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食品学科专业竞赛引领科研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以合肥师范学院食品专业为例

2022-11-18黄文婷郭桃芬朱桂兰

农产品加工 2022年15期
关键词:创业项目竞赛大赛

郭 娜,黄文婷,郭桃芬,朱桂兰

(合肥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形成三全育人格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施工蓝图[1]。高等学校,特别是没有专业硕士点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因整体科研能力弱,科研育人短板明显,发展后劲不足,通过专业竞赛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无疑为一个良好的发展途径。

专业竞赛是培养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途径,以竞赛为契机,可以有效推动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2]。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学生实践竞赛能力教育与培养,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教师全过程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等方式,依托“互联网+”、挑战杯、食品工业设计大赛、食品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构建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科研育人体系。

1 食品专业竞赛育人体系的问题

目前,国家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但学校开展科研育人教育时间较短,经验不足,以竞赛为载体形成科研育人体系还在不断完善,科研与人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一是学校目前没有专业硕士学位点,科研内力弱;二是专业竞赛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由于教研压力过大,注重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容易忽视对学生科研技能和思想的教育,育人意识不强;竞赛学生往往对竞赛结果较为关注,忽视了产品研发和检测的深入研究,形成的作品竞争力较弱;学校创新大赛的成果转化途径较少,后期产品不能进一步优化升级,对教师和学生的驱动力不足,科学研究浅尝辄止。

2 竞赛育人未来发展探索与架构

加强学生竞争意识,形成了以竞赛为载体,培养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初步构建知识、能力协同育人的科研育人模式。

2.1 强化竞赛育人理念,优化竞赛体系

将以竞赛为载体的育人观念纳入整体教学计划中,增强竞赛驱动力,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竞赛系统和评奖评优政策,形成一套学校有政策、学院有组织、教师有经验、学生有团队、竞赛有项目的自上而下的竞赛体系,实现知识、能力协同育人的培养目标。学校组织开展校级竞赛项目,推动学生了解和熟悉竞赛流程与规则,使其更快进入竞赛角色;教师主动投入,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提升学生参与竞赛、参与科研的主体意识。以竞赛为载体,开展以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的竞赛作品培育计划,积极推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请,并对项目立项选拔、团队组建、经费保障、结果考核等方面实施项目化管理,进而提升竞赛作品的创新力和竞争力[3]。

2.2 拓宽竞赛渠道,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化

学校整体科研项目和经费较少,食品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竞赛获取资金支持。目前,学校食品专业学生参与的各类竞赛仅限于安徽省教育厅认定的A、B类赛事项目,比赛项目较少,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同等级和国际赛事,如食品行业和企业的自定竞赛项目、全国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竞赛、杜邦营养与健康两岸学生创新竞赛、娃哈哈杯创新大赛、康师傅校园创新大赛和三只松鼠休闲食品创新大赛等项目。促进多学科交叉应用发展,开阔视野,不仅在食品材料和加工工艺创新,将专业特色与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交叉的创新食品检测分析、食品包装材料、食品保鲜贮藏等的各类项目和产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依托创新竞赛,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取经费、通过学院配套提供充足的竞赛经费、引入食品企业共同研发产品等措施扩大资金来源,推进竞赛基地建设,拓宽学生接触社会和企业的机会,让学生在竞赛中不断打磨专业技能和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强化校内外指导教师,提升专业指导水平

推进教师深入企业研修和自身发展,提升教师以赛促改、以赛促教的教学与科研能力[4]。积极动员和广泛吸纳优秀校友、知名企业家、竞赛辅导专家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参与竞赛指导工作,形成一支高水平、专业化、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竞赛指导团队。引入校外指导专家和相关企业,实现多元化指导团队和扩大资金支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竞赛等活动。目前,学校与蒙牛、可口可乐、三只松鼠、洽洽瓜子等公司有良好合作关系,每年为其输送多名优秀毕业生,获得企业的良好口碑,可以邀请他们为学生进行产品创新评价等方面的指导;2018年学校与安徽省食品行业协会签订产学研基地,依托食品行业协会邀请更多相关专家学者为学校师生进行竞赛指导。

2.4 结合产学研合作,促进竞赛产品落地

设计新产品、创新工艺、提升产品竞争力是竞赛的目的,也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将竞赛产品与产学研项目结合,契合企业需求,将学生竞赛产品落地生产,真正做到产学研协同育人。

3 学校以竞赛促科研育人的实践成效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竞赛工作,发动教师结合专业与食品特性,突出食品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指导学生研发、创新食品种类和食品加工工艺;经申请和学院批准,设置了专门的食品加工和检测基地,提供竞赛需要的食品加工和实训场地;形成了一支由学院领导带队、教师指导陪同、学生积极参与的组织体系,保障了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目前,具体开展了以下3项工作。

3.1 制度工作

学院自上而下重视学生竞赛工作,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并制定完善了相关政策,如申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促进竞赛,获得教育厅A、B类竞赛奖项可以申请毕业免答辩,评奖评优加分等政策,获奖产品可以用于创新创业项目结题,使学生参赛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竞赛育人实效凸显。

3.2 专业指导工作

学院积极组织校内选拔赛,初步筛选推荐进入省赛的作品,严把数量和质量关,力争出校的作品具有独特创意,提高竞争力。鼓励指导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挖掘学生的特质和兴趣,指导学生创新材料、创新工艺、创新概念,制作竞赛作品,进一步形成科研论文和专利。例如,以猕猴桃果汁为主题的竞赛项目,获得了食品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二等奖,并以该产品获批1项发明专利和发表1篇核心论文,实现了竞赛与科研的良好结合,也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3 资金保障工作

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支撑了部分竞赛项目的顺利进行;积极寻找合作支持,如企业挂名“三只松鼠杯”等方式增加了专业竞赛的资金投入,给与参赛项目一定的材料补助、旅资保障。

近5年来,学生参加的安徽省大学生食品设计创新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计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9项,优秀奖2项;在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食品工业设计专项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8项;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选拔赛暨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金奖1项,第四届安徽省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1项。2020年,学校还获得了安徽省食品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的荣誉称号。依托竞赛产品,食品专业师生共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14项,已授权3项,着力打造一支科教协同育人的示范团队。

4 结语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有限的经费投入和科研水平下,学校通过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将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科研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了专业竞赛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提升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科研内力发展。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竞赛大赛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大赛主题:我的阅读·我的童年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创新思维竞赛(6)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首届大学生创业项目通过立项资助
创业生态及孵化器深耕“互联网+”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