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性线索对内隐和外显元认知监控的影响 *

2022-11-16容丽卓代景华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社会性元认知信心

贾 宁 容丽卓,2 代景华

(1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 050024) (2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3 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 050200)

1 引言

元认知的核心是元认知的监测与控制。元认知监测是指个体对于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将要进行的认知活动的自我评估(Bellon et al., 2020)。其中,信心判断是指在学习材料进行提取后,个体对自己答案正确性的自信度判断(Robey et al.,2017)。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活动的调控和管理,包括策略的选择和执行(Nelson & Narens, 1990)。对于元认知监控的研究可以分为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早期研究集中于外显元认知监控(姜英杰等, 2016; 李伟健 等, 2013; 岳阳 等, 2018; Attali et al.,2020)。近几年,元认知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内隐层面,即关注对认知活动进行的无意识监控(Bach &Dolan, 2012; Koriat, 2017)。例如,有研究使用眼动追踪技术考察了内隐元认知监测(Król et al.,2017; Roderer & Roebers, 2010, 2014)。在Roderer和Roebers(2010)的研究中,内隐信心判断等级的操作性定义是:在口头报告出判断等级之前,儿童注视时间最长的表情图片所代表的判断等级。研究发现,儿童外显信心判断与内隐信心判断都表现为高估,并存在高相关。而且,相对于年长儿童,年幼儿童的内隐与外显信心判断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另一项研究中,Roderer 和Roebers(2014)利用口头报告和眼动指标对比分析了外显和内隐监测,以此来考察年幼儿童信心判断出现高估的原因。该研究发现,即使在回答错误的情况下,年幼儿童仍然倾向于较长时间注视高等级的表情符号,表明其更趋向于内隐信心判断的高等级。该研究还采用眼动指标分析了内隐元认知控制,以注视时间为学习时间分配的指标,分析发现年幼儿童在错误信息或答案上分配了更多时间;而随着年龄增长,个体能够把更多时间分配在关键信息上。这一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元认知控制更加合理有效。可见,眼动分析是研究内隐元认知监控的有效手段,注视时间是关键指标。

元认知监控的研究中还发现,监控准确性不仅与个体学习掌握程度有关(Koriat & Levy-Sadot,2001),还受到社会性线索的影响(贾宁 等, 2019;Pescetelli et al., 2016)。例如,Brennan 和Enns(2015)的研究证实了社会性线索对元认知监测的影响。在该实验中,被试获得了与其判断具有一致性的样例后,其不确定性减少了,信心水平也提升了。贾宁等的研究则考察了社会性线索对元认知控制的影响。研究发现:当自己的选择与社会性线索一致时,个体倾向于坚持自己的选择;而不一致时,个体会对自己的初始选择做出更多改变。可见,社会性线索确实对元认知监测与控制都有影响,但以往研究更侧重于外显层面。如果加入眼动分析,将有助于深入探讨内隐层面的元认知监控。

基于对已有研究的分析,本研究将综合运用行为实验范式和眼动追踪技术,探讨社会性线索对内隐和外显元认知监控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选取无俄语经验的大学生29 人(其中女生18 人),年龄在20~24 岁之间。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自愿参加本实验并得到一定酬劳。

2.2 实验仪器

采用EyeLink 1000 桌面式眼动仪,采样频率为1000 Hz。眼动仪的平均精度为0.5°,被试的眼睛与屏幕之间的距离为60 cm。

2.3 实验材料

采用贾宁等(2019)研究中的学习材料。第一,学习阶段的材料。学习材料共24 组。每组学习材料由三部分信息构成,即俄语单词(描述具体物品)、相应的物品图片和物品的汉语解释。第二,再认阶段的材料。由俄语单词和两张图片选项组成再认材料,共24 组。供选择的图片分上下排列,其中一张图片是正确选项,另一张图片则是在已学过的图片中选取。每张图片在实验中出现两次,一次作为正确匹配选项,另一次作为错误匹配选项。正确选项图片的位置进行了平衡处理。第三,社会性线索提示阶段的材料。社会性线索的信息是“大多数人选择的情况”。实际上,这一社会性线索是实验控制的虚拟信息,设置为一半线索指向正确答案,一半线索指向错误答案。第四,信心判断阶段的材料。材料包含俄语单词和信心等级量表。其中,信心等级量表采用微信表情符号(贾宁 等, 2019)。

2.4 实验设计

实验设置了两次再认和信心判断任务,收集了多个阶段的数据,需要进行各个维度的分析和比较,主要考察的变量和指标如下。

第一,元认知监测方面。自变量为:线索一致性(一致、不一致)、信心判断的层面(外显、内隐)、信心判断次序(第一次、第二次)。因变量则以信心判断等级作为元认知监测指标。其中,外显信心判断等级的操作性定义为:被试口头报告的表情图标所对应的信心等级。内隐信心判断等级的操作性定义为:被试在做外显信心判断之前,注视时间最长的微信表情图标所对应的等级(Roderer & Roebers, 2010)。

第二,元认知控制方面。自变量为:线索一致性(一致、不一致)和项目类型(被提示项、未提示项)。其中,根据社会性线索的指向,将选项分为被提示项和未提示项。外显元认知控制的指标是被试改变第一次再认选择的个数;内隐元认知控制则选用兴趣区内注视时间分配的百分比为指标。该指标的计算方法是:各个项目所在兴趣区的注视时间除以所有兴趣区的注视时间总和(Roderer & Roebers, 2014)。

2.5 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前,被试面朝电脑屏幕,保持头部位置固定,完成眼动校准,然后进入正式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为了避免头部移动,被试只需进行口头报告。

正式实验任务设置了学习阶段、干扰阶段、再认阶段(共2 次)、提供社会性线索阶段和信心判断阶段(共2 次)。具体流程为:(1)学习阶段。屏幕逐一呈现学习材料,每组材料有固定5 秒的识记时间。(2)干扰阶段。被试需要完成连续减3 的计算任务,时间为1 分钟。(3)第一次再认阶段。屏幕呈现学过的单词,被试需要从两张图片中选择与单词匹配的那一张。眼动仪记录被试在线索词和两张备选图片上的注视时间。兴趣区的划分:图片上有一个线索词和两个图片选项,对三个项目分别划定兴趣区。(4)第一次信心判断阶段。被试对再认阶段的选择进行信心判断。眼动仪记录被试在每个表情符号上的注视时间。兴趣区的划分:每个表情图片为一个兴趣区。(5)提供社会性线索阶段。给被试呈现一个箭头提示,并标明这是“大多数人选择”,以此作为社会性线索。其中,有一半箭头提示项为正确选项,另一半提示项为错误选项。兴趣区与再认阶段相同。(6)第二次信心判断阶段。被试再次对第一次再认的选择进行信心判断。(7)第二次再认阶段。在本阶段,被试可以坚持或改变自己的第一次再认选择。

3 结果

3.1 元认知监测

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在本实验中,信心判断的等级为1~5,再认成绩为0~1 之间的数值。为了比较信心判断的准确性,参考贾宁等(2019)的研究,将判断等级和再认成绩都转换为满分为10 的分数。

3.1.1 第一次信心判断的准确性

被试完成第一次再认任务后,进行第一次信心判断,包括内隐信心判断和外显信心判断。以任务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对比两种信心判断等级与第一次再认成绩,考察两种信心判断的等级和准确性的差异。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第一次信心判断与再认成绩的比较

结果表明:任务主效应显著,F(2, 56)=6.01,p=0.004,=0.18。LSD 事后检验显示:(1)外显信心判断等级高于内隐信心判断等级(p<0.001)和再认成绩(p=0.010);(2)内隐信心判断等级与再认成绩没有显著差异(p=0.900)。可见,在第一次信心判断的准确性上,外显信心判断出现了显著的高估,而内隐信心判断较为准确。

3.1.2 社会性线索对信心判断的影响

以信心判断的次序、线索一致性和信心判断的层面为自变量,以信心判断等级为因变量,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考察社会性线索对外显和内隐信心判断的影响。线索一致是指社会性线索提示的选项与被试第一次的再认选择一致;反之,则是线索不一致。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线索一致性条件下外显和内隐的两次信心判断等级

结果表明:(1)信心判断次序的主效应不显著,F(1, 28)=0.09,p=0.770;(2)线索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线索一致的信心判断等级显著高于线索不一致,F(1, 28)=55.79,p<0.001,=0.67;(3)信心判断层面的主效应显著,外显信心判断等级显著高于内隐判断等级,F(1, 28)=40.90,p<0.001,=0.59;(4)信心判断次序与信心判断层面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 28)=3.36,p=0.080;(5)信心判断次序与线索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显著,F(1, 28)=60.91,p<0.001,=0.69;(6)信心判断层面与线索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显著,F(1,28)=59.69,p<0.001,=0.68;(7)信心判断次序、线索一致性和信心判断层面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1, 28)=64.02,p<0.001,=0.70。

对三因素交互作用进行简单简单效应分析。

第一,考察两次信心判断中,线索一致性在外显和内隐的信心判断上的差异。简单简单效应分析发现:(1)第一次信心判断时,在外显信心判断中,线索一致和线索不一致的信心判断差异不显著,F(1, 28)=3.30,p=0.060;在内隐信心判断中,线索一致和线索不一致的信心判断差异不显著,F(1, 28)=2.44,p=0.130;(2)第二次判断时,在外显信心判断中,线索一致的信心判断显著高于线索不一致的信心判断,F(1, 28)=109.84,p<0.001,=0.78;在内隐信心判断中,线索一致的信心判断显著高于线索不一致的信心判断,F(1,28)=31.13,p<0.001,=0.53。

第二,考察在线索一致性不同的情况下,两次判断中外显和内隐的信心判断等级的差异。简单简单效应分析发现:(1)当线索一致时,在第一次信心判断中,外显信心判断显著高于内隐信心判断,F(1, 28)=14.63,p=0.001,=0.34;在第二次信心判断中,外显信心判断显著高于内隐信心判断,F(1, 28)=96.89,p<0.001,=0.78;(2)当线索不一致时,在第一次信心判断中,外显信心判断显著高于内隐信心判断,F(1, 28)=25.53,p<0.001,=0.48;在第二次信心判断中,外显信心判断和内隐信心判断的差异不显著,F(1, 28)=0.03,p=0.860。

第三,考察外显和内隐两种判断中,社会性线索对信心判断的影响。(1)外显信心判断中,当线索一致时,第二次信心判断等级显著高于第一次,F(1, 28)=95.73,p<0.001,=0.77;当线索不一致时,第二次信心判断等级显著低于第一次,F(1, 28)=40.17,p<0.001,=0.59;(2)内隐信心判断中,当线索一致时,第二次信心判断等级显著高于第一次,F(1, 28)=7.16,p=0.012,=0.20;当线索不一致时,第二次信心判断等级显著低于第一次,F(1, 28)=13.61,p=0.001,=0.33。

3.2 元认知控制

3.2.1 外显元认知控制

外显元认知控制以第二次再认是改变或坚持第一次的再认选择为指标。统计所有被试在线索一致和线索不一致条件下“改变选择”和“坚持选择”的次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线索一致性条件下的外显元认知控制

结果表明,线索一致性对外显元认知控制有显著影响,χ2(1)=157.33,p<0.001。具体分析显示:(1)线索一致时,改变选择的次数显著少于坚持选择的次数,χ2(1)=332.18,p<0.001;线索不一致时,改变选择的次数显著少于坚持选择的次数,χ2(1)=15.74,p<0.001。可见,不论线索一致还是不一致,被试都更倾向于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2)改变选择时,线索一致的次数显著少于线索不一致的次数,χ2(1)=125.45,p<0.001;坚持选择时,线索一致的次数显著多于线索不一致的次数,χ2(1)=31.87,p<0.001。

3.2.2 内隐元认知控制

第一次再认阶段。在这一阶段,根据被试的选择将两张备选图片分为被选择项和未选择项。总注视时间包括注视线索词、被选择项和未选择项的注视时间的总和。进行配对t检验,考察被试在被选择项和未选择项上注视时间百分比的差异。结果见表4。

表4 第一次再认阶段中不同项目的注视时间百分比(%)

结果表明,被选择项的注视百分比显著大于未选择项(p<0.001),即被试在被选择项上有更多的注视时间。

提供社会性线索阶段。根据社会性线索给出的“大多数人的选择”的指示可以将两个选项分为:被提示项和未提示项。以线索一致性和项目类型为自变量,注视时间百分比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社会性线索提示阶段不同项目的注视时间百分比(%)

结果表明,(1)线索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F(1, 28)=8.08,p=0.008,=0.22;(2)项目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 28)=407.83,p<0.001,=0.94;(3)线索一致性与项目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 28)=13.67,p<0.001,=0.33。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1)当线索一致时,被提示项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未提示项,F(1, 28)=238.47,p<0.001,=0.90;当线索不一致时,被提示项的注视时间仍然显著长于未提示项,F(1, 28)=107.59,p<0.001,=0.79。(2)当项目类型为被提示项时,线索一致比线索不一致条件下的注视时间长,F(1, 28)=15.40,p=0.001,=0.36;当项目类型为未提示项时,线索一致比线索不一致情况下的注视时间短,F(1, 28)=7.69,p=0.010,=0.22。

第二次再认阶段。在这一阶段,仍以线索一致性和项目类型为自变量,以注视时间百分比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第二次再认阶段不同项目的注视时间百分比(%)

结果表明,(1)线索一致性的主效应不显著,F(1, 28)=2.32,p=0.139;(2)项目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 28)=33.96,p<0.001,=0.55;(3)线索一致性与项目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 28)=54.66,p<0.001,=0.66。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1)当项目类型为被提示项时,线索一致比线索不一致情况下注视时间时间长,F(1, 28)=35.10,p<0.001,=0.56;当项目类型为未提示项时,线索一致比线索不一致情况下注视时间短,F(1, 28)=50.92,p<0.001,=0.65。(2)当线索一致时,被提示项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未提示项,F(1, 28)=104.22,p<0.001,=0.79;当线索不一致时,被提示项的注视时间与未提示项没有显著差异,F(1, 28)=2.58,p=0.120。

4 讨论

4.1 外显与内隐元认知监测准确性的差异

本研究证实了外显和内隐元认知监测的分离。第一,研究显示内隐信心判断的准确性更高。根据Koriat(1997)的线索应用模型,个体在进行元认知监测时,启发式的监测判断依赖于个体的内部体验,例如提取流畅性。当个体体验到提取答案比较快速和流畅时,他就会对这个提取结果有更高的信心。这个过程是发生在意识层面之下的,不需要有意识的思考和推断。而且,由于提取流畅性的线索有效性很高,依据该线索做出的内隐信心判断就比较准确。第二,外显信心判断出现的高估。多项研究都发现外显信心判断容易出现高估(Avhustiuk et al., 2018; Sanchez &Dunning, 2018)。但本研究中,被试的外显和内隐信心判断出现分离,即内隐监测是准确的,只有外显判断出现高估。“社会期望偏差”可以用来解释本研究结果:个体在内隐层面能够准确评估自己,但是为了显得自己表现好,符合社会对自己能力的期望,而在报告信心水平时出现高估(Fisher & Katz, 2000)。Hebart 等(2016)的研究也支持本研究的观点,他们的研究发现在非常有把握的情况下,人们为了获得外界的肯定会表现得更自信(也就是高估),由此证实了“社会期望偏差”对元认知监测的影响。

4.2 社会性线索对元认知监测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个体的外显与内隐元认知监测都受到了社会性线索的显著影响。研究显示:当被试选择与社会性线索一致时,外显和内隐的信心判断等级就升高;反之,信心判断等级就降低。Nicolle 等(2011)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即如果个体获得的样本信息与自己的判断一致,就会降低不确定性,进而提升信心水平。Koriat(2017)在研究中给出了解释:如果无法通过反馈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人们就会通过寻求共识来增强信心。而本研究的创新性发现是:在第一次信心判断时,外显信心等级是显著高于内隐的。但在提供社会性线索后的第二次判断中,情况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当线索一致时,虽然外显信心判断还是显著高于内隐,但实际上外显与内隐信心判断等级的差距变大了。而当线索不一致时,外显与内隐信心判断的差异减小,变得不再显著。这是因为,个体的内隐信心判断等级降低了,而其外显信心判断等级也降低了,并且降幅更大。这就导致二者的等级没有显著差异了。由此可见,虽然外显和内隐信心判断都会受到社会性线索一致性的影响,但是外显信心判断所受影响更大,一致时增幅更大,不一致时降幅更大。这一结果再次验证了“社会期望偏差”对外显信心判断的影响。当个人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时,也就得到了外界的肯定,从而导致了外显信心判断更为严重的高估。

4.3 社会性线索对外显与内隐元认知控制的影响

在外显元认知控制方面的结果显示,不论是与社会性线索一致还是不一致,被试都更多选择了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Alter 和Oppenheimer(2009)提出的加工流畅性假说可以解释这一结果。加工流畅性可以分为编码流畅性和提取流畅性,编码流畅性就是个体学习过程比较顺利,而提取流畅性就是个体提取(再认或者回忆)比较顺利。而当个体的加工流畅性高时,就表明个体的学习和提取都比较顺利,他的信心判断等级就较高。并且,个体会更倾向于坚持自己的选择。但是,相较于线索一致条件,本研究也发现在不一致条件下,被试更多地做出了改变。这说明外显元认知控制确实受到了社会性线索的显著影响。

通过眼动分析内隐元认知控制发现,被试会根据社会性线索的一致性来进行内隐加工。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对于被提示项,线索一致条件比不一致条件的注视时间占比高。这可以理解为,被试既然看到大多数人的选择与自己一致,就更确信了自己的再认选择,也就不用过多考虑另一个选项。因此,被试更多注视了社会性线索的被提示项。第二,对于未提示项,当线索不一致时被加工得更多。这可以理解为,当个体发现自己的再认答案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会更多考虑这个未提示项。因为,这个未提示项是被试自己的再认选择。可见,被试并不会盲目轻信社会性线索,而是会分配更多时间来考虑自己的选择。第三,在提示阶段,被试更多的注视时间分配给了被提示项。但是在第二次再认阶段,线索不一致时,被提示项(大多数人的选择)与未提示项(自己最初的选择)的加工资源没有差异。由此推测,在第二次再认阶段,被试在对比和权衡大多数人的选择和自己的选择。另一方面也说明,被试并不会盲从大多数人的选择,而是会进行信息整合,慎重考虑社会性线索与自己所选的答案(Kostons et al., 2009; Yaniv &Milyavsky, 2007)。

5 结论

本研究利用创新的实验任务和眼动分析技术,考察了社会性线索对内隐和外显元认知监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内隐和外显元认知监测确实存在分离,表现为内隐监测的准确性更高、更稳定,而外显监测受社会性线索的影响更大;第二,内隐和外显的元认知控制表现趋同,即无论与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否一致,个体多数情况下还是会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

猜你喜欢

社会性元认知信心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信心和山
Study Of ShiJie Control Thought
恢复信心比给猪刷脸更重要
网络环境下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策略相关性探析
KX5的耐心与信心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