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淮稻茬小麦耐湿抗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022-11-18毛瑞玲

陕西农业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条播田块抗病

毛瑞玲

(河南省淮滨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淮滨 464400)

0 引言

小麦是沿淮流域重要粮食作物,探索沿淮稻茬小麦耐湿抗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对充分挖掘稻茬小麦增产潜力,提高小麦生产整体水平,确保小麦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当地农业专家一直在调查研究沿淮稻茬小麦耐湿抗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但由于秸秆大量还田,造成土壤悬空不实、出苗率低[1];稻茬麦田块排水性差,土壤粘重,不易耕耙,适耕期较短,整地质量不高,难于精细耕作,不利于培育壮苗、限制高产等原因[2],机械插秧,水稻直播区域,适宜小麦生长的茬口较短[3],产量水平一直不够高,是限制沿淮流域小麦增产的重要因素。为确保沿淮流域稻茬麦高产高效生产,根据沿淮流域稻茬麦生产现状,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精细整地、开沟做厢、科学施肥、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栽培技术环节进行探究。经多年生产实践,笔者探索到适合沿淮稻茬小麦耐湿抗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指导广大农民科学种植管理,从而提高小麦种植效益。

1 品种选择

沿淮稻茬麦区是小麦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以及渍害、湿害的高发区,经常出现倒春寒天气[1],所以,应选择适宜推广种植的耐湿、抗病、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并经省或国家审定。目前,适宜推广的品种主要有扬麦15、扬麦13、郑麦113、宁麦13等[13]。半冬性和弱春性品种适合在沿淮稻茬麦区种植[24]。

2 播前准备

2.1 种子精选

播种前需进行种子精选,去除秕粒、烂粒、病虫粒等。种子质量需达到二级以上,纯度超过98%,净度超过97%,最低发芽率为90%[15],含水量不超过13%。

2.2 种子处理

选晴好天气晒种1~2 d,选择合适的拌种剂或种衣剂进行种子拌种或包衣[16]。条锈病、赤霉病等病害重发区,可选用咯菌腈、戊唑醇等种衣剂进行包衣;丛矮病、黄矮病发生区,可用吡虫啉进行拌种;防治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可选用40%辛硫磷乳油进行拌种。一般采用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进行种子拌种或包衣,可兼防多种病虫害。

2.3 精细整地

水稻收获前10~15 d,需排水降湿[1],水稻收割后应及时深耕晒田,由于稻茬田土质粘重,适耕期短,必须及时抢墒整地,做到底无卧垡,上无坷垃,整好畦田,畦宽1.5~2.0 m,采取窄畦播种,有利于排水降湿[4]。实施秸秆全量还田,秸秆长度6~7 cm[6]。第一遍应深耕,耕深25~30 cm,第二遍可浅耕,耕深20~25 cm,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透气性,增强土壤蓄水、渗水、供肥和保肥能力。采取旋耕或板茬少免耕的田块,每隔2~3 a深松或深翻1次[25]。

2.4 科学施肥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耕翻前将有机肥氮、磷、钾肥均匀撒施田间,再进行耕翻。667 m2产量400 kg以上的田块,需施纯氮(N)12~18 kg[17],五氧化二磷(P2O5)6~7 kg,氧化钾(K2O)7~8 kg,加适量微肥。一般每667 m2施有机肥3 000~5 000 kg,复合肥(N∶P2O5∶K2O=15∶15∶15)30~40 kg,微肥(如硫酸锌等)1~2 kg;若无有机肥,复合肥(N∶P2O5∶K2O=15∶15∶15)40~50 kg。氮肥施用基肥:追肥为7∶3[14]。根据苗情进行追肥,但弱筋小麦氮肥适当前移。

2.5 适时播种

2.5.1 播种期 适时播期为10月15日至11月5日,由北往南播期逐渐推迟[23]。半冬性品种应早播(一般在10月15-25日),弱春性品种应晚播(一般在10月20日至11月5日)。

2.5.2 播种量 如适期播种,旱茬田块667 m2条播量10~12 kg;中晚茬田块667 m2条播量12~15 kg。若因墒情不好延期播种等情况,需适当增加播量,每晚播1 d,播量应增加0.5 kg,但条播每667 m2不应超过20 kg,撒播每667 m2不超过25 kg[20]。

2.5.3 播种方式 晴朗天气时,整地后进行条播;若遇上连阴雨天气,应采取板茬少免耕条播方式,一次完成施肥、旋耕、播种、覆土等[12]。条播行距20~23 cm,播深2~4 cm,要注意深浅一致;也可采取先旋耕再条播[6];还可以采取人工撒播的方式,但要精细整地、撒种均匀,播后浅耙覆土;此外,近年来,通过实践摸索出高畦降渍种植关键技术,实现了在适墒、干旱和连阴雨天气条件下小麦适期播种[22]。

3 田间管理

3.1 清好“四沟”

播种后及时清好“四沟”。采取窄厢深沟,以便起到排明降暗除渍防旱的作用。每2.5~3 m需挖一条厢沟,沟深26 cm,宽 20 cm;田块长大于70 m的田块需加开腰沟,沟深40 cm,宽 33 cm。田块边沟深超过40 cm[10],田外排水沟应在水稻收割前15 d开挖,沟深1.2 m左右,确保排灌方便,雨停田干[5]。

3.2 冬前及越冬期管理

3.2.1 查苗补缺 出苗后应及时查苗补缺,对断垄缺苗的田块需及时进行补种,或在分蘖结束后疏密补稀,浇水移栽,挖时带土,确保成活[7]。

3.2.2 适时化除 提倡越早进行防治效果越佳[21],11月中下旬进行化学除草,可667 m2用15%炔草酸30~50 mL,对水均匀喷施,但应注意选择晴天、无风、无露水,气温稳定在5℃以上时施药。

3.2.3 因苗追肥 如底肥不足的田块,需趁雨后及时追肥,条播麦田可667 m2追施尿素8~10 kg。人工撒播麦田需加大追肥量,可667 m2追尿素10~12 kg。也可施有机肥、稻糠稻秆、或人畜粪尿,以防麦苗发生冻害。

3.2.4 排渍防旱 应注意做好清沟排水、防旱工作,确保沟沟相通,雨停田干,排灌方便,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麦田渍害和旱灾的发生。

3.3 返青—抽穗期管理

3.3.1 因苗追施拔节肥 对于个体发育较差,趁雨或结合浇返青水,667 m2追施尿素8~10 kg,依据苗情,适当增减。对于壮苗或旺长的田块,拔节期可结合浇水或趁雨,每667 m2追施尿素7~10 kg[2]。

3.3.2 加强病虫害防治 重点加强条锈病、蚜虫等病虫的防治。对于条锈病,要坚持“准确监测,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防治全田”的策略,控制其危害蔓延。

(1)纹枯病:拔节返青期,当病株率达15%时,可667 m2用25%丙环唑乳油30~35 mL,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100 g,对水50 kg均匀喷施,隔7~10 d再喷一次,连喷2~3次。

(2)条锈病: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60g,或667 m2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100 g,对水50 kg叶面喷施,隔7~10 d再喷一次[9]。

(3)蚜虫:如百株虫量超过200头时,每667 m2需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5 g,对水50 kg均匀喷雾。注意轮换用药,以免产生抗药性。

(4)麦蜘蛛:平均每33 cm行长有200头时,可667 m2用40%毒死蜱乳油50 mL,或20%达螨灵50 mL或50%马拉硫磷2 000倍75 kg,对水50 kg喷雾防治。

3.3.3 做好化学除草 返青期杂草发生多的田块,需及时进行除草。可667 m2用15%炔草酯可湿性粉剂30~40 g,或10.8%精唑禾草灵乳油30~40 mL,对水50 kg均匀喷雾。

3.3.4 严防湿害渍害 遇连阴雨天气,注意及时清好“四沟”,严防湿害渍害发生。

3.3.5 预防倒春寒和冻害 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潮来临前,采取喷洒叶面肥、生长调节剂和灌水等措施进行预防[18]。如发生了冻害,需及时采取趁雨追肥或浇水等补救措施,一般667 m2追施尿素7~10 kg,磷酸二氢钾3~5 kg[8]。

3.4 抽穗—成熟期管理

3.4.1 防治病虫害 主要有:

(1)赤霉病:抽穗扬花期,可667 m2用45%戊唑·咪鲜胺悬浮剂50 mL,或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乳剂50 mL[3],对水50 kg均匀喷雾,喷药后24 h内遇雨,应及时进行补喷。抽穗扬花期若遇3 d以上空气湿度较大或连阴雨天气,应在雨停间隙期开展防治[7],在第一次防治后,隔5~7 d需防治第2次、第3次,以确保防控效果。

(2) 蚜虫:百株穗蚜达800头以上时,可667 m2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5 g,或5 %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8 mL,对水50 kg均匀喷雾。

(3) 病虫混合发生区:可667 m2用10%阿维·吡虫啉悬浮剂15 mL+40%戊唑醇·咪鲜胺悬乳剂30 g+磷酸二氢钾100 g,或0.0016%芸苔素内酯水剂15mL,对水50 kg均匀喷雾。

3.4.2 开展“一喷三防” 第1次“一喷三防”应在抽穗开花前进行, 可667 m用15%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悬乳剂15 mL等杀虫剂+45 %戊唑醇·福美双悬浮剂60 mL等杀菌剂+矿源黄腐酸钾原液50 mL等,对水50 kg进行喷雾。可防治病虫、防早衰。隔5~7 d防治第2次。若遇3 d以上连阴雨或凝露天气,隔5~7 d再防第3次,确保防效[11]。

3.4.3 巧施穗肥 在灌浆期,可667 m2用尿素1 kg+磷酸二氢钾0.2 kg+适量锌肥和硼肥,对水50 kg进行叶面喷施,可防止早衰,预防倒伏、干热风,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

3.4.4 降湿除渍 清好“四沟”,确保沟沟相通,排灌方便。田间积水及时排出,增加土壤通透性,使根系保持活力,叶片功能期延长,达到防渍防病的目的[19]。

3.4.5 适时收获 小麦成熟时常遇连阴雨天气,因此蜡熟末期需及时抢收,防止穗发芽和“烂场雨”,确保颗粒归仓,增产丰收。此外,优质弱筋、专用小麦需单收单储、及时晾晒,以防混杂霉变。

4 结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以上栽培技术可有效提高沿淮流域稻茬小麦耐湿抗病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沿淮流域稻茬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提高了小麦种植效益。

猜你喜欢

条播田块抗病
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对露天矿不同土壤重构方式的响应特征
基于时空滤波Sentinel-1时序数据的田块尺度岭南作物分布提取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水稻不同播种方式直播应用技术研究
水稻精量机条播高产栽培技术
植物细胞内存在“自杀神器”
临夏县旱地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效果研究
水稻水条播旱管应用技术研究
啤酒大麦科学施肥保品质
2007年上海生物高考卷部分遗传题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