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2022-11-18刘宏达
宋 晟 刘宏达
科学技术作为重要变革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如基于农业技术形成农业文明、基于工业技术形成工业文明、基于信息技术形成信息文明等。网络文明是信息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对网络空间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新形式的统称,体现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网络社会后的进步状态及其积极成果”1张瑜、闫聚群:《“网络文明”的概念辨析》,载于《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网络文明建设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通过建构网络空间社会生产生活的规则体系和文明秩序等,来有效协调人与网络,以及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网信事业已经成为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坚持从“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14页。的政治高度,将网络文明建设作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加以统筹推进,取得了网信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网络文明建设的明显成效。系统梳理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进入繁荣成熟期,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新兴信息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信息、数据等日益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既快速推动着物质生产方式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变革,也日益丰富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抢抓信息化发展机遇,坚持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网络强国战略实施全过程,不断探索中国式网络文明建设道路。
(一)不断深化网络空间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必须承担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4、325页。。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而信息化又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的加速器、催化剂,这就决定着网信事业发展必须高举精神文明旗帜,使网络空间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空间、网络文明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领域。
精神文明建设以人为对象,以阵地为基本依托,人在哪里,精神文明的阵地就在哪里,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随着互联网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4、325页。为此,党中央大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进网络、占领网络空间,使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要求向网络空间延伸拓展,通过加强网络阵地、人员和重点群体管理,以及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等,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导权和主动权,不断提高网络宣传思想工作能力,让网络空间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凝聚思想共识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空间。
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是党中央适应信息化变革做出的重大决策。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确保网络正确运用和安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3页。;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明确要求。与此同时,党中央始终强调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不断深化网络空间精神文明建设。2017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网德工程、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净化网络环境、开展网络公益活动等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对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提出要求,包括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丰富网上道德实践和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等。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二)系统构建网络文明建设体系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进网络,不是精神文明建设与网络空间建设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之间的深度相“融”,这就要求网络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网络技术逻辑与遵守精神文明规范相统一,探索和建构精神文明网络空间建设新体系。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重大决策,并将之纳入“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在总结网络空间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工作体系,为新时代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指导。
网络文明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和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文明兴网,推动形成与网络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文化风尚、道德追求、行为规范、法治环境、创建机制。在工作目标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在网络空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网络文化、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提升网络治理效能和净化网络生态、开创网络文明建设新局面。在主要任务上,主要包括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网络空间文化培育、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网络空间行为规范、网络空间生态治理、网络空间文明创建等六大内容体系。在保障措施上,切实加强党对互联网管理的领导,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不断理顺管理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为一体的全社会参与机制。
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相互映射、相互贯通之下,网络文明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性推动作用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95、196页。网络文明建设一方面坚持与现实社会建设相呼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95、196页。;另一方面发挥网络传播互动、体验、分享和社会动员力强等优势,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网上网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融合。2014年党中央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使之能够科学运用先进传播技术,增强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传播党和政府声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2020年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等。
(三)深入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实践
网络空间作为人类建构的新的生存空间,虽然使人们的活动交往变得更加广泛、自由、便捷、高效,但在国家制度性质、社会发展水平和人的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差异性制约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网络安全威胁、网络道德危机、网络价值冲突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6页。网络文明建设作为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不断得以加强推进。
在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上,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98页。的重大论断,并提出构建包括信息安全等在内的总体国家安全体系。我国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看成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坚持网络空间建设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和国家主权属性,以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确保网络空间的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等。从2014年起,我国连续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倡导“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理念,营造网络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2016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要求,开展全民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在引领社会文化风尚上,充分发挥思想道德的教化引导作用。2015年起,中央网信办以“五个一百”活动为带动深入推动网络内容建设工程的实施。2016年以来,中央网信办联合多部门持续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在全社会营造网络文明新风尚。自2018年起,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连续举办四届中国网络诚信大会,推动全社会传播诚信理念和践行诚信规范等。此外,中央文明办连续多年举办“中国好人”网上评议和发布活动,极大地增强了这一传统品牌活动的示范带动效应;团中央积极组织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使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打破时空限制。
在净化网络生态环境上,切实推进网络法制环境建设。我国不断构建和完善网络法制体系,并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面向全社会不断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培育人们健康理性的网络文明心态。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坚持加强日常监管与集中整治相结合,持续在互联网领域开展“清朗”“净网”“护苗”等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打击各类网络犯罪活动,集中整治网上各类违法和不良信息等。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颁布实施以来,针对诋毁贬损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等行为,司法机关加大打击力度,全国各地更是深入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使崇尚英雄、捍卫英雄之正气得以弘扬。2018年“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正式上线,形成国家层面的网络联动辟谣机制和互联网辟谣主阵地。
在厚植网络强国优势上,不断激发网络技术自主创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互联网企业并与科技人员座谈,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增强“科技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责任意识,立足中国国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顽强拼搏、刻苦攻关,切实改变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我国大力加强网信事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既着力“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99页。,又着力推动新工科、新文科,以及国家安全专业等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二、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网络大国。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为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2《奋力谱写网络强国建设精彩华章——我国网信事业发展成就综述》,《人民日报》,2021年09月24日。构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网民社会。另一方面,我国正在向世界网络强国迈进。2021年《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在全球具有代表性的48个国家的互联网发展综合指数评估中,我国位列第二位。3参见《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年版,第13-20页。在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的过程中,网络文明建设成效得以不断彰显。
(一)网络文明程度日益提高
网络文明建设渗透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一体化协调发展之中,其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聚焦重点任务,全面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文明兴网,使我国网络空间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
一是凝聚全社会强大的思想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最大公约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明确“两个确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筑牢全社会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针对网络空间思想信息的多元混杂、良莠不齐,网络传播又具有爆炸性、不可控性等特征,网络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的网络宣传阐释,切实加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等的网络传播,以壮大网络主流思想舆论来有效应对网络空间“去中心化”和杂音噪音,甚至是错误言论等问题。从网络媒体到网络新媒体,再到全媒体、融媒体,不断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矩阵,准确把握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主流价值的影响力版图不断扩大。人民网、新华网、求是网等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及其APP内容的原创率、首发率、人气指数等越来越高,特别是2019年1月1日上线的“学习强国”平台,因具有形式多样、资源丰富、更新迅速、随时随地可学等多种优势,一经推出便受到大家喜爱,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权威性品牌阵地。
二是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自1994年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互联网就成为西方反华势力妄图“扳倒中国”的工具,如美国的“棱镜”“X—关键得分”等监控计划。针对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和最前沿,我国网络文明建设始终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一方面,坚持党管网络媒体,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制度和责任机制,将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各类网络平台,以及相关的阵地和人员都管理起来,不断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事件的引导、预警和处置能力。另一方面,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针对网络蔓延的历史虚无主义、民族极端主义、单边主义等错误思潮,以及网络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等问题,加大正面理论宣传和错误言论批判的力度。经过不懈地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在全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网络意识形态得到切实维护”,“打赢网络意识领域一系列重大斗争,根本扭转了过去网上乱象丛生、阵地沦陷、被动挨打的状况”4《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8-9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作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57页。的重大判断,这其中当然包括网络意识形态领域。
三是不断提高人民网络文明素养。网民是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提升他们的网络文明素养是维护网络空间健康、稳定的重要基础。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全球媒体和信息素养评估框架》,2017年进一步提出数字素养的基本框架。我国网络文明建设正视网络文明素养教育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青少年成为“网络癌”“手机控”等现象,将网络文明素养教育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群团组织、互联网企业等的责任体系,融入公民道德建设和国民教育体系。一方面通过加强网络生态环境治理、繁荣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建设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中心,以及加大国家荣誉勋章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等先进事迹的网络宣传渗透力与传播力,不断推动全社会网络文明素养的实践养成。另一方面通过推动网络文明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等,着力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网络文明素养。2016年9月我国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明确将网络文明素养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政策顶层设计、教育制度安排与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强化网络文明素养教育。从当前情况看,我国绝大多数网民能够自觉遵守互联网领域法律法规,做到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以及增强防范意识、抵制不良倾向等,全社会争做新时代好网民、好公民的风气日益盛行。
(二)人民网络生活日益美好
自2014年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互联网+行动、大数据战略、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区块链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充分发挥网络文明建设在激发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推动互联网发展提质增效。我国坚持以网络文明建设推动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全面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人民的用网水平提供坚实保障。我国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光纤网络和4G、5G独立组网网络等。其中5G网络建设速度和规模居全球第一,截至2021年底,全国的5G基站数超过了140万,其中共建共享的5G基站超过了80万个,5G网络已覆盖全部的地级市,超过98%的县城城区和80%的乡镇镇区。1参见《国新办举行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7673/47746/index.htm.)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并以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推动网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既便捷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据统计,2020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4万家;2参见《2020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公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s://www.miit.gov.cn/jgsj/yxj/xxfb/art/2021/art_02cc1543ddc6436e91ea3c05ec4aae32.html.)互联网上市企业147家,境内外总市值达16.8万亿元;3参见《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信网(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数字化达到49.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1.7%;4参见《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信网(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达到39.3亿美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78亿美元5参见《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服务器约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0/12-15/9362892.shtml.)。
二是建设安全清朗的精神家园。网络文明建设一手抓法制约束,一手抓内容吸引,积极构建安全清朗的网络精神家园。在法制约束方面,我国加快推进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内容生产、互联网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特别是2014年以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陆续出台,不断健全网络法治体系。在此推动下,网络金融犯罪、网络暴力、网络恐怖活动、网络非法宗教活动、网络“黄赌毒”现象等得到了强有力遏制。在内容吸引方面,着力于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网络来抵制庸俗、低俗、媚俗文化,以加强网络内容生产的价值引导和安全监管来不断丰富人民的网络生活。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站数量443万个,网页数量3155亿个;全国搜索引擎用户占比99.2%,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占比93.7%,网络支付用户占比86.4%,网络购物用户占比79.1%,网络音乐用户占比66.6%等。1参见《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信网(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
三是以信息化满足人民新期待。网络文明建设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以信息化成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不断增强互联网思维,大力推动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公共服务等,使社会各类事务管理服务由“线下跑”转向“网上办”“掌上办”;并且通过加强各级各类数字平台、资源库、数据库建设,不断打通“数据孤岛”、弥补“数字鸿沟”,使“一网通办”“异地可办”等渐成趋势。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8.43亿,占网民总数的85.3%;2参见《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信网(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2.4万余家医疗机构,健康码适老化相关功能已覆盖全国至少3000万老年群体。3《奋力谱写网络强国建设精彩华章——我国网信事业发展成就综述》,《人民日报》,2021年09月24日。2020年以来在应对全球新冠肺炎重大疫情中,我国在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跨境电商等信息化服务方面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三)中国网络文明日益引领世界
信息化推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快速发生转变,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网络文明建设坚持走开放合作的发展道路,既重视自身安全,不断增强网络强国的软实力;又重视共同安全,在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签中不断扩大中国网络文明建设的引领力和影响力。
一是增强中华文明对外传播力。网络信息的跨国界流动,必然带来不同制度文明在网络空间的交融交汇交锋,特别是在如何破解“西方文明中心论”上,需要切实增强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力。我国网络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中华文明的网络传播,注重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及其当代价值、世界意义,通过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和善于利用海外社交媒体等,“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62页。。2016年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有51%的海外受众倾向于通过新媒体了解中国文化。5于运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光明日报》,2017年03月30日。在网络传播的助推下,中华医药、中华武术与中华烹饪成为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亮丽名片;欢乐春节等一批重点活动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品牌;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等成为全球互联网舆论关注热点。
二是共享网络文明建设新成果。我国主张以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等四项原则,坚持同世界各国共同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携手共建网络文明。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互联网治理的多边合作事务,不断提升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不断推动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另一方面积极主导召开国际互联网治理的相关会议,倡导先进理念、推介中国经验、共享文明成果,不断推动国际互联网治理发展迈向更高水平。从2014年到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我国浙江乌镇已连续召开八届,先后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等,系统地展示了互联网治理的中国经验。2021年我国以“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携手建设网络文明”为主题,召开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成为我国网络文明的理念宣介、经验交流、成果展示和国际网络文明互鉴等重要平台。
三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互联网治理也越来越需要全球的共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天下,以负责任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2015年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我国网络文明建设致力于打造一个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一方面积极推动同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互联网领域的对话交流机制。如2016年在杭州G20峰会上,我国签署《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等。另一方面坚持将信息化成果惠及世界人民。如自2013年发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以来,我国在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大数据、跨境电商、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为“一带一路”周边国家提供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的技术援助、政策指导和培训服务,以实际行动深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
我国网络文明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如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认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有利于我们承上启下,以规律性认识不断推动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的质量提升。
(一)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把握正确的创建方向
从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技术与人文的冲突具有长期性、普遍性等特征,而化解二者的冲突,“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65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把握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全面加强党对网信事业发展的领导,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出台《关于加强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统筹推进网络领域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管网治网水平,使网络这个最大变量转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网络文明建设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进网络开始,通过不断深化网络空间精神文明建设和形成网上网下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等,逐步构建和完善立足网络空间的精神文明建设新体系。一方面,以维护网络安全为根本要求。在网络空间,传统的国家安全与非传统的国家安全高度纠缠,形成网络意识形态、网络主权、网络信息、网络文化等一系列安全问题。网络文明建设坚守网络安全阵地,通过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营造网络法制建设环境、培育网络文明素养等,不断推动安全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另一方面,以引领和满足网络空间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为价值旨归。网络空间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必然要求精神文明的建设方式也随之改变。网络文明建设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贯穿网络科技创新、网络文化培育、网络教育创新等各项事业之中,通过对网络空间文明秩序的建构与维护、对人们追求高尚精神文化生活的引领与满足等,既完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又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内涵与实践形式。
(二)坚持系统推进,不断完善协同化创建机制
在网络强国战略推进下,我国网信事业发展基本形成从网络生产要素到网络管理体系、从网络内容生产到网络传播手段、从网络空间物的建设到网络空间人的建设等的一体化体制,本身就体现着系统推进的特征。网络文明建设作为网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贯穿于网络强国建设体系之中的同时,也不断完善与网络强国建设其它工作体系之间的协同化创建机制。一是与网络技术自主创新体系相协同。互联网核心技术是网信事业发展的最大“命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特别是保障国家网络安全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难题。由于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一些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成为最大的隐患。网络文明建设在引导互联网企业统筹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激励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等方面发挥着特有的重要作用。二是与网络法制建设体系相协同。我国从无到有、从部门规章制度到国家法律法规、从较为分散到体系化,逐步构建以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为核心要求,以保护个人权益、知识产权和激活数据要素市场为重点的网络管理法制体系,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而网络文明建设以法制为基础,加强自身的约束和落实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意识形态责任制、网络内容审查制、网络实名制、网络诚信征信制、追责问责机制等,从而不断丰富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三是与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体系相协同。人才队伍建设是网信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信息化人才培养需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网络文明建设与信息化人才培养相协同,既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立德树人,切实增强培养对象的爱国主义精神、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等;又以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彰显网络文明建设的优势与成效。
(三)坚持人民主体,不断激发群众性创建活力
我国之所以将网络文明建设提升到政治高度,关键在于看到网络文明建设是关系到民生福祉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共同富裕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问题。实践证明,正是因为坚持人民主体的立场,网络文明的群众性创建活力才能不断地迸现出来。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协调处理各种矛盾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7页。网络文明建设坚持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将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局部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以及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个网络主体之间的矛盾关系,从而使自身更具公平性、公正性和广泛性。二是抓住关键少数,不断提高网络群众工作水平。网络文明建设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利用网络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将网络真正打造成为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平台。三是以网民为主体,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自律机制建设。我国不断加强人们的网络素养教育,从思想认知到行为能力,从家庭引导到学校教育、社会规范,从法制教育到诚信教育等,逐步形成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以各个网络主体为对象,覆盖全社会和贯穿公民成长全过程、生活全方位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网络生产生活的自觉自律性。
(四)坚持创新导向,不断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空间信息瞬息万变,网络空间人的思想需求与行为特征也在不断地快速变化,特别是一些网络乱象层出不穷、一些错误思潮此起彼伏、一些网络危害事件频繁发生等,需要网络文明建设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网络思想行为的变化特征,以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来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增强自身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一是加强网络技术资源利用,不断创新网络管理方式。网络文明建设通过与国家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管理服务系统、人工智能技术体系等的有效对接,不断增强对关键设施、关键数据、关键技术等的应用能力,构筑起一道道网络绿色屏障和安全屏障,逐步改变对各种网络威胁采取监视、过滤、删帖、封号等消极做法。二是加强新型传播平台和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不断创新网络话语方式。网络文明建设通过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不断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建设一大批具有吸引力强、影响力大和受众面广等特征的主流媒体平台群和自媒体方阵,逐步形成以弘扬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为导向的、富有体验性和感染力的现代传播体系。三是加强对网络社会治理成功经验的借鉴与运用,不断创新网络创建模式。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助力下,一大批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学校等不断涌现。网络文明建设通过对网络治理的实体融入、平台互通、资源共享,以及对国内外有益经验的借鉴等,不断探索智慧舆情监控、智慧教育教学、智慧党建、智慧思政等创建新模式,从而促进自身的各项工作不断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