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教育日志:名师工作室研修常态化的个案探索

2022-11-17王立华刘立平

教师教育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日志研修成员

◎王立华 刘立平 秦 望

每一届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下文简称“工作室”)在建设期间不间断地围绕相对固定的研修主题完成系统化的研修内容,实现研修效果的螺旋式提升,才算是实现了研修常态化。研修时断时续,不能常态化,是工作室建设的突出问题之一。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研修无法常态化?问题的解决方向在哪里?又该怎样基于解决方向形成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案呢?为此,“梨花院落”教师成长共同体、刘立平名师工作室、“8+1”工作室等教师成长共同体(1)“‘梨花院落’教师成长共同体”是王立华于2012成立的校内非正式教师成长共同体,侧重于校本化探索。“刘立平名师工作室”是临沂市罗庄区教体局于2004年命名的教师成长共同体,侧重于与区域探索。“‘8+1’工作室”是秦望于2005年发起成立的全国范围内的民间班主任成长共同体,侧重于横向的成长共同体与成长共同体之间的协同探索。三种教师成长共同体均以不同形式倡导成员记录不同形式的教育日志。三个共同体在完成研修时,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因此,我们的探索既遵循了非正式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民间行动逻辑,也遵循了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基本逻辑。基于实践经验,设计了一个“运用教育日志经验总结计划(2018-2021年)”,并对该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深入的观察、调查和研究,尝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个性化思路。

一、工作室常规研修方式存在的问题

用不同划分指标可将工作室的研修方式分为不同种类。笔者以工作室成员(下文简称“成员”)完成研修的“自主权大小”为划分指标,将研修分为被动研修与自主研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校直接组织或授权组织的研修、工作室主持人组织的研修均为被动研修。成员完成被动研修的自主权比较小,大多数时候在被动学习中完成研修。成员自主设计、自主完成的研修为自主研修。成员完成自主研修的自主权比较大,大多数时候在主动学习中完成研修。在初期的实践中,笔者发现两种研修方式的先天不足与运用思路的缺陷都制约着研修常态化的实现。

被动研修需要上级审批,在每一个审批流程完成之前,主持人都不便公开地组织研修活动,因此就出现了研修时间的不连续,自上而下确定的研修内容预设的理想化色彩过重、目的性过强、完成时限过急、完成的制度化规范过多、在实践中不易衔接等问题。

自主研修的主题随意性较大,交流的内容也多是有感而发,主题、内容自然会呈散点式分布,前后无法衔接或衔接不紧密。目前,大多数工作室以各类社交软件作为基本的研修平台。这些公共交流平台并不具备名师工作室建设需要的长久存储研修作品、大信息量沟通、存储系统化研修资源等研修功能,难以实现成员之间的持久的、深度的思维碰撞,导致研修效果不理想。

二、运用教育日志实现研修常态化的优势

既然教育行政管理力量推动的被动研修、随机完成的自主研修均不能实现研修常态化,就应该寻求新的突破思路。对中小学教师而言,运用教育日志是其坚持以多种形式全面地、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教育实践,并对记录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件、细节和体会进行深入的打磨、回味、批判、分析与整合,以提高自己的成长质量和实践水平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前期的实践中,三个工作室均提倡运用教育日志来记录、分析研修行为并将分析结果应用于提高研修质量。三个工作室通过分析成员的经验故事、课堂观察记录、教育日志原文、访谈内容、教育自传等内容发现,凡是规范地运用教育日志的成员,均取得了明显的研修成效。因此,笔者认为运用教育日志来完成被动研修、自主研修有助于实现研修常态化,运用教育日志对于实现研修常态化具有以下优势:

(一)能保证研修时间的连续性

首先,教育日志的使用不受时间限制,成员可以随时撰写教育日志。其次,撰写教育日志对成员的学术素养要求并不高。成员只要具备基本的观察素养、文字表达能力与计算机使用能力,熟悉教育日志的运用逻辑,就可以每天使用教育日志来记录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所思所悟。

(二)能保证研修内容的连续性

运用教育日志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成员运用教育日志有助于找到当下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培育教学个性,自然会主动地、经常性地寻找研修内容。成员运用教育日志,可以定期地或不定期地回顾、推敲、反思过往,找到自己的思维优势、判断力优劣、班级事务易出现的问题、研修行为是否有效等具有成长内涵的信息,从而确定成长起点、成长内容。成员在运用教育日志时,能把在不同时期出现的“自己”进行对比,找到自己信奉的教学主张、坚持遵循的教学原则、一贯坚守的教育精神、稳定的实践内容等教学个性培育方向。

(三)能保证研修效果的连续性

有学者认为,“日常生活、职业生活和专业生活三者构成了教师的三度生活空间,构成了每位教师生存和专业发展的场域”[1]。成员运用教育日志时,把关联性极强的三种生活空间连缀在一起,把对“师”的专业性、“人”的丰富性的零碎理解变成了系统化表达,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成员在三度生活空间里运用教育日志,自然实现了研修效果的连续、巩固与提升。首先,成员运用教育日志,建构起了日常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教育人”,成员在运用教育日志时,留住的大部分生活内容是职业生活与专业生活,但也被动地留住了日常生活的内容。其次,成员运用教育日志,建构起了职业生活空间。成员坚持运用教育日志,不仅能留住自己的研修生活、研修文化,还能留住自己的其他教育生活、教育文化,也就建构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活空间。再次,成员运用教育日志,建构起了专业生活空间。“苏霍姆林斯基坚持记录了32年的教育日志,他的著作被后人称为‘活的教育学’。”[2]成员坚持运用教育日志,发现、解决教育问题,涵养、畅谈教育情怀,探寻、总结教育原理,不断地生成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直至形成自己的“活的教育学”。

三、运用教育日志实现研修常态化的实施策略

(一)提高思想认识,培养教育日志运用的“文化自觉”

教育日志运用的“文化自觉”是指成员对研修现状、教育日志运用价值有充分的认识,自觉地把这些认识转变成研修文化信念、行为准则,把研修与运用教育日志有机结合起来,引导自己的教育日志运用朝着专业化方向自我创建、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成员运用教育日志的“文化自觉”从成员对教育日志运用价值的自知、自醒开始,经历教育日志运用体系的自信、自新,最终形成自强、自美的教育日志运用文化。

工作室从记录自觉、分析自觉、分析结果转化自觉三个方面培养成员教育日志运用的“文化自觉”。每天记录、完善教育日志,就实现了教育日志的记录自觉;以月、双月或学期为时限定期分析教育日志,或者根据实际不定期地分析教育日志,就实现了教育日志的分析自觉;把分析结果转化为记录质量的提高行为、教学个性的培育行为与教育质量的提高行为,就实现了分析结果转化自觉。

(二)明确记录规范,开发并合理使用记录工具

首先,在运用教育日志开始记录前,工作室需引导成员明确几种常见的教育表达方式的记录逻辑,培养规范记录教育日志的习惯,保证成员所记的教育日志能有效地支撑起研修常态化。教育日志与教育日记、教育随笔、工作笔记的不同记录逻辑见表1。

表1 教师常见教育表达方式的记录逻辑

其次,工作室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开发设计适合成员使用的教育日志记录本。 在经历了普通横格日记本、普通空白日记本、A3纸张横向表格等多种载体的试用后,工作室最终将教育日志本设计成A4纸张尺寸,每页表格占满一张A4纸,每月1本,共37张纸,每张纸的正反面上都有不同的表格。第一类是能留存基本信息、脉络性资料的周期性表格。这类表格分为月初核心工作规划表、周工作要事规划表、月末成长质量简析表。周工作要事规划表与月初核心工作规划表的设计要素基本一致。第二类是日程规划类表格(见表2)。第三类是涵盖主题、类别和日志内容的专题类表格。[3]

另外,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拍照、录视频、闹钟、日志等功能便于成员记录教育日志。一些公司、研修平台开发的泛微、日事清、敬业签等软件更便于成员记录电子版教育日志。

表2 日程规划类表格

(三)科学合理安排记录时间和内容,保证教育日志连续性

1.时间上,目标明确,定时记录

十五分钟的“晨曦规划”。早晨到校后,成员用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把日常教育实践、研修任务分条整理出来,再按照轻重缓急来规划日程,并把日程概要式地整理到当天的教育日志表中。

一个小时的“即时记录”。成员用七八个课间十分钟把规划的必做任务、机动任务的完成进展与质量、应急事情的处理过程与结果随机整理到教育日志本上,或记录到手机、电脑上。

二十分钟的“黄昏归类”。成员用下班前二十分钟左右时间来完善当天的记录信息,并把当天未完成的工作任务放到第二天的日程规划里。成员还把教育日志涉及的事物以实物、文字描述、图片、视频等形式存档。

一个小时的“后期完善”。每个星期的周五放学前或周六周日的休闲时间,成员都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及时地补记出现空缺的教育日志,丰富、完善已经记录的教育日志。

2.内容上,点面结合,纵横兼顾

成员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教育日志全面地记录常规的研修生活、教育生活,保证内容的横向关联,如日程类日志、随记性日志、备忘录日志、反思性日志、追踪性日志、专题性日志、解释性日志等;成员也可以有主题地、分期地记录教育日志,保证内容的纵向衔接;成员还根据研修内容、自己的教学个性培育方向,自主地选择重点记录的内容。

在不降低记录质量的前提下,工作室鼓励成员采用自己喜好并擅长的记录方式,选用自己喜欢的记录载体,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行文。为了便于月底分析,成员可以使用特殊的符号、不同形状的线条、醒目的颜色为日志内容做标记,以区分工作重点、注意事项、完成质量等内容。

(四)多样化处理和分析教育日志,获得专业成长

1.整理与分享教育日志

工作室提倡以学期为单位装订教育日志。在装订之前,成员基于教育日志内容、成长要事等信息,找到一个学期以来的研修重心、教育实践重心,据此写作一篇前言或后记,再给自己的教育日志合订本推敲一个名字。工作室还请有美术专业背景的成员给全体成员设计出风格不同的教育日志封面。同时,工作室还以月为单位,以照片、PDF文档、电子文档等形式,用整本展示、单页展示来分享成员的教育日志或记录体会。

2.分析与转化教育日志

首先,工作室汇总所有成员的教育日志进行分析,从整体上判定工作室研修质量、教学个性的培育质量。其次,成员对教育日志进行归类并依据内容确定分析重心。(1)随记性日志的分析: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修内容、教学个性培育方向。(2)备忘录日志、反思性日志、追踪性日志、专题性日志与解释性日志的分析:提取规律信息,从某一个点或某一维度分析研修内容的连续性,寻找教学个性的培育方向。(3)日程规划类日志的分析:判定日程规划的完成质量、执行力的高低;从整体上分析研修连续性完成的质量、教学个性的培育质量。

在分析频率方面,工作室一般以月为单位进行日志分析。如果近期记录的教育日志种类多,内容完备,文字信息量大,就适合一个月左右分析一次。相反,则延长分析周期。

在分析结果的呈现方面,工作室应选用便捷的分析工具,并以多种形式呈现分析结果。第一,充分利用教育日志本中的月末成长质量简析表,从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媒介、关键理论等方面,分别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来总结本月的教育日志记录质量。这既是在记录教育日志,也是在分析教育日志。第二,工作室自主设计简便的教育日志运用质量评价表,从日志记录(包含日志本保护、记录内容、语言规范、记录风格、记录频率)、日志分析(包含分析频率、分析方式)与分析结果使用(包含结果呈现、结果使用)三个方面评价自己的教育日志运用质量。第三,工作室或成员可以使用NVivo12、图悦、Python等词云图分析工具,将记录的内容按照固定的频率生成一个又一个词云图,然后以词云图、excel表、文本等形式呈现分析结果。第四,工作室或成员可运用经验总结法,撰写内容全面的教育日志运用阶段总结。

工作室通过对教育日志的分析,提炼描述力强的实践概念与主张,总结系统化的实践策略,完善结构化的研修课程,确认各成员教学个性的培育点,最终达到促进工作室及其成员专业成长的目的。

猜你喜欢

日志研修成员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一名老党员的工作日志
扶贫日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雅皮的心情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