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22-11-18施乐李虎绩
施乐 李虎绩
(兰州工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1 甘肃省农业产业现状
1.1 甘肃省拥有发展农业产业的资源基础
1.1.1 地理资源特色明显
甘肃省总土地面积约为45万km2,位居全国第7位,其中大部分是山地和丘陵,平原土地少,全省山地和丘陵占土地总面积高达78.2%。甘肃气候类型差异较大,地貌特征复杂且多变,从南向北,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高寒气候等4大气候类型。山脉与山脉之间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变化大,形成了高山、平川、盆地、戈壁和沙漠多种地貌交错分布的特征,地形狭长。总体上呈现出温差大,气候干燥,辐射强,光照足的特点[1]。
1.1.2 丰富多样的农产品生物资源分布
这种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气候多样化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农作物品种资源特别丰富。另外,在河西走廊古遗址中发现甘肃是最早种植小麦的地方之一,在甘肃天水秦城西山坪古遗址中发现古老的稻作遗存,甘肃农业栽培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还有各类畜禽品种,其中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1.1.3 饲草料资源丰富
饲草料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辽阔的草原、戈壁、沙漠和山岭为禽畜疫病防控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靖远滩羊、天祝白牦牛、山丹马、河西白绒山羊等在省内外声誉口碑极好[2]。其中,甘肃高山细毛羊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3],甘肃牦牛、高山细毛羊、藏羊等形成了甘肃畜牧业特有的地方主导品种。
1.2 甘肃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2.1 注重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实现一定程度和规模的发展
甘肃省每个地区都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呈现出多样化且有特色的农业产业生产发展基地。有甘肃省重要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中药材、洋芋、小杂粮等)、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高原夏菜基地和制种基地、细毛羊基地和牛羊肉生产基地等[2],这些基地都别具特色,体现了以资源优势为特征的特色产业化。
1.2.2 逐步调整优化结构
提出以绿色循环化发展为导向,采用农牧结合的方式。甘肃省在总结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戈壁农业、循环农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甘肃省农业产业的特点与优势,提出了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总设计,为发展绿色、高效的循环农业奠定了基础。
1.2.3 全省农业产业对外开放不断加深,为农业产业的外向型发展提供基础
甘肃省涉农企业乘势而上,以羊、牛、菜、果、中药等特色农产品为依托,涉外业务正由以生产为主向仓储、物流和深加工等多业务、延伸产业链发展。“平凉金果”、“定西马铃薯”、“兰州百合”等颇具甘肃特色的农产品正源源不断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2.4 在农业产业发展中注重技术创新
通过祁连山、甘南黄河等工程,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甘肃建立了马铃薯、蔬菜、中药材、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技术体系;部分特色农产品也具备生产与种植和深加工技术[4]。同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在农业产业中广泛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农业产业紧密结合,实现了农业信息化与机械化、水肥一体化,为甘肃地方特色产业的发育和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2.5 大力完善健全农业产业体系
已经形成从生产组织和投入保障到产销对接、风险防范的产业支撑体系、产业激励体系、产业风险规避体系。尤其是在休闲农业、中药材、草食畜等领域,农业产业体系呈现的规模优势非常凸显。甘肃省农业产业形成了区域布局分工明显、农业基地连片成规模、市场品牌共建的良好发展格局,实现了从零散化、碎片状发展到链条式、规模化、体系化的发展。
2 甘肃省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农业经济增长的进程中,甘肃省农业产业自身发展面临一些短板。面临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困境。尽管甘肃省农业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依然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优势农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农产品加工比较粗浅,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比较缺乏;农业企业规模比较小,产业带动能力不足,“走出去”很难。甘肃省第十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有131家,然而这些企业跟国内其他省份同类企业相比,呈现出规模小、自身发展能力和对当地经济拉动能力都比较弱的特征;农业企业缺乏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农民日报》上发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榜单中[5],甘肃省只有3家企业上榜,并且位次也比较靠后,居于236名、337名、478名。个别大型农业依然存有小作坊、家族式管理经营模式,缺乏战略性长期发展规划。
甘肃省现代农业体系亟待健全,相关机制仍需完善。农地流转机制方面,尽管各地展开了农地确权登记等工作,但依然是现代农业发展壮大的一大瓶颈,制约了农业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农地流转存有地域限制的问题,多是只在同一经济组织内流转,流转的范围比较小,也缺乏交易的透明度;与农业产业相关的保险、金融业务发力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金融支农渠道的工作协同机制尚待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完善,虽然甘肃全省具备了农业科技基础环境,也取得了一批农业科研成果,但依然面临研发与生产缺少对接、科研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够、推广应用不强的问题和困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相较其他省份,受地理气候条件限制,甘肃省交通运输不便利,致使农产品运输时间长、异地流通成本高,增加了其市场风险,相关配套技术设施和服务比较落后,满足不了农业产业市场需求的发展,导致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普遍出现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农业产业主体难以高效获取市场信息,尤其是难以把握市场动态和供求信息。
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甘肃省传统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限制了其接受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的能力,也部分地解释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对于甘肃省而言,农作物制种、旱作节水农业、设施农业是甘肃省农业走出甘肃、走出中国的重点领域[6]。因此,甘肃省开展农产品国内外贸易中,亟需大量的既懂农业专业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经验的高素质新型复合型人才。
3 发展甘肃省农业产业的对策
3.1 发展甘肃省戈壁农业
实施节水工程,这是戈壁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科学管水、用水,广泛应用灌溉新技术新方法,扩大低压管灌、喷灌、微喷、渗灌等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面积,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好戈壁上的温差和日照的资源优势,利用有利的天然条件,依托节水技术,发展现代化农业。结合荒滩戈壁的光热资源的优势,综合运用高效节水、设施种植、有机质栽培等现代科技,大力发展“农业大棚+光伏”的戈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好光伏发电的方式,采用光伏发电提供用电需求,如照明采光、灌溉动力、温控弱电等电力需求,这不仅满足农业大棚自身的需求,同时还可将光伏发电并入电网,为社会提供用电需求,增加经济收益;依靠光伏发电可以为大棚提供有保证的温度,从而实现精品种植、反季种植。做好区域生态治理是发展戈壁农业的有效保障,这是戈壁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恶劣性的必然要求。
3.2 绿色发展生态农业
以农业绿色转型为契机,积极为甘肃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创造条件,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通过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农业示范区,进一步扩大甘肃丝路寒旱农产品的特色和市场优势。充分发挥甘肃省已有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发展项目对绿色生态农业的拉动作用和规模集聚效应,在建的各级循环农业产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扩大绿色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点。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这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以协调生态、环境、农产品和农村产业为目标,针对性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技术困难,发动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机构组织技术攻关,争取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农业科技核心技术,如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技术、现代丝路寒旱有机农业技术等[7]。另外,也要及时强化现有农业科技的技术集成化,广泛推广应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保障创新技术条件,更好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3 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农业的信息化、电气化、机械化综合能力的增强是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的基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物质支撑。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离不开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和壮大,这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农业经营主体不同以往的主体,是一种全新的经营力量,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力量来自于“现代化”的农民,除了要切实提高农民的现代农业生产劳动技能以外,还要提升其农业经营水平,逐步提高其市场风险意识、市场风险规避能力。“现代化”农民的培养,既需要政府加大在这方面的硬预算,也需要软预算——宣传、教育等,更离不开农民“现代化”意识的觉醒和自发行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除了有技术和人力资源水平支撑外,还需要现代农业设施的支撑,尤其是农产品冷链设施。农产品冷链设施扩大了储存空间,延长了保鲜时间,间接地维持了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市场优势,是应对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同时,借由互联网,通过大数据对冷链设施进行实时监控、监管,及时掌握农产品库存状况和市场动态,为“甘味”农产品抢占市场先机。
3.4 均衡稳定发展甘肃省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保障,是撑起农业产业发展的“保护伞”。必须因地制宜,结合甘肃省不同地区对农业保险的差异化需求,依据其种植养殖业结构、农业资源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均衡发展农业保险,依据不同的风险地区,科学合理地设立保险费率,对不同的风险水平实行差异化保险费率,将一些甘肃特色农产品纳入保险补贴条例中,提高其参保率;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遥感技术,设置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工具,设置保障水平,合理规划风险,进行保单和保险产品的设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构筑保险反欺诈体系,保险欺诈向来是保险公司面临的业务风险,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有效开展,依据人工智能、大数据,帮助保险公司识别保险欺诈行为;建立、完善农业保险市场机制;建立完善甘肃省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科学公平地设计农业保险招投标指标,通过对承保机构的动态考评,加强农业保险业务经营资格的管理,促使保险机构更加高效规范的运营,加强对保险业务合规性的监管,提高保险公司合规性控制。同时,让农民熟悉农业保险中的科技,切实体验到精准定损、保险理赔的便捷性,切实消除保险市场中的道德风险,增加农民参保积极性。通过立法程序规范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分多层级的方式落实大灾风险分散体系。落实大灾准备金制度,引导再保险机构加强研究,优化设计大灾风险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使多方共同分担大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