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建筑在现代公共建筑空间中的应用
2022-11-16徐保亮byXuBaoliang
文/徐保亮 by Xu Baoliang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闽南,区域位置上指福建省南部的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及其所辖县市。闽南建筑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区域环境、材质材料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尤其是近代以来由南洋和当地文化共同发展下的闽南建筑成为现代区域建筑的典型。尽管如此,闽南传统的建筑要想在现代工业建筑下继续生存和发展仍然存在着障碍与局限。
由于现代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变,新兴产业的发展,经济建设的需要,闽南传统建筑在现代公共建筑空间中有相当的发挥。现代公共空间中的闽南传统建筑并不是对传统典型建筑的复制,而是与现代建筑设计观念、人们生活习惯存在着相当好的结合。事实上,闽南传统建筑因为长时间建筑经验的积累,是对当地气候、地质、文化生存空间的合理反映。
一.闽南传统建筑空间在现代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闽南地区除西北边缘山区外,且濒临大海,大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空气湿度非常高。最明显的是闽南传统建筑在排水、防雨方面独具特色的燕尾脊:正脊做成优雅的曲线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尖细而上扬。屋脊两边的瓦面略向下弯弯曲,呈一定的弧度下降形成“双坡曲”,“燕尾脊”和“双坡曲”不仅能够迅速将雨水排走减少积水,减小雨水的侵蚀,还可以使得建筑产生昂扬上升的美感。
闽南的传统建筑房屋进深大过出檐深度,这样不仅是为了防水、排水,更重要的是可以扩展室内的阴凉空间,延展室内的视野,可达到阴凉舒适的效果。虽然说现代建筑空间在防雨和排水方面有更多样的措施,但是在建筑符号和建筑外观上加大出檐深度的设计方案仍然是最为简便的建筑形式。例如:嘉庚艺术中心依然采用的飞扬的燕尾脊和一定程度的出檐,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有强烈的建筑装饰作用。(如图1)
闽南传统建筑讲求围合,善于利用围合的合院来组织多变的平面布局。但是这种布局有别于中国北方的四合院。北方以建筑围合成的院落为主,内部围合空间是为了能够更多地争取光照,而闽南地区多台风暴雨,院落中的厅堂建筑是为了争取更多遮风避雨的活动空间,即便是小巧的民居合院也会更多伸长外檐,争取更多的避雨空间,在围合的院内一般称为“深井”或“天井”。同时,闽南传统建筑有“光厅暗屋”的布局特点。这在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体系中另属一类。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如果严格按照闽南传统建筑的要求继续实施居住环境的建设显然不能满足需求。现代建筑的空间比较强调空间的流通,重视卫生设施、通风和照明。部分闽南地区的现代建筑还是保留了围屋土楼的造型,使用了平顶屋面代替歇山顶。甚或是土楼围屋与四合、三合院落的布局设置组合使用,但是不纯粹。例如诚毅科技探索中心,采用便是土楼围屋的圆形立面与院落歇山的方形建筑组合的公共建筑空间,并且进行院落分组布置,有公共展示区、办公区、休息区、图书室等功能设置,最大限度地把闽南传统建筑各种空间进行组合与改造而成的新建筑空间。(如图2)
毕竟,现代公共建筑空间在功能上发生了不少的变化。现代建筑因为现代功能的需要,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上绝不会拘泥传统建筑。
图2 诚毅科技探索中心
图1 嘉庚艺术中心(局部)
二、闽南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图3 诚毅大街1号建筑
闽南传统建筑装饰在色彩有强烈的表现,最典型的便是“红砖厝”民居。一直以来,红色为正色,是最尊贵之色。闽南的红砖厝的砖瓦大部分取自本地较为常见的红壤土,烧制之后则显示出浓重暗红色、红色。平整的红砖厝经常用白灰来粘合红砖,同时也用白灰来修正砖缝,从而形成红白线条。这些红白线条还可组成不同的图案,色彩对比相当强烈,堪称闽南建筑的典范。
闽南传统建筑除了主体的红色基调之外,油漆彩画也非常华丽,具有强烈的地方属性。闽南传统建筑的油漆遵从“红黑为主,见底就红”的基本原则。构件以红色或者黑色为主,侧面涂黑,底面则涂红,特别是祠堂建筑当中经常使用。闽南地区的嘉庚建筑在厦门集美形成强大的红色建筑群,蔚为壮观,成为现代闽南地区建筑艺术的标志。
但是,现代公共建筑空间的色彩使用并非是一层不变的,特别是在色彩对比和配置上远比以前更为讲求设计和韵律。比如对于出砖入石工艺的使用上,红色的转和白色的石头本身具有强烈的对比。但是现代的闽南公共建筑将白色的石头加工成规则的线条和块面,远比最原始的出砖入石的民居建筑更加具有秩序感和整体感。(如图2)
闽南现代建筑上的秩序感和整体感也来源于传统建筑元素的良好尺度把握。建筑色彩关系的上的红白相间的组合本就有诸多可能性的美感存在。
闽南传统建筑常用的烟炙砖、花砖、砖雕、巴厝白、青石、石雕、蜈蚣脚等不仅仅包含了色彩方面的对比,还有各种纹样及造型的设计。工匠们有意于材质本身,通过细致入微的质地表现来完成色彩配置。常见的双坡曲和曲脊起翘的燕尾脊的夸张造型和鲜艳色彩足可作为闽南传统建筑的典范。现代公共建筑优于在体量上远远超过传统的闽南建筑,所以夸张的双坡曲和燕尾脊等传统元素有所弱化,但是通过设计和加工之后都有保留,并最大限度地展现了闽南传统建筑的记忆特征,成为新闽南建筑的新形式。
三、闽南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建筑材料本身就是建筑语言。
建筑材料的选择一定跟地域资源和气候有关。闽南地区传统的建筑材料主要包含石材、砖材、木材等。
闽南传统建筑因为其结构功能不同,用材也会发生变化。具体来说,闽南建筑当中用于砌筑墙体的材料有红砖、青砖、青瓦、红瓦、块石、夯土和牡蛎壳等。
闽南传统建筑的外墙常以空斗法砌筑,空斗内填以瓦砾、土料等,转角处以砖叠砌或用块石砌筑,不仅能够增加抗压强度,还对墙角具有保护作用。东南沿海盛产牡蛎,牡蛎壳也是外墙的构筑常用材料。一般来说,牡蛎壳作为建筑材料的墙体以夯土或土坯承重,牡蛎壳贴饰于墙体表面,起到保护和装饰作用。
“出砖入石”和“蜈蚣脚”都是闽南红砖区建筑中独特的砌墙方式,具有闽南地区建筑砖石结构的典型特征。用这种方法砌成的墙体,有抗震防盗和防潮的作用,而且很有装饰性。闽南地区盛产石材,有白石、青石、黑石等。
现代建筑的材料远比传统建筑丰富,但是闽南地区的现代建筑依然会就地取材,特别是公共建筑的隔断、围合等空间构筑上。材料的属性一方面适应了闽南地区文化和地域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设计的源泉和保障。比如厦门诚毅大街1号建筑,非常明确地使用砖石混凝土材料,传统的闽南建筑红砖仍然是其符号象征,同时规则的石材混凝土增加了建筑的庄重感和威严感,材料的冷峻色调和现代设计的结合使此建筑不仅具有公共建筑广阔的空间,同时因为柱石结构、台基构筑,以及高大威严的西洋建筑法则具有传统建筑所不能有体量和宏阔。(如图3)这样的闽南建筑放在现代系统、集体社区的现代公共空间内很容易激活人们蓬勃向上的生活观念,能够有效地把建筑的功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做得更深入、更广泛,才是现代公共建筑中闽南文化的魅力所在。
结论
闽南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让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仅仅是区域文化和民众心理的归属,现代闽南建筑本身就是其生命力的活跃表征。当然,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城市居住群的建设,闽南传统建筑的结构空间、建筑装饰,以及建筑材料更多的在现代公共建筑空间当中得以再生使用。
再生与使用并非简单地重复,而是要跟现代公共建筑的设计形成融洽和谐的整体。闽南传统建筑的技术性、实用性与艺术性一定要与现代的建筑社会性、经济性和设计理念相吻合。更确切地说,闽南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公共建筑空间的使用也是现代建筑发展的一条思路,并得到了很多成功案例的验证,这本身是现代公共建筑的进化。进化后的公共建筑空间更能够体现现代人生活观念和价值情感,无疑是闽南现代建筑中最值得肯定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