导功能
“大思政”视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发挥其应有的思想引导功能。思想引导功能的落实,从思政育人、学生自我成长、服务社会意识提升等方面对学生实施正面积极的引导。
首先,纠正学生狭隘的自我认知意识,让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具备团体意识、家国意识。在校学习期间引导学生融入集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要让学生具备更高的追求,以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例如,一些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上学的初期目标是希望可以顺利完成学业。但在与同学有效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眼界得以开阔,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也有了深刻的认知。再次,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引导学生从顺利完成学业向实现更高层面的进步,让学生有高远的人生追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学习创新意识,满足国家人才培养需求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对高精尖人才的迫切性需要。最后,资助育人工作落实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意识。职业不分高低,工作不怕吃苦,引导学生回归基层,服务基层,带领家乡人民勤劳致富,推动共同富裕。同时,受过资助的大学生在自己有能力的前提下,还可以去帮助其他一些经济或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将资助育人更好地传承下去,弘扬正能量。
(二)情感激励功能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大思政”视域下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要有效发挥情感激励功能。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充分关注他们在各个层面的发展需求,通过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让学生对学习、家国、社会产生积极认同感。
首先,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能够帮助学生缓解他们在经济方面遇到的困难,助力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为学生各个层次的需要提供有效平台,让他们更好地追求自我实现需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积极的进取心态。其次,资助育人不只对学生进行金钱方面的帮助,同时通过奖、贷、助、勤、补、免构成立体化育人体系。设立奖学金激励大学生积极进取,参加学校的勤工助学活动,让他们获得合法的报酬。通过助学贷款、助学金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各类不同问题。再次,对于具备条件的大学生还要向他们发放困难补助,减免一定的学费,这些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学生学习发展的殷切期望和深情关怀,激励大学生产生积极情感体验,让他们积极通过自身努力回馈社会,帮助他人。最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落实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思想政治层面的发展需求,让他们具备感恩意识。带动更多大学生参与到服务社会、回报国家的行列中,共同构筑和谐社会。
(三)心理培育功能
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还要关注学生的敏感心理,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内向、自卑、敏感等消极心理,要通过思政工作对其进行有效疏导。“大思政”视域下资助育人要将扶智与扶志结合在一起,既要让学生获得经济方面的帮助,又要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增强学生学习自信,让他们正视自身所面对的学习困难和压力,积极努力进取。同时通过勤工助学、奖学金评比、社会实践等多个途径,为学生能力锻炼提供渠道。在丰富多元任务实践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能力,大胆尝试,突破自我,让他们拥有积极健康的乐观心态,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学习进取意识。
(四)品德塑造功能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发挥有效的品德塑造功能。大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逐渐从“他律”向“自律”过渡。通过“大思政”工作的有效引导,能够使学生具备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和自立自强、积极奋斗的进取精神。尤其是很多大学生本身在经济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品德塑造功能的发挥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既能让学生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又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跳出困境。品德塑造功能的落实,还要引领学生发挥有效的榜样示范作用,改变很多大学生存在的劳动淡薄意识,让他们善于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减轻经济负担的同时增强才干,提升学生领导力、决策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引领之下,让学生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进取意识,同时让学生努力向学、勤俭节约、学以致用。以高尚的品德、卓越的能力,让他们在就业、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等方面交出优秀答卷。
三、“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对策
(一)完善资助育人制度设计与管理模式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要完善育人制度设计和管理模式,为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提供有效参考。在完善的育人体系指引之下,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资助与育人并重,实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有效保障的同时,让学生在思想、情感、心理、品德等方面循序提升。
资助育人制度的设计与管理要彰显精准资助理念,让资助育人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发挥作用。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先要摸清基础、区分类型、找准问题,接着才能够落实分类资助。随着高等院校扩招工作的深度落实,当前高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困生申报也变得愈加严格。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要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确定行之有效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将家访、认定、评议、公示等多个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确定资助育人的精准度,防止资助育人名额被侵占、真正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经济条件得不到保障等问题的出现。提高资助育人精准度,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针,不能所有的学生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模式来推进。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与学生有效对话,确定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方式和方法。通过精准资助,帮助学生解决经济负担的同时,为学生的能力发挥提供有效平台。切实将学费减免、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多个岗位有效安排,多措并举,实现精准资助。
(二)整合资助育人资源实现全面协同育人
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不能单纯依靠某部分人来有效推进,而是要盘活资源,整合力量,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提质增效,有效达成全面协同育人目标。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首先要用活用好社会资源。资助育人工作既需要教育部门的有效推进,又需要对社会方面的多元资源有效挖掘和运用。尤其是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方面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更要与慈善机构、地方企业、福利协会、优秀企业、战略伙伴、优秀校友等多方力量有效合作。关爱贫困大学生的同时,通过扩大奖助学金比例,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更加完善,使学校办学活力进一步提升。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落实还要拓宽载体,进一步构建多元化资助项目体系。将扶困、扶智以及扶志等多个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扶困项目中,主要以助学金、困难救助基金、特殊困难学生补助金等形式,对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助尽助,为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打通绿色通道,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后顾之忧。扶智项目的落实主要是通过对社会捐献的款项有效运用,让学生更好地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积极实践,对一些拼搏进取、积极创新的学生进行有效奖励。通过扶智项目,让学生具备更强的进取动力和学习创新意识,真正将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生积极创新,努力进取,为学生逐梦保驾护航。扶志工作的落实,充分凸显了“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初心。扶志项目主要针对十佳团队、优秀学生、基层就业励志先进个人、自强之星、创新创业之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进行有效奖励,鼓励学生在专业钻研、岗位实践、服务社会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励学生更好地树立远大志向。
(三)丰富资助育人内容实现全方位育人
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还要尝试建立动态化管理模式。对学生名单进行有效调整,针对资助过程中的资助金额、资助渠道、资助时间等实施动态化管理。丰富资助育人内容,实现全方位育人,急学生之所难,解学生之所困,将资助育人与助学成才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良性反馈,帮助更多大学生逐步成长起来,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初心和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价值。
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要为学生学习进取搭建平台,对多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全方位育人。在落实资助育人工作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学习进取意识,让学生更好地在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自主创业等过程中广泛合作,树立感恩、诚信、奉献意识。对接课堂学习、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落实思政育人的目标,让学生更好地弘毅、励志、成才、创新,为地方培养优秀团队,为社会培养卓越人才,为学生进取突破、自我实现保驾护航。
(四)明确价值导向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在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要积极探索发展型资助模式,明确价值导向促进学生自我成长,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大学生在创新力、思维力、创造力、承受力、意志力等方面循序提升。发展型资助倡导家校共育,增强学生感恩意识,让学生积极努力,成就自我,回报父母,回报家乡。在落实资助育人方针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进步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升学生学习进取的自信心。在学校落实资助工作的同时,为学生开辟相应的素养拓展训练模块,让学生各项能力获得提升。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奖学金,在勤工助学岗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通过发展型资助模式,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养,激励有困难的大学生产生更强的进取动力。让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赢得同学的尊重,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以资助育人带动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让学生努力成就自我的同时,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内发光发热,积极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是落实“大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能更好地为党育才、为国育才,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深度落实,推动学校育人模式有效创新。立足“十大”育人体系、“三全育人”理论和高校育人思政工作取得的先期成果,学校资助育人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与管理模式。从精准资助的角度出发,对资助育人的工作细节有效安排,整合多方面的资源,使高校自主育人工作体系更加完善,办学活力进一步提升。通过全面育人,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进步,在资助育人的工作内容方面,也要引领学生学习进取、专业实践、有效进步,让学生自我成长。通过资助育人工作,实现帮困、扶智与扶志的紧密融合,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优秀接班人,确保资助育人工作圆满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