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山西永和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22-11-18郑艳丽
郑艳丽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公共管理系,山西 临汾 041051)
引言
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决策部署。做好二者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有利于提升农村全面发展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共同富裕。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放松身心、回归自然需求的增加,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旅游业作为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在促进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势头强劲。旅游扶贫以其独特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1]。山西永和县扎实推进精准扶贫,2020年初成功摘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做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继续提高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突破传统旅游开发观念的制约,研究探索永和县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策略,增强旅游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能,从而巩固脱贫成效、实现区域内经济增长。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环境、区位状况
永和县位于山西吕梁山脉的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的东岸,紧依黄河,与陕西延川县隔河相望,自古便是连接秦晋的重要枢纽,区位优势优越。这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气候温和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中国最适宜红枣生长的产地之一[2]。
1.2 经济状况
永和县是革命老区、省界边区,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西省确定的深度贫困县。山高沟深,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难度高,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大多数农户以种植红枣、核桃为主,是全省立地条件最差、人口最少、经济总量最小、财政收入最低的县份[3]。通过对贫困户精准帮扶,采取易地搬迁、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措施,准确高效地解决了贫困户的温饱、增收问题,实现了全县脱贫摘帽。
1.3 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永和县历史悠久,相传这里是人类文明的鼻祖伏羲的故里,三千多年前即有建制。县境内存留了众多的古文化遗迹,文物资源丰富。气势恢宏的黄河乾坤湾、毛主席指挥东征红军胜利回师西渡的革命历史,使这里黄河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底蕴深厚。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是乡村发展绿色产业,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的宝贵财富。
1.3.1 黄河文化
奔腾的黄河进入晋陕大峡谷段,自北而南流经永和68km,在多次继承性侧蚀和重力崩塌的协同作用下,蜿蜒蛇行在此形成了多个蛇形弯流,统称为黄河乾坤湾,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密集、发育最完好的干流峡谷型蛇曲[4]。峡谷地貌的幽深,黄河蛇曲湾湾相连的壮观,梁峁层叠、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共同构成了一幅鬼斧神工的天然山水画,具有特殊的地学研究价值和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永和乾坤湾巨大的“S”型大弯,山水和谐共生,形似立体太极图。多弯蛇曲走势和“龙”之形象对比惟妙惟肖,蔚为壮观。以其独特罕见的地貌特征、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的象征意义被誉为“黄河上最美的湾”,是永和县的核心旅游资源和最具竞争力的品牌形象。随处可见的古老村落,土窑洞、石窑洞、石碾、石磨,保存了最完整的黄河风情。原始壮美的自然风貌、传统的农耕文化和黄土高原特有的质朴民情,构成了特色浓郁的乡村旅游画卷。
1.3.2 红色文化
阁底乡东征村是一方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为纪念1936年毛泽东率领东征红军胜利回师西渡永和,开发了东征纪念馆、于家咀湾红军东征回师渡口、红军崖英雄湾、红军寨等系列红色旅游资源。用大量的历史文物、翔实的历史资料展现了东征历史画卷和当年东征挥戈的丰功伟绩[5]。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加入了全国毛泽东纪念馆联谊会,被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是晋西南红色旅游的首选之地。
1.3.3 生态文化
永和县境内基本没有工矿企业,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优越的环境基础。全县百万亩三北防护林和数十万亩的红枣、野生槐花、核桃、苹果林形成了巨大的天然氧吧。此外,还有绒山羊、小杂粮、酸枣、野生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共同构成了发展现代生态旅游的“金山银山”。以北方梯田农耕文化为特征的芝河源头精品农业园区,通过特色农业的开发及多样经济林的种植,已成为集生态、生产、采摘、娱乐于一体的绿色旅游区。
2 研究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永和县实施“文化引领、旅游兴县”战略,提供扶贫政策和资金筹措,围绕临汾市建设“百里黄河经济带”,依托乾坤湾、红军东征纪念馆等核心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以黄河乾坤湾为主的黄河风情游、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为主的红色文化游、以绿色产品采摘为主的生态休闲游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县委、县政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沿黄旅游公路永和乾坤湾试验段全面完工,全县旅游公路大循环初步完成。
3 研究区在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乡村旅游开发缺乏创造性,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充分利用好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是永和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迄今为止这些优秀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开发不足,使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无法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进入旅游市场。现阶段,仍以传统的乡村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及专项旅游产品开发力度较小。旅游产品乡村性、体验性和参与度不高。如,休闲农业观光仅以采摘体验为主,缺乏深度旅游规划,对游客没有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农家住宿、餐饮娱乐、旅游小镇千篇一律,原创性较差,独特性和竞争力较弱,容易导致村与村、户与户之间形成不良竞争。旅游商品品种少,以农副产品出售为主,游客购买率较低。
3.2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经验不足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是旅游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受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且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尚缺少足够的吸引力促使其返乡就业创业。导致现阶段乡村旅游参与主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盈利增收的技能不强,在旅游服务理念、旅游技能、旅游特色商品开发等方面的能力欠缺,导致乡村旅游景点管理不规范问题时有发生。
3.3 基础设施不健全,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
永和区域经济基础较差,开发起步较晚,大多数脱贫产业还处于启动成长阶段,带动能力有限,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短板”依然突出,旅游产业体系不健全,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软硬件投入不足,如城乡旅游交通的通达性与连贯性较差,景区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且没有开发旅游专线,游客进、出、散不畅,交通不便导致游客不愿舟车劳顿来此。旅游配套设施有限,乡村旅游接待能力普遍不高,接待水准低。医疗应急设施、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交通服务普遍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旅游者舒适快捷的需求。
3.4 区域旅游协作有待加强
区域合作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必然选择,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但是,由于地方意识过重,过分强调短期效益,往往会造成协作深度不够,协作内容可操作性差,协作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如,陕西延川与永和乾坤湾都发育于晋陕大峡谷,山水相连、资源相近、人脉相通,由于受行政边界分割的影响,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受到制约[6],不能有效的“互通有无、合作共享”,市场竞争缺少优势。
4 促进研究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4.1 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促进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政府部门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管理与协调机制,将目前部分扶贫政策适度调整优化为乡村发展支持政策,依托旅游开发,进一步拓宽旅游扶贫渠道,争取资金、技术、人才多方面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环境水平,强化旅游行业监管。创新和完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改善民生,实现扶贫效益的最大化,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
4.2 精准识别,资源融合,打造“天下永和、大美乾坤”系列旅游精品体系
创新旅游开发理念,整合以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创意性旅游项目,构建具有黄土风情、黄河文明的优质旅游品牌。乾坤湾景区不仅有黄河的壮观、峡湾的震撼,还有人文始祖伏羲的传说,蛇曲中华“龙”之图腾,又恰似草书的“和”字,诠释出“龙行黄河,天下永和”的象征意义,这些都是可以积极挖掘打造的。通过与黄河风情展示、黄河文化体验、康养度假、生态农业等相结合,融合地域特色,设计系列旅游精品线路,从而彰显母亲黄河、龙腾黄河、生态黄河的独特魅力,让游客在游历中领略黄土生态新貌,理解黄土、黄河文化意义的深远[7]。
积极挖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有效推动精准扶贫红色文旅。通过“重走红军东征路”,打造具有“红军东征特色”的红色旅游经典产品;完善主题党日班、党性实践教育班、红色文化体验班等培训项目;组织当地中小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游,彰显“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内涵。坚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同步推进生态旅游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拓展绿色生态效益;整合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和特色乡土文化内涵,设计差异化的地标产品[8]。结合养生、健康、农耕、饮食等文化元素开发相关活动及赛事。突出自然风貌的原生态性和黄河沿岸乡村农耕文化的古朴淳厚。如,位于黄河岸边的山村奇奇里,可以利用其独特的黄土风情的窑洞、服饰、饮食、礼仪、节令、游艺等人文旅游资源打造多元互动文化项目[9],构成黄河、窑洞、岸边人家一幅完整的风景画,带给游客更好的休闲生活体验。这样不仅保护了民俗文化,还提高了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实现从观光游到体验游、度假游的提档升级,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加大培训帮扶,加强扶智又扶志合力效应的形成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发展。建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机制,如鼓励当地旅游院校、组织单位等深入基层、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开辟实习基地、鼓励乡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人才供给。加强教育培训,发挥村民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在乡村旅游中充分参与、真正受益。提升乡村从业人员创业就业能力、旅游参与水平、服务接待技能等。增强乡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为城乡融合和乡村建设发展注入持久新动能,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和发展。
4.4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环境
加强景区、特色村镇的交通干线,连接各旅游节点公路、旅游公交线路的升级改造。针对乡村旅游自驾游游客的需求,加强各级路段相关路牌、路标、加油站、生态停车场、自驾游营地及汽车租赁体系的建设与管理[10]。创设旅游交通的快速便捷、安全舒适。建立乡村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着力改善住宿餐饮、医疗应急、供水排污、停车场所、乡村公厕等基础设施,创造生态宜居的良好环境。推动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咨询服务、旅游安全监管、游客信息反馈以及紧急事件处理等服务的完善。发展智慧旅游讲解服务,开发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
4.5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布局旅游全产业链
拓展乡村旅游业态,把旅游业与脱贫攻坚和当地特色的枣产业、槐花产业,以及康养、健身、赋闲等元素相结合;把景区开发同村民增收相结合,通过精准帮扶加工销售红枣、核桃、小杂粮等绿色农特产品及深加工产品,开办特色养殖、农家乐,制作剪纸、布鞋等当地特色手工艺品,打造休闲绿色采摘园、田园综合体、民俗古村和康养基地。在农产品存储、采摘购销、加工流通、民宿餐饮、文化导游等行业开拓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农业产业链得以延伸和拓展,实现乡村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加大对外宣传促销,进一步提升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提供稳定支撑。
4.6 加强旅游协作,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旅游经济的区域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引擎,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永和乾坤湾作为山西省规划发展3大旅游板块中黄河板块的代表性景观,已成为山西省乃至全国黄河旅游的标志性品牌。打破行政区界限的束缚,加快融入“西线黄河游”精品旅游线路的步伐,进行县域、县际、区际优势资源的整合,跨区域连线成片进行融合开发,加强旅游产品的互补性和整合性,互送客源、开展旅游交通“绿色通道”、联合进行市场促销和旅游形象推广,系统谋划贫困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共构黄河一体化的文化生态旅游带。对增强区域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塑造黄河旅游整体品牌影响力,建设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中国黄河景观长廊都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