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的文化逻辑

2022-11-18黄平平李宜芯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话语语境文化

○黄平平 李宜芯

一、问题提出

(一)现代学徒制是国家战略深化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人们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认识等原因,内学徒制在我国企业全面衰退。对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不仅要学会操作技能,同时也要具备更加深厚的文化知识与更为系统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而企业内学徒制无法提供这种系统的知识。因此,当时,企业内学徒制因为缺乏系统培养,被人们作为一种落后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而抛弃。学校职业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无论其课程如何改革、师资如何培养,都是教给学生通用性知识与技能,但无法让学生获得岗位所需要的特殊性知识与技能。在现代企业技术的发展中,岗位知识和技能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往往不是取决于通用性知识和技能,而是取决于岗位知识和技能。因为前者容易通过学校教育及各种传播手段来获得,而后者的获取则必须依赖于掌握了精湛技术的行业企业专家[1]。

面对产业升级对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不得不对学校职业教育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反思。在继续保持职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优势的同时,在企业内部构建师徒关系,恢复学徒制,并使学校和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后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才能实现我国发展现代学徒制的真正战略目标。

(二)现实中现代学徒制试行流于形式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试行存在诸多困难。例如,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是由于政府的生拉硬配或者是基于人情,由于“外部偷猎”现象的存在,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动力不足,企业很少参与教学内容设置;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之间的联系不足,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是“放羊式”的;现代学徒制评价标准不完善,试行期限一到,学校忙着准备验收资料,满足现有评价标准的资料;很多家长更希望学生坐在大学校园的课堂上读书学习,而非到企业实习;学徒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不够,没有配套法规政策的激励和保障,缺乏均衡的利益相关者机制和对话平台,教学组织处于非结构化的状态,缺乏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和监督机制等问题。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老教师常说:“改革就是‘换汤不换药’,现在的现代学徒制就是过去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道理上的确如此,但稍作深究就能发现,新概念并不是对旧概念的简单替换,在新旧概念的背后实际存在的是不同的教育话语体系。我们还时常能听到职业院校的教师们说:“改革中所倡导的新教育理念虽很能鼓舞人的心志和情怀,但很难落到实处,不过是职业教育理论家的理想而已。”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在“走过场”,“新瓶装旧酒”,与以往的办学实践没有本质差别,现代学徒制的试行流于形式。

(三)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转换问题是现代学徒制形式化的根本原因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语境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正在经历的一场变革。对于现代学徒制而言,一方面,学徒制从人类文明开始发展至今,在不同的时期以适合的方式存在并延续至今;以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结合的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很多国家也积极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另一方面,目前在中国试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使得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和以往的校企合作没有本质差别、流于形式[2]。我们不断思考现代学徒制的中国语境,由此从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转换的角度分析。第一,传统学徒制向现代学徒制转换过程中的不适,表现为不同时间维度的教育话语转换的不适或壁垒;第二,西方现代学徒制向中国现代学徒制转换过程中的不适,表现为不同空间维度的教育话语转换的不适或壁垒;第三,现代学徒制理论向实践运动过程中的不适应,表征为教育话语理论向实践转换壁垒。

如果以上三种形式的壁垒不能被拆除,职业教育改革者的预期也只能持久地寄居于观念的世界。教育话语问题已成为当下现代教育的重要问题,教育话语转换壁垒是中国教育改革普遍存在的困境。本研究力图揭示现代学徒制及其教育话语问题不是一个抽象的简单的问题,而是历史演进机制的问题,是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的一种内在的文化价值冲突。教育话语不仅体现于传统与现代之争,更体现在中西价值碰撞与冲突之中。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应该遵循当今言说和思考的基本语境。教育话语转换壁垒是人们正在领悟着和思考着的现代性境遇中的问题,是当今人们正在遭遇或经历着的历史与现实状况的反映。如果从整个现代甚至当代西方思想史加以审视,就会发现真正富有价值的思想努力无不与现代性这一基本语境与路径相联,并且与现代性语境中的社会学批判、哲学批判等相联系。中国现代学徒制是“空降”来的一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而这种“空降”使得现代学徒制在试行中表现为多方面的形式化。那么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转换壁垒成为现代学徒制实践困境的根本原因。

二、概念界定

(一)现代学徒制

很多学者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内涵界定。首先,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结构化强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德国及瑞士的双元制作为现代学徒制典型代表,其实施形式是一种结构化很强的校企合作模式[3]。其次,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制度。如赵志群等人认为,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将传统学徒培训和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相互合作而形成的现代教育制度[4]。综上,现代学徒制是基于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理念,针对现代化企业中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型师徒学习方式与学校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教育话语

伯恩斯坦认为教育话语由能力话语和社会秩序话语两部分组成。能力话语即教导话语,主要在于传递技术技能及符合教学目标的评价指标所选择、组织的知识;而社会秩序话语即调控话语,是作用于创造生成秩序、关系以及认同的形成,并建构教导话语的内部秩序,主要包括知识的筛选、教学过程、技术技能的规范、概念及信息,从而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互动与沟通关系。王艳敏认为,教育话语是话语主体在教育场域中进行的,遵循教育的方法、原则和规律,表现为行政管理者发出的权势话语、研究工作者制造的理性话语以及实践教育者所发出的个人话语。综上,教育话语是指教育主体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就教育观念、价值、内容、信息等进行传递、沟通、解释所使用的话语。教育话语承载一定的教育价值、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分析和把握教育话语背后的教育本质是研究和实践教育问题和活动的逻辑起点。

(三)文化

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一种民族生活的样法。胡适认为,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张岱年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综合,是活动方式与活动结果的辩证统一。他们将文化解构为多层的,根据冰山理论将文化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霍夫斯塔德的洋葱理论将文化分为象征物层、英雄人物性格层次和礼仪价值层。奥蒂等学者将文化分为信仰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

本文选用巴登尼玛对文化的界定,文化是人思想和行动的过程和一切结果,是人的存在与发展方式,是人对其生命意义的理解与生命价值追求的体现,是某个群体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及其实践[5]。文化是人的一种行为过程,在此过程中呈现了对生命理解、价值观形成与变迁的不断演进。文化为人们不断地提供精神滋养,同时也使人们承受思想包袱,其根本是为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序开展和生命的不断延续[6]。文化是人行为的“结果”,这一结果中既包含了精华,也包含了糟粕。同时,根据巴登尼玛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信仰层、价值层、现象层。

三、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的文化逻辑

(一)教育话语的文化逻辑

根据福柯的解构式话语分析策略和批评话语分析,本研究对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的语言文本层次的分析与话语实践层次的解读以及与职业教育实践层次的诠释结合起来,进行层级之间诠释。文化分层理论将事物的分析通过三个层次来进行。第一层是现象层,是事物的外在表征;第二层是特征层,是事物的特点规律层,体现价值定位;第三层是事物的本质层,体现主体的观念、思想等。笔者根据文化分层理论,并结合解构式话语分析策略和批评话语分析,将教育话语分为教育话语表达、教育话语结构、教育话语逻辑三个维度。

1.教育话语表达。教育话语表达主要包括教育话语方式及教育话语内容。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教育话语可以划分成不同形式。首先,按照教育话语的语言环境划分,可以分为德语的教育话语、英语的教育话语等。其次,以教育话语的语境划分,我们可以将教育话语分为理论的教育话语、实践的教育话语、不同学科的教育话语。按照教育话语的主体来分,可分为以政府为主体的官方话语、民众话语、以教育理论研究者为主体的理论话语、以实践者为主体的实践话语等。

2.教育话语结构。教育话语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从语言学讲,教育话语有其语言结构中最基本的词句和语言规则的内在语法结构。其次,教育话语的结构还包括自身的内在方式,即包含着主体和语境。故而,教育话语结构包含话语主体、语境等要素。

3.教育话语逻辑。教育话语逻辑主要指话语逻辑和教育逻辑两个部分。话语体现了话语主体对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教育话语背后反映着话语主体的教育思维、教育观念、价值取向等。不同教育话语主体对同一教育现象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如政府从社会、国家的角度思考,企业从成本利益的角度计算,教师从教学规律的角度表达等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立场形成了不同教育话语主体的教育话语逻辑。

(二)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转换逻辑

揭示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问题不是一个抽象的简单的问题,而是历史演进机制的问题,是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的一种内在的文化价值冲突,是一个整合现代多元教育主体、教育思维的问题。为此,本文建构了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转换壁垒的分析逻辑,包括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到现代、从西方到中国三个维度。

1.从传统到现代的延续性。传统与现代是统一的、整体的,事物的发展本身就是历史与现在、传统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变迁过程来分析,因为现代与传统是一组对称的概念。现代性教育话语的发展历程是一种极其复杂、充满内在矛盾的文明或文化过程,一种悖论式的实践价值取向,一种交织着内在紧张和冲突的存在结构。对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的反思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更不是无视它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以及人的自由与解放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而是阐释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在传统学徒制教育话语间的复杂历史演进关系,以动态发展的角度矫正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转换壁垒,用理性、清醒以及冷静的眼光来审视现代学徒制的问题和困境,反思现代学徒制从传统到现代的延续性,为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2.从西方到中国的正当性。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不同文化场域下,它既是西方语境的产物,也是非西方文化的国家与地区追求的目标。在现代语境中,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极具扩张性力量的能够表达现代性价值的关键概念。作为舶来品的现代学徒制,反思现代学徒制从西方到中国的正当性。为此,必须分析中国现代学徒制问题及其教育话语转换壁垒,比较西方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生成的文化场域,从而找到适合中国语境中现代学徒制的未来发展之路。

3.从理论到实践的适切性。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验证,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现代学徒制理论的研究从数量上日渐繁荣,从质量上也不断深化。现在已经形成的现代学徒制学术观点中,无论从其内涵、问题分析、策略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明确的解释和一定的操作性意见。然而,职业教育实践中,现代学徒制试行困境依然存在,这意味着现代学徒制理论话语到实践话语的转换存在适切性问题。因此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是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分析的重要问题。对我国现代学徒制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思考、策略的生成,应该基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在实践中经过调查并结合理论的思考才会形成具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

四、总结

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是一种现代教育普遍存在的“现代性”现象,教育话语不仅体现于传统与现代之争,更体现在中西价值碰撞与冲突之中。从文化视角分析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问题,亦遵循并结合了当今言说和思考的基本语境。从科学合理的教育话语分析模型下认识现时代中国面临的日益突出的诸如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环境与发展、文化建设等问题,才能在深层面上把握问题的实质。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问题也与文化有着密切关联,教育话语转换壁垒是人们正在领悟着和思考着的现代性境遇中的问题,是当今人们正在遭遇或经历着的历史与现实状况的反映。正确认识和理解现代学徒制教育话语的文化内涵,为现代学徒制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当下言说和思考教育话语问题的基本语境与路径。

猜你喜欢

话语语境文化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画与理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谁远谁近?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