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对象、任务与路径
2022-11-17董一冰
尹 勇 董一冰
(1.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2.牡丹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自1983年《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这一命题至今,我们党领导人民在物质文明建设层面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带领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尤其在农村,依然存有众多问题。诸如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影响。[2]故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极为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不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党和国家还出台了相关涉农文件、政策等,均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学者们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展开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进行归纳和分析。例如,蒙象飞(2021)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在现代化治理、理想信念、农民的意识层面还面临巨大的挑战,通过剖析其形成原因,提出三治融合、三生并举等具体措施。[3]二是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历程进行梳理与阐述。如,刘欢、韩广富(2022)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党的发展历程相一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艰难探索、初步发展、持续推进与加速发展阶段分别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代以来相对应[4];王露露(2021)也按照这一标准展开研究,不同的是该研究以“翻身—改造—改革—振兴”为线索,从农村土地革命与乡村伦理秩序、国家权威建构与乡村道德、乡村转型与伦理道德建设及其全面推进进行了阐述[5]。三是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与措施进行论述。如,刘彦武、卢丹、丁萍及杨凯等学者大体上也围绕上述维度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与措施予以阐释。不难看出,关于这一维度的研究较为大众化、普遍化,故而,本文不再一一细述。综上所述,学者们基本围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现状、发展历程、内在逻辑、基本经验及具体措施进行研究,且这一视角较为传统。本文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体、建设对象、建设目标任务及怎样建设这一较为新颖的视角展开分析与论述。
一、明确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及多元建设主体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巨大成就及其历史经验进行回顾与总结,其中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同轨同迹,是党的百年进程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回溯这一历史进程,不难发现,我们党在“三农”领域中的成就与经验,凝聚着我们党处理、解决农村问题的答案。百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斐然成绩证实,由谁带领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党支部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3],“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个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我们的农村党组织一定要成为团结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堡垒”[6]。综上可知,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各种制度的建设及各项任务的部署起着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农民健康有序生活的保障,也是农业现代化推进的必然条件。因此,办好中国的事情,阵域在农村,关键在党,重点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担当着农村建设的使命,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核心地位。也就是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主体,但这并不是说是唯一的主体,其主体是多元的,也包括乡政府、村干部、农民等。
之所以圈定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有据可循的。在理论层面,具体渗透于《中国共产党章程》、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及相关涉农文件与政策中。《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7],强调了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内的所有基层组织的地位与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24个“中央一号文件”,在条文的落笔部分或关键部分均强调,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由此可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三农”工作推进的关键,必须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领导。同时,相关涉农文件、政策也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指示与安排。2019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其中第十六条指出:“加强党对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8];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第十六条和第十八条对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任务做出具体安排,即“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引导学员、群众自觉抑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9]。如上所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已不言而喻。百年来,在历史与实践层面,党在农村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取得的傲人成绩确证了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重要性,这是我国“三农”领域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党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因此,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风清气朗”,必须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治理工作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工作稳步推进的保障,也是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行的正确选择。由此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推进。
具体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领导主体,但并不是唯一的主体,乡政府、村干部以及农民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人。乡政府作为农村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有责任开展专项文明整治活动,深入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加强对非法宗教、邪教及迷信活动的预防与管理,与农村精神文明治理息息相关;村干部作为农村建设的主要责任人之一,在乡风文明创建、乡贤文化传播、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方面作用突出,其行为活动直接关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度、力度及深度;农民作为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有效运行的主体,既是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也是农村精神文明的享有者,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发力点,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肩负着更大的责任。由此可知,乡政府、村干部、农民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同属于建设主体,共同作用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同的是乡镇政府、村干部、农民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
二、辨清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象及建设有效的科学内涵
以“辨清”一词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象进行限制,既是为了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也是为了指出学术界对于此问题的一些不合理认知。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象是农村带头人、村干部,其原因是农村领导干部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基层工作的,理应把其作为建设对象;还有一些学者坚持把新型职业农民、新乡贤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象,依据是农民、乡贤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之一,既是建设主体,也是享有主体。前者没能正确区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主体与建设主体,后者在表述上虽然接近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象,但这一观点却把相关概念混淆了,且说法既缺乏针对性又不具有合理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当是围绕农村的某种不良现象或某些不宜行为而言的。可以说,农民精神风貌应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象,而不指向职业农民或新乡贤这一主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10]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重点要“改善农民精神风貌”[6]。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思想上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要求,反映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象是农民精神风貌。具体阐述如下。
一是农民深受移风易俗的影响。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在为农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带来裨益的同时,也给农民带来了一些消极、不良的风气和陈规陋俗。例如,一些农民把巫婆驱邪除病、阴阳识风水看作良方妙计;男权主义、重男轻女观念依旧被一些农民视为所谓的家风;拜神祈祷、“天价彩礼”在农民群体中也被常态化。二是农民占我国总人口比重较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87562人,占36.11%”[1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场域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关键在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隶属于精神文明层面,包括农民的道德建设、思想建设、心理建设等一系列建设。具体说来,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综合工程,其建设内涵是多方面的,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就农村经济方面而言,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了农民收入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12],“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13]。表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注重农民的物质需求,更要关注农民精神需求,还要协调二者平衡发展。就农村民主政治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扩大农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三农’发展中的主体作用”[14],进一步完善农村制度,强调了农民有效行使权力、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保障。就乡风文明建设而言,“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6],其有效建设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应有的组成部分。为此,必须落实乡风文明建设活动,以开展“农家书屋”“特色小镇”“乡贤文化”建设为进路,以村规、民约、家风为遵循,以处理好乡贤文化与革命文化、乡村文化、社会文化的关系为重点,进而推广文明村落建设,健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在基层公共服务建设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把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使农民社会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6]在农村生态环境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生态补偿机制政策、“双山”理念、“厕所革命”等;强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6]。以上证实,农村环境治理与农村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其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
综上所述,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围绕农业强不强、农民富不富、农村美不美这一主题展开的,是沿着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及安全感这一主体发力的,也是沿着生活舒适、生态宜居、生命安全这一主线奋斗的。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抛出一系列相关意见与建议,圈定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象是农民精神风貌建设,同时也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进行细述,为继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思路。
三、明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代化目标任务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努力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15];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公报从理想信念、公民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城乡文明程度、物质与精神建设协调发展层面回答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于此看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一个宏观目标,又是一个微观目标。如果以微观目标衡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则是这一目标任务的具体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我国历史方位做出了新的定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认知能力也迎来了新变化,相应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任务也发生了转变,即由笼统的表述更新为契合时代的表述——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最早于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被提出,主要指农民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精神创建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积极健康的文明乡风、淳朴民风;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其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一并列为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党的建设的要求;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乡村振兴的总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16],同年9月“乡风文明”被写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不难看出,乡风文明建设已成为党和国家在“三农”领域关注的重点,同时也被人民所接受,可以确证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乡风文明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化目标任务是言之有物的。基于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6]也就是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落实‘物’的现代化,具体涵括医疗卫生、农田水利、乡村物流等一系列设施的现代化。具体说来,乡风文明建设,‘物’的现代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体征,只有保证‘物’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协同发展,也才能有效促使乡风文明建设。可以说,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刘欢等认为,“实现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4];朱德全等认为,“乡风文明是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对乡村发展与美丽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17]由此可见,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与精神文明推进同路、与现代化目标同体、与新时代这一方位同行。乡风文明是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化的目标任务,这一目标任务的实施,还应进一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予以落实,即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6]。
如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为尽快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化目标任务提供了新思路。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16],培育与乡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具体方式,诸如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开展幸福家庭、文明家庭、邻里团结评比活动;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开展“农家书屋”“农家乐”建设活动,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 ‘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18];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从家到村、从村到乡、从乡到镇有序开展。二是重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农村公共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农耕文化、乡贤文化在内的一系列文化遗产,坚持将“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16],将乡贤文化与城市文化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沉积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进而赋予乡风文明新的内涵;农村公共文化是由农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是相较于个体文化而言的,是人民娱乐活动实施的重要载体,是人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的保障,具有集体性和统一性。对此,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就要以其特点为基础,以团结合作为纽带,创建精神文明活动室、健康娱乐室、有益刊物阅读室等。三是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就是剔除束缚人民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提升人民的现代化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具体说来,要整治“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不受婚则、不睦邻里,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6]等陈规陋习;要“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18];要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定期开办农村教育讲习所,鼓励农民“半工半读”,从源头教育农民,提升农民素养。综合看来,促进乡风文明的健全与完善关键在于解决众多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使人民在医疗文卫、社会安全、居住环境等方面全面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为了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体落实乡风文明建设,要“新增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经费要向农村倾斜,社会建设公共资源要向农村投放,基本公共服务要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服务力量要下乡支援农村,形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合力,努力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6],以此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四、解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要问题,继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致力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资本平等交换和资源均衡配置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有效缓解了城乡发展之间的固有矛盾。但是,由于城乡主体之间文化观念、认知水平的差异,“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6],“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6]。从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19]。其中,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关键。
推动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着力解决城乡平衡发展问题。百年来,党在城乡发展中的主要建设目标也因时代发展而改变。例如,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农村建设为主;在改革开放至新时代,坚持以城市建设为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城乡一体”这一概念,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至此,城乡协调发展才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可以看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具体说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可将优惠政策向农村倾斜,坚持城乡居民“权利同等、生活同质、利益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城乡同位”的目标。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向农村投资、允许企业进入农村兴办事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治理平等化等。如上所述,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以工育农、以城带乡,坚持城乡与工农资源均等、权利衡等、利益平等,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推动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6]物质文明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与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命题中应有之义,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家庭承包责任制,还要做到农村文化产品建设。只有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推动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百年来,我们党在农村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在此期间取得的经验与成效是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形成的乡土文化、革命文化及现代文化,在提升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坚持农村文化建设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方面,坚持农村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农民在农村进行社会实践的精神产物,其中包括农耕文化在内的乡土文化、乡贤文化和革命文化等一系列优秀产物。为此,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深入挖掘家风家教、乡风良俗、村规民约中的精髓,将其与城市文化结合;要“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18];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其中。例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美德观引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坚持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结合。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虽然所形成的空间、地域不同,但是二者同根同源,均指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均属于中华文明这一范畴。为此,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要打破二者优劣、高低、先进与落后等错误观念,以辩证的视角剖析,尊重二者的差异性与特殊性;也要借助媒体直播、数字交互等软件将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有益成分结合,形成现实性与虚拟性交融的现代文化、形成符合人民品味的大众文化,以此让人民既怀抱城市文明,又守住乡村文明。
总之,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历史上精神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立足我国农村社会文化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新主张,其目的在于改善、提升农村精神文明领域部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且农村精神文明由谁建设、建设什么、建设目标及怎样建设等,均为农村精神文明有效建设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