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如何面对人情
2022-11-17综合整理本刊主笔鲁瑾
综合整理/ 本刊主笔 鲁瑾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 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地区展开了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大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
跳出既有思维框架,避开人情与诺言的“两难”,晋文公因此留下了一段佳话。
围“曹卫”,救宋国
晋文公重耳做了国君后,以超人的胸怀广纳贤士,国力日盛。一天,宋国大司马公孙固送来告急文书:宋城被楚兵包围,请晋国速速出兵解围。
看到告急文书,晋文公却犯了难。当年,他在逃难时,宋楚两国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如今宋国被围,正是报答的时候,而围攻宋国的又恰恰是楚国,这可怎么办呢?
晋文公召集众臣商议对策。一名大臣说:“晋国如今大业初成,正是需要在诸侯中树立威信的时候,所以一定要帮助宋国解围。” 一个叫狐偃的大臣了解文公的难处,献上一计:“曹、卫两国都已归附楚国,卫国还与楚国联姻,且当年逃难时,曹、卫两国的国君都对主上很无礼。晋国可以此为由讨伐两国,两国被围,楚国必然出兵相助,宋国的围也就解了。”
晋文公认为此计甚好,便立即派大军讨伐曹、卫。
此时,楚将成得臣攻打宋都睢阳胜利在望,突然接到了楚成王命令:速带一部分兵力解曹、卫之围。不肯放弃眼前马上要到手的城池,成得臣让信使给楚成王回话:“攻下宋城,再发兵支援曹、卫两国。”
结果不久,曹、卫两国都城便被晋国攻破。
退三舍,避锋芒
这时,成得臣又接到楚成王的一道命令:“与晋军能和则和,不可轻易作战。”然而,倔脾气的成得臣心里并不服气,便违背命令出兵,要与晋军一较高下。
见楚军压境,晋军众将领纷纷摩拳擦掌,准备迎战。谁料晋文公却下令:“大军后退90 里!”
众将哗然。狐偃解释道:“成得臣虽然无理,但当年楚王于我们主公有恩,我们不能忘了楚王的好处。”
原来,当年晋文公逃难到楚国后,经常与楚王结伴外出打猎,赛箭法、比武艺,相处得非常融洽。一次宴会中,楚成王开玩笑似地问晋文公:“假如有一天你当了晋国国君,怎么报答我呀?”重耳回答:“假如我能当国君,会努力让晋楚两国友好相处。如果两国发生战争不得不刀枪相见,我当退避三舍(1 舍是30 里),以报答楚君的大恩。”
于是,晋军后退三舍之地,在城濮驻扎下来。
晋军后退,成得臣面上有光,本可见好就收,既不劳民伤财,又不担什么违君的罪名。但是一心要战的他不仅率军追到城濮,还向晋文公下了战书,大意是:您就站在战车的横木上看我怎样逗您的武士们玩吧!
晋文公回了一封不卑不亢的信,打发走楚国使臣后,便开始认真备战。他大胆起用年轻将领先轸作主帅。
成得臣此次出兵联合了陈、蔡、申、息等国,他见晋国只有宋国相助,便认为他们不堪一击,所以并未作什么部署,只等着看晋军怎样全军覆没。
两军开战不久,晋军佯败逃跑,诱敌深入,击退楚军右师。而后又佯装敌军,请君入瓮,打得楚军全线溃败。
当成得臣被围得走投无路,准备拼死挣扎之时,晋文公又派人传令:“放楚军回国,以报楚王当年之恩。”
于是,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不但大获全胜,还在诸侯之间树立了极高的威信。
启示:面对两难的选择,第一次,晋文公另辟蹊径,第二次则正面迎战。两次都可谓解决问题的绝佳尝试。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很多问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跳出既有思维框架,往往就能避开所谓的“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