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观察
2022-11-17宗刚军王圩健
王 力,宗刚军,陈 亮,王圩健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大类以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增高,伴有肺小动脉内皮功能障碍、血管重塑为特征的疾病,往往可引起右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1]。目前常用于PAH的药物有钙离子拮抗剂、前列环素、内皮素-1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5型抑制剂等[2]。尽管这些药物确实延缓了疾病进程,但由于该病的病因并不完全清楚,因此目前尚没有能治愈该疾病的方法,多数患者都会走向心肺功能衰竭的结局。诸多的动物实验均证实了同种属或异种属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治疗PAH的可行性与有效性[3-5]。
本课题组前期从人脐带结缔组织中分离出黏液样物质Wharton’s jelly并从中培养出大量MSCs,称为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wharton’s jelly derivedmesenchymal stem cells,WJ-MSCs),具有分化潜力大、增殖能力强、无免疫源性、无致瘤性、取材方便、无道德伦理问题的限制、易于工业化制备等特征[6]。目前,MSCs的体外培养主要是以含胎牛血清的基础培养基为主,含有异源性蛋白,易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阻碍了MSCs在临床的应用与推广。无血清培养基(serum-ree media,SFM)是一种合成培养基,主要由基础培养基和补充因子组成,可以避免血清源性污染及血清成份对实验研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WJ-MSCs作为种子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体外扩增后移植PAH大鼠模型,探索WJ-MSCs对PAH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为PAH患者的干细胞临床试验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细胞该实验所用6周龄雄性SD大鼠(SPF级,体质量200~220 g)购自杭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生产许可证号SCXK浙2019-0002),饲养于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SPF级动物房。饲养环境为恒温(22±2)℃,恒湿(55±5)%,每天照明12 h,自由饮水进食。本实验所用脐带来源于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妇产科2021年10月40周胎龄剖宫产胎儿,经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220909),同时经产妇及其家属同意,产妇健康,无传染性疾病,胎儿无先天性疾病。
1.2 干细胞培养及表型鉴定无菌取剖宫产新鲜脐带,以平衡盐溶液洗去脐带残留血液,剔除脐带动静脉,取结缔组织中的胶状物(此胶状物即为华通胶Wharton’s jelly)并剪切成1 mm3及以下小块,分装接种于数个75 cm2培养瓶中,每瓶加入10 mL间充质干细胞SFM(北京友康生物,货号NC0103),置于37℃、饱和湿度的细胞(含5%CO2)培养箱中培养,每2~3 d半量换液1次,每日观察组织块周围,待细胞贴壁融合至80%以上时传代培养,传代培养至P3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弃培养基,用干细胞温和消化酶(北京友康生物,货号NC1004)消化,SFM终止消化后离心、重悬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mL单细胞悬液1 mL/管,共6管,分别加入小鼠抗人单克隆抗体FITCCD34、FITC-CD45、PE-CD44、PE-CD73、PE-CD90、PE-CD105各20 μL,充分混匀,避光室温孵育30 min,平衡盐缓冲液洗2遍后离心(1000 r/min,5 min,离心半径10 cm),重悬成0.5 mL/管进行流式细胞仪表型检测。
1.3 PAH大鼠模型建立及实验分组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MCT组)、WJ-MSCs移植组(MCT+WJMSC组),每组10只大鼠,三组同等条件饲养。将模型组、WJMSCs移植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野百合碱(60 mg/kg)(Sigma Aldrich,货号C2401),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14 d后从WJ-MSCs移植组大鼠尾静脉注射0.5 mL细胞悬液(含2×106WJMSCs),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0.5 mL生理盐水,处理后于同等条件下继续饲养21 d,每周称量大鼠体质量并记录。
1.4 右心室收缩压及右心肥大指数检测野百合碱注射后第35天,各组大鼠称重后腹腔内注射戊巴比妥钠(按体质量40 mg/kg)麻醉,然后固定于大鼠操作台。右侧颈部行纵形切口,钝性分离右颈外静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剪开颈外静脉,将预充盈肝素钠盐水的聚乙烯PE50导管缓缓插入,经上腔静脉入右心房后进入右心室,尾端连接三通管,通过换能器连接MP15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美国BIOPAC公司),记录各组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RVSP)。脱臼法处死各组大鼠并取出心脏,剪除心房,沿室间沟分离右心室(RV)及左心室加室间隔(LV+S),滤纸吸水后分别称重,以RV/(LV+S)得出各组大鼠右心肥大指数(right ventricle hypertrophy index,RVHI),反映右心室的质量变化。
1.5 病理学检测取各组大鼠左肺组织块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并行HE染色,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肺小动脉的病理改变,每组随机选取与终末细支气管伴行的管径50~100 μm肺小动脉10根,运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肺小动脉管壁相对中膜厚度(medial thickness,MT)、外径(external diameter,ED)、中膜面积(membrane area,MA)及血管总面积(total arterial area,TAA);分别计算中膜厚度占血管外径百分比(2MT/ED×100%)、管腔狭窄率(MA/TAA×100%)。
1.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单个时间点的多组数据间比较,若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或Tukey法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的多组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WJ-MSCs的培养及鉴定结果原代WJ-MSCs培养约8~10 d后,组织块间隙可见大量细胞贴壁生长,形态不均一,以短梭形、三角形为主,呈平行紧密排列或漩涡状生长,连续传代培养的5代细胞增殖趋势相对稳定,细胞形态逐渐均一,呈纺锤形(图1)。流式细胞仪检测P3代细胞表型,结果显示实 验 培 养 的WJ-MSCs表 达CD44、CD73、CD90、CD105,而不表达CD45、CD34(图2),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特点。
图1 光镜下原代(A,×100)及P3代(B,×200)WJ-MSCs形态
图2 P3代WJ-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表型
2.2 动物一般情况及生存质量观察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WJ-MSCs移植组大鼠在注射野百合碱第10天后,活动明显减少,饮食、水量减少,呼吸较急促,体重增长速度减缓(图3)。模型组在注射野百合碱第18天后开始出现死亡,注射后第21天时死亡率为30%,注射后第35天死亡率为50%。WJ-MSCs移植组在移植干细胞1周后食欲逐渐恢复,体重渐增加,活动良好,在实验结束时,对照组及WJ-MSCs移植组大鼠生存率100%。与对照组相比,其余两组大鼠注射野百合碱第14天后体重均有显著下降(F=36.97,P<0.01),其中模型组下降最为明显。
图3 实验期间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2.3 右心室收缩压及右心肥大指数注射野百合碱5周后,与对照组大鼠RVSP(23.5±1.09 mmHg)比较,模型组大鼠(47.8±1.3 mmHg)、WJ-MSCs移植组(41.5±1.72 mmHg)大鼠RVSP明显升高(F=642,P<0.01),提示肺动脉高压模型造模成功(图4A)。WJ-MSCs移植组与模型组相比RVSP明显降低(P<0.01)。从RVHI结果来看,模型组(0.383±0.03)及WJ-MSCs移植组(0.348±0.03)较对照组(0.287±0.02)大鼠右心肥厚程度显著增加(F=31.46,P<0.01),但WJMSCs移植组较模型组大鼠右心肥厚程度有所下降(P<0.05)(图4B)。
图4 各组大鼠RVSP及RVHIA:右心室收缩压,B:右心肥大指数;*P<0.05,**P<0.01
2.4 病理形态观察及图像分析结果对照组大鼠肺小动脉内皮连续性好,炎性细胞较少,管壁均一(图5A)。模型组大鼠肺小动脉管壁向心性增厚,中膜平滑肌细胞明显增生伴炎性细胞浸润,致管腔明显狭窄(图5B)。WJ-MSCs移植组大鼠肺小动脉中膜增生程度介于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管腔轻中度狭窄(图5C)。三组大鼠中膜厚度占血管外径百分比(F=146.8,P<0.01)、管腔狭窄率(F=138,P<0.01)均有显著差异,模型组最高,WJ-MSCs移植组次之,两组数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同时WJMSCs移植组中膜厚度占血管外径百分比、管腔狭窄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图6A、6B)。
图5 各组大鼠肺小动脉显微结构改变(H-E染色,×200)
图6 各组大鼠肺小动脉中膜厚度占血管外径百分比及管腔狭窄率比较A:中膜厚度占血管外径百分比,B:管腔狭窄率;**P<0.01
3 讨论
Bourgeois等[7]在研究PAH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过程中提出了细胞增殖和退化假说,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参与抑制肺动脉高压模型中的细胞凋亡,促进肺小动脉闭塞性丛集病变的形成,而细胞损伤可引起内皮功能障碍,进而引起肺小动脉功能障碍。再生细胞治疗旨在修复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同时恢复肺小动脉功能。目前常见的干细胞治疗种子细胞有内皮祖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等[8]。MSCs属于多能成体干细胞,其来源于中胚层间充质,分布于骨髓、脐带血和脐带组织、胎盘组织、脂肪组织等,其自我更新及分化潜能不如胚胎干细胞,但较内皮祖细胞强,有向骨细胞、神经细胞、脂肪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等分化的能力[9]。本研究中采用的WJ-MSCs取材于废弃的人体脐带组织,避免了胚胎干细胞面临的医学伦理问题,它介于胚胎与成体组织之间,具有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原始特性,其强大的再生潜能在组织修复和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经过体内注射后可迁移到损伤部位,分化并促进修复[10-11]。此外,WJ-MSCs具有独特的免疫学特性,表达人类白细胞Ⅰ类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1,HLA-Ⅰ)、HLA-G,不表达HLA-DR,从而避免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排斥及T淋巴细胞活化,表现为低免疫源性[12]。如果能在体外提取、培养及传代过程中避免接触异源性蛋白,WJ-MSCs将有望成为最具应用前景的临床应用级别的间充质干细胞。因此,本研究选择无血清培养体系对WJ-MSCs进行体外培养,避免常规培养体系中不同程度的异种蛋白混入,避免因异种蛋白造成的移植宿主对移植干细胞的排斥反应。
许多动物实验研究发现,MSCs显示出较低的组织持久性和植入率,约5%[13]。移植的MSCs在受体组织中的低存活率可能与培养条件或在受体内环境有关,因此对其使用有很大的限制[14]。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SCs修复和改善受损组织功能的能力并不一定需要显著的植入或分化率[11]。事实上,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机制实现了与靶细胞之间的细胞通讯与联系[15]。MSCs分泌的生物活性因子介导MSCs的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等功能。它们还有助于组织再生、血管生成和微生物的清除。本研究中首次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培养WJ-MSCs用于移植PAH大鼠模型,发现移植后大鼠生存率明显改善,右心室动脉压较模型组下降,右心肥厚程度下降,提示WJ-MSCs移植后可有效缓解PAH所产生的肺小动脉压力升高、右心压力负荷重的病理生理过程。从病理结构上看,WJMSCs移植后从一定程度上逆转了PAH大鼠肺小动脉中膜过度增生及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的病理改变,从而缓解了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升高的进展过程。该研究结果产生的机制有如下可能:(1)诸多研究发现,野百合碱诱导的PAH动物模型,主要通过损伤肺动脉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坏死、脱落,进而整个肺动脉血管发生纤维化、硬化[16],小动脉周围巨噬细胞浸润,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病理结果显示WJ-MSCs移植进入受体后小动脉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模型组减轻,可能通过旁分泌机制产生生物活性因子,一定程度上起到免疫调节、抗炎作用[17,18]。(2)Zhang等[19]发现,野百合碱诱导的PAH大鼠经舌下静脉注射大鼠骨髓MSCs后,肺动静脉壁面积较PAH大鼠模型组显著增加,通过荧光染色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抗体在移植区显著增加,提示MSCs移植后能在肺内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本实验中WJ-MSCs移植后可能受内环境影响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修复受损的肺动脉血管内皮。(3)WJ-MSCs通过旁分泌机制分泌促血管生成物质,刺激新生血管网及侧枝循环形成,缓解肺小动脉压力过高,改善肺内血流及氧供平衡[20]。
另一方面,WJ-MSCs移植PAH大鼠后虽然在血流动力学及病理结构方面较模型组有所改善,但仍无法完全逆转肺小动脉中膜增生过程,分析原因主要包括:(1)移植细胞量不足或移植途径引起的移植效率不足。考虑到动物模型的总体循环血量有限,无法一次性输注过多的细胞悬液。另外,经尾静脉注射的干细胞需经下腔静脉循环,部分细胞无法到达靶病变处。有文献报道,除尾静脉注射外,经舌下静脉、颈外静脉以及气管内注射干细胞,均可实现本研究类似结果[19,21,22],但各种移植途径的优劣尚缺乏系统比较。(2)旁分泌产生的生物活性因子数量有限,可能无法完全抑制炎症反应的进展。因此,采用基因修饰的方法将生物活性因子基因转染干细胞,进而在移植供体内持续高表达,进而发挥持久的抗炎作用是可能的解决途径。(3)肺动脉高压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多样,单一的机制补偿不足以逆转疾病转归。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采用基因修饰的WJ-MSCs移植治疗PAH,并对比多种移植途径的移植效率,探索更加优化的干细胞移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