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两旧一村”改造的实施机制
2022-11-17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经过近30年的持续努力,上海完成了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显著改善了众多居民的居住条件,提升了城市功能,推动了城市快速发展。但是,作为一个特大城市,上海仍然存在不少老旧小区、不成套的老旧住房和“城中村”。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底,上海中心城区剩余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约43万平方米、1.5万户。
在城市经济社会运行中,这些区域的居住条件较差,成为繁华大都市中的发展“洼地”,而且安全隐患多,是城市正常运转的短板。尤其在疫情期间,这些区域都是重灾区,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这次疫情防控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旧区改造的重要性、紧迫性……遗憾的是一些已进入收尾阶段但还未完成改造的成片旧里,以及煤卫合用的不成套老旧住房和‘城中村’,在这次疫情中成了重灾区。”
为了更好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要求“加快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指出,开展“两旧一村”改造是又一标志性重大民生工程,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面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意义十分重大。
为实施“两旧一村”改造,上海已成立城市更新领导小组,设立了改造工作专班,而且还研究制定了“两旧一村”改造的实施意见,着力优化配套支持政策。“两旧一村”改造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往旧区改造工作的深化,因而有些做法、经验和模式可以延续,但是也应全面地认识到,“两旧一村”改造与旧区改造工作在时代背景、工作目标、改造对象、改造要求等方面都有差异,不宜简单复制原有经验和做法,否则难以全面实现预期目标。
为扎实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工作,应创新有关实施机制。
首先,创新“两旧一村”工作理念。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将“两旧一村”改造工作放在“优化空间布局”部分,提出“要促进人口均衡分布、资源优化配置、风险有效缓释,提高城市安全、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这意味着,“两旧一村”改造将是上海今后若干年重塑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厚植发展实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将改造工作融入上海城市发展的大局,紧紧围绕上海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愿景,着眼于“打造现代、宜居、安全的生产生活空间”。
其次,创新政策和制度供给。充分激发区域政府、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市场主体以及居民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聚焦“两旧一村”改造的资金平衡问题,积极探索新模式,实现有机平衡、动态平衡。推进“两旧一村”改造方面的立法建设,增强相关工作的法治保障。
再次,创新评价和考核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以单个项目的推进速度、改造收益为主要评价标准,更加重视综合效益、总体平衡和长远发展。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两旧一村”改造工作真正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