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地区古树资源现状调查与保护措施
2022-11-18张春雷
张春雷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辽宁 凌源 122500)
1 自然概况
凌源市位于辽宁最西部,处在辽冀蒙三省(区)交界处,属燕山山脉东段与松岭山系交汇过渡地带,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自然年降雨量540 mm左右,以干旱天气为主,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雨量集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由南向北,降雨量逐渐减小,形成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的梯次过渡。自然植被以华北植物区系为主,蒙古植物区系与长白植物区系成分有部分生长,形成了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特点。
在清代中叶以前,凌源全境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松、柏、柞、榆等多树种相伴而生,形成稳定的顶级群落,给凌源地区留下了珍贵的古树资源,虽然经过了几百年的关外移民、毁林开垦、战火损毁等对古树资源造成的不可逆破坏,凌源市所辖范围内,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古树自然地理分布等影响,仍留存有大量古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等,因此,对古树资源调查并实施科学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 凌源市古树资源现状调查
2.1 调查方法。现地实测每株古树的各项调查因子,包括古树所在乡镇小地名,GPS定位,实测胸径、冠幅及树高,记录树种及所属科、属,古树生长状况及周边下木与主要影响因子,拍摄不同方位的照片,填写古树调查表。按照国家古树的树龄分级标准,国家一、二、三级的树龄分别为500年以上、300~499年、100~299年。古树树龄测定时,一般根据多年资料积累,以该树种在相似立地条件下实际测量的老伐根、雷劈等毁损树木年轮比照推算树龄;也可以依据历史文字记载等确定古树年龄。
2.2 调查结果。500年以上的国家一级古树达到52株,树种包括油松(Pinus tabuliformis)31株,国槐(Sophora japonica)6株,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枣(Zizyphus jujuba)各3株,酸枣(Syringa spinosum)、槲树(Quercus dentata)、暴马子丁香(Syringa reticulata)各2株,小叶朴(Celtis bungeana)、元宝槭(Acer truncatum)、色木槭(Acer pictum)各1株,其中,在这些一级古树中,包括1 000年树龄的古树有4株,分别为牛营子乡供销社院内侧柏、三道河子镇西大岭油松、刘杖子乡郭杖子西南沟油松、佛爷洞乡金杖子山枣;国家二级古树106株,三级古树102株,这些古树除以上国家一级的树种外,还包括有花曲柳(Fraxinus chinensis subsp.)、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山皂角(Gleditsia japonivca)、梨(Pyrusussuriensis)、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蒙椴(Tilia mongolica)、紫椴(Tilia amurensis)、梓树(Catalpa ovata)、胡桃(Juglans regia)、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桃叶卫茅(Euonymus pauciflorus)、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旱柳(Salix matsudana)、家榆(Ulmuspumila)、春榆(Ulmuspumila)等28个树种。调查有侧柏古树群、核桃楸古树群、蒙古栎古树群、松栎混交古树群4处,大多树龄在100~200年。
3 凌源市古树资源分布特性
3.1 古树品种的多样性。从调查结果看,凌源市古树300年以上的品种有油松(总株数107株,占零星古树总株数的41.1%)等28个树种,包括三道河子镇胡杖子西大岭的1株油松,树龄1 000年以上,大河北镇的1株槲树,树龄500年以上,佛爷洞乡1株酸枣,树龄1 000年以上,侧柏单株可达500年以上。
3.2 生长位置零散。每株古树生长的立地条件与环境都没有可比性,如生长在居民房前屋后、寺庙周边、家族坟地、荒郊野外、丘陵山顶、沟谷或边缘等。因年限久远,肥沃农田对居民生产影响较大,古树极少保留在农田中。在立地条件优越地方的古树较多,如核桃楸、坟地松柏、榆树等,生长于贫瘠的石灰岩基质阳坡地带的侧柏,有单株生长的,也有几株或大面积生长的古树群,使得凌源市古树资源的分布不均衡。
3.3 古树群相对分布集中。凌源市刀尔登—前进乡一线,宽度10 km,长度约20 km,片状分布天然侧柏古树群,总面积185 hm2,大多树龄在200年左右,最大单株树龄800年以上;核桃楸古树群在大河北、三道河子2个镇的阴坡或半阴坡沟谷地带分布,海拔500~800 m,总面积100 hm2以上,因天然核桃楸出材率低,所处地块不宜于开荒耕种,因此,大多原始次生林未被人为破坏,林相整齐,其中最大一棵核桃楸胸径达49 cm,冠幅8.5 m,树高达12 m,林龄在200年以上;南大山蒙古栎原始次生林,最大树龄超过150年,面积8.5 hm2,地径达到1.2 m,冠幅8.0 m;河坎子乡东庄村北沟臧家坟松栎混交林,多年前就为当地原住居民的祖坟所在地,自然保留生长有300余株300年以上的古树,品种包括有油松、色木槭、小叶朴、家榆、麻栎、蒙古栎等,最高的麻栎高达42 m,冠幅10 m,胸径0.55 m,最高树龄420年,顶部树干已干枯死亡。这几处古树林,均生长在凌源市南部的青龙河流域,体现出几百年前,当地自然植被的生长状况,是凌源地区古树资源的典型代表。
3.4 传统习俗观念对古树的影响。古树因树龄较高,有些达到近千年,在群众中内心产生敬畏心理,相信有神灵庇佑,并寄予良好期望、嘱托等,所有这些神化古树等的行为,对保护古树产生一定积极影响,但也有在古树附近烧香祈福,或者在古树根部增设人工设施等的现象,对古树保护造成不良影响。
4 古树资源受损害的原因
凌源市古树资源丰富,近年来,已有多株古树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主要原因有极端气候现象增加(如干旱、高温等),不可预见因素(如雷击、火灾、病虫害等)发生,以及人为干扰原因(如修建地表围栏、堰坝等,对地表原有根系造成破坏)等,另外,对古树拯救或采取复壮措施不到位等,也会对古树资源造成一定损害。
5 保护措施
5.1 建立古树资源档案。对境内所有古树进行全面系统的清查,在查清古树资源分布和生长状况基础上,建立古树资源永久档案,此档案管理系统应细化到每一棵古树,做到根据此档案数据系统可以对境内古树的分布区域、树龄、树种等一系列指标进行查询、分类、统计与救助管理。
5.2 改善土壤环境。山地古树树下经长期的雨水冲刷,水土流失造成大面积树根裸露,对于古树的地面部分,一般可采用覆土、覆沙、加碎木屑等措施来改善树根的营养状况,增加其根部的营养面积。同时还应增加土壤的透气、透水和蓄水能力,在古树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得铺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
5.3 加强古树的水肥管理。辽西地区为半干旱地区,十年九旱,对古树进行浇水抗旱是重中之重。应在每年春季3月下旬或11月中下旬灌1次透水,特别是大旱之年在旱季浇一次救命水尤为必要。对生长在地势低洼地段或粘重土壤上的古树,修建排水沟及地下渗水管网。根据古树的生长需要进行施肥,在根际周围以施农家肥为主,对树势较弱的古树,还应辅以树干滴注液态肥。
5.4 有害生物防治。古树易遭受病虫侵害,特别是衰老的古树更易遭受蛀干害虫的侵害。全市油松古树占古树总数的41.1%以上,近年来检疫发现外来入侵害虫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valens LeConte)在凌源市已经出现,该虫以成虫、幼虫蛀食松树根干,首先为害老年大树,破坏疏导组织,导致油松古树在短时间内死亡。可采取生物、化学、物理等方法防治,其中利用磷化铝树干密闭熏杀、菊酯类树干注药防治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趋势;对其他主要害虫及蛀干害虫,主要采取生物防治措施,推广和应用低毒无公害生物农药,保护天敌昆虫,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监测,如有病虫害大发生,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使古树健康生长。
5.5 做好古树拯救工作。对山顶或易遭雷击地带的高大古树,要架设避雷设施。对枯空严重、有倾斜的树木采取填堵树洞,加固、支撑,或采取围栏、疏枝等措施,预防古树倾倒。对树体中空的衰老古树要及时填补,填补时先刮去腐烂的木质,用硫酸铜或硫磺粉消毒,然后在空洞内壁涂木材防腐剂。洞口用砖石封砌,为了恢复和提高观赏价值,表面用水泥、黄沙加色粉面,按树木皮色、皮纹进行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