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时代美育改革的《影视美学》课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2-11-17胡子希
辛 拓,胡子希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审美是涵养道德、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美育是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的关键环节。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美育越来越成为一种刚需。教育部于2019年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是高等教育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为新时代的教育体系提供了方向指引与政策保障。与此同时,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云时代的到来,赋予了教学模式创新更多的可能性,而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增强课堂互动与沟通、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等优势的“智慧课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高校是国家落实美育工作的重要抓手,高校艺术课程的创新与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必有之义。影视艺术作为现代视听媒介,具有传递文化理念、积淀人文底蕴的育人作用。《影视美学》课程作为影视艺术理论教学的重中之重,育人价值尤为突出。如何在新时代美育改革的背景下,创新《影视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以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将“美”润物于无声,实现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体验与思辨的彼此融通、讲授与创作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同频共振,对推动我国高校影视美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视美学》课程研究背景及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影视美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识教育视域下《影视美学》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困境研究。《影视美学》课程作为高校公共通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美育教学体系来说,可以完成影像美学的话语表达与传播。该课程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形象丰富且生动的视听语言呈现和深入浅出的文本内容讲授与讨论,培养学生影视鉴赏与审美的能力,从而完善高校美育的教育目标。把影视美学看作通识教育公共艺术模块课程之一,通过教学目标和教学反馈之间的落差,反思教学模式并尝试创新,可以进一步将影视美学课程的专业性和通识教育的主旨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艺术类高校专业教育视域下的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在于探索系统性与专业性课程体系,通过对影视美学课程的分析与评估,阐述其在高校开设的重要性,扩展课程的推广范围。
就总体而言,当前《影视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尚显薄弱。现有成果主要在观念层面对影视美学课程的教学定位与内容进行讨论,但课程实践层面的探索力度有待加强,尤其是专业影视艺术类课程教学中的影视美学课程,其美学理论与美学实践严重脱离,知识传授与知识接受之间存在错位。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课、书”单向教学模式中。学生所学的美学知识与理论不能对其美学实践与创造进行有效指导,未能切中当下影视美学课程教学的痛点与要害。因此,急需符合时代趋势、切合美学内涵、适合学生实践与创造的影视美学课程教学创新成果,特别是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
二、《影视美学》课程智慧课堂研究目的及意义
智慧课堂作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而创设的智能教学平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网络化、数据化、交互化、智能化学习环境,支持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内课外一体化、虚拟现实一体化的全场景教学应用;推动学科智慧教学模式创新,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促进学习者转识为智、智慧发展”[1]。智慧课堂不仅是数字化时代下新兴的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不仅为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同时还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教学体系中学习效果提升、能力培养、情感塑造的全面升级。
《影视美学》课程契合新时代美育改革的目标,将影视现象、文化现象与美学理论有机结合,旨在借助影视艺术文本的赏析进行美学理论的阐释,从而表达影视的文化特性、美学特征、审美心理与社会价值。一方面,“电影美学依附于一般美学,这是涉及艺术整体的哲学学科”[2]。以符号学、精神分析学、叙事学等知识谱系和功能为理论基础,影视美学从文本分析、实践创作、受众审美等多个层面凸显影视艺术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影视美学作为影视评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阐释影视语言深层意义的有效途径。但是,这一课程内涵不管对于通识教育视域下的影视美学课程,还是影视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都存在美学理论与美学实践相脱节、知识传授与知识接受相错位的弊病,有碍于进一步发挥影视美学课程的美育功能。构建《影视美学》课程智慧课堂的根本目的便是针对上述文本,力图通过依托多元化教学空间与平台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推进我国高校影视美学教育不断进步与发展。
智慧课堂模式下的《影视美学》课程一方面注重理论传授,确保学生充分掌握影视艺术在美学与文化方面的特质,奠定学生的影视审美基础;另一方面强调学以致用,在完成影视美学理论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本鉴赏与艺术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在美学实践中理解美学理论,用美学理论来指导美学实践,契合新时代美育改革的发展要求。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引,树立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推行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破解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赋能,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课堂。通过建设集“讲授+启发+讨论+参与”于一体的开放式教学方法,用智慧课堂的形式与内蕴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发扬“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平等的师生交互关系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人翁作用;以多样性、灵活性、团队化的教学方法为主体,调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与平台的交互性,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躬身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其观察生活、洞察时代的能力。本研究对创新实践成效进行基于实据的分析与总结,论证成果的现实意义,使之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全新教学模式。
三、《影视美学》课程智慧课堂教学理念与方法
1.“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就其内在逻辑而言,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3]。在不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仅指明学习本身的要义,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赋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避免教学变成“强制的灌输”,落入“储蓄式教育”的窠臼[4],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影视美学》课程智慧课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在影视鉴赏和艺术创造中奠定审美基础,打破学生单纯以考试为目标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自然中、艺术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理论课程的角度出发,改变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内容,把课程类型转变为以提高技能为主的实践型课程。本课程把影视美学放在文化的整体构架中进行思考,以时代为活水,强调知识的交叉整合,通过背景化、过程化、应用化、人文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与认知,利用智慧课堂的形式与内涵,提升其观察生活、洞察时代的能力。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师生共同合作、共同享受的学习过程,从根本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向心力,通过灵活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理论与实践,通过平时化、分散化的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爱好,促进其综合发展。
2.“讲启论行”于一体的开放式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教学手段”[5]。在这个过程中,教授和学习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以合作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运用教师的探究式教学思维,从而构建一个相对灵活、多样、开放的教学空间。
《影视美学》课程智慧课堂采用“讲授+启发+讨论+实践”于一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平等的师生交互关系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理论灌输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思考与实践模式,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通过线下教学、线上互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讲授”层面,以创新书、图、音像、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将理论形象化,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在“启发”层面,通过情景导入回顾前课内容、分析作业中的问题,唤醒学生的知识记忆,构建学生对本堂课的期待视野;在“讨论”层面,通过分组讨论、分工合作的方法持续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为接下来的翻转课堂做准备;在“实践”层面,通过课上影片片段拍摄的创作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在短时间内构建导演、编剧、场务等创作身份,在课堂上完成社会性学习。这四个层面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兼顾全体性、主体性、有序性、有效性的教学组织应用原则,通过合理设置教学冲突、故事导入、引导分工与合作、案例分析、理论实验等方法,确保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始终保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态度与习惯。以考核多元化、分散化、平时化的教学评价为标准,培养学生创新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同时实行线下学生互评、线上师生互评的方式,监督教师的教学质量并及时反馈到下一次教学活动中。
“讲启论行”于一体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可以随时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过程,不仅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更是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案、完善教学设计的有力推手,促进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一个自主化、探究式的合作空间,更直接且有效地推进高校美育成果的落地。
四、《影视美学》课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1.“先学后教式”
“先学后教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影视美学》课程实施课前教学环节。首先,通过移动教学和课件发布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其次,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掌握学情;最后,根据学情在原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如本课程试点吉林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通过对平台数据反馈,运用“先学后教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后进行的学情分析,为课中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设计提供切实依据。
(1)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该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影视语言分析的经验;拍摄影片的实践经验,为影视美学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作业展示,了解到学生对上堂课知识点掌握的情况,为本堂课的理论延伸做好准备。
(2)学习能力分析:该专业学生思维活跃,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较强,但是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理论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课堂互动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个体差异分析:该班级学生性格多样、成绩相对均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讨论、团队协作的方式在学生之间取长补短。
(4)学习方法分析:该年级学生经常借助科技手段和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与创作实践。抓住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加入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这一教学模式和核心目标在于为学生营造“随时随地”的学习条件,并基于学情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服务,有效推送其感兴趣的学习资源,能够较全面、精神地掌握学生的兴趣和状态,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2.“翻转课堂式”
“翻转课堂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以“先学后教”为起点,在充分掌握学情后,教师更易于把握学生的个性和共性,依据个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潜力;依据共性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从而实现课堂的翻转。
《影视美学》课程通过“巩固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前课作业和课后习题的展示,体现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多元化教学”以互动课堂为形式,穿插抢答、问卷、测试、分组任务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性与主动性;通过案例分析将理论形象化,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通过重点问题分组讨论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个性化教学”以团队合作为方式,做到因材施教。不仅如此,通过“翻转课堂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为夯实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提供有效途径。
(1)知识目标:了解叙事的概念及电影叙事中的因果关系要素;掌握电影讲故事的基本方法及美学表达方式;引发学生对影视受众审美心理的思考。
(2)能力目标:强化与深化学生的影视美学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进行艺术鉴赏、艺术创作等审美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认识自然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厚积学生的人文底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躬身实践的习惯;树立健康、积极、个性化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与人文素质。
在“翻转课堂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通过故事导入、过程启发、案例分析等方式展开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利用移动教学与学生进行无障碍交互,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与交流,如“故事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这一重点问题,通过抢答、问卷等课堂互动反复论证,加深印象并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吸收。
3.“理论实验式”
智慧课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由于个体的兴趣爱好、知识背景存在差异,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共振,从而使学生把静态的理论知识生成实践与成长的智慧。
“理论实验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两个方面。首先,以书、图、音像、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与平台,结合经典影片片段、电影大师个性化风格进行案例分析,结合理论与实践,激发学生对核心问题的好奇心。其次,分小组进行实验影片的现场拍摄,学生根据自身定位主动选择相应的剧组人员身份,在短时间内扮演导演、编剧、演员、场务等角色进行模拟拍摄活动,通过当堂课的实验影片拍摄活动,理解理论知识的实践来源。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设计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根据问题设计引发学生主动性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再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自主学习阶段。以电影叙事中“惊讶”与“悬念”的区别为例,设置情景教学,让学生通过案例和理论实践,充分掌握电影叙事中因果关系的特点,学生可各持己见,从而更好地对自己的实践创作进行反思。
将理论回归实践,将抽象的影视美学理论具象化,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指导意义,让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五、《影视美学》课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成效分析与成果辐射
《影视美学》课程智慧课堂对创新实践成效进行基于实据的分析与总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收集反馈数据,考察教学效果。通过作品鉴赏、作品拍摄等反馈信息,精准掌握学情,让知识学习效果在创作实践中接受检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影视美学》课程存在的美学理论与美学实践相脱节、知识传授与知识接受相错位的弊病。
就实际成效而言,《影视美学》课程智慧课堂教学已在本校三个年级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进行推广应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课程期末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完成多项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屡次荣获省级金奖、银奖。指导教师在智慧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理念,获首届吉林省本科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并成功申报省级、校级教学、科研研究课题立项。
《影视美学》课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高度重视创新成果的辐射推广价值,将之贯彻于教学设计的始终。本课程作为通识课程,能够增强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变通思维、协作共进的能力;与时俱进、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专业理论课,突出影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在智慧课堂和实践教学方法的培养下,为影视专业学生在影视鉴赏和艺术创造中奠定审美基础,同时提高学生从美学角度进行影片创作与拍摄的实践能力。在条件保障方面,本课程教学单位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持,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普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