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视角及其拓展探析∗

2022-11-17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建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李 瑊

Since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 at a ceremony marking the centenary of the CPC,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discussed in depth the connotation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the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Party from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theoretical origin,logical composition,cognitive dimension and historical orientation,and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earch results.“The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Party”is the first systematic summary and rational refinem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forged by the century-long practice of the CPC in a the oretical form,with a heavy symbolic meaning and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xplore the core meaning of the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Party,develop research perspectives,and abandon homogenized and normalized narratives.We should also expound and discover the profound philosophical doctrines contained therein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of historical perspective,global vision and political culture,so asto transform the spiritual power and political wisdom of the spiritin to a powerful drivingforce to promote the wor kof the newera.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阐释了其厚重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理论要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p.8)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对中国共产党先驱们在建党实践中所彰显的精神品格的高度凝练,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所呈现的先进特质的高度概括。“七一”讲话发表后,专家学者从各方面立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要义和精神实质进行深入探讨,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尝试对如何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进行思考。

一、当前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多维视角

“七一”讲话发表后,学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论述,对其内涵外延及其四个层面的逻辑联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释,呈现出数量多、范围广的特 点。2021 年7 月1 日 至2021 年12 月,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研究文章约1100多篇。既有研究成果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建构逻辑、内涵结构、精神实质、现实意义及践行路径等各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和精神特质。

第一,内涵视角。总体上看,有学者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史的全面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特质的生动写照,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2]具体来看,学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认识主要有四个角度,一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认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命脉和灵魂,展现的是党的思想的力量;“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全部实践的主题和红线,展现的是党的宗旨的力量;“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骨和品质,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意志的力量;“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德和公德,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力量。[3]还有观点从定位、特征、功能和价值等四方面进行解读,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遵循、人民情怀、使命担当、实践品性和党性立场;[4]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气质。[5]二是基于百年党史内蕴的精神实质,认为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和灵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主题和主线;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顽强意志和英雄本色;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6]三是基于唯物史观之上的精神维度,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共产主义理想维度、积极改变世界的实践维度、革命精神动力维度、历史主体维度;[7]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实践观、矛盾观、人民观。[8]四是基于精神内涵研究之上的精神特征,如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真理性与信仰性、历史性与现实性、革命性与斗争性、政治性与人民性的有机交融、交相辉映。[9]还有学者认为,知情意行有机融合、特殊性和普遍性内在统一、集体精神和个体精神交织、历史性和当代性兼备,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特征。[10]

总之,伟大建党精神理论内涵精深,四个层面内在统一,相辅相成。①主要相关文章还有“专题研讨 伟大建党精神”,《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8期;陈金龙,李越瀚:《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特征》,《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4日;代玉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三重逻辑》,《求索》2021年第5期。

第二,历史视角。探究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历史渊源是学者着力颇多的论题。一些学者考察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背景及生成机理,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生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实践,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11]也有学者从百年党史出发,指出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百年历程相交集,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12]研究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土壤,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党活动是实践基础。②主要相关文章还有颜晓峰:《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精神历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 年第8 期;张志丹:《伟大建党精神的多维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 年第7 期。

第三,关系视角。学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不是孤立的,还重视伟大建党精神与“精神谱系”的关系研究。“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p.8)这是习近平关总书记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又一重要论述。从历史方位看,有学者指出,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不仅居于首位,而且处于“上位”,这样的定位凸显了建党精神的厚重分量。[4]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的起始环节,又是发展的逻辑起点。[12]从历史进程看,一些学者从历史连续性和继承性的角度展开分析,认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具有连贯的思想内核、浓厚的实践属性、崇高的道德力量,[13]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核心要义的精准提炼与高度概括。[14]从历史逻辑看,研究者聚焦于建党精神与各谱系的逻辑联结,认为精神谱系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延展和传承,[15]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彰显了“源”与“流”的一脉相承,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系列精神谱系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价值视角。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作用问题也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伟大建党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从历史价值上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实践的精神武器;从时代价值上看,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精神指南,是新时代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精神动力,是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16]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科学研究的理论价值、行动指南的实践价值、永葆先进性的党建价值、思想引领的社会价值,具有锤炼政治品格、塑造先进形象、形成激励动能、存储红色记忆的功能。[4]学者们普遍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构建了锻造最强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精神密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其现实意义,决定了其核心任务是“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成为立党、兴党、强党的维系和推进力量,在强党、强国、富民的奋斗征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3]研读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应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进一步把精神力量转化为工作实效,将精神内核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涵养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5]

伟大建党精神是第一次以理论形态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凝铸的革命精神进行的系统总结和理性提炼,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和多重的阐释空间。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发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开拓研究视角,摒弃同质化、常态化叙事,从历史视域、比较视野、政治文化等多重维度出发,阐扬和发掘蕴含其中的深邃哲思学理。基于此,本文力图从三方面进一步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视角。

二、立足史实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历史视角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7](p.375)要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必须立足于创党实践的特定基础,在具体时空背景中予以大历史观的审视。伟大建党精神并非抽象空洞的说教,而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代表述。建党人物是创造伟大建党精神的行为主体,也是矢志践行者。“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18]1920 年,刘少奇、任弼时来到新渔阳里6 号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他们在渔阳里觉悟,从渔阳里启程,追求真理,求学苏俄。从湖南到上海,从转战各地到见证新中国成立,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要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还须深入分析建党人物、历史事件所处的历史时空,摒弃“没有人物和事件”的叙事倾向,唯有如此,才能更加深刻地体悟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时期所彰显的奋斗、创造、奉献等品格特质,以及这些品格特质在百年历程中如何凝铸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动力系统。

从追求真理、坚守理想看,1920—1921年,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加大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度,不仅改组《新青年》,设“俄罗斯研究”专栏,还创办了《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并且有组织地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唯物史观解说》《阶级争斗》等著作,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17](p.416)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发展、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启蒙和理论滋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早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注重发掘和阐扬经典理论的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念转化为克服千难万险、经受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源动力,也由此确立了“学习型政党”的特质,为理论创新及百年发展奠定了根基。

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看,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日起,将为灾难深重的民族谋复兴、为水深火热的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20 世纪20 年代社会困厄、民不聊生的“历史性危机”时刻,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毅然担负起创建新型政党、拯救民族国家的重任。出版于1921 年6 月的《共产党》第五号短言明确昭示:“全国民在这徬徨歧路之中,那一派人是用光明正大的态度,挺身出来,硬起铁肩,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底大责任呢?这就是我们共产党在中国政治的使命。”[19](p.55)陈独秀也直言在五四风潮后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原因:“半殖民地的中国,经济落后的中国,外困于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内困于军阀官僚。欲求民族解放,民主政治之成功……只有最受压迫最革命的工农劳苦人民和全世界反帝国主义反军阀官僚的无产阶级势力,联合一气,以革命怒潮,对外排除帝国主义的宰割,对内扫荡军阀官僚的压迫;然后中国的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与统一,发展经济,提高一般人民的生活,始可得而期。工农劳苦人民一般的斗争,与中国民族解放的斗争,势已合流并进,而不可分离。此即予于‘五四’运动以后开始组织中国共产党之原因也。”[20](pp.5-6)可见,中国共产党秉承初心和使命,以“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肩负着民族希望和国家未来,指引着人民解放的道路,领导中国走向光明。“共产党的政策是一贯的,是确能代表工农群众及一切被压迫阶级的利益,而使中华民族获得解放的。”[21](p.317)

从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看,“思想界的明星”“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为声援学生的爱国行动,在散发传单时被捕,后在社会各界营救下获释,李大钊为此专门写了一首白话诗《欢迎独秀出狱》,其中有一句诗曰:“你拥护真理,所以真理拥护你”,彰显了坚持真理者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陈独秀于1920 年初离开北京寓居上海,开始了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实践。他在《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一文中总结五四运动特有的精神:一,直接行动,二,牺牲精神。[22](p.8)党团先驱俞秀松少年时代立志高远,在1920 年6 月29 日的日记中写道:我虽主张人生是快乐,不过因为大多数人都受苦痛,我不能独享这种快乐,暂时不能不牺牲我底(的)快乐,去救这班大多数受苦痛的人。[23](pp.16-17)他矢志不渝,英年牺牲,坚守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楷模”的罗亦农,在渔阳里外国语学社学习,从这里踏上了新的人生道路,后派赴苏联,回国后投身于大革命热潮,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走向刑场时,罗亦农高呼“共产主义万岁!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血洒龙华,英勇就义,年仅26岁。正如时人所说,唯有“为主义信主义”的人,才是真正信奉主义的人。也唯有“为主义信主义”的人,才是真正能为主义牺牲的人。①存统:《为主义信主义》,《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1年5月8日。

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共命运的壮丽篇章,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这是中国共产党得以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和最深厚根基,也是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动力源泉。“政党的生命力取决于它动员社会、联结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24](p.20)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脚踏实地地切实进行革命工作,不尚虚声和抽象的空谈,“我们是行动的党员,应努力参加实际工作”。[21](p.317)正是因为植根于中国大地,中国共产党明了自身的使命责任是解百姓于倒悬、救万民于水火,由此极富生命力,是“无产阶级的前锋军,为无产阶级奋斗,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党”。[25](p.25)

三、基于国际共产主义视域拓宽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世界视角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不应仅从政党本身的角度进行研究,“党的创建只是当时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内容的一部分”,[26](pp.405-406)事实上,“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从开始接受社会主义学说到取得有关俄国革命和其领导人动向的信息,以至于探索共产主义运动的形态,都与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和共产主义运动密不可分”,“布尔什维克主义在中国之被接受与欧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世界性的‘思想链条’的一环”。[27](p.54)研究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应从世界政治、思想演进的脉络之中考察,1922 年党的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正式加入共产国际,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由此获得了崭新的国际意义。研究伟大建党精神,也应将其置于20世纪初年世界大势和整个共产国际运动中加以审视。

从历史源头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走的是俄国人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改变了中国面貌和世界格局,也改变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命运。“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28]在此历程中,“南陈北李”等建党先驱经过探索和辨析,确立了“走俄国人的道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目标纯粹、志向高远,因而跟随者风云景从,前赴后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作为现代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作始也简”,栉风沐雨,玉汝于成,开创新局,完全是“一个有科学的组织和科学的革命理论的革命党,同时也因共产党有吃苦奋斗的精神,不屈服不夸大的革命精神,才能造成这光荣的历史”。[21](p.312)

从政党本质看,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之初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积累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政党无法比拟的极其丰富的历史经验,锻造出极富中国特色的话语宣传体系、民众动员方式,且不断学习省思,勇于自我革命,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有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思想理论优势,再加上它的先进的阶级基础、广大的群众基础,它就能够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始终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敢于做、能够做其他政党和政治力量做不了、做不到的事,敢于战胜强大的敌人,勇于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干成了大事,在世界人类文明进步历史上建立了伟业。”[29]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决定的精神”,充分展示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宏阔视野,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向公众展现的政治特质、价值自信,极大丰富了政党文化和理论形态。

从未来发展看,中国共产党更要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断提供“中国智慧”。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趋势是推动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变量之一,这意味着政治生态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对一个有担当的国家乃至政党而言,参与全球化意味着承担更多责任,更需要不断丰富治国理政能力的生成模式。当今时代,需要在“文化自信”语境下,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多元的文化观和复合的认识框架,涵容相济、兼容并蓄,从世界眼光和比较视野出发,从中国与世界互动、与全球互融中来理解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经验,阐发“中国方案”“中国主张”的“世界意义”和“全球价值”,使中国政治文明为人类贡献更多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践模式和思想价值。

四、通过政治文化维度强化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价值视角

政治文化是对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总体倾向,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感情、政治态度诸要素。伟大建党精神高屋建瓴,将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有机结合,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与政治文化的书写范式。

从政党文化看,伟大建党精神是以时代语汇向全世界表达的政治宣言,既符合时代的需要,也是政党发展自我认知、自我省思、自我完善的内生动力使然。作为现代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在20 世纪20 年代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局势和社会环境中成立,党的宗旨纲领、奋斗目标与一般政党相异,她有信仰有活力,负责任敢担当。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是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在新的时势下,“要求有新的政党、新的方法来团结组织各种各派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群众,以领导中国革命运动到底,并领导无产阶级得到解放,这即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所应担负的使命,所应有的政治的责任”。[30](pp.58-59)因此,构建富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是值得倍加重视和梳理的历史经验。如伟大建党精神中“不怕牺牲”一则,蕴含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深刻意义。百年大党,在百年历程中经历苦难辉煌,有无数的革命志士为了大义与信仰、为了国家强民族兴而抛头颅洒热血,据民政部统计公告,仅有名可考的烈士就有190 多万。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31](p.292)但由于中西文化、价值理念的差异,西方国家未必能够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这一精神特质,伟大建党精神将“不怕牺牲”作为政党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实质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切的价值追求,并将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英勇精神和顽强奋斗的豪迈气概展现出来。

从话语体系看,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时代意蕴,其内蕴的“革命”“创造”“奉献”等核心概念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构建新时代的话语体系提供了历史叙事和学术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即“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话语构建和理论创新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告诫后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是当前进行着的阶级斗争的真实关系的总表述,是现在眼前进行着的历史运动的表现,对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自党创建之始就植入了马克思主义的血脉与基因”,[11]但建党先驱们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传播和运用,必须结合中国的特点、中国本身的具体情况。陈独秀在1920 年10月著文指出:“详论一种学说有没有输入我们社会底价值,应该看我们的社会有没有用他来救济弊害的需要。”[22](p.52)1922 年5 月5 日,在马克思纪念大会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上,陈独秀又发表题为《马克思的两大精神》的演讲,总结了马克思的两大精神:第一,实际研究的精神,第二,实际活动的精神,他希望“青年诸君能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最重要的是现社会的政治及经济状况”,号召青年“研究他的学说,不能仅仅研究其学说,还须将其学说实际去活动,干社会的革命”。[22](pp.249-250)蔡和森在报告中也说:“真正的革命党,如无革命的理论是不行的,故一个革命党不仅要有好的组织、好的政策,尤其要有革命的理论来把思想统一,然后才能领导革命到正确之路。但党的理论非从天上掉下来的,一短时期可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的。要在自己的争斗中把列宁主义形成自己的理论武器,即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精神来定出适合客观情形的策略和组织才行。”[30](p.62)可见,陈独秀等人意识到,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伟大力量,“须发挥马克思实际活动的精神,把马克思学说当做社会革命的原动力”,[22](p.250)应与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被赋予特定的具体意义。伟大建党精神有着丰厚的历史承载和思想底蕴,不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和精神谱系的确立路径,也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内在逻辑。

从政治理念看,伟大建党精神植根于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千难万险、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历史的规定性是政党的文化象征,也是政党动员社会的“天然力量”。在新时代,可借此运用思想、理论、逻辑的力量来感召民众,激励斗志,同时以言简意赅的方式将当世的政治理念内化为广大民众的思想资源和理念,并将政治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人,保持代与代之间稳定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方式。

历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记忆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培育爱国心和民族情感的“源泉”。“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32]对国家民族的忠诚热爱之情属于心理学所称的“高级情感”,其发荣滋长建立在对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入了解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天辟地,正如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中点燃,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征程。“中国革命事业来之不易,它是威武雄壮,又是艰难悲壮,既可歌,又可泣。”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慷慨悲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丰功伟绩,以及所奉行的政治意识、政治理念的沿革和赓续过程。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触摸历史”,感知那些引起同情共感、激动人心的精神理念;通过历史的阐释说明和条分缕析,使民众更加尊重国家的现行制度及既往,萌发对国家民族的忠诚热爱之情,激荡起报效祖国、为社会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李大钊所言:吾人浏览史乘,读到英雄豪杰为国家为民族舍身效命以为牺牲的地方,亦能认识出来这一班所谓英雄所谓豪杰的人物,并非有与常人有何殊异,只是他们感受到这社会的要求敏锐些,想要满足这社会的要求的情绪热烈些,所以挺身而起为社会献身,在历史上留下可歌可哭的悲剧,壮剧。我们后世读史者不觉对之感奋兴起,自然而然的发生一种敬仰心,引起“有为者亦若是”的情绪,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亦于是乎油然而起了。[33](p.247)

伟大建党精神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感、鲜明的时代性的理论叙述,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资源,凝聚了党的精神特质,展示了党的精神形象,彰显了党的精神伟力,发挥着话语支撑、价值形塑、动员民众等政治功效,成为政治思想文化再生产的源泉。“理解并不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34](p.380)每一时代都将自己的理解注入传统,文化的意义也在后人的理解中不断丰厚起来。研究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即在于发掘和阐扬其中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不断革故鼎新、自我革命,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培养浩然正气。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35](pp.14-15)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始,在中国众多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努力开展组织建构、理论宣传、阶级动员、人才培养等各项活动,同时,她还是一个具有理论思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36](p.76)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可以看到,重视理论学习,善于自我纠错,不断从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伟大建党精神就是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浓缩形态,因此,我们要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1](p.10)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力量、政治智慧和知识属性转化为推动新时代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于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建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