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朝时代精神对陵墓石刻造型风格的影响

2022-11-16耿延民byGengYanmin

雕塑 2022年5期
关键词:陵墓石刻时期

文/耿延民 by Geng Yanmin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不同的时代会塑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南朝,尽管常年战争,民不聊生,但是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既是最坏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好的时代,如在文化艺术领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中南朝陵墓石刻艺术的产生非常具有典型性。因此,本文则对南朝陵墓石刻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时代精神对其带来的具体影响展开论述。

一、南朝陵墓石刻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

由于战乱不断,为加强统治,从宋武帝刘裕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新确立了起来。此举使得在陵墓前石兽的使用上也具有强烈的等级观念。比如只有王侯将相才可以在墓前使用石兽,并且帝王用有角石兽,其他人的墓前只能使用无角石兽。因此陵墓石刻得以在同一个题材下不断发展,呈现出一种纵向的多样化面貌。经济上,此时相对稳定的南方地区取得了进一步发展。由于中原局势动荡、民不聊生,因此大量黎民百姓选择迁往南方,经济重心也随之转向南方。此时一些较为先进的科技也在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值得一提的是这在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一书中有着详细的介绍,如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生产率的发明创造。这都为艺南朝陵墓石刻艺术快速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

政局的动荡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痛苦,但也因此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使其得到了蓬勃发展。魏晋南北朝是文化自觉的时代,此时的艺术成就与审美品位较以往有了极大的提升,创作者也有较高的创作自由,进而形成了“艺术的自觉”时期。在绘画领域,涌现了“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的顾恺之等人。不仅如此,还诞生了标志着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时期的《古画品录》;在书法领域,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作者“书圣”王羲之,及书法理论《书品》《论书》等著作。由于此时战乱不断,美术作品鲜有流传至今的。在这种情况下,保存至今的南朝墓前石兽就显得弥足珍贵,这为我们研究南朝陵墓雕刻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笔者认为“艺术的自觉”体现在雕刻艺术上就是“造型的自觉”。

二、南朝时代精神对陵墓石刻的具体影响

图1 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朝的陵墓石兽的造型特点继承了汉魏时期的艺术思潮,并与北方传来的技艺相融合,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其雕刻样式与表现手法逐渐趋于成熟,表现出一种南朝陵墓石刻特有的气韵生动、造型秀逸多样的艺术形式,具有或柔美或彪悍,或僵硬或流畅等特点。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我们不得不把宋、齐、梁、陈朝代更迭的时代精神给雕塑造型艺术带来的直接影响因素考虑在内。

1.探索与示范的刘宋时期

据考察现存最早的六朝石刻为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的两尊石兽,位于南京东郊江宁的麒麟铺。这两尊石兽的体量都接近三米,南朝之前的陵墓石刻,迄今没有发现这样大的体量。该作品由整块石材制作而成,雕刻技艺也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从形态来看,颈、胸、腰连成的曲线较为僵硬,细节刻画也尚不成熟,刻线纹路与身体动势的流畅性不甚协调。但这些细节的不足不影响其表现出的非凡设计理念和帝王气势,为南朝陵墓石刻做了开创性的探索与示范。

2.细节华丽与威严庄重并存的南齐时期

南齐时期的陵墓石刻遗存大多位于丹阳地区,其造型风格与刘宋时期相比产生比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中以齐宣帝萧承之的永安陵和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两处的陵墓石兽为典型代表。齐宣帝萧承之的永安陵为现存齐代最早的陵墓石刻(图1)。其两尊石刻整体造型呈流线形,胸阔,到腰处逐渐收紧,须的曲线由胸到颈部动势弯曲,四肢相对纤细,符合动物迈步走路的动态姿势,整体形态富有动感。石兽身体两旁长有一对翅膀,翅膀上刻有细鱼鳞状图案并留有长长的羽毛,羽翅尾端略高于躯体,有上扬之感,让石兽整体看起来更有节奏感,视觉上也有翼兽的轻盈之态。连接羽翅与尾部之间的具体部分,装饰有曲线纹路,既能使双翼有延伸、伸展质感,又能使石兽通体富有装饰意味。与刘宋时期的石兽相比,永安陵石兽细节明显增多,也更加华丽,标志着南朝陵墓石兽造型样式的形成。

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现存一对辟邪,令人惋惜的是这对石兽保存状况欠佳。兴安陵的石兽与南齐前几代相比,造型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均有朝向禽类的腾飞感发展,而前者则回归了走兽感。从这尊石兽的造型来看,颈部极短,头部与躯干几乎相连,胸部饱满而挺阔,四肢没有弯曲,粗壮有力,没有了前代那种轻盈跳跃质感,更像一只猛兽威武庄严。总而言之,这是统治者的审美取向,是力量崇拜的产物。

3.继承传统与自觉造型的萧梁时期

萧梁时期的经学和厚葬风气十分兴盛,这使得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的陵墓中也逐渐兴起了放置石兽的风俗。因此,在这种时代精神的影响下不仅给南朝石刻带来了数量上的繁荣,同时也丰富了其艺术形式。其中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和武帝萧衍的修陵的石刻最具有代表性。

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现存一对石兽,石兽的角、四肢和尾巴已部分缺失。建陵石兽的造型与南齐帝陵石兽基本相同,整体动势相比较更趋平稳。石兽的体量较为适中,头、胸、腰、臀的“S”型曲线幅度均变小,头与胸颈的扭转角度也较小,给人一种动作迟缓的印象。在雕塑风格上,建陵除了石兽动作摆动的幅度较小以外,它和南齐陵墓中的石兽风格差别不大。建陵石刻虽然继承因素偏多,但也做出一些变化,比如不再专注于写实风格,装饰性增强,纹饰逐渐变得统一和稳定。建陵石刻作为萧梁时期最早的石兽形象,己经初步形成了追求造型完整的意识,与南齐的富有动感艺术风格相比,其更加稳重,给人一种磅礴大气而又气定神闲之感,让人过目难忘。

梁武帝萧衍的修陵现有一只石兽,尽管其体量和建陵石兽的体量相当,但是前者石兽身体的比例则与后者有着较大差别,比如石兽的头、脖颈、躯干和四肢的整体比例明显不协调。该石兽在造型上吸收了现实生活中狮子的形体,前肢刻纹与垂须的处理与初宁陵相似。我们可以从这种不协调和不成熟中看出萧梁在石刻艺术形式上更加注重自觉造型的意识,并对当时乃至后世的石刻艺术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注重趣味性与装饰性的南陈时期

在前期不同国家石刻艺术的积淀与总结的基础上,南陈时期的石刻艺术与之前平稳庄重的石兽形象相比,其变得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趣味性增多。同时,礼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石兽不再体现出时人精神气概的超然宏大,而变得愈加繁丽小巧,更具装饰意味”[1]。

图2 陈文帝陈舌永宁陵石刻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文帝陈蒨的永宁陵是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陵墓石刻(图2),现存有一对石兽,眉眼突出;嘴巴大张,但不似吼叫,而像是在开怀大笑,口周肌肉发达;四肢同样粗短,兽爪指尖向上翘起,像是在游戏玩乐,神态颇有趣味性。羽翼和腰部的鬃毛用云纹刻画出,华丽繁复,像是一只穿了华服的神兽,神采飞扬。这样的造型处理方式牺牲了一些体量上的威严感,但同时增加了石兽的趣味性和装饰性。

三、结语

“纵观整个南朝时期的陵墓石刻,除去刘宋还处于初创期外,总体造型上是由挺拔俊美转向了敦厚粗壮,随年代推移,“S”形曲线动势越来越弱,头颈的后仰角度以及四肢的动作都越来越小”[2]。然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南朝陵墓石刻艺术不仅对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范式加以吸收,同时还融合了不同时期的雕刻工艺,因地制宜,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雕刻艺术风格。因此,南朝陵墓石刻在中国当时特有的文化与时代环境中逐渐成长壮大,并成为中国雕塑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析南朝陵墓石刻的造型艺术不仅有助于研究石刻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而且还能为进一步思考中国雕塑艺术的核心与本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1] 杨晓宁.论南朝陵墓石刻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性——以石兽为主[J].中国文艺家,2018(10):84.

[2] 王家晛.南朝帝陵石兽造型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20:25.

猜你喜欢

陵墓石刻时期
西狭颂摩崖石刻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古代陵墓中的防盗机关
清代时期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金字塔不都是陵墓