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估指南》落地后的思考与行动

2022-11-17

教育 2022年38期
关键词:指南评估幼儿园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2022 年2 月,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描绘出有质量的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未来蓝图。《评估指南》突破以往评价中“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重他评轻自评”的倾向,让我们更加关注教育过程、园所内涵,以及教育评估的导向和价值。认真学习和研读《评估指南》精神,能够帮助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更好地把握学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于此,北京市大兴区第七幼儿园也在学习和实践中,探索用更有温度的教育和管理,看见每个人成长的力量,促进幼儿、教师和园所内在发力、主动发展。

践行《评估指南》,关注教育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对教育过程、园所内涵和教育有效性的自我评价,促进幼儿、教师和园所的内在发力、主动发展。基于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过程是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应关注教育过程,促进幼儿发展。

关注教育过程,需要重新认识儿童。从《评估指南》中,我们看到评价理念由重点关注园所整体发展转变为关注幼儿主体地位,将尊重儿童的理念融入指标体系,让环境、课程、文化充分体现幼儿的参与性和儿童视角,这就需要我们重塑儿童观。幼儿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源自被认可和被尊重,源自兴趣、需要和天性被充分关注,源自自发、自主、自由的学习、思考和行动。教师要将幼儿看作有能力、有自信的沟通者,看作有蓬勃生命力的主动学习者,要学会观察幼儿,理解幼儿的需要。只有重新认识幼儿,发现幼儿的力量,教师才能在“紧张感”和“退一步”之间寻得平衡,在“教”与“学”之间找到立足点,才能给予幼儿适宜、适度的关爱和支持。

关注教育过程,需要看到每个幼儿的生长过程。从《评估指南》中,我们还看到,评价方式由注重档案资料、环境材料、结果数据等硬性量化评价转变为关注更有温度、更科学真实的现场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走进真实的教育现场,看到每个孩子的生长过程。首先,园长和保教干部,要深入保教实践,观察教师和幼儿的互动行为与状态,基于真实场景与教师开展交流研讨,倾听教师的思考,帮助其反思,鉴别和判断其专业发展的需要,从而在基于真实场景的对话中不断完善保教实践。其次,教师需要学会观察,读懂幼儿需求。教师要观察和倾听幼儿,判断和分析他们的经验和能力,给予他们充分自主,同时及时回应真实体验、发展需要和心理需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七个问题来寻求适宜的支持。一是看见,即他在探索什么;二是解读,他表现出哪些发展特点;三是分析,是什么使他对这个活动产生兴趣;四是讨论,基于他的行为表现,我能与其他老师或者幼儿家长讨论哪些信息;五是支持,我打算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提供哪些活动和资源扩展他的思维;六是拓展,我是否能计划一个由成人发起的活动来扩展他的相关经验;七是评价,我如何知道新的资源和活动是否成功地发挥了作用。对这七个问题的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完成“科学观察—精准解读—有效支持”的过程。

关注教育过程,需要构建积极关系。从《评估指南》中,我们还看到,评价更加强调关系的重建,如师幼互动、家园互动、同伴互动等,良好关系的建立让儿童、教师、家庭和谐共生,让幼儿园教育更好地面向未来。因此,幼儿园和家庭之间要构建尊重、合作和支持的良好关系系统,使幼儿处在平稳的生活环境中。成人要呵护幼儿自由探索和自主创造的精神,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发现,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这种尊重、理解与爱,带给幼儿的不仅仅是能力的提升,更能让幼儿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建立与他人、自然、社会的联结,产生共鸣共情,向善向美,这样才能培养既能享受当下美好生活又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的人。

总之,《评估指南》构建了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描绘出有质量的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未来蓝图。我们要以《评估指南》为依据,关注幼儿与人、事、物相互作用的经历,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文/赵旭莹)

聚焦《评估指南》,回归儿童立场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颁布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教育评估的导向和价值,如坚守国家立场、坚守儿童立场、回归人文精神等等。《评估指南》将“坚持儿童为本”作为基本原则之一,明确提出“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对于儿童权利的明确。幼儿是教育的主体,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为了儿童”的使命感,更要有“基于儿童”的价值追寻。

回归儿童立场,需要看到儿童本身。首先,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兴趣,我们应尊重儿童的话语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和内在体验。其次,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幼儿都能够作为积极的力量在自我建构中得到发展。因此,我们的课程和活动,应将幼儿的兴趣、发现和需要作为出发点,同时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尊重幼儿主动学习的方式。

回归儿童立场,需要重新定位儿童和教师的关系。作为教师,并不只是要简单追随幼儿的兴趣,放任幼儿的活动,而是要成为“基于幼儿兴趣”的引导者,能够判断和鉴别幼儿的兴趣和发现,为他们的深度探究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并在幼儿自主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宜的引导、回应和支持,从而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与幼儿主导的学习经验的平衡。

总之,在《评估指南》的指导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到教育应该满足幼儿当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幼儿视为积极的、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给予幼儿充分的体验与探究的机会和时间,要“能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重视幼儿的主动学习与创造,关注与幼儿的互动、对话和积极的情感关系,支持他们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文化互动中的成长。

(文/张晨晖)

研学《评估指南》,笃思“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道路上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我们持续关注的问题。但幼小衔接工作开展过程中仍存在忽视幼儿成长和实际发展需要的问题。随着《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颁布,“坚持儿童为本”再次被强调,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思考如何引领教师树立“儿童为本”的衔接理念,践行“儿童为本”的教育行动。为此,北京市大兴区第七幼儿园从园本教研入手,帮助教师重新认识“幼儿”在幼小衔接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儿童视角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以儿童发展需求为导向,确定教研主题。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亦是幼儿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幼小衔接教研中,我们尝试将领域核心经验、发展目标转化为游戏,渗透到游戏规则、物化到游戏目标中,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关键经验,提升学习能力,做好入学准备。

开展体验式教研,转变教师视角。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幼儿对于教师设计的游戏兴趣并不高。这样的情况使我意识到教师在设计游戏时是基于自身视角而非儿童视角。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转变教师设计游戏的视角呢?经过充分反思后,我们将教研形式调整为体验式教研。每次教研时先进行游戏体验,使教师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游戏规则和材料的问题,发现设计者与体验者的不同视角,从而引导教师转变视角。教研形式的转变使教师们意识到了儿童视角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工作中开始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并进行持续的观察与记录,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发展与兴趣。基于教师对幼儿的分析,我们再尝试调整并设计新的游戏,这次设计出的游戏,幼儿的兴趣明显比之前高涨许多。

关注幼儿话语权,转变幼儿角色。体验式教研的成功使我进一步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关注幼儿,让幼儿从被动的实践者转变为主动的建构者”。于是,我们尝试将幼儿引入教研,请幼儿说一说在游戏体验时遇到的问题,再与幼儿探讨游戏的新玩法,让幼儿参与表达决策。同时,请幼儿介绍自己喜欢的游戏,教师通过倾听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再根据幼儿喜欢的游戏尝试与他们共同设计新的游戏内容,让幼儿成为主动建构者。幼儿角色的转变让教师更加能关注到幼儿的想法与意见,同时也调动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在游戏设计出来后,幼儿会将自己参与设计的游戏推荐给好朋友,并尝试与同伴讨论、优化游戏。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真正从被动的实践者变成了主动的建构者,并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为其持续终身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评估指南》的颁布,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帮助教师树立“坚持儿童为本”的意识,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当中。实践中,我们通过调整教研模式,转变教师视角,转变幼儿角色,引导幼儿发声,引领教师听到幼儿的声音,引领教师尊重理解幼儿,以幼儿为中心,以其需求为导向,以其发展为方向,支持其有意义的学习,从而不断提高保育教育质量,为幼小衔接夯实基础。

(文/宋娇)

品读《评估指南》,聚焦品德启蒙

今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其中提出了“品德启蒙”细则。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以德为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师关注品德教育的意识是非常关键的,也是影响幼儿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关注,实施德育教育。

对时势的关注。例如,东航坠机事件发生后,教师借助有幼儿家长是空乘人员的契机,开展了平安祈福活动。活动给予了幼儿关爱社会的教育契机,他们亲手制作“福”字手链,还了解了空乘人员工作的辛苦,并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关爱。

对生活需求的关注。幼儿入园后,需要逐渐适应社会环境。具备班级规则、节约意识、礼貌礼仪、服务意识等方面的良好品德素养,都是幼儿的生活需求。因此,教师应关注幼儿一日生活内容,如来离园礼貌意识的培养、就餐环节的节粮意识、洗手环节的节水意识、值日生为他人服务的意识等,并共同梳理适宜的教育内容,贯穿幼儿的生活,满足他们对生活和社会适应的需求。

对矛盾现象的关注。矛盾的产生往往是提升幼儿品德的关键时机。孩子们在幼儿园经常产生矛盾,如有同伴之间争抢玩具、排队抢占第一名等。这些问题往往是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所造成的,因此对矛盾现象进行合理有效的应对和处理,也是教师进行品德教育的途径之一。

对德育资源的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如节日、节气、典故、名胜古迹等,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例如,清明节时,可以组织幼儿到红色基地进行参观,缅怀英雄烈士;还可以引导幼儿在感受自己的生命成长,珍惜生活来之不易的同时,不忘亲人的关怀照料,并通过为亲人服务,初步表达和践行“孝道”,这是节日带给我们的思考与教育实践。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德育方面的传统故事,如孔融让梨、东郭先生和狼、孙晷温恭等,其中都蕴含着品德教育的内涵。所以,对德育教育资源的挖掘,也是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我们应基于《评估指南》提倡的理念,注重日常保育和教育,开展好品德启蒙教育,以培养幼儿的优秀品质,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文/刘洪波)

基于《评估指南》,与幼儿展开有效对话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出了“聚焦班级观察”的评估方式,其中还提到“了解教师与幼儿互动情况,准确判断教师对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所做的努力与支持”,强调了师幼互动是提升保教质量的重要因素。有效的师幼互动,从幼儿角度讲,他们能够在教师给予的自由自主的环境中提升安全感和信任感,同时在教师提供的支持中满足求知欲,获得新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从教师角度讲,他们能够在有效的互动中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从而更容易走进幼儿内心,更好地理解幼儿。基于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需要了解各环节的教育价值,基于对幼儿的观察,倾听和了解幼儿的想法,理解幼儿的行为,从而提供积极的支持与回应,最终达到有效的师幼互动。

看见儿童,走进幼儿内心。在营造宽松、自由的生活氛围中,发现幼儿的兴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求。例如,在小班早来园环节,幼儿分离焦虑现象严重,教师的一个拥抱、一声问候是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方式,允许幼儿带着喜爱的物品来园是满足幼儿需求的关键。实践证明,在与幼儿的沟通中了解幼儿的兴趣,基于兴趣的师幼互动更有效。

倾听幼儿,与幼儿建立联系。在自主的游戏环境中,教师作为倾听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与幼儿建立联系的方式。当幼儿有求助需求时,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幼儿游戏,倾听幼儿想法,了解幼儿的游戏意图及水平,进而思考在后续游戏互动中说些什么,使幼儿的想法不仅被听见,还能进一步得以落实,真正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从“领着幼儿走”转向“跟着幼儿走”,真正落实儿童视角,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回应幼儿,拓展幼儿学习。有准备的教师是有效回应的前提,《教师主导还是儿童主导》一书中提到“有准备的”,即行动有目的、脑中有目标并且有实现目标的计划。教师回应时要本着“等一等”的策略,根据幼儿的真情绪、真体验、真需求、真游戏,结合幼儿的特点与需求,基于对幼儿的观察、倾听,对接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提升判断力,建立发展目标,使幼儿在互动中获得积极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支持幼儿,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通过观察、倾听、回应的方式与幼儿对话,走进儿童世界,深层次理解幼儿,是开展有效师幼互动的前提,能够为幼儿的自主成长和有效发展营造充分空间。基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支持幼儿,能够使幼儿获得积极的经验,真正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

(文/佟立娜)

以《评估指南》为导向提升教师队伍活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一所幼儿园发展的基石。打造有坚定信仰、共同愿景、发展力量的教师团队是幼儿园工作的重点。在工作中,教师呈现的状态各异:有的积极进取,主动作为;有的按部就班,不显山露水;也有的缺少激情,总是抱怨在前……如何打造一支积极的教师队伍,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是一个常新的课题。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颁布,让我们看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作为管理者,我们不仅要引导教师时刻关注幼儿,更要注重教师的成长环境和持续发展,关注教师的心理需要。

改善管理模式,形成修德内驱力。教师的师德和专业理念是奠定良好工作的基础,因此,我们注重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文化。一方面,突出规则立德,注重高位引领与底线要求相结合,定期开展思想政治学习、师德培训等,帮助教师明晰要求。另一方面,柔性引导与刚性管理并重,不断激发教师明德修身的内生动力,树立正确坚定的教育信仰。例如,制定符合本园办园理念的“七彩星”评选活动,树立师德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再如,注重开展特色化的师德教育,适时捕捉教育契机,借助身边人、身边事,用“讲故事”的方式与教师进行心灵对话,让师德教育变得动情入理,潜移默化地促使教师产生自主约束和自我完善的师德自觉。

修业为本,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生命力。园所机制的创新是推动队伍建设的活水,我园会在每年的教师节庆祝活动中举办拜师仪式,在每学期开展师徒共研一课的活动,由骨干教师带领新教师逐步形成智慧团队。此外,我们还创编了成果自主编发教育案例集、中层干部管理集等。这种动态完善的长效机制活动有效引领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创了园所联动、全员共享、专业精进的工作氛围。

养心为重,培养教师奋进凝聚力。教师对工作的热爱续航于内心的归属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我们力求创设和谐幸福的人文环境,以共同的愿景增强教师的认同和归属,形成爱园、兴园的凝聚力。通过丰富活动让教师感受到园所的发展和美好,激发自豪感和使命感。园所每逢重大规划的制定,如园歌、吉祥物的确认,就是一次全员投入的“大讨论”,也是一场凝心聚力再出发的“总动员”,管理者做好顶层设计,教职工建言献策,共谋发展蓝图。

总之,通过为教师营造宽松、理解、尊重的氛围,给予教师充分的话语权和自主权,更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将自己作为园所发展的主人去思考、去工作,不断反思和改进自身的教育实践,力求促进园所更好的发展。

(文/赵郁)

以《评估指南》规范幼儿园安全管理

幼儿园安全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对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将“保育与安全”作为其中一个关键性内容,旨在确保幼儿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幼儿园安全管理的目标在于幼儿身心安全,其关键在于预防。而前期的预防工作,除了物防、技防、人防外,更重要的是有效的安全教育。《评估指南》中指出:“幼儿园切实把安全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帮助幼儿学习判断环境、设施设备和玩具材料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我们既需要确立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关注幼儿的发展差异和个体需求,从而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营造安全氛围,需要教师专业的关爱。“爱”是开展幼儿园工作的前提,因为爱,才会小心谨慎地关注任何与幼儿安全相关的事物,用心周到地处理幼儿安全问题。这种专业的关爱和对幼儿的牵挂是发自内心的主动,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我们发现,通常越有经验的教师反而越谨慎,那是因为他们始终将幼儿安全放在首位,能够主动预判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从而有所警惕并预先加以防范。作为幼儿教师,还应主动提升自身的安全素养,要了解引发幼儿意外伤害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防范。

加强安全管理,更应注重安全教育。幼儿园要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保障幼儿、教师人身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每月开展安全主题教育,如交通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等,通过教学活动、环境创设、安全演习及适宜的生活渗透,提高师幼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例如,在交通安全主题月中,通过寻找和认识交通标识、开展遵守交通的海报和线上宣传等活动,不断地丰富幼儿认知,提升幼儿能力。

培养安全意识,应在“管”与“放”中寻求平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既不能过于松懈对环境的警惕,也不能因为过度担心安全问题而限制幼儿的活动和行为。我们要在做好防护的同时,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学习空间和多样化的材料,以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并以观察者和倾听者的姿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引导和支持。同时,还应注重在真实的环境和活动中,引导幼儿理解安全的重要性,探寻自我保护方法的有效途径。通过渗透式的安全教育,如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安全规则,在操作中学会正确使用各种工具的方法等,能够帮助幼儿逐步建立安全的生活方式;此外,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自我探索、同伴学习以及教师的引导、集体的分享等,也能够帮助幼儿判断安全隐患,学会基于自身的能力和环境进行行为的调适。

总之,《评估指南》强调以幼儿为本,安全管理也要尊重幼儿的实际需要,通过适宜的措施真正提升幼儿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在生活渗透中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风险防范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文/刘波)

《评估指南》下多途径提高保育工作积极性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颁布不仅明确了评估的具体关键指标,更让我们看到了幼儿园中每个环节和每位职工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要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到对自身工作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的过程中。保育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评估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之一,而作为保育工作主体之一的保育员,则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激发保育员的专业理念,促进保育员的专业行为,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关注的重要话题。

平等与尊重,营造良好氛围。在自然生活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注重营造温暖和谐的团队氛围,后勤干部经常带领保健医走进班级观察了解一日活动,倾听保育员的做法和想法,对于发现的日常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答疑,做到发现问题立即解决,不搁置。在各项检查及评比中,干部发挥引领及指导作用,激发每位保育员的思考,提炼优秀的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互动性的氛围中,每位教职工的声音都能被听见,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

关注个体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对不同阶段的保育员,我们采取不同的成长激励措施,例如,对新保育员,我们请有经验的保育员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与指导,通过行为示范、做中引导、问题反馈、巧妙支招的方法,帮助新保育员尽快熟悉一日工作流程、常规、站位和标准。对于相对成熟的保育,我们重点关注日常工作中教育理念的落实,是否能够给予孩子充分自主的生活权利和自我管理的机会,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幼儿的生活并提供适宜的支持等。针对保育老师全部是临时教师且年龄偏长的现状,我们也关注她们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帮助她们缓解压力,更加投入工作。

多样支持策略,提升专业能力。针对班级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我们采用相互观摩、集体研讨等多样化的灵活策略,提升保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例如,在一段时间发现一些班级的卫生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后勤干部便将卫生检查的形式从主管部门针对性检查转变为保育员互相观摩学习。检查前,全体保育员带着问题去观摩各个班级,思考哪些值得学习、哪些存在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策略,取长补短。每次检查后,立即组织集中反馈,将观摩中学到的好方法进行分享,提出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大家踊跃发言,一起献计献策。反馈后,现场通过领导评、他人评、自评的形式,推选出卫生优秀的班级,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管理的精髓在于“理”而不是“管”,作为管理者不能用“怕”来做驱动部门发展的策略,而是尊重和信任,激励团队不断发展的活力。

(文/杨飞)

猜你喜欢

指南评估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评估依据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
就医指南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