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2.0 版新型工业化
2022-11-17周民良
文/周民良
我国对新型工业化进行重新认识、重新表述、重新定位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国内外发展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的背景下,需要建构新型工业化表述的升级版。
新型工业化概念的提出,较好地指导和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进入21 世纪20 年代,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我国工业化遇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因此,新型工业化的内涵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动态调整。
2.0版本的新型工业化论述,是笔者基于多年参与工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的研究而提出的,以供各方批评指正。
笔者所理解的2.0 版新型工业化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更好地尊重和利用好大国工业化科学规律,不断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统筹发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在工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建标准、拓专利、强品牌、提质量、扩市场、增效益中,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低碳化深度融合。特别是要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中强化补短板,创新性地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不断破解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基础元器件供给瓶颈,形成韧性足、渗透强、功能优、可追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构筑产学研用政相结合、相平衡、相协调的利益共同体,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增量化塑造产业竞争优势中引领和推动制造强国建设。
2.0版新型工业化可从以下几点来充分理解: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
2000 年以来,党中央先后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推动了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在中国工业规模扩大、工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推动新型工业化,就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工业创新化、工业协调化、工业绿色化、工业开放化、工业共享化,来实现工业经济更有活力更有效率地发展。
更好地尊重和利用大国工业化发展规律。
应该维护与发展好经济大国与人口大国的比较优势,不断提升竞争优势,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充分发挥完整的产业体系优势、产业与市场规模优势、优秀的企业家竞争优势、要素禀赋不断优化提升优势、大中小企业合作发展优势,从而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引导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共同做大做强。要在全球竞争中不断优化产业生态,全方位、多层面拓展中国制造发展空间,实现纵横关联端,延伸前后端、防守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不断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从保护改革开放成果的角度,坚定不移地倡导防止脱实向虚。应从塑造良好工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深化对脱实向虚危害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认识。要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不要泡沫化”重要经济思想,与泡沫侧经济学(Bubble-Side Economics)和泡沫侧经济学家(Bubble–SideEconomist)划清界限,旗帜鲜明地反对泡沫经济(Bubble Economy)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侵蚀和冲击,抵制形形色色的泡沫侧经济行为和政策(Bubble–SideEconomic Behavior and Policy),以稳定制造强国建设全社会预期。此外,要进一步推动各地改善和优化工业化发展环境。尤其是,要深化北方地区“放管服”改革,缩小南北之间营商环境差距,形成全国一体化有利于工业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良好商业氛围。
统筹发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在工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进行谋划,重视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发挥国内外市场在工业化推动中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义。应协调处理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系,发挥国内消费、跨国贸易对工业化的引导作用。尤其是,要更好地处理面向发达国家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关系,在建设“一带一路”中,因地制宜汲取中国工业化需要的技术、专利、资本、资源、人才和市场。
无论是从国家工业化的推动来看,还是从单个企业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角度,管理重心应适应性地进行调整。建标准、拓专利、强品牌、提质量、扩市场、增效益,描述了推动新型工业化需要深化的若干方面。应适应全球一体化市场下的工业竞争形势,推动工业竞争从以往的单纯价格竞争,转向标准竞争、专利竞争、品牌竞争、质量竞争、市场范围竞争和增值效益竞争。
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低碳化深度融合。
2002 年版本的新型工业化强调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但是,工业革命与产业变革的现实以及国际社会对“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实现的重视,说明新型工业化政策应进行必要的调整,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相互融合与互补式发展。这就是说,新型工业化需要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工业化,以低碳化约束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低碳化。
创新性地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不断破解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基础元器件供给瓶颈。
这要求要更好地运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任务导向,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推进落实揭榜挂帅制度、首席科学家制度、科研责任制目标制等制度,组织落实好重大科技补短专项,加强技术集成和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路线,有效组织与动员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联合攻关,有的放矢地破除工业化过程中的“卡脖子”现象,解决好新型工业化中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基础元器件技术难题、中试难题与产业化转化难题,在知难破难突破技术诀窍中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形成韧性足、渗透强、功能优、可追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
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中,破除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中的断点、弱点、痛点、堵点问题,不断完善和优化工业化产业体系与结构,强化工业化推进的韧性、弹性和渗透性,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特色产业等产业链的安全保障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应急处置能力。
构筑产学研用政相结合、相平衡、相协调的利益共同体。
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尊重各类市场参与者的地位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参与热情,在工业化推动中考虑技术、资本、劳动力、政策、终端消费等各类市场参与者利益实现,在发展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共谋发展思路、共促发展投入、共提发展效率、共享发展利益,建设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要发挥企业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中的主体作用,加强产学研用政各方分工合作,实现基于制造强国建设目标的要素融合、功能联合与利益结合,有效实现合作共赢。
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若干世界一流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描绘了以局部区域发展带动全国工业化的新场景。应把国际科技创新重心、全国科技创新重心的建设,与世界一流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区域性创新创业环境,形成科技创新与工业发展相互匹配和支持的区域经济格局,促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大做强,引领全国新型工业化进程。
增量化地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建设制造强国是一个中长期目标,应通过阶段化差异化的政策管理、资源动员与市场参与,渐进式地趋近制造强国建设目标,逐渐地积小胜为大胜,累积和放大有利因素,减少不利因素,促进制造强国建设目标的更好实现。
相对于2002 年版本的新型工业化来说,这里探索的2.0 版新型工业化虽有所改进,但也不免会有些繁复。希望各方共同参与,形成更加精炼简化的政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