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区小麦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措施解析
2022-11-17漯河市郾城区农业农村局疏华
漯河市郾城区农业农村局 疏华
漯河市郾城区地处平原,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传统产粮大区,为小麦良种繁育及高产栽培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郾城区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组织一支高效、务实、精干的农业科普队伍,以“科技合作社+基地+会员”模式,大力推进种子繁育和粮食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建优质小麦高产栽培示范基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一)注重农产品的产后服务,健全农业信息体系
郾城区为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注重农产品产后服务,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方便快捷的传播渠道,促进全区科普发展,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和谐和助力乡村振兴。郾城区先后被河南省农科院评为“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小麦良种繁育及高产栽培示范基地,被漯河市科协评为“2011 年度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
(二)注重优良品种选育,不断扩大种植面积
囤麦127 是郾城区小麦繁育的新品种,高产稳产,品质优良,连年被河南省政府列为良种补贴品种,在河南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被周边各省广泛引进。郾城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建成了囤麦127 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该小麦良种繁育及高产栽培示范基地已达4000 hm2,带动农民18 000 户,基地辐射面积6000 hm2,新增农户3000 户。
二、组织成立科技合作社,完善信息传播渠道
(一)发挥合作社作用,促进农民增收
郾城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合作社的组织功能。目前,农业科技合作社在基地内已发展会员2000 多户,占总农户的70%以上,合作社在基地内收购小麦种子比市场价高出0.30 元·kg-1,农民增收500 多万元;收购优质小麦10 000 万kg,比市场价高出0.1 元·kg-1,农民增收1000 万元。基地内小麦每667m2产量比基地外高出40 kg,带动作用强劲,社会效益显著。
(二)建立科技服务中心,培育科技示范户
郾城区成立了中国农业科技110 协作网郾城区服务中心,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发布农业信息,并在全区乡镇设立乡镇农业科技110 服务站,发展行政村农业科技110 信息员(科普员)300 多名,示范户5000 多户。自开通以来,区科技110 服务中心已接通热线电话5000 多个,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3000 多次,提供市场供求信息2000 多条。郾城区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合作社和中国农业科技110 服务中心的作用,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三、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范围
郾城区将建立科技下乡长效机制,组织一支相对稳定的科普队伍,完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普人员每年开展活动时间不少于130 d,每人负责基地面积不少于266.67 m2,充分发挥农村科普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开拓基地范围,基地规模在10 666.67 hm2以上。高产栽培示范田百亩方达到每667 m2小麦产量700 kg,夏玉米产量在900 kg以上;千亩方每667 m2小麦产量在650 kg 以上,夏玉米产量在800 kg 以上。力争每户有一个种田明白人,每10 户有1 名科普宣传员。
四、进一步发挥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的整体功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栽培措施
(一)实行科学栽培措施,确保食品安全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不断提高,市场、农资价格的变化,直接制约了农户经济效益,所以推广科学技术、普及科普知识意义重大。综合考虑郾城区土壤、气候等因素,探讨冬小麦、夏玉米的需肥、需水和病虫害发生规律,郾城区农业农村局总结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栽培措施,为郾城区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提供技术保障。郾城区将继续进行冬小麦稳定在每667 m2产量700 kg、夏玉米稳定在每667 m2产量900 kg 的栽培技术研究工作。繁育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离不开高科技的生产技术。郾城区将推行生态小麦标准化生产,坚持选育品质优良、高产的新一代小麦品种,建立完善的可操作机制,合理控制药物使用,坚决杜绝高残留及严禁使用的农药,确保食品安全。
(二)坚持加强土壤改良,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郾城区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平衡土壤结构,大力提倡节约用水,采取喷灌、滴灌相结合的有效措施,做到不浪费水资源,科学密植,分大小行间作套种,降低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经济效益。加强病虫防治,降低药害残留,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深耕除草、松土保墒,全面推广新技术生产措施,促进小麦质量安全提升。进一步整合科普资源,发挥合力效应。实现互联互通,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措施,健全网络功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实现郾城区农业生产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高效发展,为郾城区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