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困扰与纾解对策①

2022-11-18李贞伟陈广勇

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7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院校

杨 若,李贞伟,陈广勇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6)

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催人奋进,为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育人使命。然而,眼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有待提高,课外网络思政教育亟待加强和改进。

一、网络思政教育亟待纾解的困扰

近期,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我们组织了有关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情况线上线下的调查活动。

线上调查,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开展以“你喜欢的网络平台、感兴趣的文章及视频”等为主要内容的调查,向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和其他兄弟高职院校的3000余名学生发出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991份。

线下调查,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以“你对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建议”为主题的调查,采取了召开座谈会、一对一谈心谈话、电话调研等形式,前后分8批次实施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尤其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高职院校普遍高度重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我们在对有关调查分析中发现,眼下网络思政还有如下亟待纾解的困扰。

(一)取舍困扰:现实思政信息的“真”与网络信息可能“假”

目前,已是互联网+时代,打开网页,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令人目不暇接,而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也让网络思政育人面临“最大变量”。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是通讯社”的时代,开放的网络发表意见的门槛已经很低了,似乎谁都可以发布信息、发表评论。如此一来,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各类资讯,便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时竟是“真假、善恶难辨”。

其实,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发布违规违法言论者,终将为其行为埋单。

只是如此这般的网络生态,会对大学生正确选择造成一定干扰,远不如学校线下思政的真实、权威、可信。当然,反过来看,这对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等也是一种考验,在某种意义上说,有利于倒逼他们的历练与成长。

(二)传播困扰:网络思政元素碎片化与现实思政教育体系化

必须看到,网络提供的多是随机、零散的内容。其中就有一些思政教育元素,常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之中。如果不是网络思政的有心人,很多引导学生的绝佳时机、育人元素就会稍纵即逝、捕捉不到。

而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也意味着让包括年轻人在内的网友思想浅显化以及注意力分散化。

思政教育讲究理论武装的系统化,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科学的理论素养,提高政治站位,凝聚思想共识;而网络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困扰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系统化、体系化的学习与掌握。

(三)引导困扰:深入浅出的说理与老套刻板的说教

应该看到,线下思政一般都比较严肃,课堂理论讲解部分多少都有一点“正襟危坐”的范儿。而线上的网络思政相对活泼,忌讳端架子、板面孔、拒人千里之外、高高在上的说教。

不说其他,只说网络特殊的话语体系,其“网言网语”就与一般的用语体例不尽相同。

需要看到,广大师生期待的——“生动活泼的交流与引导”,目前的网络思政教育距此还有一定差距。

因此,尽管线上与线下思政有许多相通之处,然而网络思政不能简单地套搬现实思政的做法,尤其需要注意“话语转换”。换句话说,适合线下思政的,未必就一定适合线上思政,反之亦然。

(四)沟通困扰:现实思政的面对面与虚拟教育的键对键

线下教育,零距离、面对面,来得亲切、自然,一般会按照教师预设进行,易于交流、便于沟通,也利于教师观察、掌控;而线上教育,键对键、屏对屏,囿于目前技术限制,尚不能实现交流双方的目光对视,根本营造不了“共现性”,只能接收与输出视觉和声音等信息,不得不舍去“部分肢体语言”,这样的对话,势必会衰减交流效果,还会让人感到多少有些隔膜。

然而,线上教育也自带优势,它能突破地理空间上的限制。比如,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天宫课堂”,便突破空间限制,实现了“天地交流”。再如,视频会议、居家办公、线上授课等等,这些形式的便捷、安全,备受人们青睐。

眼下这方面的困扰,是如何走出彼此的短板而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思政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五)管理困扰:适度上网与沉溺网络

应该看到,包括高职大学生在内的“当代青年是‘网生代’”,“青年与网络有着天然的联系”[2]。他们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

如何“引导广大学生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网习惯”[3],便显得十分迫切了。“398亿小时!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这些时间,足够建造109座金字塔。”[4]这其中主要是青年网友的“贡献”。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最新一版的《国际疾病分类》,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把“游戏成瘾”列入了精神疾病下“成瘾性疾患”的章节之中。[5]世卫组织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病或有“惊世”作用。

网络思政离不开网络这个载体,要学生远离网络、不接触网络,既不现实,也没必要。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认真破解“适度上网”与“沉溺网络”冲突的困扰。

二、网络思政教育困扰纾解之策

客观辩证地看,困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认真剖析困扰根源,科学纾解工作困扰,便能够化“困”为“机”。若再趁势而上、积极作为,就可开辟网络思政教育的新天地。

其实,对于网络思政教育困扰的纾解,既要从当下着手,解决眼下之困,也要放眼未来,做好长远发展谋划。

(一)眼前困扰的纾解

必须看到,对于如上网络思政教育困扰,需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活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6]根据问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有的放矢,对症施治。

1.取舍困扰的纾解

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政治素养和社会常识的大学生,面对海量信息,就要做出初步的甄别与判断。如果一眼能识破哪些是虚假的、哪些是有害的,就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当然,对于有些观点隐匿较深的信息,学生个体一时半会难以识破其是否是虚假的、有害的,这就需要来自教师的及时点拨,需要来自同辈之间的分析、提醒。必要时,大学生本人也可咨询专家学者、权威部门,求得具体的帮助。

当然,最终要识破虚假、有害信息,大学生自身要有一定政治敏感和辨别能力才是关键。

事实上,眼下的互联网,不仅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也是争夺青年的主战场。教育工作者要有阵地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壮大网上主旋律,传播网络正能量,形成强大而且鲜明的价值引领体系,努力变互联网“最大变量”为网络育人的“最大增量”。

2.传播困扰的纾解

必须看到,网络碎片化、快餐化的传播方式,成了网络思政理论宣传、理论学习、理论教育的一大障碍。而我们的教育要“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7]。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有关要求,切实做好具体教育内容的全面谋划、系统安排,切忌跟着网络“节奏”走。

教师要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一方面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其聚焦网络思政理论学习;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梳理网络思政元素,寻找其中彼此的关联,使其有逻辑、成体系,进而凝聚理论好声音,弘扬网络主旋律,打好育人主动仗。

比如,可以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针对网络零散化的传播方式,尝试系统开展“互联网+微党课”“互联网+学党史”等学习教育,持续推进网络思政教育专题活动。

3.引导困扰的纾解

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8]由此可知,网络思政工作要注意通俗化、大众化、时代化、具象化,既要“上接天线”,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又是要贴近学生,聚焦学生,力求“下接地气”。

要用青年的语言讲信仰,用青年的思维谈理想。要善用青年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话语,深入浅出地传授理论知识,力求与青年大学认知特点、成长需求、接受方式相“匹配”。努力做到深入而不深奥,浅出而不浅薄,力争实现理论语言生活化,政治语言知识化,教育语言信息化,生动活泼、不失理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青年大学生解渴、过瘾。

比如,可以创新网络思政的方式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持续推进网络思政系列化的专题教育。尝试让学生在“寻找红色记忆”中学习党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戴上VR眼镜,在“身临其境”中沉浸式学党史……

再如,借助互联网积极回应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实际关切,为其答疑解惑、提供服务,增强网络思政的黏性与亲和力,以此吸引学生、教育学生。

4.沟通困扰的纾解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做好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各自的“扬长避短”,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开展或线下或线上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

对于谈心谈话,能够面对面,绝不“键对键”。

——与学生的谈心谈话,要尽量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在沟通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眼神、表情、言语等瞬间反应,捕捉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调整谈心谈话技巧和方法。

对于需要打破空间限制的思政教育,就要借助网络。

——比如,疫情期间,某职业技术学院对居家学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线上上课、网络思政教育。实践证明,这样的教育教学,利用互联网技术,突破时空的束缚,收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再比如,疫情期间,高职院校对于前去实习单位“跟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教育,就是一大难题。因为教师很难时时都在实习现场。而此时此刻,学生有接受教师管理的需求,教师有教育学生的责任。这时就需要运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努力做到“教育不断线,管理不失控、服务不止步”。

必须看到,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网络思政的“十八般武艺”,不断提高驾驭网络的能力与水平,切实增强网络思政的成效与合力。

5.管理困扰的纾解

事实上,手机与电脑,对于学生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学生沉溺网游,手机、电脑就成了玩具、游戏机;如果进行网络思政,手机、电脑便是记录课件、查阅资料、交流信息的工具。

很显然,学生“适度上网”与“沉溺网络”如何界定,就成了学生服务与管理尤其是动态管理的难题,这无疑对教育工作者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目前,治理青少年“沉溺网络”已是世界性的困扰。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游戏似乎成了网瘾、网游的重灾区。

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能力,清楚何事当行、何时当止。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充分相信学生,严肃告诫学生:“若把人生交给手机、电脑,交给网络,你一定会是输家”,引导学生有理性、有节制地上网、用网。

对教师来说,用情、用心、用力教育大学生养成上网的良好习惯,便是纾解这一困扰的“实招”“关键招”。

当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绝非易事,这就考验育人者的耐心与智慧。

(二)长远发展的谋划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纾解网络思政困扰,构筑科学育人格局,就要有战略思维、战略眼光。

人才是第一资源,阵地是育人载体,创新是不竭动力,“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服务路径。从长远看,要彻底纾解网络思政困扰,迫切需要在有关“人才、阵地、创新、服务”等几个方面持续下功夫、花气力。

1.人才:使用与培养相结合

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关键在人。

应该看到,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只知道“使用人”,不太注重“培养人”。不说其他,仅谈辅导员培训,教育部43号令就明确规定,要建立国家、省级和高等学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确保每名专职辅导员每年参加不少于16个学时的校级培训,每5年参加1次国家级或省级培训。[9]就笔者见闻所及,对于这一培训,有的学校并未全面落实,这既是短视行为,也是用人大忌。

时代在进步,育人生态在变化,教师也要成长,也要充电提升。高职院校要持续实施“强师计划”,积极培养思政教育的优秀人才。当然,教师素养的提升,也需其自主学习砥砺。

毋庸讳言,对于网络思政,一些教师本领缺乏、手段生疏,不适应、难胜任。唯有学习培训,方能精准补短强弱,克服本领恐慌,让素质高起来、方法活起来、本领强起来。

2.阵地:建设与管理相结合

阵地是思政教育的抓手、载体、着力点。深耕网络思政,需要一以贯之地做好阵地建设,构筑大学生思想空间和精神家园。

比如,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以“党总支书记说、党员说、青年说”促进“坚守‘初心’、下移‘重心’、运用‘匠心’、力求‘入心’”的“互联网+思政”——“三说促四心”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系列教育活动,先后迎接了省委、省委教育工委、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市委组织部等领导的检查与指导,接待了合作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的考察与交流,赢得广泛关注与赞誉,荣获2020年度西安市组织系统改革创新奖。

另外,在网络阵地管理方面,既要引导学生增强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实现学生网上的自我教育,又要加强网络平台依法监管、科学监管,确保高职院校网络风清气正。

3.办法: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没有几把刷子是不行的。”[10]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传承和弘扬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不断提高育人工作能力和水平。

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守正创新。创新是思政工作的不竭动力。要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要“守”立场观点之“正”,“创”理念形式之“新”,把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实效性结合起来,推动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努力提升网络思政育人工作质量。

必须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网络思政出现了“搬运工”现象,有些学校的阵地只是简单的转载,缺乏结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高质量原创。当然,一些重要文章是要“原原本本”转发的。然而,思政阵地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有身边的事情,有独立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识,如此方能引人赢人,方能行稳致远。

4.产品:需求与供给相结合

现代管理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需求和供给是经济运行的两大要素。其实,网络思政育人也存在需求和供给的问题。

必须看到,当下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既涉及需求问题又涉及供给问题。因此,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比如,学校开辟了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号召学生“来这里”。如何让“要我来”变为“我要来”,恐怕不是简单的“要求”所能长期奏效的。

俗语道:“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这在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看对象、要适合对象,要根据对象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高职院校的网络思政工作,就要紧紧围绕教育对象——青年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展开。

我们的网络思政教育要突出思想价值引领,做好供给侧改革,把准大学生求知的“疑难点”、成长的“困惑点”、人生的“需求点”、情感的“共鸣点”,不断满足青年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这些才是硬道理,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来这里”,“来了之后”有成长感、有获得感。

三、结语

置身互联网+时代,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思政绝非从线下思政的“面对面”到线上思政的“屏对屏”进行场景转换那么简单。

眼下,高职院校网络思政需要在与线下思政的融合创新上,在长远发展的谋划上,在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破困扰上下足功夫,让互联网赋能思政、赋智思政,切实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