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配乐对工人形象塑造的影响
——以电影《钢的琴》和电视剧《人世间》为例
2022-11-17张洪涛
张洪涛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一、从时代心录到凡人史诗:电影《钢的琴》及电视剧《人世间》简述
2010年,青年导演张猛执导的电影《钢的琴》一经问世,便引发了强烈的行业反响,收获各界的如潮好评。作为导演的第二部作品,虽然制作成本低廉,但其仍以具有创新性的语言风格,高度个性化的表现形式,为观众所青睐。作品关注的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体验,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背景下,东北一家大型国企工人陈桂林因工厂面临改革而下岗,妻子离家出走,因其女儿喜爱弹钢琴,为争夺女儿抚养权,也为了男人的自尊心,召集曾经的工友合力制造一架钢材质琴的故事。整个故事生动地揭示了下岗工人群体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他们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的落差心理以及直面困难的积极心态,充满着对社会转型时期工人群体的赞美和同情。正如影片中汪工的一句话道出的工人精神:“没有敢想敢干敢拼的精神,那不是我们工人该干的事。”由此可见,张猛导演通过对陈桂林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人形象的塑造,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转型时期工人群体的精神状态,即面对困境仍然敢想、敢干、敢拼,坚持理想同时又极富创造力的时代形象和工人精神,向观众传递了积极、乐观的思想力量。
《人世间》是由李路导演执导、在2022年春节时段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作品,豆瓣评分开分直接达到8.1分,而其同名主题曲达到了8.2的高分,成为不可多得的“现象级”电视剧作品。该剧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的同名小说为故事底本,由雷佳音、殷桃、辛柏青、宋佳、丁勇岱等主演的一部现实主义温情剧。较之于电影《钢的琴》,12年后上映的电视剧《人世间》则体现出了由“横”到“纵”的转向,如果说电影《钢的琴》所展现的是时代的横截面,深入挖掘社会转型期工人群体复杂微妙的情感体验,那么电视剧《人世间》则是立足于对历史的纵向剖析,建构了一部工人家庭跨越代际的凡人史诗。剧情以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家中的三个子女的生活轨迹为主线,时间跨度从20世纪70年代跨越50年至今,讲述了十几位平民子弟在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的交织下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通过小人物的故事传递出不平凡的力量,书写了跨越50年的中国百姓生活史。正是由于这种更为宏阔的史诗品格,电视剧《人世间》在主题上呈现出了对电影《钢的琴》的拓展与深化。相比之下,电影《钢的琴》侧重于讲述时代对个人的影响,落脚点在于工人群体在特定时期的个体生存状况,而电视剧《人世间》则是由个人际遇来折射时代变迁,落脚点在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格调更为昂扬,立意也更加高远。
二、“造境”:影视配乐对故事情景的营造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视听艺术,其拥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表现手段,影视作品对人物的塑造不仅依靠叙事文本、画面构图,配乐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视配乐的发展可以说与百年影视艺术史如影随形,影视艺术经历了从无声默片到有声影像的漫长发展历程,其间影视配乐也由最初单纯的辅助性伴奏曲逐步演进为独具审美个性的音乐体裁,并且与影视作品本身深度融合,发挥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真正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跨维联动。
尽管影视配乐属于音乐形式的一种,但它与普遍意义上的音乐创作相比还是有着自身独特的美学追求。一般说来,音乐创作体现的是作曲家自身的感受与状态,表达作曲家的心境与情感,一首乐曲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创作,具有较强的主体性与独立性。而影视配乐注重的不仅仅是作曲家个人,更重要的是要把剧情和配乐两者结合起来,服务于作为客体的影视作品,同时,它并不能独立成篇,而是与文本、画面等要素一样作为影视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影视配乐通过乐器种类、节奏以及乐谱中所展示的各种音乐符号和形式去抒情、叙事,借助听觉层面的表现力,让观众融入特定的故事情景当中,更为真切地理解作品中的工人形象。
电影《钢的琴》在配乐上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成功地创设了与故事中工人形象相得益彰的音乐氛围,其所体现的正是一种以“造境”为核心的音乐美学,极力营造与人物性格、经历相契合的故事情境。受限于制作成本,电影《钢的琴》无法像多数电影那样专门创作主题曲及配乐,但它将众多具有怀旧意味的乐曲进行了巧妙运用,使得整个影片配乐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影片选取了大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泛流传于工人群体的音乐,像俄罗斯民间歌曲《三套车》《山楂树》等,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旋律能够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有效地烘托了故事的主题氛围。第二,时而交错的流行于80—90年代中国的经典老歌如《张三的歌》《步步高》等,在反映工人面对现实压力的同时,也展示了他们憧憬未来美好生活的乐观精神与积极态度。第三,钢琴曲《致爱丽丝》作为一种时代的表征回荡整个工业时代,贯穿整部电影,反映一个时代小人物的精神世界及其所背负的时代悲剧。当影片把《西班牙斗牛士》音乐设计在结尾处时,工人们在音乐的伴奏下纷纷起舞,激情奔放,不仅把观众重新带入工业时代的集体生活状态中,更能体现出工人群体面对困境,内心无比丰盈的、顽强的积极心态。
三、“共情”:影视配乐对受众情绪的引导
影视配乐之于工人形象塑造的又一重要作用在于,其通过对观众情感的引导与调动,在观众与工人形象之间建立情感共鸣,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让工人形象进一步鲜活起来。
电视剧《人世间》就十分注重发挥配乐在建构共情心理方面的重要作用,作品通过饱含深情的音乐片段,让观众对故事形成代入感与同理心。为实现这种“共情”的审美体验,导演团队可谓是匠心独运,鉴于这部剧时间线条长,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在配乐安排上,既有主线也有辅线,这两条线贯穿始末。从该剧主题推广曲《灯火》到同名主题曲《人世间》,再到《光字片》以及原声带原创音乐围绕剧情紧密设计了四个方面的主题,这四个主题有关于父母、兄弟友情、时代变迁及爱情。配乐音乐多达34个段落,参演阵容实力雄厚,技术高超,人数众多,有力地提升了影片中人物的情感抒发和整部剧中心思想的表达。
《人世间》推广主题曲《灯火》作为本部影视作品的重要标识,对剧情的提炼和作品的宣传起着重要作用。整个音乐作品分为AB段曲式,由崔轼玄作词,舒楠作曲,青年歌唱家、吉林省文艺志愿者形象大使伊丽媛演唱。作曲家舒楠是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电影音乐奖得主,也是中国十大青年作曲家之一,曾经为《让子弹飞》《建国大业》《决胜时刻》等众多优秀国产影视作品配乐。词作家崔轼玄用朴实凝练的歌词为乐曲注入家庭的温度与时代的沧桑感,正如尾声唱道:“每盏光亮里都有幸福在闪烁,人世间万家灯火,每扇窗背后都有故事在诉说。”伊丽媛以温情而纯净的歌声向我们展现了每个人心中的灯火,体现了在艰难的岁月时光里,心中总有一缕灯火在闪烁,即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处。
尾声之前出现另外一首沁人心脾的歌曲《光字片》是由知名音乐制作人张镒麟作词作曲,青年歌手周深倾情演唱的。周深以直入人心的歌声唱出细腻温馨的歌词,配以婉转动人的曲风,生动地诠释了歌曲中发生在光字片的点点滴滴,唱出了人间的烟火百态与时代的沧海桑田。歌曲前奏钢琴音色温暖动人,与弦乐组柔和并入过渡至主歌部分。主歌延续着钢琴柔美的伴奏,在主歌B段部分时渐渐加入了温暖的弦乐组,使得听众感受到缥渺柔和、似讲故事一般的低吟倾诉,整体的音响给听众带来了一丝温暖的烟火气。主歌进入副歌则延续了前部分主歌柔美的风格过渡,加入音树与镲片柔和过渡。第二段情感递进加入鼓点,间奏以大提琴独奏将音乐情绪推至小高潮,整体舒服柔和。最后首尾呼应,用镲片和音树呼应开头,与中间部分相得益彰。
谈到电视剧《人世间》的配乐,音乐制作人张镒麟是一位活跃在影视、舞台剧等艺术领域的全方位音乐人。他擅长在作品中将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音乐表现力进行结合,整个音乐主题基调温暖,旋律优美,乐器以黑管、小提琴、大提琴为主,以长笛、巴松等乐器为辅,以及独特的女声哼鸣声。配乐音乐将剧中人物命运进行串联,用音符谱写出人生百态,将观众的情绪体验带入影像故事跌宕起伏的峥嵘岁月中,实现了真正的融情入境。
片头主题音乐运用了古典吉他和口风琴,体现时代感和年代感,古典吉他每根琴弦赋予不同的音色,加之重组后实现色彩的多变;兄弟情谊的主基调同样是温暖的,为区分于父母主题以弦乐为主的音乐部分,作曲家用木管组乐器进行了差异化的使用,音色柔美,曲调悠扬,很好地诠释了以“六小君子”为代表的兄弟情;作为剧中重要的特征——时代的变迁,在时代与时间的主题方面分两块,一块是管弦乐,带有红色风范色彩,一块是时间感的音乐;而在展示普世爱情观时,作曲家则采用了钢琴这个乐器进行抒情,表达主人公内心丰富的情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中父亲周志刚作为当时工人群体的代表,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投身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国政府规划的大三线建设,这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工业迁移运动,三线建设的实施,为我国国防实力的增强和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做出了极大贡献。在刻画家庭的轴心周父、周母时,周母虽目不识丁,但为人善良,周父拥有着大三线职工的共同特征,性格刚强并且深明大义,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在教育子女方面以身作则。多年来坚守岗位,兢兢业业,把单位领导的重视、工友的嘱托作为奋斗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当时工人群体的奋斗精神。但作为一家之主,对妻子的照顾、孩子的成长都有所欠缺。当他得知自己的大儿子为保护儿媳而归咎于自身身体原因不能后继有人时,虽然内心遗憾但嘴里还是安慰儿子说道:“你爸是个老党员,这点觉悟还是有的。”这只言片语体现了老工人的思想境界和觉悟以及善良的普世情怀。为了突显周家父母的大爱与宽容,作曲家在设计父母的主题时,采用了以大提琴、弦乐队和人声哼鸣的方式,使其音乐色彩呈现独特的特征。大提琴音色纯厚,旋律优美,弦乐队基调温暖、色彩多变,加之独特的人声哼鸣,很好地衬托出了周家父母敦厚质朴的性格特征,让观众对这组工人形象产生情感认同。
四、“达意”:影视配乐对主题基调的强化
配乐与画面作为信息传导的两大要素,后者在影视作品的意义传递过程中体现出一种直观性和清晰性,影视配乐作为声音造型元素之一,则体现出一种情感性和创造性。当视与听两种介质彼此映衬、相互响应时,影视配乐就更为直观地在拓展观众想象、激发观众情绪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使剧情氛围得到有效烘托,作品的主题基调得以进一步强化[1]。
主题思想作为影视作品最深层的含义,是对创作者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的传达,也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核心指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物即是特定理念的载体,是作品主题思想的具象外化。而影视配乐除了烘托故事氛围、建构共情心理之外,还能成为传递中心思想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升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效性[2]。大多数情况下,将主题音乐穿插进整部影视作品中,随着故事的发展,层次的递进,主题音乐通常会反复出现,并在影片结束时为整部作品画上完满的句号,使剧情效果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电影《钢的琴》开篇选用了陈桂林的小乐队在葬礼上演奏俄罗斯经典民谣《三套车》,深沉缓慢,让人静心凝神,而雇主觉得曲目过于悲伤,于是安排他们转而奏起了颇具喜感的中国民乐《步步高》,这样欢快的曲目显然不适合于葬礼的场合,这种充满着冲突感的气氛,除了让观众发出幽默一笑,也从侧面体现出陈桂林等失业工人们迫于生计而隐忍委屈,揭示了他们生活现状的窘迫。音乐画风的突然转变处理体现了整个影片的基调,带有喜感的悲剧,欢乐与悲哀同在。紧接着音乐进入《Skoro dembel》,这首曲子采用了俄罗斯民族特色的摇滚,Lube乐队的特点原本在于深情,静静吟诵,悠远辽阔,惆怅平和,但是在电影的配乐中,却能听出欢快、明朗的节奏,展现当时工人群体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随着剧情发展,出现了20世纪80—90年代流行李寿全的《张三的歌》、徐小凤的《心恋》、姜育恒的《跟往事干杯》等经典老歌,这几首乐曲无不流淌着一股淡淡的无奈,轻轻吟唱,但不乏希望,寄于当时工人群体现实生活中的不甚如意却坚持奋斗的美好愿望。《四小天鹅舞曲》同样用了轻松活泼、节奏明快的音乐语言。《玛奇朵漂浮》这首手风琴曲带着欧洲风情的忧郁从音符中扩散开来,体现出主人公的心境,这忧愁的旋律正是寂寞青年男女的安慰剂,真挚而不奢靡。
而《超级玛丽》配乐的两次出现也为影片增色不少。选用《超级玛丽》实则非常巧妙,因为原音乐中马里奥就是一名水管工人,与《钢的琴》中主人公陈桂林有着相同的阶级属性和相近的生活经历,配乐运用起来十分贴切。特别是描写陈桂林为女儿做“纸钢琴”时,影片用超级玛丽闯关的配乐来寓示陈桂林正处于“一路闯关”当中,需要不断攻坚克难。这种配乐设计既活跃了观众的观影氛围,也生动地补充了剧情,并与影片寓悲于喜的风格相契合。第二次出现则是陈桂林一人坐在家中打游戏,面对女儿被妈妈送回、造钢琴进展缓慢、离婚判决书等一系列问题,这段音乐最终以马里奥“闯关失败”而告终,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艰难处境与难以化解的现实困境。钢琴曲《啄木鸟》同样两次出现在剧情中,一次是小元在弹奏这首曲子,欢快的音乐却被老师当作噪声,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最后当父亲和工友建造出一架真正的钢的琴时,小元再次弹奏起这首曲子,以陈桂林为代表的工人们脸无笑容,只能默默地接受失去小元这一结果。作为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陈桂林等形象典型地体现着那一时代的工人精神,技术高超,自律勤勉,敢于担当,但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却成了改革阵痛的承担者。低回婉转的琴声意味着造琴行动的结束,也奏响了工业时代的落幕挽歌。
而颇具史诗气质的《人世间》则更看重对家国情怀等宏大主题的艺术呈现,剧中每个人物都是作为这种主题的具象化载体而出现。正如《人世间》的原著作者梁晓声就曾经说过,“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国紧密相连。作品反映了共和国从70年代至今长达50年的历史过程,家国情怀是其中的核心主题,塑造了一批可亲可敬、真实立体而全面的工人形象,他们的身上浓缩着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与精神力量。
同名主题曲《人世间》由青年歌唱家雷佳演唱而成名。这首主题曲由音乐制作人钱雷作曲、唐恬作词。悠扬的旋律搭配感人至深的歌词,歌唱家雷佳温柔高亢的嗓音和极富张力的演唱,完美演绎了这首跨越两个八度的高难度作品。歌词的描写平实,让人回味。“我们像种子一样,一生向阳,在这片土壤,随万物生长。”歌曲循序渐进,层次分明,观众在强烈的共情下被歌词所深深触动,感叹平凡渺小的普通人所迸发出的强大力量。音乐的铺垫丝丝入扣,动人心弦,完美地契合了剧中人物的心境,展现了一幅质朴的时代画卷,唱响了人世间百态人生。
《人世间》编剧王海鸰指出,大时代中的个人选择,普通人的性格光辉,塑造了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觉得苦吗?嚼嚼自己咽了。”作为工人群体的代表人物周秉昆的一句台词,道尽人生百味。正如剧中片尾曲唱的那样:“不管人世间多少沧桑变化,祝你踏过千重浪,也祝你不忘少年样,也无惧那白发苍苍。若年华终将被遗忘,记得你我,火一样爱着,人世间值得。”
五、结语
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要时刻触及时代最重大的问题,要创造有力量的艺术。每一位创作者只有扎根时代土壤,关切时代话题,才能使艺术创作获得蓬勃生机。《钢的琴》用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表现手法、音乐与画面的高度配合向工业时代致敬,展现东北老工业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没落与衰败中蕴含着工人群体的乐观与激情,向世人传达出旺盛的生命力。
工人,曾经一直以来都是充满光芒和荣耀的职业,他们不仅是国家、城市建设最前线的英雄,也是每一个家庭中的英雄,深沉而质朴。就像《人世间》的周父周志刚一样,以父亲、母亲的角色撑起了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人世间》起于苦难,却不耽于苦难,它最终呈现和赞颂的,就是那些在苦难里摸爬滚打过的底层中国人民,如何苦中作乐,守望相助,自强不息。正如梁晓声先生所说的:“生活变好了,更要看看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