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天选70 号及高产栽培技术
2022-11-18张耀辉汪石俊荣建荣
张耀辉 王 伟 汪石俊 郭 丹 荣建荣
(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天水 741000)
甘肃陇南麦区主要包括天水市及陇南市的小麦种植区域,是甘肃省冬小麦主产区之一,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在22 万hm2左右,占甘肃省冬小麦播种面积的40%左右[1-2]。小麦条锈病是陇南麦区小麦的主要病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最为严重,流行年份可导致小麦减产20%~30%,甚至绝收[3]。长期以来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一直是以化学药剂为主,不但造成了财力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也影响了粮食安全。而选育种植抗条锈病品种不仅能够有效的防止条锈病,而且还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4]。但随着条锈病菌新小种的不断产生和发展,造成陇南麦区一大批生产品种的抗条锈性丧失[5]。因此,不断挖掘抗条锈病种质资源,将其作为亲本选育小麦新品种,来替换生产上的感病小麦品种,显得尤为重要。
小黑麦是黑麦与小麦远缘杂交的品种,具有生长优势强,耐干旱、耐盐碱、耐瘠薄,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6]。基于此,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小黑麦小黑8X 作父本与普通小麦天96C1-1 杂交,用系谱法连续选择多年育成了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天选70 号。母本天96C1-1 为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冬小麦新品系,冬性,丰产性好,高抗条锈病,分蘖力强,籽粒饱满,白色、硬质,抗逆性中等;父本小黑8X 是引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八倍体小黑麦,冬性,长芒,分蘖力强,生长整齐,抗倒伏,抗逆性强,籽粒红色、粉质、商品性差,品质一般。2001 年配制杂交组合,F1表现杂种优势突出,抗病性优异,农艺性状优良,以重点组合入选,由于为远缘杂交,后代分离类型丰富,故F1混收后,F2种植2000 株左右,创造较大的分离群体。F2以后各代均大量选择目标性状一致的单株,按株行种植,经连续多年定向单株选择,2014 年获得遗传表现基本稳定、抗病性好、农艺性状优良的株系11 个,推荐参加2014-2015 年度品系鉴定试验,其中新品系01-126-2-2-1-1-2-2-2 产量排第3 位,于2015-2017 年参加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谷试验站川水地品系比较试验,2017-2020 年度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21 年4 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麦20210022。
1 品种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该品种冬性,属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47d。幼苗生长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能力较强,单株成穗率一般。株高74.5cm,株型紧凑,秆硬、韧性好,抗倒伏性强。穗长8.6cm,穗纺锤形,白壳,无芒,小穗数18 个,穗码排列紧密,穗粒数43.5 粒。籽粒白色、硬质,千粒重43.22g。亩穗数38.5 万穗,穗层整齐,旗叶半披垂,抗青干,熟相好。
1.2 品质2020 年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测试中心和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天选70 号籽粒容重794g/L,湿面筋含量31.4%,粗蛋白质含量14.2%,吸水率63.2%,沉降值34mL,面团稳定时间3.4min,最大拉伸阻力114E.U.,拉伸面积28cm2,属中筋小麦。
1.3 抗病性2018-2020 年度连续2 年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天选70 号苗期对条锈病混合菌表现免疫,成株期对供试的条锈病优势生理小种中4-1、条中34 号、条中33 号、条中32 号、中4 混合及混合菌均表现免疫,总体对条锈病抗性表现优异。天选70 号苗期对供试的白粉病混合菌表现中感,成株期对接种及田间自然诱发的白粉病表现中度抗性,总体对白粉病抗性表现较好。在多年的试验和生产示范及推广种植中,田间未见全蚀病、黄矮病等其他病害的发生。
1.4 抗寒性2017-2020 年度连续3 年经甘肃省种子总站在武山龙台和张川平安进行6 点(次)的抗寒性鉴定,天选70 号平均越冬率在96.8%,与对照品种兰天33 号的越冬率相当,说明天选70 号在适宜种植区域能够安全越冬。
2 产量表现
2.1 鉴定试验2014-2015 年度参加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谷试验站川水地品系鉴定试验,折合产量9633.0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7 号增产19.26%,居51 个参试品系第7 位。
2.2 品比试验2015-2016 年度参加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谷试验站川水地品系比较试验,每hm2折合产量9810.0kg,较对照品种兰天33 号增产19.34%,居15 个参试品系第2 位;2016-2017 年度续试,折合产量9472.5kg,较对照品种兰天33 号增产6.49%,居15 个参试品系第7 位;2 年品系比较试验平均产量9641.25kg,较对照品种兰天33 号增产12.92%。
2.3 区域试验2017-2018 年度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区域试验,5 个试点中4 点增产,每hm2折合产量5412.0~8950.5kg,增产幅度-8.3%~18.1%;平均产量6789.0kg,较对照品种兰天33 号增产7.2%,居12 个参试品系第3 位。2018-2019 年度续试,5 个试点中3 点增产,每hm2折合产量5614.5~9904.5kg,增产幅度-9.52%~12.2%;平均产量7384.5kg,较对照品种兰天33 号平均增产3.2%,居13 个参试品系第4 位。2 年10 点次试验中,7 点次增产,每hm2平均产量7086.75kg,较对照品种兰天33 号增产5.2%。
2.4 生产试验2019-2020 年度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生产试验,5 个试点中4 点增产,每hm2折合产量5373.0~9003.0kg,增产幅度-1.9%~9.1%;平均产量7399.5kg,较对照品种兰天33 号增产2.95%,居5 个参试品系第4 位。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适种区域天选70 号主要适宜在甘肃省陇南麦区(天水市和陇南市)海拔1500m 以下地区及类似生态类型区域种植。
3.2 整地及种子处理播前应及时整地,力争达到“深、细、匀、实”的标准,有利于小麦高产丰收[7]。小麦播种前对种子的加工处理非常重要,能加快出苗,有利于形成壮苗,提高出苗率。一般在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将通过精选的小麦种子晾晒2~3d 后,用辛硫磷乳油、吡虫啉、甲基托布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8]。
3.3 适时播种天选70 号在适宜区域内的最佳播期为10 月11-20 日,每hm2播量应控制在210kg,保证基本苗450 万左右,肥力较好地块可适当减小播量。
3.4 合理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氮、磷肥结合施用。一般每hm2施成品有机肥750kg、磷酸二铵150kg、尿素225kg;在返青后视苗情结合春灌或降雨追施尿素120~150kg;灌浆期可结合蚜虫的防治,用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以增加粒重,促进增产。
3.5 病虫害防治小麦抽穗扬花后及时进行“一喷三防”,可用杀虫剂氯氟氰菊酯乳油、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杀菌剂烯唑醇、戊唑醇、多菌灵,叶面肥磷酸二氢钾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等叶面喷雾[9],确保小麦高产。
3.6 及时收获由于甘肃陇南每年6 月中下旬连阴雨天较多,小麦收获应及早进行,但不宜过早收获,在小麦蜡熟后期或完熟期前、小麦田块中基本无自然落粒、小麦籽粒含水量为10%~20%、茎秆含水量为20%~30%时收获为宜,可降低机械收获时造成的损失,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