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地区古村落景观价值及整体保护发展研究
2022-11-16陈蕾张海彬
陈蕾 张海彬
(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美丽乡村振兴战略是近些年乡村建设中重要的战略之一,民族文化要发展就离不开传统村落的发展。桂北地区古村落是历史遗存的物质产物,它包括了自然景观文化和人文景观文化。在现存的桂北古村落中人文历史浓厚,独特的地理位置享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旅游业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广西地区受历史文化的影响聚集了众多少数民族,在最近的第四批广西传统村落名录申报中,有117个村落申报成功,其中桂林市就有64个。截至目前广西传统村落名录总量达770个。
桂北地区是广西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最主要的村落有灵川大圩镇、阳朔兴坪渔村、龙脊古镇等古村落,它们历史气息浓厚,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来参观。随着城市化建设性破坏,古村落的开发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导致部分极具景观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的古村落正在逐渐消失,传统村落未来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保护好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桂北地区古村落景观价值
“景观”一词最早是由地理学科研究并提出,早期指的是个人或集团拥有的一块空地[1],在随后的延伸研究中加入“文化”的概念。1992年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中将“文化景观”列入遗产范畴,强调了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2]。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日常生产生活、巧妙运用自然元素如地形、河流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类活动改造的结果所形成的景观[1]。传统村落的景观文化也是一门景观艺术,植被、水体、地貌、结构是构成乡村美学功能的4个景观要素,而桂北地区古村落的营造也是围绕这些景观要素而被广泛关注。古村落景观构成要素可以分为生态类景观、聚集类景观和人文类景观,桂北古村落受到景观、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古村落的景观价值研究可分为自然景观价值、建筑文化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3]。
1.1 自然景观价值
古村落景观具有视觉上的审美价值,包括视野所见范围内的群山环绕、高低错落的梯田景观和湖泊河流等组成的村落景观。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广西桂北地区毗邻湖南、贵州两省,地势绵延起伏,因为平地面积少,要充分利用山地地形多采用梯田耕作方式,可以用“七山二水一分田”来形容[4]。桂林的山水文化具有原生形象、人化形象和符号化形象[5]。受到地形环境影响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村落大多依山而建,与山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布局方式在当地也是较常见的,人的“亲水性”也能够得到体现。其中植被、河流湖泊、喀斯特地貌等组成了不可再生的乡土景观,村落建设群山环绕、林木种植密集、河流环绕,使乡村景观质量更优。
受气候条件影响,当地气候湿热,湿润多雨,多丘陵和山地,环境相对闭塞,居民在长期劳作中形成了适应自然的天人合一。
远瞰村落以绵延起伏的山峦为背景,梯田、石板路等景观元素分散在山腰上相映成景,置身于村寨当中每处风景都各不相同,由此可见古村落景观的自然优美性、乡土性和宜游性[6]。
1.2 建筑文化价值
桂北地区古村落的建筑精致巧妙,建筑文化是当地人民在与自然相处中不断沉积、发展的成果。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村落是独立存在而不是混落在一起的,一个村落聚集着一个民族部落,村落与村落之间依地形而建,依山傍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各个民族村落形成了自己的景观特色,比如鼓楼是侗族的代表性建筑,侗族村落建设以鼓楼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而吊脚楼是苗族的特色建筑。
建筑风格受环境因素影响主要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受到地形因素影响以及当地盛产木材,靠山吃山,民居多以砖石堆砌为基础,屋顶用木材穿斗,底层架空一般有二到三层,运用整柱建竖的榫卯结构搭建而成,底部用来堆放杂物,二三层住人,这种建筑文化实际上是古时“人处其上,畜处居下”的居住建筑类型的通称。古时的建筑结构大多以开放式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素质的提升,逐渐转为封闭式结构为主。大多数建筑采用一字型屋顶,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建筑与建筑之间错落有致,建筑的整体特征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也正是这种复杂的地形造就了村落景观的丰富性,体现了桂北少数民族的建筑风貌特征(图1)。
图1 桂北干栏建筑(桂林市博物馆藏)
1.3 历史文化价值
桂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民族中的宗教文化、地域环境在内的经过时间积累而成的一种文化审美特征。
文化环境顺其自然环境的影响,当地村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形成了特色的传统景观风貌,传统村落的文化、社会、艺术价值都有所体现,这种风貌随着时间的沉淀留下了古朴的建筑、街巷小路、纯良的民俗民风。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其中壮族占比人数较多。此外,还聚集着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例如桂北各少数民族都有图腾崇拜现象,他们将这些图腾运用在建筑物体上,将图腾装饰在入寨的门口处,又或者在鼓楼的内侧部绘制图案以增加视觉效果和美感,有些图案被抽象化和几何化绘制在建筑外立面上、屋顶、石板路和标识牌上,在重要的建筑门口或者是火塘广场上也会设有代表民族的雕塑物,它们都有一些象征意义。侗族千户大寨程阳八寨的古建筑群落、蜡染艺术、刺绣等都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依河而建的红岩村的风雨桥、鼓楼等这些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景观特征。它们是当地居民长期的生产生活所得、经过时间的变迁所留存下来的遗迹,并形成了独特的聚落形态[7]。
2 时代发展对于桂北地区古村落的影响分析
2.1 自然景观环境
2.1.1 古村落生态环境质量堪忧 桂北古村落生态景观随着急速的旅游开发环境逐渐恶化。更多的外来人员蜂拥而至,使村落与外界联系更密切,人工造景造成许多伪造古民居,这与村落本身的文化互不协调,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外来景观植物的种植与当地的景观植物不符,缺少本土特色。受到村落里街巷道路规划的限制,室外空间绿化较少。受环境制约,居民的生活方式依然较为传统,且街道往往较窄,在建造中生产的垃圾以及生活垃圾没有正确处理,而是填埋土壤河流中,对水资源造成破坏,致使水质下降。一些原始形态和遗迹被损坏、资源贫瘠等现象频繁出现,见图2,但是早期的桂北村落多是自然与建筑与人的和谐统一,见图3。
图2 2020年桂林村落自然景观(作者摄)
图3 20世纪80年代桂林村落自然景观
2.1.2 村落景观环境保护缺失 在对桂北古村落的保护中缺乏可持续和科学的指导,有些地区盲目跟风。早些年的桂北古村落地区是与山水为邻且具有多重属性和多样性、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自然生态景观,如图4所示,形成了以山水田园为元素的景观基因,它的自然景观是独特的、难以抄袭的,这也是它自身的魅力所在。但是桂北地区由于山多地少,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木材建造房屋,造成开采过渡。由于旅游业兴旺,在对村落的开发中砍伐大量的树木,造成山地的破坏,而部分村落临近城镇,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在建造新房屋时为了达到实用和快捷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房,建筑风貌逐渐雷同,呈现出千村一面的现象,将城市的建造方式运用在桂北村落中,这是对传统村落格局的一种破坏,同时也对当地的原始自然特色造成了视觉污染(图5),这与早期的桂北景观环境相比产生了较大的差别。
图4 1978年桂林阳朔漓江自然景色
图5 2020年桂林阳朔漓江自然景色(作者摄)
2.2 传统建筑形式
2.2.1 旅游业兴起,建筑空间布局破坏 桂北地区民居因为受到农耕文化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建筑布局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见图6。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外来文化和人员的流入虽然带来了经济收益,但是破坏了传统村落的整体环境和氛围。由于古村落的使用人群已经从当地居民转变为外来经营者,当地村落的年轻人前往城镇不再沿袭传统文化的继承,使得原有的生活方式瓦解,很多家庭不再用传统卯榫结构的建筑而是采用水泥石砖这种经济便携的材料修复房屋,这样在视觉上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使用现代材料,现代化的建筑建在传统村落中,破坏村落布局致使肌理扰乱,显得格格不入,这与传统建筑形式产生了强烈对比,如图7。
图6 1935年桂林村落传统建筑景观
图7 2020年桂林村落现代建筑景观(作者摄)
2.2.2 城镇化过快,造成千村一面 桂北古村落的建筑景观是村落的一个独特特征,它是区别于其他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形式,也是古村落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如图8。但是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对保护和发展古村落的建筑文化景观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桂北古村落的街道、巷子、院落布局方式是一个小的集合部分,围绕着村落的特色建筑逐渐四散开来共同形成村落的肌理,极具变化形式的空间形态、巧妙的建筑群落、具有极大特色的建筑风格与周边的环境共生,建筑根据地形的高低起伏而变化。道路在传统村落的布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作为交通枢纽而存在,同时也是人们的活动场所,从入村的主干道至村落步道,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道路宽窄不一灵活自由[8]。过快的城镇化虽然使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但是新建民居与传统民居风格迥异,村落肌理扰乱,建筑特色被弱化,如图9。同时村落周边城镇化发展迅速,也造成部分村落出现大面积房屋无人居住、年久失修而破败,也因此失去了观赏价值。
图8 20世纪80年代桂北古镇街道
图9 2020年城镇化的桂北古镇街道
2.3 人文文化衰落
2.3.1 当地居民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民族性是桂北古村落与其他地区村落最本质的区别。城镇化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便利,但也对往日的乡村民族风貌产生影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长期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传统的生活环境已不能满足个人需求,使得村民将民俗文化归于老旧文化,传统习俗文化逐渐被遗忘,如繁琐的刺绣文化逐渐消失,一些习俗只在盛大节日才展现,少数民族服饰被汉化。
2.3.2 村落“空心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断代 一个原始村落的形成需要上百年时间,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空心化现象是必然存在的,同时它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力,这就使越来越多的村落里的居民移居城镇而造成了历史文化断代的现象。
文化是村落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同视觉可见的物质形体构成村落的整体形象共同造就了村落的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情。其中随着原住居民的外迁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大批年轻人涌入城市导致村落空心化严重,当地年轻人很少受到文化的熏陶造成村落文化传承断代,在最近的桂林市人口普查数据中可以看出乡村人口逐渐流失,如图10。桂北古村落的文化传承面临着种种问题,如修复过程中原始形态被破坏,在开发中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失去了本身的价值。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桂北地区传统村落是一个活的有机体,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民族资源,如何延续和保持传统文化个性是未来桂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内容[9]。这些民族元素展现了瑰丽的传统文化,也是人们根据长期生产生活规律和宗教思想意识积淀的结果,它们是一个村落的核心部分,在统筹全村格局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图10 桂林市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
3 时代发展下桂北古村落的发展路径
3.1 古村落生态环境整合
3.1.1 古村落开发过程中保留生态的原真性 桂北古村落因其拥有悠久的历史内涵、独特的环境风光具有观赏、史学、文化、审美、科学和休闲价值。那么在对古镇的开发过程中,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及规划都应结合当地的状况,相关部门的决策和村民的自身觉悟都是其得到保护的关键。利用当地特色环境,推进乡村景观与旅游融合进而展示美丽乡村的面貌,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针对被破坏的环境现状,以整治为主,在不破坏原有布局组合、结构形式、色彩上对于损坏严重的可进行适度修复,以恢复原有的景观风貌,从而使景观资源得到保护。在对村落进行开发改造时,不能仅单独针对村落的某一节点,而是要结合当地的喀斯特地形、梯田景观等周边的环境在原型上对外展示,保持景观环境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寻找新的适宜的空间,重构新的节点,发挥新节点的空间组织功能,并运用科学的手法延续村落风貌,从而焕发新的活力。
3.1.2 坚持古村落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再生性 现代文明的融入与传统并不矛盾,在实践中要强化对古村落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首先加强政府部门的指导作用,制定科学高效的保护策略,地方政府的决策发挥着主导作用;其次,在对村落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当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为了原始生态环境、当地文化传统和民俗的一个良性循环,必须保护原始生态环境,适应原始生态环境,实现适度和准确的旅游发展并适当地将现代生活方式纳入古村落生态环境;最后,桂北古村落的景观生态建设要与城市的生态建设相区别开来,提高当地的自然景观价值,优化环境格局。
3.2 古建筑周边环境整合
3.2.1 明确建筑保护核心区域 桂北古村落的建筑保护注重完整性原则。古村落在开发和修缮的过程中面临着被损坏的情况,失去了原先的风貌,建筑文化内涵丢失,同质化现象也普遍存在,在对古村落进行开发和保护时,要从整体性和原真性出发,因地制宜地对村落和周边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在规划中,首先明确建筑保护的核心区域,提出未来古村落发展的方向和生长空间,制定合理的方案,做好传统村落的顶层设计并注重人的价值,对当地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了解当地风貌特征。其次,对传统建筑的保护要坚持有机整体的概念。最后,在开发过程中,聚集各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并为方案提供新的策略。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对建筑周边的环境完整性不能缺位,建筑周边景观环境可以根据建筑特色、当地文化、生态环境等因素组合分解,依据美学特征布局,这也是桂北古村落的独特之处,也因此是区别于其他地区村落的特色民居。
3.2.2 民居空间肌理的修缮 城市化发展过快占用建筑用地致使现代化建筑破坏原生态,造成千村一面的现象,有历史文化的外在物体和其精神内涵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桂北古村落建设时,受到当地特有的民族性影响,通过当地特色标志建设增加可辨性和乡村性以及公众的参与性[10]。对于古村落建筑以及周边环境的保护要保证空间、格局布置、村落风貌上的整体,可以从村落建筑的整体特色、村落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出发,在建造新建筑时根据当地建筑的形式、色彩、图案等在大的体量上做到一致,与传统村落风貌相协调能够使环境氛围得以延续。传统村落古建筑群是一个大的有机整体,对它的保护与发展应该是在活态下进行的,要对整体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围绕当地的民居、道路肌理、空间划分构建有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建筑群,以延续传统的风水格局,使村落建筑与环境和谐,促进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和对景观环境以及景观遗迹的保护与利用。
3.3 古村落历史文化融入
3.3.1 意境再生赋予村落文化内涵 村落文化能够延续在于它的真实性,保护村落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它的“原真性”。桂北古村落由于少数民族聚居的独特性,因此各个村落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价值,在对古村落进行开发或保护时,要注重村落的文化背景,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对当地村落民族文化,重新创造和重新发展文化遗产的象征符号和象征元素[11]。根据不同民族传统村落自己的特点,设计一套属于本村落文化的视觉图像和视觉标识系统,如设计文创产品,它们是属于当地村落的标志。通过建立和设计村落的品牌,加强乡村旅游、文创、民俗等一体的配套项目建设,可以更优质地传播古村落的传统文化,恢复文化保护的观念,使意境再生。
3.3.2 注重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 现代文化融入传统古村落是一把双刃剑,那么增强当地村民的本土意识,要从文化景观视角对村落进行整体保护,使场所、人物、精神在古村落建设中完整体现[12]。文化是古村落的精髓和核心,如何能够将文化遗产活起来,随之带来的效益联动古村落活起来,首先是要保持它的活性,其次完善优化,最后采用动态化的方式进行传承。历史文化是村落景观构建过程中的灵魂部分,通过对村落环境的整治保持原住居民特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使之成为传统村落对外交流和宣传的窗口,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将传统的与现代的文化结合交融。坚持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基础上以古村落保护为主、现代化建设为辅,在适应现代物质文化精神的需求上引导当地居民重视本土文化并能够创造出多元的文化价值。
4 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对桂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进行探讨,分析其景观价值,挖掘和提炼景观基因。因为桂北古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具有地域性的文化景观应该得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下村落发展存在诸多困境,单纯考虑经济效益而不顾及景观环境建设,最终将导致生态失衡。在策略研究中通过对桂北传统村落空间的整合与优化,力求有效保护民族集体记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促进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图片除说明外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