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贡献

2022-11-18齐卫平

社会主义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中国化改革开放

齐卫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全面论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在致辞中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概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开启意义。今年是党的十二大召开40周年,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阐述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贡献,对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思想自觉,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创新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端于对历史的反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起点与党中央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相一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始的创新实践,推动党走上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新历程。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领导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深刻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又一个历史帷幕,在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伟大实践中拉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最鲜亮的字幕。

198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自党的七大以来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通过这次会议,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转化为新道路的明确指向。邓小平在致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页。“走自己的道路”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过去我国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中国特色,意味着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结合好。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要概念在提出之时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意蕴。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并长期坚持的历史传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2《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人民日报》,2022年01月12日。1956年底深刻广泛的社会变革完成后,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巨大成就。但如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道路经历曲折过程一样,找到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缺乏经验和思想束缚的历史局限,党在指导实践中发生“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因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真理同中国实际成功结合而付出严重代价,遭遇的曲折留下历史遗憾和沉痛教训。

历史关闭一扇窗的同时也会打开另一扇窗,摔过跟头后就会有重找出路的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3《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720、721页。作为重找出路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概念的提出和实践的探索,发端于对历史的深刻反省和思想自觉。

邓小平指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页。,“我们过去许多东西是学苏联的。当然有些东西不错,那是就当时的水平来说,但基本的经验是不成功”5《邓小平年谱》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29、242、248页。,“不解放思想,什么事情只搬马克思、列宁和毛主席的词句和语言,我们进行的事业就不可能得到提高和发展”6《邓小平年谱》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29、242、248页。。他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7《邓小平年谱》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29、242、248页。从邓小平反省历史的思绪看,有两个线索很清晰。一是由于缺乏经验而导致盲目学习苏联,二是由于照搬苏联模式而脱离国情,二十多年搞社会主义建设走弯路的原因是没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是不是搞社会主义上,而在于没有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提出,正是解这个题的概念性答案。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邓小平给出的回答体现两个思维特征。首先是用否定思维破除社会主义的认知误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关起门搞建设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搬别国模式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抓物质文明建设不是社会主义,不抓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用这些“不是什么”的话语表述,为科学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行思想上的拨正纠偏。其次是用肯定思维形成社会主义的认知结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改革开放坚持正确方向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加快发展,又不能超越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用这些“是什么”的话语表述,为搞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作出思想上的正本清源。

邓小平给出的一系列回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概念以丰富的内涵挺立起来,成为贯穿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标识性成果。“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732页。党的十二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央领导人讲话和党的文献中高频率使用的重大概念,并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及事业、旗帜等多重意义上加以突出强调,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宽阔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意蕴。从思想内涵看,党中央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不断提炼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内容,逐渐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层面整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框架,提出坚定“四个自信”的要求。从实践意蕴看,党中央“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6、17、26、17页。,“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6、17、26、17页。,“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6、17、26、17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不断结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从反省历史、汲取教训发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为党的创新理论持续推进的源泉。党中央一边推进改革开放实践发展,一边有意识地进行创新理论的概括。1983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发行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一书,党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全党认真学习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的主要内容。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9个方面,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自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到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时隔50余年,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不断丰富发展的有机整合,逐渐完成体系性的完整建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历史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作出全景叙事,按四个时期进行了全面总结,其中第三个时期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的一个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6、17、26、17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时期,党通过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收获了创新理论的系统性成果。

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标志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同一个理论主体的建构过程。理论体系与理论主体是两个不同范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理论体系是一个系统概念,侧重于某种理论形成内在关联的完整性构架。理论主体是一个标识概念,侧重于某种理论形成思想观点的原创性建构。理论主体发生新的转换必然促使新的理论体系形成,从一个理论体系到另一个理论体系的发展建立在新的理论主体形成基础上。如果说理论体系主要呈现框架构建的话,那么,理论主体则主要表现内容创新。框架形成内容铺展的范围,内容支撑体系内涵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的理论主体实现原创性建构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在作出改革开放历史性抉择后的30年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化过程演绎了同一个理论主体形成和成熟的思想发展逻辑。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不断丰富,认识不断提高,思想不断深刻,从而推进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趋于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理论主体的建构两个过程相统一,在以下几对相关联的关系统一上得到集中体现。

(一)一个时代主题和一对辩证关系的统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美苏两极对抗,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盟共同体成立和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出现格局变化,世界形势发展由此形成新的走向。虽然制度和意识形态纷争仍在持续,但传统意义上的“冷战”已经翻篇,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掀起和全球化趋势显露深刻影响着世界发展格局和进程。邓小平敏锐洞察历史大势和世界变化,揭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确立中国发展战略谋划新思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这体现了对世界形势深刻变动的回应。在渴望和平与谋求发展的普遍潮流下,各国因摆脱革命与战争的局势困扰而寻找新的机遇。新机遇必然伴随新挑战,战胜新挑战才能把握新机遇。邓小平从时代主题转换的历史大势出发,反复强调必须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世界潮流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同时必须增强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形成和成熟,正确对待机遇与挑战的辩证关系,始终是极其重要的理论命题。邓小平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等重大论断,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要求,确定把握时代主题加快国内建设的深刻理念,树立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定力。

(二)三次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和三个理论成果的统一

党的历史实践中,从1945年党的七大到改革开放前,毛泽东思想都发挥着党的指导思想作用。改革开放后,在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同时,党中央不断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2012年党的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形成党的指导思想三次与时俱进。这三次与时俱进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创新精神的历史主动和精神主动,体现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下必须形成新思想新理念新结论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党的指导思想三次与时俱进的标志是三个理论成果的形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三个理论成果构成的同一个理论主体构建中得以实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在推动党的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中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三)一个理论体系和三个思想体系的统一

从系统思维看,体系是一个结构性框架,一个理论体系具有相应的理论构造。系统集成是体系形成的重要特征,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标志性的整体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三个思想的子系统集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分别代表三个思想子系统标志性的阶段成果,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循序渐进的形成过程。作为标志性的阶段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为同一个理论主体的丰富和发展,又体现为以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形成新的拓展和创造。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时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党的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页。。科学发展观以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内涵构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围,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指出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三个思想体系构成总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总系统涵盖子系统,子系统支撑总系统。

(四)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和三个根本问题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传统,也是党坚持理论创新的核心要义。《历史决议》把“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百年奋斗十条历史经验之一,突出的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传统。党的话语表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从来就不是机械照搬经典书籍中的理论。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而形成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18、17-18、14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为党的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的又一个阶段,史无前例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根本问题,以不断深化的思想认识和实践举措,作出富有创造性的新答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18、17-18、14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三个根本问题的思考和回答,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加深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三个根本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以形成深刻认识和把握三大规律的思想升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时间维度看,体现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跨越性发展;从空间维度看,体现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到政治文明,从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到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拓展性丰富。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从理论开创到体系成型的收获,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18、17-18、14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在继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后,又一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理论成果完成新的飞跃,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在中国实践中得到彰显。

三、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中的历史地位

习近平指出,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5-37页。。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实践看,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创造到体系成型的过程中具有开创性的历史地位。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通过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的“第一次结合”任务,而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要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许多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18、17-18、14页。。然而,“第二次结合”遭遇了曲折,由于受到“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和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生的失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轨道。邓小平领导党中央作出改革开放历史抉择,意味着“第二次结合”的重新开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次新飞跃的整体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型具有成功完成“第二次结合”的标志性意义。邓小平在完成“第二次结合”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由邓小平确立。经过1956年以来2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施改革开放从根本上说就是发展战略的一次大调整。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决定了发展战略调整的大思路。“邓小平同志思想敏锐、目光远大,多谋善断、举要驭繁,总是站在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善于从全局上思考问题,善于在关键时刻作出战略决策。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作出了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45页。邓小平围绕发展战略的大思路设计改革开放,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重大论断,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充分认识到改革会有风险,但不改革中国就没有出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邓小平提出稳定压倒一切的重要观点,要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形成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这些发展战略确立的发展理念,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整个过程。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概念由邓小平提出。建构理论体系首先从形成概念开始,新的理论主体以新的概念为标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一系列讲话中已提出许多新观点新构想,但未形成标识性概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概念正式提出于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对这次代表大会评说:“十二大同七大比,同七大起的作用一样,七大是把革命引向胜利,十二大是把建设引向胜利。”2《邓小平年谱》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48、378-379、556页。1985年9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我们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方针政策是根据中国的特点和实际制定的。过去我们照搬苏联模式,也有发展,但不顺当。我们正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看来,我们的路子走对了”3《邓小平年谱》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48、378-379、556页。。邓小平指出:“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191、213页。,“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191、213页。,“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191、213页。。1988年11月,波兰书籍与知识出版社出版邓小平著作集《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波兰文版,邓小平撰写《致波兰读者》中指出:“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使我们获得了有益的经验,深刻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定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来说,就是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邓小平年谱》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48、378-379、556页。。这些论述为改革开放实践打上鲜明的符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理论体系的标识性概念。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体由邓小平搭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每一次飞跃都体现为新的理论主体创造,中国共产党人以不断创造理论主体成果产出,推动不断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14-15页。,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6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形成新的理论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新要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1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14-15页。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这个主要任务构建新的理论主体,一以贯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结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趋于成型。邓小平提出的坚持党的领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以及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等重要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核,对理论体系建构具有支撑意义。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实行“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统一、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重要思想和相关理论范畴,搭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建构中发挥了奠基性作用。

四、结语

党中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过许多重要结论,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其二,改革开放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须继承邓小平留下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迈进为主要任务,在开创新局面、形成新布局、实现新跨越、创造新辉煌的实践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十个明确”的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1《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人民日报》,2022年01月12日。新征程新的赶考路上,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理论成果为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中国化改革开放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HIP –HOP AGANDA?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