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

2022-11-16马丽云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低损耗后效积极情绪

马丽云 莫 文

(1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桂林 541004) (2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玉林 537000)(3 广西高校认知神经科学与应用心理重点实验室,桂林 541004)

1 引言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个体做出使他人和社会受益的积极行为(Eisenberg et al.,2006)。培养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然而,当前亲社会行为缺失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已有研究从怀旧(Juhl et al., 2020)、道德自我(聂衍刚 等, 2015)和家庭亲密度(李露 等,2020)等方面揭示了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原因。研究表明,自我损耗状态下,好人也可能做出坏行为(任俊 等, 2014),自我损耗会影响儿童的分享行为(付聪, 韩仁生, 2018),自我损耗甚至降低亲社会行为(Li et al., 2022)。但关于自我损耗如何影响亲社会行为,现有文献还缺乏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根据自我控制资源理论(Baumeister et al.,1998),个体一旦处于自我损耗,其各种社会适应能力就会下降(王星星 等, 2021; Gailliot &Baumeister, 2007),这就是自我损耗后效。因此,从自我损耗视角探讨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控制资源理论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付聪, 韩仁生, 2018; Dang, 2018)。该理论认为:(1)短时间内个体控制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而个体的自我控制会消耗有限的资源;(2)当可用的资源充足时,个体的自我控制表现较好;(3)该资源是通用的,即使前后任务不一致,消耗的也是同一资源;(4)心理资源可通过睡眠或休息得到恢复;(5)资源的多寡并非不变,人们可通过实践和锻炼增加资源。个体在执行自我控制任务时过度消耗心理资源就是自我损耗。研究表明,自我损耗会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造成消极影响(Maples-Keller et al., 2016),如欺骗行为(聂衍刚 等, 2018)、攻击行为(Barlett et al.,2016)、个体不能按计划执行任务(Sjåstad &Baumeister, 2018)等。此外,近期研究发现,自我损耗会导致亲社会行为下降(Osgood & Muraven,2015)。因此,本研究推测自我控制与亲社会行为存在实质性的关联。

自我损耗为什么会使亲社会行为下降呢?首先,个体在做亲社会行为选择时,会面临利己和利他的冲突权衡选择,需要通过自我控制来调节这种冲突(Martinsson et al., 2012)。其次,自我控制失败的个体,其自私的内部冲动易表现出来(Gino et al., 2011)。再次,处于自我损耗状态下的个体更可能做出坏行为(Welsh & Ordóñez, 2014)。

自我损耗后效是否可以得到缓解?研究发现,自我损耗后效可以通过充足的睡眠或休息(慕德芳, 黄芳, 2019)、长期有序的逐步训练(于斌 等, 2016)和启动榜样效应(Martijn et al., 2007)等方式得到缓解。值得注意的是,积极情绪对自我损耗后效是否具有缓解作用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研究表明,通过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可以缓解自我损耗后效(袁冬华, 李晓东, 2012; Ren et al., 2010; Tice et al., 2007)。然而,有研究者采用兴奋音乐的方式来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Bray et al.,2013),结果发现兴奋音乐诱发的积极情绪对被试自我损耗后效没有缓解作用。也有研究表明,自我损耗前后任务不同,积极情绪对自我损耗后效的缓解作用也不一致(Wenzel et al., 2014)。

本研究认为积极情绪能够缓解自我损耗后效。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Fredrickson, 2001)认为,积极情绪能够有效扩展个体的认知和行动范围。Gable 和Harmon-Jones(2010)把积极情绪分为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如渴望、热情、兴奋等,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如愉悦、满意、宁静等。以往研究多采用观看搞笑电影和幽默视频(Fredrickson & Branigan,2005)、回忆愉快事件或积极生活事件(Gasper &Clore, 2002)、赠送小礼品(Isen & Daubman, 1984)等方式来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所诱发的情绪为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在实际生活中,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是否都可缓解自我损耗后效?如前文所述,有研究者采用兴奋音乐诱发被试的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发现其并不能缓解个体的自我损耗后效(Bray et al., 2013),而王振宏等(2013)的研究验证了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自我控制资源具有补偿作用。由此推测,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能够缓解自我损耗后效,增加亲社会行为。

本研究通过两个递进实验来验证两个假设。假设1:自我损耗状态下亲社会行为水平降低。假设2: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能够缓解自我损耗后效,增加亲社会行为。具体而言,实验1 采用“非利手写作”任务来操纵自我损耗水平,同时采用自传体回忆法来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通过独裁者任务来检验亲社会行为水平,以此来探究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自我损耗后效的缓解作用;实验2 采用同样的自我损耗任务,以图片形式诱发被试的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进一步采用独裁者任务来衡量亲社会行为水平,进而探究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自我损耗后效的缓解作用。

2 实验1: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2.1 被试

共招募大学生被试121 名(男生55 名),随机分为高损耗积极情绪组(n=30)、高损耗中性情绪组(n=30),低损耗积极情绪组(n=30)、低损耗中性情绪组(n=31),年龄范围为18~23 岁,平均年龄为19.76±0.95 岁。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前不了解实验目的,实验结束后获得礼品。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

采用2(自我损耗:高、低)×2(情绪效价:积极情绪、中性情绪)两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自我损耗(高、低)和情绪效价(积极情绪、中性情绪),因变量为亲社会行为水平,衡量标准为被试在独裁者任务中分配给接受者的代币数。

2.2.2 实验任务

(1)自我损耗任务

采用“非利手写作”任务来操纵自我损耗,该方法已得到以往研究的验证(窦凯 等, 2014),高损耗组被试要求用非优势手(左手)写一篇以“智能手机的利与弊”为主题的文章(一百字左右),时间为10 分钟,低损耗组用优势手(右手)写文章,任务与高损耗组相同。

(2)自我损耗追溯任务

自我损耗效应检验由三道追溯题组成,并采用李克特5 点计分法。①“在完成书写任务后,您感觉到疲惫的程度?”(1~5 分别代表“不疲惫”到“非常疲惫”)。②“您在任务中投入了多少精力克服书写困难,从而使书写流畅?”(1~5 分别代表“不需要投入精力”到“投入全部精力”)。③“您在整个书写过程中,感到自身能量消耗的程度?”(1~5 分别代表“一点消耗都没有”到“消耗非常大”)。

(3)诱发积极情绪任务

采用自传体回忆法来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该诱发方式已得到研究验证(Lerner & Keltner,2001)。指导语为:“同学,您好!请用3 分钟回忆您生活中的积极事件,并以文字记录下来,希望您与我们共同分享,时间为10 分钟。”13 分钟后主试示意被试停止作答。

(4)情绪量表

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采用邱林等(2008)编制的情绪量表检验被试损耗前后情绪。该量表由5 个积极形容词和5 个消极形容词组成,该量表的α 系数为0.81,采用李克特5 点计分法,1~5 点分别代表情绪程度从“没有”到“非常强烈”,得分越高,情绪水平越明显。

(5)独裁者任务

通过独裁者任务(Dictator Game)来衡量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该任务被证实是检验个体亲社会行为的有效范式(Martinsson et al., 2012)。游戏任务采用E-Prime 2.0 编程,所有被试被告知为分配者,对应的接受者在另一个房间(接受者为虚拟身份)。任务是通过一个在线模拟程序分配10 个代币(每个代币可兑换价值3 元的礼品),被试需要进行8 次分配任务,每次接受者都不同(为增加实验的真实性,接受者信息事先由主试录入电脑程序),并告知被试信息保密,对方不知道分配代币者是谁,主试记录被试分配的代币数,实验结束后赠送被试礼品。

2.2.3 实验程序

实验分为五步进行:(1)自我损耗任务操作。被试完成“非利手写作”任务。(2)填写情绪量表及自我损耗操作追溯题。(3)诱发积极情绪。(4)填写情绪量表,检验积极情绪诱发情况。(5)亲社会行为水平测量。完成独裁者任务中分配给接受者的代币数,实验结束后赠送被试剩余代币等额精美礼品。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录入和统计。

2.3 结果

2.3.1 自我损耗效应操纵有效性检验

对“非利手写作”任务的三道追溯题的结果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与低损耗组相比,高损耗组感到更加疲劳[t(119)=5.45,p<0.001,d=0.93],投入的精力更多[t(119)=4.76,p<0.001,d=0.81],消耗能量程度更大[t(119)=5.28,p<0.001,d=0.89]。这验证了“非利手写作”任务可有效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水平。

2.3.2 诱发积极情绪状态检验

为考察积极情绪诱发效果,对被试诱发的情绪在积极情绪组和中性情绪组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积极情绪组(M=3.76,SD=0.69)和中性情绪组(M=3.05,SD=0.59)在情绪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119)=3.17,p<0.01,d=0.54]。结果表明诱发的积极情绪是有效的。

2.3.3 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以亲社会行为水平为因变量,进行2(自我损耗:高、低)×2(情绪效价:积极情绪、中性情绪)双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自我损耗主效应显著,F(1, 117)=7.99,p<0.01,=0.06。情绪主效应显著,F(1, 117)=8.89,p<0.01,=0.07。自我损耗与情绪的交互作用显著,F(1, 117)=6.36,p<0.05,=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积极情绪下,高损耗组(M=5.59,SD=1.31)与低损耗组(M=5.67,SD=1.34)在亲社会行为水平上得分无显著差异,F(1, 117)=0.05,p=0.83;而在中性情绪下,高损耗组(M=4.24,SD=1.25)与低损耗组(M=5.51,SD=1.49)在亲社会行为水平得分上差异显著,F(1, 117)=14.19,p<0.001,=0.11。该结果说明了积极情绪能够缓解自我损耗后效,提高亲社会行为水平。同时,这一结果也说明了自我损耗降低了亲社会行为水平。图1 为独裁者任务中诱发不同情绪后高、低损耗组的分配代币数。

图1 不同情绪下高、低损耗组在独裁者任务中的分配代币数

2.4 讨论

根据实验1 结果可知,个体自我控制心理资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我控制能力的发挥,从而导致亲社会行为水平下降,结果支持了假设1。有研究发现诱发积极情绪能恢复自我控制资源,从而缓解自我损耗后效(Ren et al., 2010;Tice et al., 2007)。也有研究发现,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自我控制资源有补偿作用(王振宏 等,2013),那么在自我损耗状态下,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是否都对自我损耗后效有缓解作用呢?为解答该问题,在实验1 的基础上,设计了实验2,进一步探讨在自我损耗状态下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3 实验2:自我损耗下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3.1 被试

共招募大学生被试124 名(男生57 名),随机分为高损耗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组(n=31)、高损耗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组(n=31)、低损耗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组(n=31)、低损耗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组(n=31)。年龄范围为18~23 岁,平均年龄为19.82±0.93 岁。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前不了解实验目的,实验结束后获得礼品。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设计

采用2(自我损耗:高、低)×2(趋近动机积极情绪:高、低)两因素被试间设计。因变量为亲社会行为水平(独裁者任务中分配给接受者的代币数)。

3.2.2 实验任务与材料

(1)自我损耗任务

同实验1。

(2)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图片材料

采用情绪图片诱发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以往的研究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王振宏等, 2013)。首先,从中国情绪材料情感图片系统(Chinese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中挑选100 张情绪图片。筛选32 张风景图片(宁静、安详)诱发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筛选32 张甜点图片(渴望、热情)诱发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接着由40 名大学生对每张情绪图片的愉悦度、唤醒度和趋近动机强度水平进行李克特9 点评分。具体做法参照王振宏等(2013)和Lang 等(2008)的研究程序。对于愉悦度:“您看到这张图片感到愉悦的程度是多少?”(1~9 分别代表“非常不愉快”到“非常愉快”)。对于唤醒度:“您的这种情绪状态强烈吗?”(1~9 分别代表“非常不强烈”到“非常强烈”)。对于趋近动机水平:“您会产生某种期望吗?”(1~9 分别代表“非常想回避”到“非常想接近”)。最后,按趋近动机水平排序。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图片各32 张,中性情绪图片32 张,共96 张。另外保留4 张作为实验练习材料图片。

图片评定流程:先呈现指导语5 秒,提示被试做好准备,接着呈现图片5 秒,在此期间要求被试认真观看图片,图片消失后被试根据观看的图片进行情绪的三维度评定,时间为15 秒,评定完一组图片后被试休息5 分钟。

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诱发有效性检验。被试观看图片结束后对图片进行情绪感受程度评价。包括5 个积极形容词(宁静、安详、搞笑、兴奋、渴望)和5 个消极形容词(悲伤、愤怒、害怕、紧张、难过)。被试采用李克特9 点量表对10 个情绪词进行评价,然后对评价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所有被试均被诱发了积极情绪,5 个积极情绪词中有3 个情绪词(宁静、安详、渴望)结果显著。其中“宁静”一词,风景图片组被试(M=4.09,SD=1.17)与甜点图片组被试(M=3.00,SD=1.12)对比具有显著性[t(122)=-5.34,p<0.001,d=0.91];“安详”一词,风景图片组被试(M=4.59,SD=1.46)与甜点图片组被试(M=3.52,SD=1.08)对比具有显著性[t(122)=-4.67,p<0.001,d=0.7 9]。“渴望”一词,甜点图片组被试(M=4.49,SD=1.15)与风景图片组被试(M=3.44,SD=1.25)对比具有显著性[t(122)=5.38,p<0.001,d=0.92]。该结果说明了风景图片诱发了被试的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甜点图片诱发了被试的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

(3)情绪量表

同实验1。

(4)独裁者任务

同实验1。

3.2.3 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与实验1 相似,被试完成自我损耗任务后回答三道追溯题,接着诱发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填写情绪量表,随后完成独裁者任务,最后主试赠送被试礼品。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录入和统计。

3.3 结果

3.3.1 自我损耗效应操纵有效性检验

对自我损耗任务后的三道追溯题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与低损耗组相比,高损耗组感到更加疲劳[t(122)=5.44,p<0.001,d=0.92],投入的精力更多[t(122)=5.59,p<0.001,d=0.95],消耗能量程度更大[t(122)=5.68,p<0.001,d=0.97]。验证了“非利手写作”任务可有效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水平。

3.3.2 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诱发材料的评定

采用李克特9 点评分法,对事先筛选的96 张情绪图片进行了愉悦度、唤醒度和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水平评分,并对评分结果进行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组积极情绪图片的愉悦度[F(1.49, 57.16)=31.83,p<0.001]、唤醒度[F(2,78.12)=13.63,p<0.001] 和趋近动机强度[F(1.56,55.62)=24.33,p<0.001]三个维度差异显著。且两组积极情绪图片在愉悦度、唤醒度和趋近动机强度上均高于中性情绪组,在趋近动机强度维度上,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组(M=6.46,SD=1.26)显著高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组(M=5.78,SD=0.73,p<0.01),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图片的愉悦度(p=1.00)和唤醒度(p=1.00)无显著差异。说明该材料可作为区分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启动材料。

3.3.3 自我损耗下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对被试在独裁者任务中分配的代币数进行了2(自我损耗:高、低)× 2(趋近动机积极情绪:高、低)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自我损耗主效应显著,F(1, 120)=8.62,p<0.01,=0.07。不同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主效应显著,F(1, 120)=16.42,p<0.001,=0.12。自我损耗和不同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交互作用不显著,F(1, 120)=16.42,p=0.08。在低趋近积极情绪下,分别对高、低自我损耗组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高损耗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组在游戏中分配给接受者的代币值(M=5.51,SD=1.71)与低损耗低趋近积极情绪组分配的代币值(M=5.80,SD=1.27)无显著差异[t(60)=-0.77,p>0.05,d=0.19]。该结果说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能够补偿自我控制心理资源,缓解自我损耗后效,增加亲社会行为。在高趋近积极情绪下,对高、低自我损耗组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高损耗组(M=4.04,SD=1.36)与低损耗组(M=5.21,SD=1.19)分配的代币值差异显著[t(60)=-3.79,p<0.001,d=0.96]。该结果不仅验证了实验1 的结论,即积极情绪可缓解自我损耗后效,增加亲社会行为,而且进一步证明了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可以缓解自我损耗后效,增加亲社会行为水平。图2 对比了不同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下高、低损耗组在独裁者任务中分配的代币数情况。从图2 也可得出上述结果。

图2 不同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下高、低损耗组在独裁者任务中的分配代币数

3.4 讨论

实验2 考察了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自我控制资源的补偿作用,结果支持了假设2。本研究结果发现只有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自我控制资源有补偿作用,可以缓解自我损耗后效,增加亲社会行为水平;而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自我控制资源无补偿作用,不能缓解自我损耗后效。

4 总讨论

自我损耗是由于前一项任务中过度消耗了有限的心理资源而导致后续任务控制失败的现象。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检验自我损耗状态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关于自我损耗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与以往研究(费定舟 等, 2016; Gailliot et al., 2007; Gailliot &Baumeister, 2007; Vohs & Faber, 2007)结论一致。自我损耗对亲社会行为的消极影响可从自我控制资源理论中得到合理解释,人们在实施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需要消耗有限的心理资源,缓解自私自利的冲动行为,而缓解这种冲动需要自我控制(Martinsson et al., 2012)。

实验1 验证了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缓解作用。其结果表明,积极情绪能够缓解自我损耗后效,增加亲社会行为。缓解自我损耗后效的途径很多(张寒梦, 张力为, 2019),已有研究发现,诱发积极情绪可以缓解自我损耗后效(Ren et al., 2010; Tice et al., 2007)。积极情绪可以补充自我控制心理资源,使自我控制心理资源得到恢复(Baumeister et al., 1998; Muraven et al.,1998)。积极情绪可使个体更快地从压力中恢复,对人体健康起到保护作用(Davidson et al., 2010),缓解消极情绪带来的生理影响(Fredrickson, 2001;Kaczmarek et al., 2019)。

实验2 验证了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可以缓解自我损耗后效,增加亲社会行为这一假设。首先,采用风景图片(宁静、安详)成功诱发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同时采用甜点图片(渴望、热情)成功诱发了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邹吉林 等,2011; Gable & Harmon-Jones, 2010)。结果发现,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能够补偿自我控制资源。其次,情绪动机模型(Gable & Harmon-Jones, 2010)认为,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需要消耗的心理资源较少,从而更能够克服自私自利行为;再次,Fredrickson(2001)认为,积极情绪能够有效扩展个体的认知和行动范围,而过去的研究大多诱发的是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

本研究采用两个递进实验对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为探究亲社会行为的理论提供更可靠的参考,并进一步验证了自我损耗使亲社会行为水平下降,揭示了自我控制的内在机制。本研究还证实了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能缓解自我损耗后效,增加亲社会行为,为缓解自我损耗后效途径提供新参考。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只考虑了自我损耗和积极情绪,而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很多。未来研究可考虑多种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同时考虑与先进技术(如ERPs、fMRI、fNIRS)结合,进一步揭示自我控制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为增加亲社会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5 结论

(1)自我损耗将降低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2)积极情绪对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具有补偿作用。(3)自我损耗状态下,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能缓解自我损耗后效,增加亲社会行为。

猜你喜欢

低损耗后效积极情绪
综合录井气测后效影响因素分析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宽温低损耗锰锌铁氧体材料的研制
一种新型后效射孔技术及应用
后效资料在德惠断陷气层解释中的应用研究
大深径比钨小孔的复合电加工工艺探索
SiC BJT的单电源基极驱动电路研究*
一种低压待机电源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