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视域下农耕主题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路径探究①
2022-11-18刘益真潘丽娜
刘益真,潘丽娜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11)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简称“两创”方针)。2020年,教育部又联合农业农村部共同颁发《关于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主张充分遵循青少年学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统筹农耕文化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推动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农耕文化教育的常态化实践载体[1]。学校积极开发以农耕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不仅是对“双创”方针的贯彻落实,也正好迎合了当前国家教育教学指导文件的客观要求。研学旅行是让学生通过“游”的方式实现“研”的目的,可谓是“玩中有学,学中有做,做中有悟”的一个实践教育过程,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加深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并从中汲取到可贵的农耕文明精神,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实现我国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学校开展农耕主题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价值意义
(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更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以“两创”方针为引导,学校通过积极开展农耕主题研学旅游活动课程,促使义务教育与农耕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参观和体验农耕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文明内涵,帮助他们提高民族文化自信,这将更有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弘扬与开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文明中的发展。
(二)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耕主题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开展,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元化、趣味性的劳动学习平台。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这样说过:“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3]而我国也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每一粒米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要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农耕的重要性,而通过让他们参与农耕主题研学旅行,在农耕活动中感受劳动的辛劳和乐趣,在亲身力行中获得劳动带来的感悟和成长,在提高自我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强化劳动观念和意识。
(三)拓宽德育形式,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切实推动“两创”发展,必须要从教育着手做好未雨绸缪之势。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和先进科技不断发展,传统农耕模式已然产生翻天覆地的转变,一些传统农耕文化也正在逐步淡化。如何挽救民族文化瑰宝,如何让学生了解农耕以及传统农耕技术向现代农业生产的演变,这应是学校素质教育应积极关注的课题。另外,学生不了解我国的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通过开展农耕主题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农村环境中,让他们学习农耕文化常识、农业技术知识等,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让他们亲手采摘果实、给农作物施肥、浇水等,了解农作物的种植生长过程,使其明白劳动人民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继而提高对劳动人民的认知,懂得感恩和回馈,尊重和理解农民群体,学习他们身上勤劳、朴实的可贵品质,并形成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良好品德,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
二、“两创”视域下农耕主题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开发原则
依托于“两创”理念,学校农耕主题研究旅行活动课程应自上而下全面做好顶层设计,要让农耕文化教育与学校课堂、教学教材形成有机结合,所有活动方案、教学内容都应有丰富的文化育人意义。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学校农耕主题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开发应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农耕主题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设计,要求农耕研学基地必须要真实,应开展农业种植生产与农业经营活动,而并非是让农耕文化教育走形式化、表演化,应完全保留原生态的农耕元素,能很好地展现我国传统农耕知识、农业技术、农耕文化、生态理念等,能让学生有参与劳动设计、从事农耕体验的实践机会,不能只是将学生从学校带出来换个地方上课而已,这样也就失去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本质意义。
(二)自然教育原则
活泼、天真是孩子的本性特征,当他们走出传统封闭的课堂、走入大自然田间地头之后,他们能够用好奇的求知欲去主动了解、观察所有新鲜的外在事物,比如,农作物是如何生长的?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农产品的采摘、加工生产是怎样的?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开展互动、冥想、思考、体验和实践,促使他们调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以及触觉等整体感官意识,全面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继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农耕文化中得到感悟和成长。
(三)创意多元化原则
学校应以多元化角度来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比如根据二十四节气变化不同的教学场景。春天三月里正值农耕繁忙时节,教师则可开发关于“春播”的课程;金秋九月正值农作物丰收的季节,教师则可开发关于“秋收”的课程;还有农产品加工领域,教师也可结合研学基地的条件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制作类课程;以及在农耕技术发展领域,构建一个最原始的农耕生产景区,不配置任何现代化农业设备和技术,完全以人力、畜力实施农耕活动,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传统农耕文化体验。
三、“两创”视域下农耕主题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开发路径
(一)加强农耕知识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农耕素养
我国学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尚处于早期开放阶段,很多教育同仁对于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此,学校有必要组织相关教师开展研学旅行课程教学的培训,以解读教育部研学旅行政策、课程教学标准、教学方式方法等为主。具体可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教育部门应完善教师培训体系,重视研学旅行有关方面的教师培训活动,组织广大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指导教师科学、规范化地开展研学教育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培训内容要全面、实用性强,不仅要囊括基础的研学理论知识,还应关注对教师开展研学旅行前沿政策的宣传和指导。第二,学校可诚邀一些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方面有经验的教育专家,指导教师针对农耕主题研学旅行课程进行规划和开发,以此保证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正确方向,教师也可在专家的指导下,针对农耕主题研学旅行课程的典型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以此强化教师对课程开发设计的理念及创新能力。
(二)联合外部资源力量,开发精品化农耕研学旅行课程
首先,学校应广泛借助外部资源力量,深挖农耕主题研学旅行课程资源。通常各省市教育部门、院校以及农业管理研究中心都担负着传统与保护农耕文化的重任。学校在开发农耕主题研学旅行课程时,可主动依靠本土农业院校、农业管理研究中心等相关机构广泛搜集农耕文化资源,为课程的开发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其次,教育部门也可专门成立一个农耕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教研组,根据本土农耕文化特色与优势,结合各个学龄的特征和需求,开发设计全套的农耕主题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其中包括每章节的具体活动目标、大纲、内容以及线路等。通过教育部门牵头,组织权威性强、经验性足的教育专家和骨干教师共同开发并遴选精品农耕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不但可提高课程开发的含金量,还能更进一步丰富农耕文化教育的深层内涵。
(三)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资源,丰富农耕研学旅行课程内容
农耕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如何更好地传承、弘扬以及创新这些优秀的农耕文化是素质教育需要审视考虑的重要课题。农耕文化源源不断的传承和发展,靠的不仅仅是农民这个基层团体,更重要的是要借助教育这一平台,让学生从小了解和认知农耕常识、知识及文化,这样才真正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很多学校都陆续引入了农耕主题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组织学生实践观察、切身体验,自我感受农耕种植、了解农业技术、认识农作物等,加强他们对于农耕文化的了解和热情。然而,多数学校在课程开发中所涉及的均是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其研学内容不够丰富,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教育深度。诚然,以农耕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可以十分广泛,比如一些带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某些农耕类型所产生的不同耕种方式、耕作器械以及农耕生产下发展而来的服饰、饮食、器皿、工具以建筑等;还有一些不带有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元素,比如农事节日、农俗习惯、农耕礼仪、民俗艺术等,这些都能作为农耕主题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资源[4]。
(四)丰富研学旅行活动形式,重视学生对农耕文化的体验感
现阶段,很多学校开发的农耕主题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多数都停留在简单的游览参观层面,学生对于农耕活动的参与性低,体验感也不足。学校开发农耕主题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还需进一步丰富活动的形式,重视学生对农耕劳作、农耕文化的体验感。
首先,要深入田间地头,增设一些农耕劳作活动。正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农耕劳作的过程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让他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获得收获,切身感悟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道理。通过体验性强的农耕劳作活动强化道德教育,这是促进学生提高个人道德品质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在设计农耕主题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时,应重视多融入实践体验性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有更多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也可结合本土农时特点,组织一些具备当地特色文化的农耕劳作活动。比如,我国南方很多地区盛产茶叶,有着良好的茶文化基础,教师则可开发一次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带领学生来到美丽的乡村茶园,让他们认识茶叶,亲自采茶、炒茶、泡茶等,教他们一些有关喝茶的传统礼仪文化等。
其次,要广泛利用农耕研学基地,增加农耕劳作项目。现阶段,农耕研学基地是学校开展农耕主题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主阵地,通过充分发挥基地的优势,积极开发一些农耕劳作项目,才能让学生在农耕研学过程中获得更全面丰富的体验[5]。农耕研学基地还应充分认知到自身作为教育性、公益性场地的权责义务,不可仅仅考虑其经济收益性问题,还需深入挖掘一些成本较低且可行性强、体验性好的农耕劳作项目,构建农耕文化体验区。比如,构建农家乐园,让学生体验采摘瓜果蔬菜并亲手烹制菜肴的整个环节;或是增加一些传统农用工具的展示及使用项目等。此外,还可增设农耕专家讲座、各类农耕游戏、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体验活动等相关的农耕文化活动。
四、结语
总之,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关键还在于教育,只有培养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更好地传承、弘扬以及创新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提高我国文化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影响力。现阶段,学校研学旅行是一种先进、热潮的教育教学方式,而开发以农耕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将更有利于推动我国农耕文化的广泛传播,让学生真正做到“知根而不忘本”,从农耕文化教育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